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世界歷史上,哪些戰役可以稱之為教科書式的經典之戰?

史學達人


十大經典戰役

長沙會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的中國士兵

  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長沙展開激烈巷戰。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在這場大火的背後,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

  1938 年至1944年,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 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中條山戰役

  1941年5月,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在中條山作戰。

  1941 年5月7日至月底,日軍華北方面軍集中了10萬餘人的部隊,包括從華中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中抽調部隊和飛行團,進攻晉南中條山地區中國第1戰區的近18萬 部隊,結果日軍以1比20 的極小傷亡代價打敗了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蔣介石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自太原會戰後以來,日軍一方面重點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大舉“掃蕩”, 一方面也多次攻擊中條山國民黨軍隊,但始終沒有大的進展。進入1941年後,日軍鑑於百團大戰後八路軍消耗很大尚未恢復,遂決定先打擊中條山的國民黨軍。 然而,中條山國民黨龐大部隊竟然不堪一擊。從5月7日日軍發起攻擊開始,中國軍隊 衡陽保衛戰

  衡陽保衛戰雨母山戰場

  歷時48天的衡陽保衛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以衡陽的陷落宣告結束。但它卻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據美國國會圖 書館記載:衡陽保衛戰,10萬以上的日軍包圍了1.7萬名中國軍人。當中國軍隊在衡陽擊敗日本的第二波進攻並擊斃2.5萬日軍之後,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倒 臺。經48天血戰之後,衡陽於8月8日陷落。日軍死傷超過7萬人,其中4.8萬人被擊斃;中國死傷1.5萬人,其中7400人捐軀……

  常德會戰

  日軍大炮猛轟常德十餘日 中國守軍在炮火中衝鋒

  1943 年11月2日,日軍10多萬人兵分四路,動用空軍、毒氣瓦斯部隊等向常德發起攻擊。中國軍隊20萬將士奮起反擊,以劣勢裝備和血肉之軀與日軍展開生死決 戰。至12月20日,日軍傷亡40000餘人後敗退,中國軍隊用傷亡50000餘人的代價換來了勝利。常德會戰因戰事慘烈,而被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 衛戰”。“一經中間(被日軍)突破,各部皆陷於包圍零亂之中竟至不可收拾”。

  1942年3月,中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4月17日,中國遠征軍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經過激烈戰 鬥,中國軍隊收復仁安羌,解救了7000餘被圍被俘英軍及500餘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 勝利,英軍脫險被稱為是“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

 1944年9月,中國遠征軍攻打滇西騰衝。

  仁安羌大捷,是一個聞名世界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惟一 的大勝仗,同時更是一個奇蹟。因為新 38師113團在劣勢情況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十倍於我軍的敵人,救出十倍於我軍的友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神的英勇與堅強。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我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百團大戰,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有戰略性的進攻戰役。

  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從這以後,日軍開始真正研究中國的敵後抗日武裝,並從正面戰場抽調大 批部隊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反覆掃蕩、清鄉。當然,日軍想“ 肅清後方”的願望並沒有最終實現,“地雷戰”、“地道戰”、“大生產運動”等一系列新概念,從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在戰爭辭典裡。

  1940 年8月開始的百團大戰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8月20日~9月20日),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進行交通總破擊戰;第二階段(9月20日~10月上旬),繼續 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佔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第三階段(1940年10月6日~1941年1月24日),反擊日軍的報復“掃蕩”

  淞滬會戰

  1937 年8月13日,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日軍先後投入30萬兵力,動用了300多架飛機、幾十艘軍艦。中國軍隊將70多萬兵力調往淞滬 戰場。隨著日軍不斷增援,中國軍隊逐漸處於劣勢。11月12日,上海淪陷。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中國軍隊88師在閘北的環形工事裡同日軍巷戰。

  1937 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開始,中國中央軍精銳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第三十六師等部,在京滬警備總司令張治中指揮下,主動進攻,企圖一舉掃蕩駐上海 之日本海軍陸戰隊,但因指揮不當,竟未能奏功。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軍第三師團、第十一師團等,在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陸軍大將松 井石根的指揮下,在長江口南岸川沙口、獅子林直至吳淞口、張華浜等地強行登陸成功。日本援軍在日海、空軍的強大支持下,向寶山城、月浦、羅店、瀏河鎮一線 發動猛烈進攻,企圖包抄中國上海守軍的後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故技。

  平型關大捷

  1937 年9月23日,企圖攻佔太原的日軍先頭部隊進抵平型關附近,八路軍115師決定在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設伏。25日8時30分,日軍坂垣師團21旅團的兩個 聯隊進入伏擊圈,八路軍設伏部隊居高臨下,向敵猛烈射擊,將其分成幾段,各個殲滅。戰至下午1時,日軍主力基本被消滅。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後 的首次勝利,共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100餘輛,繳獲輕重機槍20餘挺、長短槍1000多支。

 1937年平型關大捷後,我軍通過平型關。

  1937年9月2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取得抗戰以來第一個重要勝利——平型關大捷。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山西省靈丘縣西南的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坂垣徵四郎第五師團21旅團一部,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其全部輜重車輛,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當槍聲響起,日軍驚慌失措,隊伍頓時亂了陣腳。

  經過一天激戰,八路軍殲敵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火炮1門、炮彈2000餘發、機槍20餘挺、擲彈筒20個、步槍千餘支及大批軍用物資。

  聶榮臻元帥後來在總結平型關戰鬥經驗時指出,從根本上講,這勝利是由於我們黨堅決抗日的政治路線所決定的。八路軍東渡以來,官兵士氣高漲……另外,從指揮上講,八路軍選擇了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兩面夾擊,在狹窄的山谷給敵人以突然襲擊,使它的裝備優勢無法發揮……

  天時,地利,人和,使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這次勝利,不僅打破了日本“皇軍”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更為全國抗戰增添了勇氣和力量。 臺兒莊戰役

  1938 年3月中旬,日軍坂垣和磯谷兩個師團,分東西兩路向南進攻,企圖會師臺兒莊,進而攻佔徐州。3月23日,磯谷師團進攻臺兒莊,大戰打響。持續近半個月的戰 鬥由守城戰發展為巷戰,中國守軍傷亡慘重,但將日軍牢牢地拖在了臺兒莊。中國軍隊主力按原定計劃迂迴到敵後,將坂垣、磯谷兩部敵軍分割包圍,經過激烈戰 鬥,殲敵兩萬餘人,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圖為在臺兒莊戰鬥中的中國將士。

  全面侵華戰爭打響後,日軍狂妄地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在戰略上力求“速戰速決”。南京陷落後,國民政府一部分機關遷到武漢。徐州位於津浦、隴海兩線的交會處,日軍欲奪武漢,必先佔領徐州。由此,徐州之戰,對於日後戰局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中日雙方均對其作戰與軍隊部署作出調整。中國方面確定了以確保武漢為核心的作戰方針,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 官。1938年1月到3月,中國軍隊成功組織淮河阻擊戰、臨沂阻擊戰、滕縣保衛戰三大序幕戰,為臺兒莊戰役贏得殲敵之機。3月24日,暉磯谷師團孤軍進攻 臺兒莊,大戰打響。近半個月的戰鬥由守城戰發展為巷戰,日軍一度佔領臺兒莊三分之二的土地。4月5日,湯恩伯部南下,與第二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日軍潰 敗,中國軍隊全線反擊,激戰至4月7日取得徹底勝利。

  武漢會戰

  向日軍射擊的空軍機槍手

  1938 年6月至10月,抗日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武漢會戰爆發。兇頑的日軍企圖以一役之功,擊潰中國軍隊的主力,逼迫中國投降。縱橫千里的戰線上,中 日兩軍激戰4個多月。中國軍隊動員了129個師、30餘艘艦艇、約200多架飛機、近100萬人參戰;日軍共14個師團、120餘艘艦艇、300 餘架飛機,計25萬人參戰。最終武漢淪陷,日軍傷亡在4萬以上,中國軍隊傷亡20萬人。

  這次會戰雖以放棄武漢告終,但使日軍力量受到很大消耗,而後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日軍殲滅中國軍隊主力、迫使 中國投降的戰略企圖破產,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不僅如此,武漢會戰有力地牽制了日本陸軍的主力,使其無法抽調兵力和戰略資源支援當時日本關東軍和蘇 聯紅軍在張鼓峰的戰役,最終使日本不得不放棄武力進攻蘇聯的所謂“北進”計劃,這對於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鶴誅


歷史上戰役無數,能扭轉乾坤,改變戰爭局勢的戰役,將永載史冊。列舉幾個經典的戰役:

1、斯大林保衛戰

1942年5月,德軍以閃電戰術橫掃蘇聯西南地區,兵臨斯大林格勒,德國空軍在此上空狂轟濫炸,蘇聯紅軍奮起反擊。整個戰役歷時六個半月,最終蘇軍贏得了這場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勝利。蘇軍以113萬人的兵力全殲德軍近150萬。這場戰役是蘇軍由防禦轉入反攻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勝利的轉折點。


2、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被殲滅,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聯軍做好了充足號的情報工作。 按照“霸王行動”的土生計劃,諾曼底登陸時間定於1944年6月5日,但就在盟軍集結完畢之時,大西洋突然狂風大作,直接促使盟軍前線指揮官將登陸推遲到了6月6日。


3、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機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夏威夷基地,美軍倉促應戰、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有4艘被擊沉,其餘的也受到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表面看來日本獲得不小的戰果,其實是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最強大的敵人。美國原本只想隔岸觀火,這下可倒好,把美國的決戰之氣給激發出來,在全國一片喊打聲中,美國對日宣戰。


4、中途島戰役

這是一場美國對日本的奪島之戰,美海軍擊退了日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並予以重創,從根本上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的實力對比。戰役從1942年6月3日開始至6月7日結束,日軍損失航母4艘、巡洋艦1艘、飛機332架、陣亡3500人。美軍損失航母1艘、驅逐艦1艘、飛機147架、陣亡307人。以上數據表明美軍獲勝。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喪失了戰略主動權,節節敗退直至投降。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208),劉備、孫權以5萬聯軍大破曹操20萬大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水戰。火燒赤壁、曹操敗北,從此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漸漸形成。


世界歷史上,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戰役:一戰規模最大的凡爾登-索姆河戰役、二戰最大的空戰 大不列顛空戰、現代高科技的典型戰役科索沃空襲戰......


雲海文史苑


大戰說的多了,我說一個算比較經典的古代“特種作戰”行動吧,是明朝的事兒。

嘉靖十四年,都勻府苗族首領阿向屢屢騷擾治安結夥搶掠,甚至與土官相鬥殺,之後更是出兵攻打平浪,囂張至極,當地官府、撫鎮均無法節制。後來與土官王仲武因為爭奪田地出兵攻殺,王仲武出逃,阿向乾脆佔據了凱口屯修築碉堡、弩樓、石牆起兵叛明,自立為王了。

事聞,貴州巡撫陳克宅調集御史楊春芳、總兵楊仁、宣慰使安萬銓合兵三萬進討,於當年十月趕至凱口屯下駐紮將阿全包圍。

雖然明軍已經把凱口屯圍的像鐵桶一樣,但攻堅作戰卻並不好打,雙方整整相持三個月。至於原因,就要說一下凱口屯的地形優勢了。凱口屯修建在香爐山上,即今貴州省凱西市西十二三公里處,海拔最低處629米,最高處1244米,像一個拔地而起的土堆,四面都是豎直絕壁。而香爐山上有兩個大平臺,一個海拔1000米,明軍就是在這駐紮包圍的,面積20萬平方米左右,另一個就是山頂凱口屯了,海拔1200米,面積6.6萬平方米左右。兩臺之間只有一條寬不到一尺的小道蜿蜒而上,根本無法展開攻城。

要說不好打,圍起來等他餓死不行嗎?也挺難,因為山頂有一條小溪流過,中間匯聚出了一個大水坑,天昊亦不涸,而阿向為這次造反也準備了足以支撐五年的糧食在山上。所以一時半會餓不死他,何況阿向已經聯絡了周圍都黎、都蘭、大漂、大壩、龍對等苗寨互為聲援,因此明軍大部隊也不能長時間被拖在這裡。既然短時間無法攻克,明軍就把注意力暫時轉移出來,分兵攻破凱酋苗寨,並武力壓迫之下招降其餘四十九寨,這下阿向外援覆滅,明軍亦無後顧之憂。

嘉靖十五年,明軍發現凱口屯山臺東北隅峭壁中間有一顆斜長的巨樹,再加上苗族以夏至為新年(查了查苗族還真有夏至小年的說法),當天必然放手鬆懈,於是決定出奇兵以此為撬點攀登進山。當天夜裡,宣慰使安萬銓派人把鍛鐵鉤綁在手腳上用來攀爬,這些士兵卸甲攜帶繩索、軟梯、刀劍、銃炮攀緣而上至巨樹稍作休息,並放下繩索、軟梯接應後來者,然後繼續向上攀爬。期間雷雨大作,給本來就艱險攀爬的明軍士兵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加上天黑咫尺莫辯,只聽得剌剌一聲俄而崩響,就是一人墜空粉身碎骨,甚至呼喊也無一聲。

萬難之後,明軍有一人成功登上山頂高臺,這名士兵悄悄隱藏在雜草裡,等待苗軍巡夜兵丁靠近後突起揮劍斬殺,然後冒充敲鑼巡夜保證攀緣點不被發現。不久之後,明軍又有二三十人登頂,於是這夥明軍悄悄翻進凱口屯寨,一時間縱火打槍,銃炮齊鳴響徹山巔,並齊聲大呼“天兵上屯矣!”苗軍大亂,隨後阿向派弩手攻擊這夥明軍,而楊仁聽到動靜早就帶人直衝山頂攻來。苗軍大部分本來就陷入混亂,這下更是顧此失彼,那二三十人的明軍小隊也不管其他,直奔寨門而去,併成功將大門打開。明軍大部隊魚貫而入,苗軍見大勢已去也沒幾個願意死戰的,凱口屯至此告破。

此戰阿向及其手下大小頭目十餘人被當陣斬殺,明軍另外斬首二百五十級、俘虜三百六十餘人、招降寨內男女二萬餘人,收貨不小。

至於朝廷賞賜,倒是一如既往的摳。陳克宅和楊春芳各升俸一級、賜銀三十兩、彩幣三表裡;楊仁官升一級、賜銀四十兩、彩幣四表裡;安萬銓及以下各官賞賜銀幣有差。

史料來源:《明世宗實錄》《炎檄紀聞》《讀史方輿紀要》

歡迎各位關注我微博@鷹眼發,謝啦~





老王歷史會


我是小司馬講史,為您解答。

在兩宋期間,發生過多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這些戰役各有特點,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

  • 雁門關之戰。公元980年,遼國駙馬蕭咄李率十萬大軍兵發雁門關。此時雁門關守將楊業得到消息後心急如焚,因為他知道關內士兵只有幾千人。大敵當前,他急忙派人向駐守太原的潘美求救。而潘美卻拒不發兵。危急關頭,楊業決定冒一次險,他趁遼兵剛來立足未穩之際,欲用奇兵突襲遼軍統帥的指揮部。楊業留副將守關,他率領一些騎兵偷偷出了關,從小路繞道到了雁門關的北口。此時遼軍正準備攻打雁門關,沒想到宋軍從背後殺出,一時間遼軍大亂,楊業率軍猛攻遼軍中軍,他忽然看到一個人騎著高頭大馬在指揮作戰,他想也沒想便帶人衝了過去,那個人身邊的衛兵一下子被衝散了,那個人被幾個宋軍一起砍死。後來得知,死的那個人就是遼國駙馬蕭咄李。主將一死,群龍無首,遼軍無心戀戰,紛紛潰逃,楊業揮軍掩殺,楊業還擒獲遼軍都指揮使李重海。


此戰奠定了名將楊業在遼軍中的聲譽,這次能取得勝利的關鍵在於楊業所採用的戰術得當,他趁敵兵立足未穩之際,採取突襲、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化被動防守為主動出擊,從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雁門關大捷是宋遼戰爭中宋軍為數不多的勝仗之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在世界歷史上,采石之戰無疑能稱得上教科書式的經典之戰。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親率大軍欲渡採石(中國古代長江下游江防要地,亦名牛渚山。)進逼建康。適逢中書舍人虞允文到採石慰勞駐守的宋軍將士。此時的虞允文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採石的主將王權因犯事被調離,而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還在就任途中。

虞允文是一個文官,從來沒有指揮過戰鬥,但他並沒有慌亂。他首先安撫處於人心惶惶狀態下的宋軍將士,鼓勵大家為國效力,為此他專門作了戰前動員演說。這一招還真靈,許多人聽了都大受鼓舞,一掃頹勢,渙散的軍心一下子被凝聚起來;其次,虞允文察看地形,開始佈署設防,他命步兵、騎兵都整頓好隊伍,沿江佈陣,又把江面上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掩藏在山後。剛做好安排,幾百艘金軍大船就迎風駛來,沒過多久,金兵就開始陸續登岸。虞允文令部將時俊率步兵出擊。同時江面上的宋軍利用多踏車泥鰍船大而靈活的特點,一艘艘撞向金軍的船隻。由於金軍的船隻底平面積小,極不穩便,有許多船隻被宋軍的船隻撞毀了。金兵死傷無數,這令完顏亮氣得暴跳如雷。

第二天,虞允文又派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金船出動,宋軍用強弩勁射,還使用霹靂炮轟擊,又一次大敗金軍。完顏亮進逼建康的願望落空,只得默認失敗。在采石之戰中,宋軍的兵力合計1.8萬人,而金國出動的兵力合計15萬人。采石之戰,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經典戰役,使宋軍在宋、金戰爭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無論是楊業領導的雁門關之戰,還是虞允文指揮的采石之戰,作為一軍之主的他們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因而他們都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司馬講史


歷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戰,肯定就是這樣的一場偉大的戰役。這一場戰役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的教科書式的偉大戰役,就在於他是以少勝多戰役。

歷史上能夠打以少勝多戰役的將領並不多,因為他是需要很多戰略和戰術應用的得體才可以取得這樣的勝利的。

當然了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還能打勝仗,其中的智謀和排兵佈陣也是最為主要的。我們的都知道這一場戰役是毛澤東領導的。

當時他帶領三萬工農紅軍打敗了二十萬國民黨反動派,這一次戰役的勝利不僅挽救了黨和軍隊的命運,同時也讓紅軍的隊伍迅速的發展壯大了起來。

因此,毛澤東也把這一次戰役稱之為他的一生打的最為得意的一場戰役。

需要知道的是,當時毛澤東能夠帶領工農紅軍打勝這一場戰役,是相當的不容易的,畢竟那時候我們工農紅軍是小米加步槍。

我們的對手,也就是國民黨反動派他們不但人馬多,而且武器裝備也比較先進。

武器是不如人家好,人數不如人家多。

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取得戰役的勝利,這樣的戰爭當然了是最為經典的戰役了。四渡赤水之戰是可以和鉅鹿之戰,赤壁之戰,背水之戰相媲美的。

那麼,毛澤東又是如何在弱勢的情況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的呢?

最為關鍵的就是出其不意,在敵人最敵人最想不到的地方出現,然後給予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正如他帶領的工農紅軍四渡赤水,而且每一次渡過赤水,都可以打敗國民黨反動派,這是國民反動派根本就想不到的事情。

其次就是集中我軍優勢兵力,對敵人實施各個擊破。

這樣就把我軍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了一起,把敵人給分化開了。然後這樣我們才好對他們實施殲滅。

最後把戰鬥的地盤給擴大化,這樣我們打仗的時候,才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才能夠分化敵人,對敵人進行各個殲滅。

所以說四渡赤水之戰,就是這樣打一場十分經典的戰役。也是永遠載入史冊的一場偉大的戰役。


不才講史


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能稱得上經典教科式的戰役很多。如 紅軍的第一到第四次反圍剿,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我簡要介紹一下第一次反圍剿戰役。

蘇區根據地剛剛建立,紅軍還比較弱小,蔣介石下決心要消滅蘇區、消滅紅軍。1930年12月,蔣調集10萬兵力,由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九路軍總司令魯滌平擔任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攻。紅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誘敵深入,把公秉藩和張輝瓚兩個師引誘到今吉安市青原區的東固山區,使敵人雙方在大霧中互相殘殺。12月30日,當國民黨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率其師部及兩個旅由龍岡進至小別附近時,即遭紅一方面軍主力猛烈攻擊,包括張輝瓚在內的9000餘人全被殲。1931年1月3日,譚道源師剛退到東韶,立足未穩就遭紅軍突襲,半數被殲,官兵被俘3000餘人。第一次反圍剿,紅軍5天內連打兩個勝仗,殲敵一個半師,徹底粉碎了敵人圍剿的陰謀。

毛澤東在第一次反圍剿戰鬥中,採取的是紅軍的游擊戰法,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戰役勝利後,毛主席即賦詞一首《《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其中寫到: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zj史海拾貝


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靠著輕型機械化部隊快速進軍的策略,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戰勝波蘭。裝甲軍至上的觀點是由英國在一戰後率先提出來的,只是並沒有引起英法等強國的重視。德軍卻出現了先進的裝甲軍作戰戰術。從此戰開始,各個強國都開始大規模生產坦克,裝甲車等機械車輛,並開始研究大規模裝甲軍作戰,與步兵協和作戰等戰術。

第烏海戰(1509年2月)

對戰雙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聯合艦隊

雙方軍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聯軍100艘老式單桅帆船,萬餘人。

作戰結果:葡軍勝。葡軍只有幾十人受傷,沒有艦隻沉沒,阿拉伯軍傷亡過半。

此戰意義:阿拉伯人喪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權,印度洋沿岸的東非,阿拉伯半島,印度等地區先後被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殖民。此戰也掀開了風帆火炮的新時代


仁德歷史


我認為二戰時德軍的法國戰役堪稱經典,在短短的三個月之內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將號稱“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打敗,這是希特勒的得意之作,也是二戰史中比較突出的戰役行動。

何為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 (Maginot Line) 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1877~1932)。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法國東方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德軍的行動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改良過的施裡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計劃)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靜坐戰結束。

第一階段作戰:當法國統帥部迷戀在馬其諾防線不可攻陷的神話裡時,5月13日德國A集團按曼施坦因意圖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人的兩個坦克師在高射炮的掩護下強渡繆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一時期德意志帝國B集團軍也使用閃擊戰的方式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網。到5月19日7個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只有50英里處。5月24日,德意志帝國裝甲部隊已經望見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德軍的致命失誤,被包圍的盟軍立即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刻爾克大撤退。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隻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克爾刻,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保留了元氣,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跌落至低盪。

第二階段作戰: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由於先前在低地國地區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紛紛進行一場競速比賽,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國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佔,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貢比涅地區的福煦車廂內簽署與停戰條約。根據此項條款,法國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領土疆域由德意志帝國武裝部隊來進行實質佔領,而南部地區則成立由貝當執政的附庸政權: 維希政府。




痴言


百團大戰,上甘嶺戰役,其中淮海戰役,中美建交之後美國西點軍校還特地派專員來中國徐州等地考察淮海戰役舊址。


自強哥進哥


劉邦和項羽的彭城之戰

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