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真實的葉問是個怎樣的人?

浮華與陰霾


葉問究竟是誰?從拍攝的電影《葉問》中我們能知道三點信息,他發明了詠春拳,是一代宗師李小龍的師傅,他是佛山人。歷史上真的存在這個人麼?歷史上真實的葉問是個怎樣的人?

葉問出生於1892年,7歲拜陳華順門下,因當時陳華順已經高齡,葉問便成為了它的關門弟子,也是他最為得意的門生葉問便成他為華公,葉問跟從師傅鑽研拳技,16歲獨自一人遠赴香港學習,後又跟隨梁壁學拳法。

要說起詠春拳,還要從他1950年再次返回香港說起,那時的葉問無論是在拳法上還是學問上都已經很出眾了,當他學成二次返回香港後便在一職工總會上打了詠春拳,在場人看後,覺得此拳法很是出神入化,編排上也很是巧妙,從此,很多人慕名來拜訪葉問,學習詠春拳,這其中便包括一代宗師李小龍。

葉問的拳法在歷史上留下了永恆的篇章,那麼在生活中他又是個怎樣的人呢?片中他的形象可用武痴來形容也不為過了,每天都在教他的兒子舞拳,經常惹妻子生氣。歷史記載,現實中的葉問是一個為人謙虛,低調從不張揚,謙遜的人。

他的弟子曾在紀錄片中說,葉問不讓徒弟們稱他為師傅,只讓他們叫問叔,他甚至不拘泥於當時的規矩,允許他的徒弟學習其他拳法,由此可推論,歷史上的葉問可謂是文武雙全,謙遜從不張揚,做事認真謹慎之人。


木木話歷史


作者:人民文學出版社

葉問與我

文 | 梁紹鴻

本文摘自《詠春六十年》,梁紹鴻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我第一次聽說詠春拳是通過李小龍,第一次認識葉問也是通過李小龍。

小龍的父親李海泉和我表姐紫羅蓮都在電影界工作,互相認識而且住得很近,所以我和小龍早就認識,中學時還是同校。表姐自己有車,在新界長期租有別墅,那裡有泳池及其他玩耍的地方,我和小龍平時都喜歡跟著我表姐玩。我從七歲便開始練功夫,十三歲多的那一年,小龍跟我說他不再跟邵漢生學功夫了,轉學詠春拳。

他不停地吹噓詠春拳有多厲害。我笑他少見多怪,學那兩三個月能懂些什麼?況且,我亦從來就未聽說過什麼詠春。他說剛掌握了一招追馬扯捶(詠春拳的一個招式,步步上馬,加上連環日字衝捶),快如閃電。小龍雖然比我大兩歲,但因我從小便苦練不同門派的功夫,加之從小喜歡與人比試,聽他這麼自吹自擂,我如何能忍得住,一定要和他試試。我們即時就在表姐在寶勒巷(寶勒巷是九龍尖沙咀的一條街)住家的露臺比試。

結果,也不知他用的是什麼手法,一拳一拳像機關槍似的,又短又快,我怎麼都擋不了!他步步追迫,避無可避,連續打中我臉部六七拳。我血流滿面。流血事小,我早已習以為常,但敗得如此徹底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我當時確信之所以避不開,必定是因為露臺太窄無法輾轉騰挪所致,便約小龍改上天台再試,但亦無法改變結果。我還是不死心,要他和我到附近京士柏山邊再試,結果敗得更慘。在李小龍手下敗了三次之後,我才決心跟他去會會這個名叫葉問的詠春師父。

初到武館那天,除我和小龍外好像就只有四個人,一個高瘦的年輕人和一箇中年肥佬在談話,另一個細小的五十多歲的老頭在看報紙。牆壁上沒任何兵器,只有一個包,和我所見過的武館完全不同。小龍叫他一聲“師父”,他愛理不理地回了一句:“今天是星期日怎麼有空來?”在我眼裡這個老頭左看右看都不像一個武功高手,人細細、眼細細、臉黃黃,一手拿著煙一手拿著報紙,兩腿交叉斯斯文文地坐著。小龍告訴葉問我是鴻仔,他的手下敗將,現也想學詠春,還特意強調我練武的背景。葉問抬頭看看我,有氣無力地叫我示範一套拳。我準備打一套顯示功力的鐵線拳和一套好看的二郎拳,怎知剛做了幾個動作便被他制止。他說,打架是有對手的,你自己在和自己鬥力,不用看了,要學詠春下次帶八元學費來。我告訴他身上有錢,即時給了他,葉問非常驚訝,大聲叫:“阿燦,幫他開拳!”從那天開始,我的一生便與詠春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期學拳的時候,下午三點四十五分放學便直奔武館,一分鐘時間都不想浪費。當時除我和小龍外,偶爾有一或兩個日間休假的師兄在武館,基本上沒有其他人。葉問通常都是指點一兩句便叫我兩對著鏡子自己練或叫我們互相黐黐手,他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只坐著抽菸看報,一點練武氣氛都沒有。為了營造氣氛,我便拉了六七個死黨同學參加,一時間便熱鬧了起來。很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個月那幫同學都離開葉問,轉而跟隨其他師兄學了。

但事實上也很難怪我那幫同學,葉問自己本身也有很大責任。日常練習時,葉問不是叫你練拳套就是叫大家黐手或扯空捶,很少向我們講解拳理。我們每次問他自己做的動作如何,不管對或錯,葉問都統一答覆道:“唔錯!幾好!”(粵語,意思是:“不錯!挺好!”)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向他請教時,葉問也是統一答覆道:“你自己回去想想再告訴我。”當自己把想到的答案告訴他時,無論對或錯,答覆還是一樣的:“非常好!真聰明!”若不同師兄弟問同一問題,而想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時,葉問永遠是同一個回答:“兩者都對,功夫要因人而異嘛!”只有和師父喝茶吃消夜的時候,他才會開金口向我們講一兩句功夫理論。

當年因為生活和工作的負擔,就算有閒錢去學功夫的人,也抽不出太多時間來學拳,一個星期能夠有一兩天去武館就不錯了。因此一般人單學第一套拳“小念頭”就要花上兩三個月,從單黐手到雙黐手最快亦要一年甚至更長。我們這些在學校讀書的學生,每天放學都去練,所以比其他學員學得快,兩三個月後便開始學雙黐手和追馬扯捶。也不知為何,有一天深夜,我突然接到師父葉問的電話,叫我從明天開始去他住的李鄭屋村練,並叫我通知小龍及另一同學。

他住的地方我知道,我家的方姓司機送他回家多次。那個地方很小,連廁所及廚房都沒有,只有一個小小的洗手盆。多年後得知,當年葉問到香港之後與來自上海、染有鴉片癮的女子同居,除伍燦外,所有的師兄都反對他和那位女子在一起,他們甚至向葉問發出最後通牒(由徐尚田草擬),內容大概是:如果葉問不離開上海婆,他們便不再跟隨葉問。當時只有伍燦一人沒有在信上簽名。

搬到李鄭屋村後,初期一段日子,除伍燦外果真見不到任何師兄。師父也沒有生氣,對我們兩三個學生也沒有說什麼,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但還是可以看出他很無奈,整天愁眉苦臉。每天放學我都是第一個到武館的人。我會先到對面糖水鋪吃點東西,每次師父的兒子華仔(那個時候我根本不知葉問在大陸還有妻子兒女)都會在糖水鋪門口等著,他知道我會找他一起吃東西。

他年齡比我小很多,但食量可不小,除了糖水外,有時候他自己還可以再吃整整一個鹹肉粽!他曾多次告訴我,自己前一晚或當天中午沒吃什麼東西。很多時候我都在想,這個世界為何這麼不公平?九龍巴士公司修理廠和葉問住家非常近,葉問搬遷後伍燦領了好幾個九巴同事來跟葉問學拳。印象中,麥普應該是第一個。麥普第一天是穿著長長的雨鞋及工作服來的。那是個晴天,葉問見到他的衣著後便問:“今天落好大雨?”從葉問的幽默中顯然可以看得出,他心情較之初搬來時,確實好了一些。其實葉問是一個富有幽默感及智慧的人。

到李鄭屋村沒多久,我便傳學私家,很少再去武館。其實,葉問不想我去他家,因為那個地方人多且雜,不太安全,他怕我出事。有時候出於好奇,我很想知道其他師兄弟在練些什麼,便去坐坐。但每次師父見到我,都是一臉不高興,要我坐定定,不要多嘴。我多次提岀想和師兄弟玩玩,他都不讓,也不做任何解釋。其間有幾次也有見到過一些不再跟隨師父的師兄來坐,雖然師徒緣分已盡,但他們之間還是客客氣氣、有說有笑,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是春節前後的一天,特別寒冷,司機開車送我去找師父。我爸報館(梁紹鴻的繼父梅文鼎曾是葉挺的副官、黃埔軍校的教官,到香港後創辦《文匯報》並任董事長)一些朋友送來好多年貨,家人用不了這麼多,我借花敬佛,想送給葉問。我剛入門,一位師兄亦到,說他的一個親戚要到他家住幾天,想取回以前借給師父的那張毛毯。師父笑著說:“好!我就打包好給你。”他的臥室沒有門,只掛一張薄布簾與客廳分隔,誰都看得到房間裡只有兩張帆布床,兩張毛毯,兩個燒水的爐子及幾個大紙皮箱。

天寒地凍,餘下的另一張毛毯怎夠一家三口抵禦寒冷?雖然我當時只是個青少年,不大懂人情世故,但也感覺得到這三言兩語、一舉一動中的冷暖。葉問最令我欽佩的,就是君子固窮的氣節。當時他三餐不繼,雖然無奈但沒有半句怨言。儘管窮,但儀容從來乾淨端正。儘管天氣熱,他從未解開半粒紐扣,更從未像其他人一樣赤膊。這一切顯出了一派令人景仰的儒者風範。

我和師父平時見面所談的內容,除功夫基本上就沒有其他話題。有一天他來的時候,我就看到他好像滿懷心事,很有可能是因為小龍幾天前離開了我們,要到美國讀書。

對他來說,很可能就是永別。一時間大家都有些不習慣,有些失落。當日與我練習黐手後,坐下來休息喝茶的時候,他一本正經地叫我坐下,問我想不想正式拜師?當時我覺得很奇怪,不明白他是什麼用意。我問他,我們不已經是師徒了嗎?我不是一直都在叫師父嗎?他認真地解釋道:現在我們倆只是師生關係,我教你學,互相之間並不需要有任何承諾;如果拜師,依照中國武林之間的倫常傳統,師徒雙方有如沒有血緣之父子關係,可以互相信任,互相依賴,雙方有了一個終身承諾。葉問說:“我觀察你很長日子了,現在願意正式收你為徒,如果你願意,又能做出承諾,我們可擇日進行拜師禮。”師父這番話讓我很感動,即時便答應了。雖然我年幼不大懂事,但也感覺得到師父對我特別愛護,特別關心,當然非常樂意,得到父母准許後便正式拜了師。一九五八年九月,我在家中正式進行三跪九叩的拜師儀式,除了拜帖外,也準備了橙和燒肉等物品。當日師父也帶了三個人來,其中一人好像是李民,禮成後便一起外出吃飯慶祝。在那個年代,拜師與收徒是一件大事,儀式莊嚴,包括拜天地、拜祖師(拜祖師,即在牆上貼一張紅紙,上面寫著“詠春歷代祖師”)、念門規、講祖訓、三跪九叩及上香斟茶等。做師父的一心一意為了本門發揚光大傳承下一代,不辭辛勞;做徒弟的立志繼承祖訓,以將本門功夫發揚光大、保家衛國為己任。反觀現今社會,出來教功夫的人很多是為了養家餬口,並未盡力傳授功夫。想學武的人為了學業、工作,多半“形”有餘而“力”不足。由此可見今非昔比,功夫文化中的許多傳統實際上已名存實亡。學私家後沒多久,師父對我的態度有很大轉變。他對我已比以前好,我覺得不是因為我給他很多錢學私家,亦非因為我常把別人送的東西轉送給他,而是因為我真的夠大膽,願意去嘗試他自己曾經想要嘗試做的事。每次當師父知道我和別的門派的人過手時,他比我還緊張,事後對比試過程問得非常詳細。而別的師兄出去打時,他只關心贏輸,贏了就誇獎幾句,輸了就溫和叮囑他們多練習。一般正式代表詠春出去與人講手的都是幾個大師兄,師父常說他們是清兵託世,胸前刻了一個勇字。我們只是十多歲的少年學生哥兒,天台比武、街邊打架少不了我們,這雖然和正式與其他門派過招不同,但也是一種學習實踐的機會。那個年代,講手比武非常流行,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記得在五十年代的香港有《晶報》及《紅綠日報》兩家小報,這兩家幾乎每天都發布一些新聞,說某某家某某派說了些什麼,挑起了不少爭端。例如,記得當時曾有報道,蔡李佛有門人對外揚言:“穿拋掛哨插,洪拳當垃圾!”(穿拋掛哨插,即拋捶、哨捶及插捶等,是蔡李佛拳的拳種(基本手法)。這句話的意思是:練好蔡李佛拳之後,可以輕易地打倒洪拳)當時根本無從證實是否真有其事,但習洪拳的人聽到了當然很不舒服,馬上要找蔡李佛的人比試。當時大家都有輸贏,然而輸贏並不代表某一派功夫較優越,只是個人表現而已。打輸了回去向師父彙報討論、硏究改進,苦練後再約下一場比試。這種熱烈的氣氛一時間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習武,加上一些武俠小說、武俠雜誌和電影等一波接一波地推廣,最終助長了武術的興盛。各門各派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實戰,技術和素質亦得以不斷地提升。

當年我也想測試自己的功夫。我通常都先將對手打探清楚,繼而交一兩個月學費去學習、研究他們的功夫,覺得自己有把握用詠春打贏他們的時候,便等待機會,看到武館只有師父或助教在時,開始說三道四,“這招不管用”“那招不切實際”,諸如此類。試問哪個教頭忍受得了一個十多歲少年學生的挑釁?他十之八九要教訓教訓這小子的。因我年幼又是那個館的學員,初出手時肯定都會留手,不想要我的小命。但當被我打傷及見到我打得有板有眼的時候,他們就看出我擺明是來找麻煩的,即時和我搏盡老命。但肯定的是,就算我輸了或被他們打傷了,因為我是交了學費的學員,而且是隻有十來歲的學生哥,他們也不敢拿我怎樣。如果被我打敗打傷了,他們更不好意思對任何人講。

葉問最有興趣知道的就是每次打鬥的過程,問得非常細,而且意見很多,有時候他會認同我的一些手法,有時候他會提出另一些手法,指明在下次碰到同樣的情況時,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找機會試試他的建議。他還反覆逼著我練,更會不厭其詳地解釋其中道理何在。他說,這才是真正找尋心法之道。我用這種方法去嘗試實踐,風險既小,又不會有大麻煩。師父亦覺得這種方法好,但也提醒我一切要小心。

果然,一次我幾乎出大事。那天我約了朋友去看五點半的工餘場電影,在街邊看到一張廣告,說某派在招收學員,地點就在附近。我一時興奮就沒有想太多,叫我朋友在樓下等著,自己單獨去樓上武館探路。我一踏進大門就感覺到不對勁,很多地方似曾相識,而且屋裡十幾二十個人中,有兩三個很面熟,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我還在思考時,一個三四十歲之袖珍大隻佬(大胖子)突然大叫一聲:“就是他!就是他!”當其他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之前,我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年前曾經上過這家武館並和這位師父交過手,還不小心把他前臂骨打斷。狗咬人很快便忘記,被狗咬的人記一世。他見到我當然是無名火起三千丈,幸好眾人聽到他們師父大叫,也沒有想到是怎麼一回事,沒有太大反應,很可能這個師父沒有對別人提過這件事。我轉身就跑,走到一半便聽到很多人追趕過來。在樓梯口等我的朋友看到我被這麼多人拿著兵器追殺,嚇得要死,我顧不了他,只往人多的地方鑽。還好,沒有人想到我和朋友結伴而來,而追我那班人很多手上都拿著武器,亦不敢大搖大擺地追殺。過後我告訴師父,他馬上便說他自己如何有先見之明,從我假借學功夫之名去與人比試功夫的頭一次開始,他便叮囑我:因這非公開比武,所以決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我與詠春的關係。他說,如果讓別人知道了,若每家武館都叫幾十人來逼他交人,跑得和尚跑不得廟,叫他怎麼辦?轉學私家後不久,師父在李鄭屋村學的人也多了些,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比之前開朗。我和師父之間年齡差別太大,除功夫外基本上沒有任何共同話題,他從來不說別人,從不怨天尤人,也絕少提自己的過往,但顯然他說話多了些,而且句句幽默,有時候要想半天才明白。他尤其喜歡替別人起花名,貼切至極。

雖然他不樂意讓我再去他的武館,但他偶爾會講講其他師兄弟之間的一些日常學習情況。所以有些在我學私家後加入的師兄弟,我對他們的樣貌沒有什麼印象,但因為聽師父講得多了,我對他們的名字——尤其是花名——很熟悉。學私家最大缺點就是沒有機會和不同的人練習黐手。能夠經常和師父黐手當然很好,他會帶我的手,會做手讓我攻,做手攻我迫我冚位。但每次不到幾分鐘便覺得累,必須停,歲月不饒人,無法避免。

在跟隨師父的那四年半中,雖然前前後後有過七八個學私家的,為了各種不同原因,一般一年半載後便離開。除了我,小龍算是學習時間最長的了,但也不到三年便離開香港去了美國。詠春最突出之處,就是因為詠春有一套非常獨特的訓練方法,用以增強知覺反應和冚位,稱之為“黐手”,無論長橋或短橋都必須練。尤其是短橋,因距離近就更必須依靠知覺反應。但練習黐手就必須雙方都懂,勢均力敵,要不然一招便已決勝負。長橋因為雙方有距離,在未接觸之前不能依靠知覺去做出反應,有接觸後才能利用知覺做出翻手。很可能因為很少有機會找到別的人陪我練黐手,葉問才建議我出錢請一班賣菜仔小販陪練,讓我有更多機會練習長橋。

因為師父早前找不到合適的人造木人樁,結果過了差不多一年半之後才正式教我入樁。開樁前一封紅包是少不了的。一開始學的時候感到非常之興奮,但半天不到便已經學會,即時便能夠完全正確無誤地在師父面前重複地打三遍。

當時,忽然之間感覺大失所望。傳聞中高深莫測的詠春一百零八木人樁,怎麼會如此簡單?怎麼會毫無玄妙之處?而且,算來算去亦非一百零八個動作,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我自知本身並非武學天才,為何不到半天就能夠練出個樣?師父之前曾經多次對我講,木人樁非要一兩年時間才能夠精。但現在所學到的木人樁動作,基本上大部分都已包含在三套拳裡面,而且很多地方是完全不合乎邏輯的。

例如木人樁第一節,隨著綁手之後轉馬攤打,我初學詠春不到三四個月時,就會運用綁手和攤打。若依照木人樁之方法次序,先利用綁手去接對手一拳,隨即轉馬攤打攻擊對手,那肯定行不通。對手只是單一動作,而自己卻需要兩個動作,亦即接手後再去攤打還擊。這是什麼功夫?對方出拳後不會把手留在前面等著你去攤打的,出拳後,隨之而來不是拳到便是腳到,怎可能給你機會反擊?而且依照木人樁這樣的打法,根本就已經完全違反了詠春之基本原則。師父笑著對我講,初學小念頭的時候,不也是站著不動,只動前臂,完全看不到有任何拳打腳踢的威力嗎?當日你不是對小念頭也有過同樣的疑問嗎?

他解釋,學習武術並非看圖識字,不能單看動作而必須清楚其背後含義。大部分外人對詠春木人樁存有誤解,第一,一百零八木人樁並非一百零八式,而是一百零八個組合,每個組合都包含三到四五個招式,也包含了長橋和短橋。第二,一百零八木人樁是一套樁法之套路,所以打出來就必須有連貫性。第三,打架對手是活動的,但木樁是不動的,不可能前後左右地亂轉,因此所有動作都必須是圍繞著木人樁走。

單看套路的一些動作,如果不明白動機就很容易被誤導。學完木人樁套路第二天便開始正式學拆樁,這才讓我開始真正體驗到木人樁其中樁法之奧妙,真非筆墨所能夠形容,而每一個組合(木人樁不單是練一百零八招,這只是基礎。其實招數就像音樂的七個音符,簡單的音符,經過組合可以有優美樂章。練木人樁應將不同的手法招數組合使用,用以應付任何的招數,其變化之多,超乎想象)、敵我兩者間可能性動作之精準,超乎我的想象,真的不知我們祖先是如何想出來的,而且其殺傷力度更讓我口服心服。一百零八個組合,每個組合好幾個招式,若要做到完美及練到有足夠殺傷力,正如師父所講,不花一兩年時間苦練根本做不到。

師父對自己的功夫,對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早就胸有成竹,教我們功夫是輕而易舉的事。最困難的是,他要花不少心思、時間和精力,到處尋找那些必需的練習工具。

因為當時的香港人從未聽說過詠春拳,根本就很難會清楚明白他的要求。單單要找合適的木匠定製正確的木人樁,他就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八斬刀就更不用說了,剛開始時我們只好用市面上買得到的蝴蝶刀,又重又寬只能做個樣,根本就無從發揮。

香港寸土寸金,要找一個二百平方英尺的地方種品字樁,談何容易?因此,初期師父就只教三套拳和黐手。師父的招式很簡單,相信是功底深厚,動作已成慣性,入型入格。師父只不過約一百磅,而他的學生大部分都比師父年輕且高大,因此他黐手時不會去跟對手角力,而是著重控制對方,也會善用馬步,配合手法,動作皆自腰馬發力。

學私家後一年多,師父第一次示範六點半棍,他先將一根長長的棺材釘打入牆身少許,大約在胸口的高度,然後用放龍槍,一鏢棍便將釘不偏不倚地擊中,將全顆釘打進磚牆內。我當時見到師父這一棍仍然有如此勁力及準度,實在歎為觀止。跟隨師父這麼多年,除有幾次帶他去馬明德牙醫處弄牙及陪同喝茶外,他從來就未曾對我有過什麼要求,亦從未見過他求人。

回想起來,很可能是因為曾經經歷了一些慘痛的事,所以性格上有些孤獨。師父特別整潔,他不多說話,但很明顯,說話時很簡短很完整,說話前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他對我家裡那些用人,酒樓餐廳的侍應、服務員,從來都很客氣。


福州禪武


葉問,原名葉繼問,曾用名葉溢,祖籍是廣東省海縣人,詠春拳的開宗立派人,妻孑張永成,兒子葉少華和葉正。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憑藉一身拳腳功夫,並且結識了飯店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武林中人,隨即葉問在香港開了一家武術館,開始招收徙弟,想把詠春拳發揚光大,但剛時,他沒有足夠的資金和人脈,於是他就四處宣揚自己的武術,到處籌錢,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再加上平時待人寬厚。收徙不收錢,慢慢的在香港穩定下來,建立了人脈。可是平時忙著開武館,有時飯都顧不上吃,壓力比較大,葉問開始抽雅片來緩解壓力,徙弟紛紛勸說,無濟於事,後來在兒子的勸導下,他才開始慢慢的戒菸,可以看出,身為一代武術家,身上的戾氣並沒有被時間淡化磨滅掉。習武之人的剛毅在他身上表現的琳漓盡至。




歷史始終是歷史,就讓它過去吧,他身上好的品質,待人寬厚,堅持不懈,剛毅的性格等等正能量的東西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繳勵我們成長就可以了。


用戶2133288515720


相信大家對葉問的瞭解都是來自相關的影視劇作品,其實真實的葉問並非像電影裡的甄子丹那樣高大威猛,不過和《一代宗師》裡的梁朝偉有些相仿。

葉問是佛山人,我們在電影裡知道葉問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是培德里葉!”而當時整個培德里都是他葉家的地盤,可以想象葉問家也是十分富有。其實,葉家在當地本身就是名門望族,父輩們的運作,讓葉家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當時在佛山名下有無數房產,算是當地的首富了。

葉問身體清瘦,個字矮小隻有165左右,因為從小家中條件殷實,沒受過什麼苦,形象上也很書生氣,所以剛剛說和梁朝偉有些相仿,氣質中帶有一些憂鬱。作為當時的“矮富帥”,葉問七歲師從陳華順,在他那裡學到了第一套拳“詠春拳”。

青年後的葉問,家裡人認為他還是需要學習文化知識的,於是就安排他去了香港,在香港的書院學習了三年。在香港遇見了“梁師伯”梁璧,重新系統地全面地將詠春學習了一遍。

三年後又回到佛山,一開始整日就和幾個師兄弟、富家子弟混跡,他曾經在一個好友的煙館裡抽過一段大煙,不過葉問還是早早的戒了癮。在家人的安排下去了國民政府當了一個閒差事,當時的青樓女子都是需要繳稅的——花捐稅,而葉問當時的閒差事就是收這種稅。

不久廣州淪陷,日本侵佔廣州,連同葉家的大面積家產,葉問帶著家人顛沛流離,後面的一些故事相信大家都瞭解,就不再一一贅述。

我是文史長河,點擊關注,分享歷史故事。


文史長河遠


相信題主是在看過葉問系列電影后才有此疑惑,我們不妨從甄子丹飾演的三部葉問系列電影說起,《葉問》電影中葉問大戰日本人將其盡數擊倒,更在擂臺上擊倒了三蒲。《葉問2》中葉問為捍衛中國武術的尊嚴,挺身而出打敗了西洋拳王展現了民族精神,《葉問3》中葉問同自稱正宗詠春拳的張天志大打出手,奪回屬於自己的頭銜。

那麼真實的葉問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是否真的有這些場景呢?

從《葉問1》開說說起,電影中葉問在周清泉的棉紗廠裡第一次教授工人詠春拳以抵抗金山找的勒索。現實中,周清泉確有其人,他和葉問的關係也不錯,金山找則是電影中虛設的人物。葉問一開始將武術作為自己的一種愛好,曾經多次被人邀請開館教授詠春拳,他都一一拒絕。正如影片中的內容一樣,葉問第一次教授詠春拳確實是在周清泉的工廠裡,不過目的卻不是為了防範金山找。同樣不同於電影裡葉問被日本人拉去比武,葉問是被日本人請去當教頭教日本人詠春拳,有著強烈民族精神的葉問自然不答應,又不能拒絕,只能答應同日本人比武,在和日本人的比武中葉問也是迅速放倒日本人。之後葉問也是趁亂抽身暫離佛山。

再看《葉問2》中的劇情,電影中洪師傅被拳王重傷死亡,葉問為挽救民族威嚴挺身而出應戰拳王,在經過多番波折後擊敗拳王。事實上呢,現實中並無洪師傅,葉問擊敗拳王一事也是假的,是電影為了增加劇情而虛構的。

再讓我們看一看《葉問3》的劇情,電影中葉問最後同自詡為“詠春正宗”的張天志比武,奪回自己屬於自己的正宗詠春頭銜,成為一代宗師。現實中並無張天志此人,也更沒有葉問同其比武最後奪得頭銜一說。據葉問之子葉準所言,葉問並不是一個追求“宗師”或“大師”等諸如此類頭銜的人,在葉問眼裡武術是他畢生的愛好。

跳出電影,我們再簡單認識認識葉問先生。

葉問出生於1893年,家境良好,是當地的大少爺,當時的佛山葉氏家族可謂是人盡皆知。16歲時,他前往香港求學,就讀於香港聖士提學院。由於對武術的熱愛,葉問先後跟隨陳華順和梁壁學習武術。由於葉問一開始拒絕開館授徒,直至1950年,葉問赴香港後,第一次傳授詠春拳術後這才一舉成名,開始正式傳授詠春拳。葉問在傳授詠春拳時,對人才的選拔是十分嚴苛的,儘管他從不做任何廣告,但總有許多人前來學武,而唯有真正愛武術的人才可能被葉問選中。在教育出一批批徒弟之後,葉問的名聲也是越來越大,“詠春宗師”的名號也越傳越遠。眾多徒弟之中李小龍作為傑出弟子名聲更是響徹世界,為國人爭光!


古來今往


“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錯的,倒下,對的,站著!”

——《一代宗師》葉問

他看起來虛懷若谷,為人和善,像個教書先生,文文弱弱,在他瘦小的身體裡卻蘊含著巨大能量,將“詠春”兩字推向全世界,帶領著一干子弟,實現了中國古往今來的武術家們未能完全實現的理想。 他,就是一代宗師——葉問。


中國武術的派系,以練法本身分為內外家。內家,以形意、八卦、太極為尊,名氣遠遠超過外家;以地域分則為南北,以門戶則分為少林、武當、峨眉等派。


而南拳,正是起源於南少林。兩廣武術發達,直追滄州,其中又以佛山為最。而其中最負代表性的一個人物即為五梅師太。而她的一個女徒弟,即是鼎鼎大名的嚴詠春。傳說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而自創出一套拳法,經過五枚的系統加工整理,形成系統的拳法,並從此以徒弟的名字命名,即詠春拳。

之後嚴詠春將這套功夫傳給丈夫梁博儔,再傳梁桂蘭,由梁桂蘭付給佛山紅船子弟黃華寶和梁二娣,其中後者還蒙至善禪師傳授過六點半棍法。


佛山有一個醫生叫梁贊,人稱“贊先生”,素喜練武,後結織了黃、梁二人,學會了詠春的技藝,之後正式開始開館收徒,成為佛山詠春流傳的源頭,外號“詠春拳王”,其中最著名的徒弟,一為梁璧,一為“找錢華”陳華順。

“找錢華”學拳時已經39歲,等到他學成設館授徒時,已52歲。在他教拳的第六個年頭,佛山來了一個大戶人家,說要把莊園裡的一個大祠堂租給他教拳。這個大戶人家出手闊綽,儼然鉅富,按王家衛《一代宗師》的說法,人稱“培德里葉”,意思是整個“培德里”都是葉家的,可謂家財萬貫的名門望族。


同時,這個大戶人家還帶來一個7歲的稚童,本名葉繼問,即我們後來熟知的:葉問。

7歲的葉問成為陳華順的第十六個徒弟,也是關門弟子。但教授詠春拳的事,主要還是交由陳華順的二弟子吳仲素指導。因為將葉問納入門中的下一年,他就中風回鄉下了。


因為天生的身體素質及所受教育影響,讓葉問這麼一個文縐縐的大戶子弟去學武,本是難以想象的事,但葉問卻很喜歡這路拳法。


其一,詠春拳由女子所創,不像霸道的洪拳,大開大合,凌厲無儔,而是端莊秀氣的武藝;也不像形意拳有五行十二形,只有三套拳路:小念頭、尋橋、標指,再加一個木人樁的功能,不算複雜;也不像八卦掌繞得人暈頭轉向,標誌就是出名的“二字鉗羊馬”。這種拳法講究貼身近擊,以連消帶打對付敵人,是攻守合一的武功。


詠春拳,可謂南拳中的君子,後發先至,斯文冷靜,這樣的拳理要旨,與葉問的性格相仿,溫文爾雅,這樣更容易人拳合一,切中要旨。


但除了學武外,做為大戶人家的子弟,他還要學文,時值1917年,護法運動爆發,政局不穩,因而葉父將其送去了香港聖士提反書院。而正是在香港的三年,他碰上了他的師伯——梁璧,在其悉心指教下,他所精通的詠春,比他的二師兄所學習的更為系統完整。


等他學成回到佛山之時,儼然已成了詠春的集大成者。但身為葉家的貴公子,不可避免與各路世家子弟出入各種場合,不幸竟因此而染上一個不斷惡習——吸食鴉片。


在一群紈絝子弟的耳濡目染之下,葉問染上了煙癮,除了在煙館過過癮外,他還在此提升拳技,動過不少次武,因而在佛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被時人稱為”詠春三雄“。


慢慢地,隨著比試的次數越來越多,葉問的名氣也直追佛山的名人——黃飛鴻。雖然電影《葉問》中上門挑釁的故事純屬虛構,但憑葉師傅當年的名氣,類似的故事也時有發生。


如果一切就此發展,葉師傅可能優哉優哉過完這一生,但好日子終究到了頭。隨著日寇鐵蹄的踏入,廣州失守,佛山淪陷,詠春拳師葉問並不能以一已之力改變什麼。40歲之前的他衣食無憂,但從這一刻起,他的生活軌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家產全被日軍奪走,而他自己,只能拖家帶口,自己去間小破屋湊合湊合。


錦衣玉食轉瞬成空,對這樣一位富家公子無疑是重大打擊,無奈之下,嬌貴的葉公子只好去教拳,而以葉師傅當時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生存。


1943年至1945年期間,在佛山富商周雨耕及周清泉父子的幫助下,葉問始在其名下花紗廠內授拳,這是他的第一次,也是在佛山的最後一次。


在電影《葉問》中,曾有著名的“一個打十個”的片斷,葉師傅行雲流水將十名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之後瀟灑而去,留下頗為拉風的一句:“我只不過是個中國人。”

當然,這是電影的誇張,但事實上確有一段故事與之相近:


在抗戰期間,確有一群日本憲兵久聞其大名,前去恭迎大駕讓其教拳。而葉問的反應,就如同梅蘭芳一樣,有君子之爭。有鬼子高手錶示不服,並揚言若打敗葉問,他就得甘受驅使,一起傳授憲後武藝。雖然他不像孫祿堂、李存義等諸多前輩經歷過庚子之亂等浩劫,但在大義面前,素來低調的葉師傅向世間展示出,什麼是書生以身許國的力量,什麼是威武不屈的力量。


沉靜了這麼久,詠春拳到了該出招的時候了。在後人說的這場不到一分鐘的秒殺裡,葉師傅毫無疑問是壓倒性勝出,也出盡了風頭,揚眉吐氣於一時,但他不會傻等著日本人來報復。故而在眾人掩護下,暫時離開佛山,躲了起來。而後,抗戰結束,內戰爆發,1949年葉問隻身前往香港。而與妻兒一別,即成永別。雖然一直與髮妻張永成維持書信聯繫,寄送生活費,卻再也沒有見面了。

避到香港後,葉師傅的首要問題依然是生存,而生存的唯一手段依然是教拳。



得好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秘書李天培介紹,葉問得以在深水埗大南街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授拳,最初的弟子就是該會主席梁相。之後梁相競選主席失敗,授拳地點屢屢搬遷,卻也使詠春之名漸漸傳播開來。


那個時期,梁相、駱耀、徐尚田、黃淳梁較早跟隨葉問,後來成為葉問在港時期的“四大弟子,其中大師兄梁相還教出了”詠春四虎“。當時香港開館授徒的不少,像葉師傅這樣連個固定館子都沒一個卻能逐步發展壯大的門派卻也不多,究其原因:一,他功夫好,二他教得好。


功夫好自然毋庸置疑,在當時香港魚龍混雜的複雜境地下,沒點真本事也不能站穩腿根,發展壯大。教得好,是指他因材施教,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甚至用西方如力學、幾何學的知識,葉師傅學貫中西、受過高等教育,自然授徒方式也與眾不同。


另外,詠春也是一套具有科學依據的系統武學,三種拳套,木人樁法,配合黐手練習。以“寸勁“的發力方法來攻守,注重中線,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而葉師傅也沒藏私,悉心教導,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傑出的門徒。而其中,最出名的一個傑出門徒,叫李振藩,即後來轟動全世界的——李小龍!

對李小龍這種帶藝投師的人,葉問也不排斥,雖然武功基本上是黃淳梁代師所授,但葉問還是會親自點拔,這讓李小龍獲益良多。


長達六年的教導,李小龍在詠春門期間勤學苦練,這段時光也是他日後武藝大成的重要奠基石。此外,他還鑽研不秒其他拳法,甚至西洋拳法。此後,這位武學奇才離開香港移民美國,經歷大小比鬥挑戰無數,揚威海外,所向披靡。


同時,他還製造了一連串票房神話,成為當時及未來無數人膜拜的天皇巨星和一個時代的標誌。他將“功夫”兩個字寫進了英文詞典,並在全球掀起了屬於中國功夫的狂潮。至今,仍然是無數中國人的驕傲和全世界的功夫偶像。

而葉問和李小龍的故事,也成為武術史上一段永遠的佳話。


1960年,張永成於佛山病逝,兩年後,葉準及葉正終得赴港尋父。父子相見,百感交集,而葉師傅也終於下定決心戒掉鴉片。


同年,玉面虎鄭福引導他的外甥梁挺,拜入梁相門下。過了八年,長腳虎郭強又將他介紹給,並見證他行了拜師禮。


梁挺是個活動家,極為科學地編訂了一套考試及升級機制,讓詠春有了類似段位制的等級劃分,後更成立了國際詠春總會,將詠春擴散到海內外。香港一堆明星打詠春基本找梁師傅,故而業內有句話:“詠春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傳於葉問,盛於梁挺。”


1972年,葉問於旺角通菜街安危辭世。辭世前的一個半月,他錄製了木人樁法的示範,公之於世。辭世之時,桃李滿天下,實現了自古而今無數武術家的夙願:將國術發揚光大。


他,就是那個武林中的君子,謙和內斂,一代宗師——葉問。


朝聞歷史


回答的內容似乎一直迴避一段歷史:葉問為什麼會跑路去香港?在葉問去香港前是從事什麼職業的?

據說葉問在中華民國時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佛山市國家安全局局長。後來危害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的人得到了江山,成王敗寇。葉問怕被清算,於是跑路去香港,後以教拳維持生計。

成王敗寇這事,我覺得沒必要回避。正視這段歷史沒啥大不了的。


崑崙奴王富貴


葉問的詠春功夫,主要還是體現在詠春拳理的表達和個人品德的修為層面。葉問用自己畢生的精力投身於中華武術,是了不起的踐行者,更是位令人尊敬的前輩長者。但是任何偉大的人物都有其無法逾越的時空侷限,葉問當然也不例外。曾經向葉問學習過詠春的李小龍就不一樣了,李小龍學習過很多種武術(拳擊巴術柔術空手道跆拳道)且重於實戰搏擊,成功的把中國功夫通過銀幕隆重推向全世界,竭盡全力維護國人的正面形象,並把功夫內涵上升到讓西方主流文化擊節的高度。李小龍以一己之力讓世人不得不對一直被認定為東亞病夫的國人重新審視,所以李小龍的偉大是迄今為止無人超越的存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葉問之所以偉大,其根本就在於他教出了聲震四海的徒弟李小龍,從此西方詞典裡赫然出現了功夫這個只有中國能擁有的名詞。葉問曾是李小龍的師父,且向李小龍內心最深處植入了中國元素!


滌生639


武功有多高不敢妄加評論 沒有實戰記錄或視頻。 但是葉問讓我很欽佩的是- 如果傳聞屬實的話- 首先他開放了詠春的系統 使一個拳種得以為世人知 繼而傳播海外 其次他化繁為簡 使拳術拳理更直接 也利於傳播 這兩點在他生存的時代都是突破思想的壯舉 - 一切武學成就都是智慧成就 非血氣之勇



懷寧微訊


葉問(Yip Man,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原名葉繼問,曾用名葉溢,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是當地大少爺,在香港聖士提反學院讀書,學識淵博。詠春師承陳華順、梁璧,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

葉問於50年代開始在香港教授廣東人詠春拳;其封門弟子梁挺將詠春拳傳揚國際,更通過其子弟在全球的廣泛傳揚,形成出一套最權威的中國傳統武術實戰修習課程《梁挺詠春》,載譽全球,現於詠春時代傳播。

葉問是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的,其中除了封門弟子梁挺外,還有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李小龍也是他的弟子。

葉問在香港授拳時,於原傳統武術言傳身教的授業方式上,將原博大精深包含武術套路與心法(訣語)的傳授方式,拆改成一個個簡單通俗的粵語動作名稱(如攤、掌、膀、伏、抌、捶),讓詠春拳以最顯淺明瞭、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香港開宗立派,將原本秘而不傳的詠春拳傳揚開來;及至其後子弟門人孜孜努力,將詠春傳至全世界,成為一系名拳。

中年生活

1955年葉問看到書信後,即日遷移到上海女子位於李鄭屋邨的住處,後來生了兒子葉少華。梁相身為大師兄,葉師認“徐尚田上書一事,必是梁君計策。梁;於是離港到澳門工作一年,事件平定後再回來解釋。

其他弟子都來交心並願意追隨終身。李小龍和梁紹鴻是此處的早期學生,伍燦為助教,鄰近巴士職工多人來習武,鄒子傳於此時加入。由於李鄭屋邨住處地方狹窄,並無處可放置木人樁設備,這時期的學生鮮能接觸木樁與棍。

晚年生活

1968年收梁挺為“封門弟子”,在餘下幾年裡不斷把畢生所學傳授給梁挺。

葉問大師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詠春拳一代宗師,精神永在,為後世門人之敬仰。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

家室

葉問妻子張永成為其生七個孩子, 其中三個孩子夭折了,剩兩子兩女,長子葉準,次子葉正。其妾室上海女子為其生一子,名叫葉少華。另還有一女,名字不詳。葉問死後,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分完家產,來往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