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阿哥為什麼沒有當太子?

尤鳳燕


按照封建禮法,“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意思是:古代繼承權中,繼承人的選擇為嫡子中最大的一個,而不是以聰明才智來分別。繼承人由身份高的繼承,不以年齡的大小來區別。

但實際上,滿清入關以後,並沒有按照這一禮法制度嚴格執行,太祖努爾哈赤殺掉了嫡長子褚英,也沒有改立剩下的嫡長子代善,而是選擇了非嫡妻所生的八兒子皇太極;太宗皇太極暴斃而亡,嫡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後出於政治妥協,由太宗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順治沒有嫡子,臨終前,下遺詔立三子玄燁為太子,而他的前面還有一個同為庶子的哥哥福全。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康熙的大阿哥胤禔,並不比其他弟弟具有先天優勢,更何況如果比出身高貴,她的母親只是妃,而四阿哥胤禛是由孝懿仁皇后收養,十阿哥胤䄉的生母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都比他強。

那麼還是看能力與德行。胤禔的唯一優勢在軍功,但實際上他的軍功裡有點水分,康熙二十九年第一次徵噶爾丹的時候,胤禔與他二大爺福全不和,而且在軍中有很多過失,康熙知道後把他召還回京,並對他說如果跟福全的說法不一樣,那就肯定是你的過錯,我就依法懲處你,福全知道後,覺得還是疏不間親,兄弟沒有兒子親,一旦得罪了大阿哥胤禔,說不定會有不測之禍,於是將所有罪過攬到自己身上,被康熙懲罰了。實際上康熙這麼聰明的人,肯定知道福全的苦衷,只不過是保全自己和自己兒子的面子罷了。這件事應該使得胤禔在康熙心裡扣了些分數,但還不致命,因為隨後第二次徵噶爾丹還是讓胤禔跟著立功了,並在康熙三十七年冊封其為直郡王。

真正導致胤禔徹底無緣儲位,甚至終結政治生命的事,還是在太子胤礽被廢后,他的殺弟言論,以及稍後被揭發出來魘鎮太子。對於這種喪心病狂的人,一向以仁德自詡治理天下的康熙,怎麼可能會立為儲君乃至統御天下。康熙帝下詔:“允禔鎮魘皇太子及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無顧忌。萬一禍發,朕在塞外,三日後始聞,何由制止?”然後將其圈府中,自此胤禔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圈禁生活,徹底告別了太子之位與皇位。


大黃扯點歷史


大阿哥胤禔沒有當成太子,既有其先天條件約束又有後天因素在內,下面我們就仔細分析以上兩大方面的因素:

先天條件

  • 立嫡不立長

康熙帝深受漢文化影響,為打破太祖努爾哈赤以來禮法制度的不健全,保障清帝國權力的順利過渡,康熙帝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封建禮法為尺。胤禔雖貴為大阿哥(康熙 前四子皆早夭),但是其母惠妃只是康熙的妃子,而不是皇后。因此立嫡不立長,自然沒有大阿哥的事。

  • 子憑母貴

雖封建禮法講究嫡長之分,但是歷代王朝都會出現皇帝因對妃子的個人喜好,而廢嫡立長或幼。漢高祖劉邦就曾想廢劉盈而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但是康熙最愛的是其第一任皇后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本著愛屋及烏的原則,康熙帝在二阿哥兩歲的時候就冊封其太子,並親自調教。

  • 生性殘暴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胤禔聯合明珠欲爭取立長。但是胤禔生性殘暴,想以行為卑鄙等為由勸言康熙誅殺廢太子,遭到康熙的唾棄,下召斥責其兇頑愚昧,直接排除在太子候選人之外。

後天因素

  • 散播謠言

大阿哥胤禔在自己奪儲無望之時,便聯合八阿哥胤禩共謀奪儲之爭,其利用張明德相面之事,為胤禩製造輿論,傳播謠言,妄圖以鬼神之事,贏得支持。後在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時,竟查出大阿哥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 巫蠱之禍

古代封建迷信盛行,為爭奪太子之位,胤禔無所不用。胤禔聯合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用巫術鎮魘胤礽,妄圖陰謀暗害太子,因三阿哥胤祉揭發,康熙帝對其心灰意冷,革其王爵,終身幽禁,至雍正朝未曾赦免。

其實相比於其他阿哥而言,對於立儲之事,其並不是條件最差的,但是他確是最陰狠的。康熙帝素以仁愛著稱,最痛恨的就是骨肉相殘,而大阿哥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將狼子野心毫無保留的展現給了康熙帝,要不是康熙帝念及骨肉之情,大阿哥早被康熙帝賜死。

以上為個人所見,還請踴躍發言,共同探討。


最知之


康熙的大阿哥也就是大兒子愛新覺羅·胤禔(zhi一聲)為什麼沒有當上太子,我們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來說,分別是為什麼沒被立為太子,再有就是廢太子之後,他怎麼還沒當上太子。

首先我們來說為什麼不被立為第一任太子

立長不立幼<strong>

^上圖為惠妃納喇氏

大阿哥胤禔之所以不被立為太子,還得從他的母親說起,胤禔的母親納喇氏是滿洲正黃旗的,雖然很早就入了宮,但是並沒有被封為皇后,最初僅僅是個貴人(清朝後宮的各個級別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還有答應)。

在八個級別中,前五個是為主位,而後三個都是庶妃。在康熙九年的時候,康熙和納喇氏生下皇子承慶,但是不到兩歲就夭折了,後來在康熙十一年生下了胤禔,實際上胤禔是康熙的第五個孩子,只不過在他前面的四個都死掉了。所以胤禔做了大阿哥。

根據傳教士白晉所說,康熙還是很喜歡這個大阿哥的,但是地位上確實比太子胤礽差了很多,為什麼呢?因為胤礽的母親是赫舍裡皇后,而胤禔的母親在康熙二十年被封為惠妃就到頭了。

立長不立幼,是需要這個長是嫡長子,而不是庶出的長子,所以即便胤禔是大阿哥,但是因為身份的原因,也不能立為太子。

不滿藏於心中,地位僅次太子

因為上文所說,受先天條件的控制,胤禔當不上太子,只能在心裡羨慕,不過他仍然不甘心,再加上身為太子的弟弟不爭氣,於是胤禔就聯合自己的表舅(納蘭明珠是胤禔母親的表兄)成立“皇長子黨”,在明珠的幫助下,身邊聚集了鄂倫岱、隆科多等人,和索額圖的“太子黨”相對抗。

康熙二十七年,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的康熙,思慮再三,決定保護皇太子胤礽,於是將明珠罷黜(當然有各種原因),結果讓胤禔的皇長子黨幾近毀滅。

雖然“毀滅了”皇長子黨,但是對於胤禔,康熙還是十分喜歡的,因為胤禔十分聰敏,康熙二十九年,胤禔奉命協助撫遠大將軍,自己的伯父,裕親王福全去遠征噶爾丹,但是因為清朝將領意見不合,導致噶爾丹逃脫。

本來這個事件和胤禔沒什麼太大關係,但是胤禔私下裡傳信給康熙,說自己伯父的壞話,這讓康熙很生氣,但是卻沒有對胤禔說太多的埋怨,只是簡單批評了幾句就完事了,不過這也讓康熙心裡對胤禔產生了一些不滿,因為康熙平生最不喜歡的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

這件事情就當做是沒有發生一樣,日子照常過,康熙三十五年,胤禔和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和八阿哥胤禩(si四聲)共同陪同康熙遠征噶爾丹,次年再次出征,終於平定噶爾丹。

這個時期的胤禔是很得康熙喜歡的,在征戰結束後,康熙還讓胤禔留守三軍進行犒賞,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胤禔被封為多羅直郡王。

“謀害”太子,終身監禁

但是,他仍不甘心於此,並且他還迷信喇嘛,想用巫術來謀害太子胤礽。在康熙廢太子的時候,胤禔上躥下跳,活分的不得了,甚至還提出替父親殺兄弟的話來,這讓康熙十分心寒,在之後,他被三阿哥胤祉檢舉揭發,把他和蒙古喇嘛合謀用巫術謀害皇太子的事情告訴了康熙,這讓康熙震怒異常,就將他一生都囚禁了,也使得他從九子奪嫡的戰場中先行敗陣。

結語

胤禔沒有當上皇太子,可以說前半階段都是命,後半部分自己作啊,不自己作死的話,說不定他也有機會,但是就是因為他的性格和所作所為,才徹底斷送了自己的一生。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作為康熙的大兒子,其實胤禔(yìn zhī)活的挺憋屈的,既要做事有大哥的擔當,卻又在地位權勢方面受制於人,低人一等,真的太難了。



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制度下,豪門貴族人家的門第觀念非常嚴重。特別是滿人統治者時期很多家族都是強強聯手政治聯姻,女子母家的勢力直接決定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出身在帝王家的皇長子胤禔雖說是康熙皇帝的第一個兒子,卻沒有當太子的命。最直接的原因是胤禔母親的身份,造就了他只能做個大阿哥。


在當時雖然是母憑子貴,但子憑母貴同樣重要。大阿哥的生母是惠妃,滿洲正黃旗人,在其很早的時候就進宮跟隨康熙皇帝,由於惠妃的母家並沒有什麼勢力,惠妃當時進宮後只是一個小小的貴人,甚至生下大阿哥後連親自扶養兒子的資格都沒有,後來由於生下兒子,康熙才晉升她為嬪位(當時清朝祖制規定後宮嬪妃只有嬪位以上的才有資格親自扶養孩子)。



當時康熙皇帝在生下大阿哥後,後宮嬪妃有不斷有好孕傳來,特別是康熙情投意合的皇后赫舍裡當時也生下了皇子,在那個嫡庶觀念嚴重的時代,皇后生的孩子才最受重視,還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胤禔雖然年長,卻也敗給了規矩。


當時清朝的祖制是做朝之君不立太子,可是規矩卻被康熙皇帝給打破了,原因就是皇后生下胤礽後難產大出血,康熙為滿足皇后最後的心願,破例冊封剛出生的胤礽為太子(實際上是康熙為了拉攏皇后家族勢力)。而胤礽這太子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中間也屢次被廢立。



而大阿哥胤禔雖然封太子無望,卻也得到康熙的委以重任,跟著康熙南征北戰,在朝中得到不錯的口碑。後來隨著太子的弊端越來越多,康熙跟太子兩人的隔閡逐漸加深,包括後來太子被廢后,使蟄伏已久的大阿哥胤禔看到了希望,並開始結黨營私,培養自己的勢力,甚至在太子被廢之際落井下石,絲毫沒有兄弟情義可言,讓康熙知道後非常心痛,最終將其幽禁起來,導致最後也在抑鬱寡歡中去世。

大阿哥胤禔的一生最終因為嫡庶有別的身份當誤,使他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淪陷入權利的心魔裡。


微風之語


清朝的皇位繼承人在早期是沒有明確規定的,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前就沒有確定繼承人,只是交代皇位由幾大貝勒研究協商確定。最後是大貝勒阿敏和他的兩個兒子鼎力支持四貝勒皇太極即位,順利實現。

清朝初年,他們都在東北的極寒地帶生活,對人才尤其重視,不是人才不能即位,不然會將他們整體帶入死亡邊緣。惡劣的環境,需要英明的帶頭人,這就催生了生前不指定繼承人的傳統。後來皇太極去世前,一直都沒有指定繼承人,努爾哈赤1626年去世,皇太極即位,1643年皇太極才去世,長達17年的執政生涯,皇太極在10餘個兒子中都沒有指定繼承人。

這不是偶然的,他也是希望將來皇位由大家協商,找最合適的人繼承皇位,把滿清的事業發揚光大。後來,皇太極去世後,皇位交給了他的第九子福臨,就是順治皇帝,福臨才6歲,但是由叔叔多爾袞攝政,這樣妥善解決了各方矛盾。後來,順治皇帝24歲去世,也沒有指定繼承人,皇位由大家協商,他們確定8歲的皇三子玄燁即位,玄燁已經出過疹子,闖過鬼門關的人,最合適。

到康熙皇帝的時候,清朝已經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國家形勢穩定,可以擺譜了,為此,康熙漢化,學習明朝,嫡長子繼承,立了後來皇后赫舍裡生的嫡長子胤礽(皇二子)為太子,太子胤題不是皇后所生,不是嫡長子,所以沒能成為太子。


坐看東南了


在整個清朝268年的歷史上,隻立過一次太子,那就是康熙的二阿哥胤礽。

在整個清朝268年的歷史上,總共立過兩次太子,這還是康熙的二阿哥胤礽。

在整個清朝268年的歷史上,總共廢過兩次太子,對不起,還是康熙的二阿哥胤礽。

看到這裡,讀者或許有些犯糊塗了:小編,您這是在逗我們玩嗎?!什麼情況這是!

情況就是如此,千真萬確,一字不差。

事實上,清朝開國之初,滿洲人風氣尚且淳樸,誰繼承汗位靠的是軍功、靠的是威望,由八大貝勒共同推選一人,老汗王說了不算,也沒有指定的慣例。

因此,在努爾哈赤死後,大妃阿巴亥跳出來說遺命多爾袞繼位,結果阿巴亥被處以殉葬,皇太極受眾人支持繼承汗位。

皇太極死時,之前沒有指定繼承人,死時也沒有指定繼承人,最終皇太極豪格與多爾袞爭位,反而讓順治撿了個便宜。

由此可見,入關前的滿洲人是沒有太子制度,更沒有漢人傳襲已久的嫡長子繼承製。

即使入關後,在順治朝,也沒有太子制度,這才導致順治駕崩時,誰繼承皇位又成了問題。最後,8歲的康熙因為出過痘,就因為這個而被立為皇帝。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在康熙之前的歷次皇位傳承過程中,都是十分混亂的,換言之,當時的滿洲就根本沒有建儲制度,而這與他們之前打天下、憑軍功繼位的習慣是有關的。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新的繼承者不是老皇帝說了算,而應該由主要的王公貴族(即所謂八王議政)來推選決定,這與漢人的做法是迥然不同的。

但是到了康熙朝,情況就不同了。

一來,清廷入關已經有些年頭了,二來康熙皇帝深受儒家學說薰陶,對漢人王朝的制度熟稔於心。於是,在康熙十四年時(1675年),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二阿哥胤礽被立為太子。

胤礽被立為太子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胤礽出生時,康熙所深愛的赫舍里氏難產而死,立胤礽為太子是為了紀念愛妻;

二是當時正值平三藩的關鍵時期,立儲可以鼓舞士氣,以示皇統有續。

事實上,康熙之前皇子甚多,但多數夭折,在胤礽之上,還有比他大3歲的大阿哥胤褆。

胤褆不能當太子,其實和胤礽之所以被立為太子的道理是一樣的。

首先,他不是嫡子,其母惠妃只是庶妃,並非皇后,不符合嫡長子的繼承資格;

其次,他也沒有胤礽這種獨特的機緣,雖然這種機緣未必讓人好受。

至於之後胤褆與胤礽爭奪皇位,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胤褆比胤礽大三歲,無論年齡還是軍功,都佔據優勢,心有不服在所難免;

其二,清廷之前從未實行過嫡長子繼承製,滿洲人內部對軍功繼位的觀念仍舊濃厚,胤褆很可能仍保有類似觀念而有意奪嫡;

其三、在康熙中期以後,太子胤礽本身有點問題,似乎為間歇性精神病的症狀有所顯露,這這給了其他皇子可乘之機。

由此,在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後,胤礽被廢而再立,立而再廢,最終因為胤礽確無好轉的可能,康熙不得不痛下決心,廢黜胤礽而且不再立儲。

從類心說,康熙是不願意廢太子的,畢竟他在太子身上傾注了最多的精力和父愛,在皇子中,康熙與太子的感情最深,但太子的這個身體狀況,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廢!

之後,由於康熙不願意再看到爭儲的場面,直到他駕崩而再未立儲,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奪儲大戰,最終是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勝出。

很有可能,在康熙晚年時已經想出了一個比嫡長子繼承製更好的立儲制度,那就是秘密建儲。很大跡象看,雍正在即位之初就搞的秘密建儲,應該是來自康熙的指教。

而秘密建儲的第一人,就是後來的弘曆即乾隆皇帝。但是,在雍正朝,沒有人知道弘曆是太子,也沒有太子之名。秘密建儲嘛,太子是誰就是個天大的秘密!

秘密建儲是中國古代王朝皇位繼承製度的一大更新,它突破了之前嫡長子不論賢肖只論血緣的弊端,讓皇帝可以挑選出最優秀的皇子繼位,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也是清朝不出昏君、暴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這個角度上說,雖立有軍功但性情暴躁、學養不足的大阿哥胤褆,是沒有希望繼承皇位的。


坑爹史冊


雖然大阿哥胤禛做事勤懇、兢兢業業,但是在廢立太子時,表現出了,不念兄弟之情的殘忍和善於陰謀詭計的一面,讓康熙必須放棄大阿哥。

大阿哥想當太子,要好好表現表現。於是他對康熙說:“現在要殺了胤礽的話,我可以替你殺了胤礽”(《清史稿胤褆傳》)。

就像現實社會中,家裡最不爭氣的孩子,父母卻最偏愛,別的孩子想橫刀奪愛,怎麼可能,更何況你還要害他。結果康熙把大阿哥訓斥一頓,康熙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大阿哥還請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用巫術鎮魘太子胤礽,後來被三阿哥告發。康熙查證屬實,只是他寬仁,不忍殺子,就判他終身監禁。

擴展資料:

大阿哥胤褆作為庶大兒子(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殤,故為皇大兒子),身份低微,本來並不受康熙待見,原本一定是與皇太子之位無緣的。

但是正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公開發表剷除太子胤礽,這給原本無緣太子之位的胤褆希望,康熙對他比以往更加器重,還將從塞外到首都的防衛都交由他看管。

正是由於康熙對他的器重,這讓大阿哥胤褆誤以為自己離太子之位愈來愈近,並且也更加果斷了他要攫取太子之位的決計。

於是他使出昏招,準備謀害太子胤礽,胤礽被廢時,胤褆藉機落井下石,最後陰謀被告發,被康熙皇帝囚禁至死。胤褆卒於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歲。史說其長相極為俊美。


歷史的火鍋


大阿哥胤禔,母親為惠妃納喇氏,不如胤礽的母親尊貴,他是嫡子,母親是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帝立襁褓之中的胤礽被立為皇太子,是綜合考慮的:

1、政治鬥爭的需要,是康熙帝決定立太子的主要原因,其目的至少有兩個,一是意欲籠絡其統治範圍內的漢人之心,為削藩平亂、鞏固政權打下基礎;二是試圖避免太祖太宗時代不預立繼承人帶來的皇權交接的麻煩,以求垂萬年之統、系四海之心的目的。三為籠絡索額圖一家,使其盡心盡力為皇帝辦事。

2、是孝莊太皇太后的提議。如果不立胤礽為太子,意味著對祖上不孝;如果不消弭內戰,安撫庶民,同樣意味著不孝,因此,內戰、孝敬太皇太后、培養皇太子這三件表面看來互不相關的事情,在康熙帝心中攪成了一團。當時,康熙雖無時無刻不全神貫注于軍國要務,但他還是抽時間親自教皇太子讀書、騎射等,為培養胤礽付出了相當多的心思。

3、感情上的因素。康熙喜愛胤礽的生母,但她卻難產而死,因此有人認為康熙將自己對皇后的感情轉移到了胤礽身上,愛屋及烏。決定立胤礽為皇太子,一方面可以斷絕六宮謀位的念想,另一方面寄託著康熙心中的願望。在父皇所營造的良好學習條件之下,皇太子很快便掌握了滿漢兩種文字,並且嫻於騎射。毫無疑問,康熙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很喜愛皇太子的,對繼位人胤礽的培養,是康熙帝教育後代的重中之重,並與預立太子的政治目的息息相關。


KRYSTAL1JUNG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位的繼承一般來說有兩種繼承模式,一是“立長不立賢”,二是“立賢不立長”。

其中最為典型且運用比較多的便是前者,為何呢?因為自商周以來的宗法制中就有一項最為基本的原則——“嫡長子繼承製”。這裡所謂的“嫡長子”實際上就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而廣義上的“長子”則指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但是這樣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嫡長子沒有能力的話,如果將其立為儲君,那麼勢必就會影響到國家命運走向。所以便有了後來的“立賢不立長”。這一制度在清朝就有著很好的體現。

(康熙帝像)

當然,這種制度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就是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皇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認真做事,因為每個人都有當皇帝的可能,只要能認真對待國事那麼就有被立為儲君的可能。

但是這其中也有不妥,那就是在皇權更替之時,會引來皇子之間的激烈爭奪。比如康熙晚年的皇位爭奪就異常的激烈。例如在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中就說到了“九子奪嫡”的故事,其實也就是雍正和幾位兄弟的皇位爭奪戰。

但相對來說,“立賢不立長”在很一定程度上要優於“立長不立賢”,因為畢竟國家的治理需要有才之人才能做到,不能簡單地依靠所謂的“嫡長子”來繼承。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康熙在立太子的時候,不立皇長子胤禔,而偏要立二子胤礽為太子呢?要知道,康熙此舉既不是“立長不立賢”,也不是“立賢不立長”,因為這是在胤礽剛滿週歲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了。

(康熙和胤礽——劇照)

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筆者看來,康熙此舉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為何呢?理由如下;

首先來說,胤礽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而在此前,康熙的嫡長子‘承祜’,胤礽的同胞哥哥去世(康熙十一年去世)。皇后和長子的去世,使得康熙帝悲痛萬分,在他處理好孝誠仁皇后的後事之後,便立剛滿週歲的胤礽為太子。

康熙帝之所以立胤礽而不立皇長子胤禔,首要原因就是他的母親並不是皇后,而只是一個妃子而已。選立太子,素來以皇后之子為先。

再者,康熙帝的嫡長子並不是胤禔,而是承祜,只不過他夭折之後,皇子中屬胤禔年齡最大而被稱為“皇長子”而已。

按照名分來說,胤禔並不能被立為太子。

(胤礽——劇照)

此外,胤礽的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她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於康熙四年九月與康熙帝結婚,時年僅十一歲。她是康熙帝的“髮妻”。但是,赫舍里氏的命運並不好,在康熙八年的時候,她為康熙生下嫡長子承祜,但是在康熙十一年的時候就夭折了。

後來,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生下了胤礽,隨後因難產而死,年僅21歲。

赫舍里氏和康熙的感情非常深厚,她去世後,康熙帝非常想念她,在胤礽出生不久後,便立其為太子。所以這其中還有很深的感情因素在裡面。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政治因素了,當時康熙帝剛坐上皇位不久,各方面都需要索尼家族及其他大臣的輔佐,所以立胤礽為太子,也是為了穩住索尼家族和朝廷的各大臣元老。當然,也許並沒有這一層的考慮,但素來帝王無情,這一點我們還是需要考慮進去的。

(大阿哥胤禔——劇照)

當然了,在後來康熙對胤礽的培育中我們不難發現,康熙是真的想將他培養成一國之君的。而胤礽的所作所為也告訴我們,他的確為大清朝,為日後登上皇位做著不懈地努力。但是隻可惜,在康熙晚年,這位煎熬了四十多年的太子終於忍不住想將自己的老父親擠下皇位,企圖自己掌權。

而結果只能換來“兩次被廢”,最終以幽死禁宮收場。當然了,胤礽事件,其實還與康熙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這裡我們就不細談了!


方圓文史


在中國古代,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宗法制,起源於夏朝,在周朝得以完善,宗法制對歷代的封建王朝影響十分的深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其核心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個制度在我們今天看來是很落後的,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皇權的嫡長子繼承製,卻對穩定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宗法制

胤禔為何沒被立為太子?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在滿人入關之前,還保持著兄終弟及的習俗,入關後清朝建立,大部分的政治制度開始沿用大明時期的制度,就包括了嫡長子繼承製,康熙皇帝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因為得過天花又痊癒了,在西洋大臣湯若望建議下,順治皇帝立玄燁為太子。

康熙皇帝

順治皇帝駕崩後,玄燁繼位(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就按照明朝時期的制度,在皇子中立嫡子胤礽為太子,在胤礽之前,康熙皇帝已經有六個兒子,但五個早夭了,按順序就第五個兒子胤禔活了下來,也就是大阿哥,但是胤禔的母親是惠妃,身份只是庶妃,胤禔只是庶子,而在兩年後,孝誠仁皇后就為康熙生下了胤礽,按照立嫡不立長的規矩,胤礽被立為了太子。

另外康熙皇帝和孝誠仁皇后,雖然是為了扳倒鰲拜,而進行政治聯姻,但是兩人婚後的感情非常不錯,孝誠仁皇后在為康熙皇帝生育胤礽時難產病逝,後來康熙皇帝十分思念孝誠仁皇后,破例將才兩歲的胤礽立為了皇太子,胤礽是嫡子,胤禔雖然早出生,但是是庶子,身份地位,包括母親孃家的背景上都比不上胤礽。

胤礽之母孝誠仁皇后

胤礽被廢后,胤禔落井下石難以立為太子

後來胤礽被廢了,也讓很多皇子蠢蠢欲動,以為自己的機會到了,其中就包括了大阿哥胤禔,胤禔並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至少沒有表現得那麼明顯,相反他是個很精明能幹的人,他很受康熙皇帝的信任,所以多次外出巡視時都會把胤禔帶上。

胤禔出身不好,背景也比不上胤礽,但是他對此並不甘心,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覬覦著皇位,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到塞外巡視之前,胤礽的太子之位都坐的很穩,其他的皇子們也就能動動小心思,但是並不能對胤礽構成直接威脅,所以胤禔也只能在暗中觀察著康熙皇帝和胤礽的一舉一動。

廢太子胤礽

胤礽在很多時候的表現,很難讓康熙皇帝滿意,在康熙皇帝巡幸期間,皇子們舉報了一系列胤礽行為不端的事情,胤礽也沒有任何悔改,依舊我行我素,他和康熙皇帝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了,而這時候大阿哥胤禔的表現就有些落井下石了,他找了一群喇嘛來,讓他們做法咒死胤礽。

在胤礽被廢了之後,胤禔又幹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他對康熙皇帝進言,要為康熙皇帝處死廢太子胤礽,不但把自己的野心暴露無遺,兄弟相殘胤禔的野心更是讓康熙皇帝感到心寒,後來胤祉告發了胤禔用魘勝巫術詛咒胤礽,胤禔被康熙皇帝下令幽禁起來,一直被囚禁致死。

影視劇中的胤禔

胤禔如果沒有落井下石,有實力被立為太子嗎?

但是即便胤礽被廢后,胤禔沒有幹這些非常混蛋的事情,胤禔也很難被立為太子,論背景他比不上十阿哥胤俄,論朝中的人緣他比不上胤禩,論辦事比不過胤禛,在名士中口碑最好的是胤祉,軍事才能又比不上胤祥,胤禵。

如果太子被廢后,按奪嫡勢力強弱劃分,最強的是以胤禩為代表的,胤禟,胤俄這群人,其次是胤禛為代表的胤祥,胤禮這群人,胤禔不過是和胤祉一樣,勢單力薄,難成氣候的,加上從胤礽被廢后,胤禔的表現來看,他也很難被立為太子。

影視劇中的胤禔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