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對現代戰鬥機來說,從設計到製造再到使用,隱形已經成為決定戰鬥機性能高低的決定性因素,誠然三代或三代半戰機的隱形效果比不上全面隱形的四代機,但如果經過一些隱形措施的改進,雷達散射面積(RCS)就會比未經過隱形改進的同類飛機小得多,例如我國國產的殲-10B/C。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殲-10B和殲-10C這兩種戰機可以算得上國產三代半戰機中最先全面貫徹隱形設計理念的戰鬥機,殲-10B還和殲-20頗有淵源。殲-10B是在2008年12月首飛,比採用了全面隱形設計的殲-20驗證機首飛只早了一年多,而且同樣出自成飛,這樣來看,很可能採用了部分相同的隱形設計思路。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根據現有已被公認的觀點來看,作戰飛機頭部主要的雷達散射源集中在這三個地方:首先是進氣道,渦扇發動機葉片若暴露在外就會大幅增加RCS,其次是雷達罩內的雷達天線,最後就是座艙。殲-10B和殲-10C主要著力改進這三大雷達散射源。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進氣道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關鍵在於雷達波可以探測到高熱高壓的渦扇發動機葉片,針對這個問題,殲-10B/C採用了DSI“蚌式”進氣道,這樣就取消了附面層隔道,降低數百公斤重量,另一個好處是,鼓包能有效遮蔽發動機的風扇葉片,一個簡單的改進就起到了隱形戰機S形進氣道的作用,實際上美國的F-35也是用這個方法實現進氣道的隱形。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至於雷達天線,則採用了相控陣雷達,不僅提升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和戰鬥性能,關鍵在於這種雷達本身就是低可截獲雷達,再配合隱形塗料和其他隱形設計,RCS也就降到一個可接受的程度;座艙的隱形設計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為不影響整體氣動設計,採用了鍍膜玻璃座艙蓋,形成雷達反射“腔室效應”,實現隱形也就不難了。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但殲-10還有一個天生的優勢但也可能是天生的劣勢,那就是鴨翼。西北工業大學曾有權威論文指出,經過周密計算,鴨翼偏轉會顯著增加機首方向的RCS,從而影響飛機的隱身性能。也就是說,鴨翼若是保持水平狀態,RCS值和主翼一樣。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但鴨翼當然不可能一直保持水平狀態不動,就算正常飛行能保持,到空戰的時候就得用上了,這個時候總不能丟掉隱身性不用,所以對鴨翼的隱形化處理才是重點,但這個改進方法並不是對鴨翼本身的改進。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殲-10A,也就是最早的量產型殲-10的座艙側下方有一個電子戰鼓包,到殲-10B/C時這個鼓包已經變成了三角形,位置恰好就在鴨翼前方,這樣就能對偏轉的鴨翼實現遮蔽,這個方法有可能是借鑑了法國“陣風”的經驗。

中國的殲-10C如何做到隱形? 看這三大絕招

經過這幾點改進,殲-10B/C增強了一些隱身性能,雖然還和全隱身戰機有不小的差距,不過在三代機之間的空戰時還有很客觀的優勢,也許這就是殲-10B/C在“金頭盔”中頻頻報捷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