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戰爭中有哪些奇特的計謀?

宗錡W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畢竟論計謀,沒人比中國人更專業。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誕生了《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孫臏兵法》等經典軍事類書籍,指導著古今之外的軍事家創造者一個又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蹟。

領袖作為古今之外軍事領域的集大成者,將計謀運用到登峰造極,共和國的歷次對外戰爭,無不是領袖爐火純青計謀的典型體現。

比如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零敲牛皮糖”、“冷槍冷炮”運動,給予聯合國軍巨大殺傷,扭轉了戰場局勢;1958年金門炮戰“以戰促統”,迫使委員長拒絕美國的“一中一臺”陰謀;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在收復藏南全境後主動撤出,佔據中印邊境全部制高點,迫使印度不得不常年保持大量軍事力量,特別是15萬山地師;1969年珍寶島事件中,針對咄咄逼人的蘇聯政府,領袖威脅要將核彈投放到美國的亞洲基地,迫使美國向蘇聯施壓,避免了一觸即發的核戰爭等。


而總設計師作為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戰爭中也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這使得總設計師相比於領袖而言也不遑多讓,其典型體現在於對越戰爭。

1975年美國從越南撤軍後,北越隨即統一南越。而在越南統一前的1969年,胡志明去世,黎筍上臺,中越關係就開始惡化。

因為我國雖支持越南抗擊美國入侵,但不支持越南統一,這和越南的想法背道而馳。而此時的蘇聯為遏制我國,拼命扶持越南,自以為找到靠山的越南開始迅速膨脹,企圖統一柬埔寨和老撾,恢復印度支那時期的版圖。

1978年11月,蘇聯和越南簽訂《蘇越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標誌著蘇越正式結盟,隨後越南開始了武裝統一柬埔寨和老撾的進程,同時越南自1976年開始不斷掀起排華運動,並在中越邊境頻頻挑釁,終於讓總設計師忍無可忍。

1979年初,總設計師訪美,得到了美國中立以及美國給蘇聯施壓的承諾後,從1979年2月17日開始,60萬大軍在許世友將軍和楊得志將軍的指揮下,從廣西和雲南兩個方向向越軍發動猛烈進攻。

因為重大政治運動的影響,加上主力駐守北方防禦蘇聯南下,因此參與進攻的軍隊在協調作戰等方面表現並不嫻熟,戰爭前期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傷亡。但我軍很快攻克了高平、老街等軍事重鎮,打開了通往河內的門戶,迫使進攻柬埔寨的越軍主力回援。

而就在我軍勢如破竹的關鍵時刻,我國於3月16日撤軍回國,不給越軍報復的機會。

前後一個月的大規模戰爭,給越軍造成了數十萬的傷亡,我軍也付出了上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雖然越南也和我國一樣宣稱獲得了勝利,但很明顯我國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而越南想要統一柬埔寨和老撾進而統一中南半島的野心徹底破產。

孰勝孰敗,不言而喻。

而這場戰爭,對於我國而言,只是一個熱身,越南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因為此時的蘇越結盟,理論上越南受到攻擊,蘇聯應該無條件幫助越南報仇。但此時的勃列日涅夫政府著急出兵阿富汗。而且我國前後一個月的快攻快收,蘇聯根本就沒有反應的時間,即使能反應過來也不可能在一個月時間內完成對我國的戰爭準備。畢竟珍寶島的教訓歷歷在目,勃列日涅夫可不傻。

所以對越南被我國吊打,蘇聯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總設計師並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因為美國的施壓,蘇聯即使反應過來,也不可能對我國動手,但沒有人限制我國如何懲罰越南。

由於美越戰爭結束不久,我國教訓越南某種程度上也是給美國報仇,因此美國卡特政府樂意看到我國出手。而我國的目標,就是和美國一道,徹底打碎越南印度支那夢想的同時,一勞永逸地解決蘇聯的威脅。

自中蘇關係惡化以來,蘇聯常年在我國邊境陳兵百萬,嚴重威脅我國安全。所以在越南戰爭中,我國在結束大規模運動戰後,利用中越邊境歷來有爭議的特點,在者陰山、老山等地和越軍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輪戰”。

由於戰爭距離東南沿海較遠,因此除了雲桂兩省區,其他省區在改革開放的東風中迅速崛起。為了錘鍊全軍的作戰素養,總設計師要求各軍區輪流到中越邊界“訓練”,這裡成為我國檢驗軍隊素質的訓練場。

而因為這裡靠近越南政治中心,越南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經濟根本無法發展,不得不依靠蘇聯輸血,加上阿富汗戰爭的拖累,越南越來越成為蘇聯的負擔。

十多年的邊境輪戰,徹底將越南打回解放前,也讓蘇聯元氣大傷,加劇了蘇聯經濟的最終崩潰。

1991年,蘇聯解體,紅色帝國轟然倒塌,縈繞在我國北方的威脅驟然解除,越南也失去了靠山。而在蘇聯行將就木時,越共書記阮文靈訪華,越南的“求和”標誌著邊境論戰的結束,越南徹底被打回了原型。

作為總設計師的得意之作,對越戰爭也成為共和國迄今為止最後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在摧毀蘇聯後,也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成為我國影響國際秩序的最好證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毛主席唱空城計!

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進入尾聲的時候,傅作義突然集結10萬大軍。這十萬人肯定不是北上的,因為遼瀋戰役已經快完了,現在去就是送死。也不是南下支援淮海地區的,因為兵力太少,對淮海戰役沒有影響,可能到不了淮海地區就被消滅了。我總部機關也不知道傅作義的目的是什麼。

幸好,傅作義身邊有很多我黨情報人員。潛伏在華北“剿總”參謀處這些情報人員根據和同事們聊天,發現傅作義的目標是石門(石家莊舊稱)。聯想到近日我總部機關剛進入西柏坡地區,馬上明白傅作義想偷襲我總部機關駐地西柏坡和石家莊!於是,趕緊派出聯絡員,通知我總部機關。

我黨地下情報人員送來的情報全文如下:

“任命94軍軍長鄭挺鋒為總指揮,騎四師師長劉春芳、新二軍暫32師師長劉化南為副總指揮,率3個軍、10個師、1個旅共10萬兵力,並配屬爆破隊及汽車500輛,攜帶100噸炸藥,分偷襲、策應兩個梯隊,從北平、涿州地區沿平漢線及兩側,兵分三路秘密向南開進;24日開始集結。佔領石家莊後,由竹生任市長、劉化南任守備司令。”

此時,在我總部機關周圍,只有千餘人的衛戍部隊,主力都在東北和西北(太原)地區。可是,傅作義的偷襲之敵有10萬之眾,相比之下敵我兵力十分懸殊。我軍調兵過來也要至少4天時間。而傅作義部隊,只要兩天就能到達石門地區。

毛主席決定唱“空城計”,在10月25日一早,通過新華廣播電臺播發了一則新華社消息《蔣傅軍妄圖偷襲石家莊》。在文章中,毛主席點明瞭傅作義的軍隊部署情況,和作戰計劃。在結尾處說明了我軍戰略是:“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不讓敵人有一兵一卒逃回老巢。”

傅作義見“偷襲”變成了強攻,解放軍已經挖好了坑等他,他怕部隊遭到埋伏,在遇到我軍阻擊後,趕緊讓部隊撤回北平地區。

傅作義跟解放軍打,完全處於劣勢。他身邊“都是”地下黨,他女兒就是地下黨。

最後,講個笑話:傅作義在司令部開會,一位國軍先發言:“我們中間有一位是國民黨!”傅作義說:“是我嗎?”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1943年10月,日寇第11軍新任司令官橫山勇出動10萬人馬殺向常德,其戰役目的在於摧毀這座有著“魚米之鄉”之稱的湘西重鎮,從而破壞中國軍隊堅持抗戰的後勤補給和糧秣能力。狡猾的日軍採用聲西擊南的戰法,迅速擊破長江南岸第六戰區的王敬久第10集團軍和王瓚緒第29集團軍,驟然兵臨常德城下,而正在常德、桃源地區待機的王耀武二線兵團一下子成為了前沿部隊。

(第六戰區代理司令長官孫連仲)

王耀武第74軍屬於軍事委員會直轄部隊,當日軍佯攻鄂西時,重慶方面惟恐江防有失,乃將第74軍和第100軍臨時撥歸第六戰區指揮,王耀武所屬的三個師中,第57師餘程萬部正在常德整訓,第51師和58師在桃源地區剛剛完成集結準備北上,結果鬼子突然就到了。軍委會遂急令餘程萬的“虎賁師”死守常德,同時調周邊各部隊前往增援。

然而此戰日軍兵力空前,不僅出動了第3、第13、第39、第40、第68和第116共五個師團的全部(或大部),還有第34、第32、第58師團各一部以及獨立混成第17旅團參戰。橫山勇以第68和第116師團負責攻取常德,第40師團監視長沙方向的第九戰區部隊,第3和第13師團阻擊王耀武兵團(第74軍的兩個師和第100軍)靠近,其他各部則分別牽制和攔阻第六戰區的援軍,於是常德頓成孤城。

(李玉堂副總司令)

熟讀抗戰史的必然瞭解,第3和第13師團那是日軍最精銳的兩個甲種師團,在這批鬼子的阻擊下,王耀武兵團雖拼死攻擊仍然寸步難行,而第六戰區從江北調動援軍又需耗費相當時間,最近最快能夠解圍的只有薛嶽第九戰區的部隊。鮮為人知的是,儘管薛嶽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然而位於湖南西部的常德卻不是他的轄區,因為這裡恰恰是第九和第六戰區的分界線,常德則被劃入第六戰區的作戰範圍。

常德會戰爆發的時間點也比較糟糕,此刻那位委員長去了埃及參加同盟國首腦的“開羅會議”,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又遠赴雲南組建第二期中國遠征軍,也就是說,薛嶽還能有所顧忌的兩個人物都不在崗。在重慶軍委會主事的是參謀總長何應欽以及負責作戰指揮的軍令部長徐永昌,代理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職的則是西北軍將領孫連仲。

(第57師師長餘程萬)

何應欽在西安事變後變得小心翼翼,蔣某人不在決計不會出頭,更何況薛嶽還是陳誠系統的人,所以徐永昌硬著頭皮代表軍委會協調指導兩個戰區作戰。果然,第三次長沙戰後聲望如日中天的薛嶽,根本不鳥徐永昌發佈的各種軍令,勉強派出來的李玉堂(副總司令代)第27集團軍走得慢慢騰騰,而那邊餘程萬已經在“喋血孤城”了。

橫山勇部署的幾路日軍中,以第40師團的壓力最重,這夥鬼子要牽制第九戰區的幾十萬大軍,如果薛嶽堅決出援,一個師團的日軍是無論如何擋不住的,不消一週援軍就可以到達常德城下。然而國軍將領各掃門前雪和保存實力的頑疾,讓薛嶽的行動就是不急不躁,11月18日常德外圍戰鬥已經打響,徐永昌和孫連仲急得都快瘋了,可硬是催促不動這個“老虎仔”。

(軍令部長徐永昌)



萬般無奈之下,軍委會的高參們給徐永昌想出來一個奇特的計謀:重新劃定戰區分界線,把常德劃入第九戰區作戰範圍,這個權力軍令部確實是有的,走投無路的徐永昌立即接受和辦理。11月24日軍委會正式發佈訓令:更改第六戰區與第九戰區的分界線,北推至沅江為界,沅江以南成為第九戰區之責任區。最高軍令機關無能到這個份上,也是醉了。

守土有責那是抗戰的大原則,如果薛嶽再不積極救援坐視常德淪陷,那就是他的防區出了問題,必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薛伯陵一邊大罵徐永昌無恥一邊電令第27集團軍加快進攻速度,戰況遂稍有起色。至11月29日兩戰區司令長官部也接到了蔣某人的親電,李玉堂和第10軍軍長方先覺才這才大驚失色,手忙腳亂認真組織攻擊前進。

(常德會戰俘虜日軍)

然而戰機已經延誤,橫山勇利用王耀武兵團攻擊受挫的時間差,迅速抽調第3師團主力趕至常德以南截擊李玉堂所部,激戰中最先接近常德的第10軍遭到慘重損失,預備第10師少將師長孫明謹陣亡,李玉堂的部隊被迫後撤。隨著第10軍的解圍失敗,常德城內的第51師到了最後關頭,12月4日餘程萬率殘部棄城突圍,常德保衛戰悽然落幕。

雖然常德已經失陷,但是第九戰區李玉堂集團軍以及王耀武兵團拖住了全部日軍打援部隊,而第六戰區組織的援兵第18軍等精銳正兼程趕來,橫山勇已無機動兵力可用,只好匆匆撤出常德向北撤退,如此12月7日中國軍隊光復常德。重慶方面於是宣稱取得了常德會戰的“勝利”,其實真相如何上下皆知,說起來徐永昌那條“奇特的計謀”還起了點作用,如果第九戰區增援部隊繼續徘徊不前,常德會戰的結局恐怕更加難看。



許多軍史愛好者總是納悶,餘程萬死守常德長達兩週之久,四面八方幾十萬國軍的增援部隊哪裡去了?喏,就是這個樣子。徐永昌這一計,充分暴露出抗戰時期國軍各部的協同之差以及派系的混亂,優勢兵力下反而經常大敗,莫不與此有關。


度度狼gg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奇特的計謀,恐怕就是陳明仁在四平撒豆對付林彪了。

四平這個地方,在東北內戰中連續打了四次。

在四平四次作戰中,國共雙方累計投入兵力達94萬餘人次,總計作戰時間長達63天。

夏季攻勢三戰四平的時候,戰役已經對國軍極為不利。

當時守軍將領陳明仁麾下只有71軍2個師的殘部,54師1個團是正規部隊。

然而,71軍在之前戰鬥中傷亡很大,部隊殘缺不全,戰鬥力大減。

另外,陳明仁還有遼北2個保安團及3個鐵警大隊。這些部隊都是非正規軍,戰鬥力虛弱,理論上不能打硬仗,一打就跨。

就算上非正規軍,陳明仁一共只有2萬多人。

戰前,又有一些被林彪打散的各路殘兵敗將,已經躲避解放軍大軍的地方民兵自衛隊,紛紛潰逃到四平。

這樣,國軍守軍一共才3.4萬人,其中主力最多一半。

這些部隊大部分裝備都很低劣,地方保安團尚且有幾挺輕機槍,自衛隊連機槍都沒見過。

相反,當時林彪對四平志在必得。

此次,林彪圍攻四平的部隊有5個縱隊10多萬,同時還有上百門大炮。

無論兵力,武器裝備,林彪都強於陳明仁三倍以上。

陳明仁當時急紅了眼,沒有別的辦法,只得發揮抗戰時候的本事,修建防禦工事。

四平本來就是戰略要地,有著不少現成的防禦工事。

城牆一丈多高,護城河五米之寬,城牆下有鋼板式碉堡群,護城河裡布有梅花樁、絆馬索、地雷、鐵絲網等。

陳明仁又下令修築了很多碉堡,很多是暗堡,裡面不開槍,外面根本看不出。

同時,陳明仁又做好巷戰的準備,城內修建大量防禦工事,將民房打穿,牆壁開了槍眼,一街一巷都派兵固守。

開始解放軍有些輕敵,畢竟敵人都是殘兵敗將,只有這點人,很容易對付。

結果,炮兵開始猛烈攻擊,掩護解放軍步兵衝擊。

誰知道,炮兵數量是不少,也發射了很多炮彈,但效果很差。

當時解放軍炮兵組建時間不長,訓練水平低,實戰經驗太少。炮兵對準一個碉堡稀里嘩啦打了半天,沒有一發炮彈打中。

甚至,打不中敵人,有的炮彈還打中了準備攻擊的自己人。

一些解放軍軍官被打急了,破口大罵:媽的,炮兵裡面肯定有特務。不然為什麼不打反動派,光打老子!

這樣一來,炮兵的作用不明顯,步兵就倒黴了。

二戰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缺乏炮兵火力掩護,步兵攻打堅固城鎮往往會傷亡慘重。

就比如蘇軍佔絕對優勢的柏林戰役,最終蘇聯人也死傷了30多萬,非常慘重。

此次也是一樣。

敵人拼死防禦。

很多保安團、自衛軍如果打野戰,一個團都打不過解放軍一個營。但現在既然是在碉堡、戰壕裡面向外放槍,就都還能打一打。

結果雙方就是苦戰,解放軍進展緩慢,傷亡還大。

1947年6月21日,解放軍西滿縱隊突破國軍外圍防線,從天橋北側殺向康德火磨方向。

衝鋒期間,解放軍戰士眼見就要攻到碉堡群下,突然紛紛摔倒。

國軍趁機掃射,解放軍官兵死傷慘重,被迫撤退。

由此,連續攻打了幾次,就是上不去,每次到這裡就走不了路,稍有不慎就摔倒,暴露在敵人火網下。

後來解放軍發現,這裡地下都被撒了黃豆。

原來,東北盛產大豆,籽粒飽滿。

陳明仁見碉堡難以擋住解放軍攻擊,靈機一動就命令將數百公斤的黃豆都撒在大路上。

解放軍戰士在高速運動中踩中黃豆,立即就會失去平衡摔倒,攻擊就這樣一次次失敗了。

四平攻堅戰,歷時15天,我軍付出傷亡1.3萬餘人的代價,僅殲1.7萬餘人,未能攻克四平城。

不過,夏季攻勢中,國軍損失慘重,東北局勢由此不可扭轉。

在第四次四平戰役,國軍慘敗,四平被解放軍佔領。


薩沙


計謀很多,比如“三十六計”就是一本專講軍事某略的書。但,戰爭中的計謀並非僅有“三十六字”,而是古人藉助陰陽學說中的太陰六六之數,來比喻計謀多端而已。實際上對計謀的運用千奇百怪,舉不勝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古人也只是總結了戰爭史上謀略的一部分。




其實在近代戰爭中謀略的應用不斷地發展,已經不是某一種計謀單獨的應用。而是集成運用形式,原基礎上的昇華,升級。比如解放戰爭中的“圍敵打援”是不是比“圍魏救趙”更高級?一箭雙鵰,一舉兩得。你救援,我就吃掉你救援部隊,然後再吃你被困部隊。你不救援,我就成了先打孤立之敵。

這就是毛主席的兵法,“十大軍事原則”的內容“先打分散孤立之敵”。打的時候,毛主席又有其軍事謀略,即“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集中兩倍,三倍,四倍,五倍,六倍的兵力,圍殲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但,有時因兵力對比不足時,打成了擊潰戰,就改變戰朮,窮追猛打,力爭在擊潰戰軍消滅敵人。是“牛刀殺雞”嗎?也是,但窮追猛打則是“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

毛主席的軍事謀略運用,最主要的是“靈活機動的戰略戰朮”。孫子兵法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毛主席的用兵就是不拘一格,比如他的“三大戰役”,遼瀋戰役結束後,他立即命令東北野戰軍快速入關,卻令東北野戰軍在報低和電訊中釋放煙霧,讓蔣介石以為東北野戰軍還在休整。是不是有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味道?



當華北野戰軍到位,東北野戰軍入關後,他又指示對傅作義的部隊“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目的竟然是盯著淮海戰役,希望留敵在長江以北。在淮海戰役中殲滅杜聿明部隊,不希望把他放過長江,給解放南方增加難度。真是雄才大略,“吃一挾二眼觀三”,這樣的謀略,“瞞天過海”有,“順手牽羊”有,“樹上開花”有,“連環計”更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軍事謀略已深入中國人的思想中,而毛主席是繼承者,創造者,發展者。


天太2


1938年,22歲的崔蘭仙當選冀魯邊區婦女救國總會主任。負責指揮鹽山、慶雲、樂陵、滄縣、南皮、寧津等地的抗日武裝。

在平原作戰,崔蘭仙利用有利地形伏擊鬼子,她指揮戰士們在公路上挖出許多深淺不一的坑,深坑埋有地雷,鬼子跳進去就炸,鬼子把淺坑做掩體,大半個身子露在外面,成為八路軍射擊的活靶子。


崔蘭仙派人掐鬼子的電話線,把其中一小段銅線切除,然後用絕緣膠帶捆好,不爬上電線杆是絕對看不出來。沒個三五天找不到毛病出在哪,鬼子電話兵爬到電線杆上修理電線,八路軍的不用瞄準就能把他打下來。打不死也摔死他。

鬼子吃了虧,派騎兵來追打伏擊的八路,八路軍就往樹林裡跑,事先把偷來的電話線綁在樹上,一人多高,勒緊。

八路軍從下邊跑過去,鬼子騎兵剛好就被掛住脖子,挺快的速度撞上一條細細的電話線,當場就掛掉了幾個鬼子的腦袋,還有幾個重傷未死,八路軍轉回來補刺刀,讓鬼子少受點罪,再順手牽走鬼子的馬,拿走鬼子的槍,剝掉他們的衣服。



幾天後,六個八路軍戰士冒充鬼子騎兵,繳了一箇中隊偽軍的械,沒費一槍一彈,就繳獲了四挺歪把子機槍,100多條三八大蓋,還有子彈、擲彈筒,手榴彈什麼的。


花近高樓1


春秋時期《假道伐虢》,歷史裡著名的奇特計謀,晉國假意借道虞朝,在滅虢國之後,回頭就將借道的虞朝一併殲滅,為何需要這麼麻煩呢,源於虞朝和虢國是一對關係不錯的小國,如若攻打其中任意一方,都會被雙方聯動互援。

而作為中型偏上的大國之晉國想要吞併這兩小國於是就想出了“假道伐虢”的計謀,因為同時征戰兩國難度肯定會加大,但如果能征戰其中一個,讓另一個袖手旁觀,豈不快哉。

晉國,作為春秋時期為數不多的大國,在軍事力量上與侵略上都有些想法,最初為了擴張勢力打算清算周圍小國時,屢次頻繁的在虢國邊境製造事端,而虢國自知實力較之晉國差距懸殊,與虞朝結盟,達成相互出兵協議。

如果晉國想穩滅虢國那麼必須有一打二的實力,如若達不到,也只是勞力傷財,得不償失而已。

貪得無厭中《假道伐虢》計謀

晉國面對這兩結盟的小國當時也有心無力,最終才由大臣荀息獻上良策,方破困局,良策就是《假道伐虢》,虞朝的國君在眾國中皆有耳聞是一位貪得無厭的君主,荀息的假道伐虢就是投其所好,提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作為美談,送給虞公,事後只要滅了虢國在滅虞國,這些寶物都能如數歸還。

虞虢兩國作為唇亡齒寒的小國,輸就輸在虞公貪了晉公的那兩件“屈產良馬、垂棘之壁”,而當時虞公卻好言對那些勸解自己的大臣講到:“怎麼可以為了一個弱朋友而去得罪一個有實力的朋友”。

晉國大軍在借道虞國成功後,僅歷經四月就將虢國滅了,而這四月虞國不僅不幫襯虢國,還穩坐釣魚臺,最終在虢國被滅後,晉國再次假意相送虢國掠奪財產之禮,將大軍駐紮在虞國附近。

虞公貪婪矇蔽雙眼,在一次晉獻公約虞公打獵之際,裡應外合,將虞公困於城外,佔領虞公京城後將虞國輕而易舉的滅亡了。

這個典故也告訴大家,切不可做一個貪婪之輩,輕則重傷他人信任,重則滅亡自己朝綱,後續因為這《假道伐虢》歷史也出現過類似的計謀,也都頗有奇效,從這點可以看出,人性的貪婪,也是永無止境,而不是有前車之鑑就能約束人性。


探索歷史奇聞


孫臏利用“增兵減灶”之計大勝師弟龐涓應該可以算一個。

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大師的徒弟,兩人關係挺好。由於天資和勤奮的緣故,孫臏比龐涓學得更好一點,本事也更大一點,龐涓也心知肚明。

後來龐涓學了幾年,想下山建功立業,孫臏勸他再多學一些時間,龐涓一來無法繼續忍受山上的清苦生活,二來不想錯過魏國當時正在大招人才的機會,執意下山。


(龐、孫兩位同學)

龐涓畢竟是鬼谷子的學生,肚子裡還是有真材實學的,求賢若渴的魏惠王很是欣賞他,封他為將軍。

龐涓對現在的地位很滿意,但他總害怕哪一天孫臏學成下山,會到魏國拿走他好不容易獲得的一切。

龐涓想來想去,想到了一條毒計。

史記上說:“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龐涓把孫臏騙到魏國,然後誣告他私通齊國,魏王相信了,將孫臏的兩腿膝蓋挖去,從此成為廢人。

要不是孫臏裝瘋,龐涓早已對他下死手了。


(騙來魏國)

後來孫臏利用齊國使者出訪魏國的機會,用計跟隨使者逃到了齊國。

公元341年,龐涓帶著魏軍攻韓,包圍了韓國首都新鄭。齊威王派田忌、孫臏率軍救援。

魏惠王見齊國居然敢為韓國出頭,大怒之下起傾國之兵迎擊,封龐涓為大將,與齊軍決一死戰。

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硬打只會兩敗俱傷,決定用計擊敗魏軍。

他命齊軍向溝深林密、道路曲折的馬陵方向撤退。

為了吸引魏軍追擊,孫臏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萬個做飯的灶坑,第二天挖5萬個,第三天減為3萬個。


龐涓在追擊途中,能過清點齊軍灶坑,看到一天比一天少,認為齊軍逃亡過半,是圍殲齊軍的大好時機,便率輕騎緊追不捨。

追到馬陵山谷,天色已黑,龐涓讓手下點上火把照明。

只見一棵被剝去樹皮的大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下”七個大字。

龐涓一見知道中計,剛要下令撤退,齊軍伏兵盡出,萬箭齊發。

魏軍擠在山道中,無處躲避,自相踐踏,死傷遍野。龐涓身中數箭,知道無路可逃,只得拔劍自刎。

齊軍乘勝追擊,生擒魏國太子,大獲全勝。

孫臏的“減灶之計”展示了高超的戰爭藝術。


(孫運籌帷幄)

通過減少鍋灶,造成齊軍中有士兵不斷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輕騎疾進。

孫臏事先在便於伏擊的馬陵,利用有利地形埋下伏兵,佈下天羅地網,魏軍至此無處可逃,最終被全殲。

龐涓也是戰國名將,普通的計謀基本不會騙過他。孫臏巧妙的設下奇計,終於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也奠定了自己“小兵聖”的地位。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解放戰爭時期,彭德懷使用“蘑菇戰術”,以區區三萬人馬打敗了兵多糧足、裝備先進的30萬胡宗南大軍,並且在西北戰場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戰爭奇蹟。既消滅了敵人,又牽制住了敵軍的有生力量,減輕了全國其他戰場的壓力,也配合了全國戰場的反攻。


所謂“蘑菇戰術”,其實就是利用陝北的有利地形和群眾基礎,避開敵人鋒芒與敵人展開周旋,通過周旋使得敵人士氣受挫,拖垮敵人,使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在運動中找到戰機並伺機殲敵。其實這種戰術是紅軍時期毛主席提出的十六字對敵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升級版。



1947年3月,胡宗南大軍悍然進攻陝甘寧邊區,想以絕對優勢兵力快速解決陝甘寧邊區的問題,以建不世之功。可迎接胡宗南的卻是一座空城,更讓胡宗南絕望的是,接收延安之後,等待胡宗南的是一場又一場噩夢。不說消滅彭德懷,就是保全自己也成了奢望,而當初的志得意滿,在彭老總的打擊下,胡宗南垂頭喪氣,30萬大軍也逐步被3萬西北野戰軍蠶食,創造了一起又一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隨即爆發的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三戰三捷,共殲敵一萬四千人,取得了轉戰陝北的開門紅,我軍人數也增加到四萬四千人。這也證明“蘑菇戰術”的可行性。



同時“蘑菇戰術”的威力持續發威,讓敵軍由傲變躁、由躁而亂、亂而出錯,使得我軍可以利用地理優勢,採取靈活迂迴包抄的策略全殲敵軍。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彭老總再接再厲,一口接一口吃掉了貌似強大的胡宗南大軍和西北四馬,解放了整個大西北。


對此,你覺得“蘑菇戰術”怎麼樣,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戰爭,一般來說是人和人的廝殺,但有時也會發生非接觸的戰鬥。

二戰時期,美日兩國就曾針對一座小島的鳥糞進行了一場特殊的戰鬥。

那盧島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島,它既不是海上重要通道,也不是軍事基地,又無豐富的魚產資源。它的地理位置處於前不靠村後不靠店的地方,用門可羅雀形容它恰如其分。但二戰時期,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那盧島靜謐的環境被打破了。



打破這種寂靜的既不日軍也不是美軍,而是過來逃難的鳥。

美日在太平洋其他海域打得火熱,大洋中鳥類家族為了避難,紛紛逃至那盧島棲身,一時之間那盧島成了鳥類避難所。數量巨多的鳥族在那盧島生兒育女,吃喝拉撒,慢慢積累層次很厚的鳥糞,成為鳥糞著名產地之一。

後來,日本人發現了那盧島,這對肥料資源缺乏的日本來說如獲至寶。日本便做出了把島上的鳥糞作為戰時農業肥料的主要來源這個決定,夜以繼日地將那盧島鳥糞運往國內。



島上的鳥類最初對不速之客的到來開始感到不安,但它們最終發現,這群小矮個子是專門來幫它們打掃“廁所”的,也就化驚為喜了。

不久,美軍獲知了日本這一行動,但美軍實在不明白日本人搶鳥糞何用?難道他們又在研製什麼秘密武器?

後來美國著名的糧食專家羅伯特·斯特勞斯也知道了這一消息,他建議美軍應該阻止日軍這一行動。

開始,美軍對此建議嗤之以鼻:日本人我們都打不完,還有精力去管鳥糞嗎?

後來美軍研究發現日本雖然施行戰時體制,但日本的農業部門在工業化迅速推進過程中並沒有萎縮。

原來日本的農村,一直奉行 “長子繼承,諸子自由”的習俗,這使得一戶人家至少有一個勞動力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戰爭並沒有影響日本的糧食產出。日本從那盧島搶奪鳥糞就是為了國內的農業增產。

美國空軍認真研究了斯特勞斯的建議,認為這個設想具有戰略眼光,決定予以採納。

1942年,美空軍開始對那盧島進行破壞性轟炸。那盧島上的鳥族都懵圈了:天上來的這些“大鳥”真不是好鳥,我們下蛋要蟲子,它們“下蛋”要命。

美國這一招沒白使,果然使日本第二年的糧食產量下降了,日軍給養供應發生恐慌,削弱了日本的軍事潛力。

對此,我國影視劇多有反應,例如《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繳獲了日軍罐頭,發現不是全肉的,於是判定日軍供給出了問題,戰爭不久就要結束了。

在人們稱讚斯特勞斯是糧食戰線上的軍事參謀的時候,那盧島上的鳥類卻對斯特勞斯出的餿主意抱怨不已,它們安居樂業的生活因此遭到了破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