02.12 寿阳人“全家福”的记忆

白 天

寿阳人“全家福”的记忆

说起“全家福”,那是一家人的合影照。翻检四十年来我家的五张“全家福”,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寿阳人“全家福”的记忆

第一张“全家福”是黑白照,却很清晰。是1978年在县城唯一的照相馆照的。照片上9个人,爸爸、妈妈、我和妻子、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和我的女儿。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我刚结婚生了女儿,两个弟弟还未成家,两个妹妹正在上学。

早在五十年代,家里也有一张“全家福”。那时只有四口人,爸妈、我和二弟。爸妈坐着,我在妈妈一边站着,爸爸梳着偏分头,昂首挺胸,抱着二弟,淘气的二弟嘴里还吃着手指。50年代后期,父亲因被定为右派遣返回乡,从西安回山西老家落户。近20年的时光,父亲从一个17级干部,一下转为农民,参加了修水库、修公路,经历了大批大干学大寨,忍受了饥饿、挨批、浮肿,经历了祖父的去世。后来的一天,县里的统战部部长和一名干事来找父亲,说是调查右派事实,“落实政策”。

1978年8月的那个秋天。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父亲历经18年磨难终于落实政策,安排到县里工作,我当了代教,大妹也来到县里读初中。秋收后,我们全家到县里照了张真正的“全家福”。照片上的父亲清瘦严肃,戴一副茶色眼镜,这是他一生的喜爱。母亲和蔼平静,和父亲端坐前排。七岁的二妹,第一次进城,到处看新鲜,照相时竟找不到了。半天找来二弟呵斥几句,二妹哭了,所以照片上就留下个委屈流泪的镜头。

寿阳人“全家福”的记忆

第二张“全家福”拍摄于1986年春节。距离第一张“全家福”8年。照片地点是父亲单位的宿舍院,这标志着我们“半个家庭”搬到了县城。按当时规定,父亲落实政策,母亲和两个妹妹可以随同转户,而我弟兄三个成了家,仍然留在农村。不过这也让我们三弟兄进城有了个落脚之处。父亲的单位分房,住了两间半,两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厨房,面积52平米,也算是享受到了公房的福利。那批砖木结构的排房建于1978年,算是当时全县设计最先进、质量最好的。直到后来住房改革,全县各单位都取消公用住房,而这里留下了十来间,40年了,样式老旧破烂不堪。

照片用的是120相机和黑白胶卷,二弟用的自拍照的。他学会了照相技术,白天跑农村红白喜事,回来后自配药水自己冲洗。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我也参与他的洗像,暗室里只能有红灯,还要把握冲洗、色温,显影、定影、烘干,掌握时间,否则其它灯光一闪,就“跑光”了,那就等于白干。

寿阳人“全家福”的记忆

第三张“全家福”,是1996年照的,距离第二张10个年头。这年的中国,香港即将回归,全国人民由衷地感到了祖国的强大。父亲已退休,我担任了文化馆长。大妹二妹先后结婚。这张照片就是二妹完婚回门后照的。这时候,三个儿子都娶了农村媳妇,两个女儿也各自找了工作,嫁到城里人家。父亲退休前还获得了国家财政部、交通部的“先进工作者”两项奖励;对于家里,肩上的“大事”顺利办完,可以安享天伦、颐养天年了。照片用的是乐凯胶卷,洗出的效果色彩差,清晰度也不高。照片上有了20个人,父母亲说,新增了两个女婿8个孙子和1个外孙。

照片中的父亲梳着背头,系蓝色领带,黑西服内套着马甲,依旧戴那副蛋圆形茶镜。真是有点风度翩翩。他的微笑里仿佛带着饱经沧桑又看透人世的成熟祥和。毕竟75岁的人了,除了每天练太极、打门球,其余时间就是看书、读报,经常在看过的文章和书上写写画画、批点标注。母亲慈祥的脸上,皱纹不算多,却顶着满头银丝。为了五个儿女,特别是我弟兄三个的婚事,她老人家真没少操心。1986年,64岁的母亲做了胆囊炎手术,10年过去,恢复的很好。照片上两位老人的心里还是满意的,毕竟一大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完婚那天,母亲娘家的侄儿男女及孩子们来了不少,我们还和老娘家人合了影。

寿阳人“全家福”的记忆

第四张“全家福”,是在2008年春节这天。这时我们弟兄三个也陆续搬进县城。照相时选择了30年前给我家照第一张“全家福”的那家照相馆,当年的老师傅已换上了第三代。背景是照相馆写满“福”字的大红门楼。这年,我们国家抗洪抗震,同时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国民的自信心自豪感更加增强。父亲88岁,穿着女儿给买的大红唐装;母亲82岁,穿缀花丝绒外套,坐在父亲身边,只是显得更加矮小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婿与父母坐在前排,第二排是女儿、媳妇,第三排是父母的孙子外孙辈。第四代曾孙曾外孙四个小家伙站在前排。照片上方题写了“四世同堂”四个字。

孙子辈的9个,4个大学毕业,5个在读。学校有吉林大学、北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煤炭学院等。毕业后有的在外企工作,有的在公安交警,有的在北京、上海、太原打工,有的开了理发店、开公交车、装载机的。孙子辈还有5个在校。照片上的父亲拄一根拐棍。女婿出差给他买过几根,雕刻精致,光滑直溜。可他最喜欢用枣木树根自己打造,这根拐棍曲里拐弯,手握的地方根结突兀,显现出一种原始自然的美。其实他走路根本用不着拄棍,只是喜欢随身带着。这年父亲生日,我专门剪了一个椭圆形的《寿星图》剪纸,周围用十个“8”字围成富贵不断头的图案,代表八十八岁的意思,作为老寿星的生日礼物。父亲高兴地说,好好好,我这是“米寿”啊。我一听,是啊,“米”字分开来看,不正是“八十八”组成吗?我为父亲的渊博和幽默而高兴。

寿阳人“全家福”的记忆

第五张“全家福”人数最多。这是2015年,距离上一次照“全家福”7个年头。这些年,手机照相、数码相机已经普及。照片是一个书画展览的背景,我把国家新闻出版局2014年给我家颁发的全国首批“书香之家”的铜匾挂在上面。这年,全家还被评为晋中市“最美家庭”,上了晋中电视台。这一年,我也正式退休。父亲94岁,母亲88岁。全家人口32人,第三代10个孙子外孙,有8个娶了媳妇。第四代三男一女站在前排,到2017年,第四代增加到7个,全家总人口达到35人。每年过年过节,母亲总希望大家都能回来团聚,老人家看看这个的脸,摸摸那个的手。她虽然吃得很少,却是指指点点让大家尽情地吃好,她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后来,有的在外地,有的忙于事务,回来团圆总也很难凑齐。去年10月1日,97岁的老父亲离开了我们。这张“全家福”便成了人数最多、最完美的一张。我在照片上写了“羊年大吉祥,四世合家欢”十个篆体字。如今,国家政策放开二胎,家庭的人数还会增长……

近几年,每当过年或祭祖,总有村里的能人就会召集全村男女老少,几百人、上千人的照“全村福”,然后通过微信发给全村村民,村民再发给亲朋好友,激起游子们浓浓的乡愁滋味。我相信,在这自媒体时代,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四世同堂”,更多的“全家福”,更多的“全村福”,给这个时代、给这个世界留下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

2018年9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