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故事:唐傳奇故事——田膨郎,李龜壽


田膨郎  

(出《劇談錄》)

唐文宗皇帝很喜愛一個白玉雕成的枕頭,那是德宗朝于闐國所進貢的,雕琢奇巧,真是希世之寶,平日放在寢殿的帳中,有一天忽然不見了。皇帝寢殿守衛十分嚴密,若不是得寵的嬪妃,無人能夠進入。寢殿中另外許多珍寶古玩卻又一件沒有失去。

  文宗驚駭良久,下詔搜捕偷玉枕的大盜,對近衛大臣和統領禁軍的兩個中尉說:“這不是外來的盜賊,偷枕之人一定在禁宮附近。倘若拿他不到,只怕尚有其他變故。一個枕頭給盜去了,也沒甚麼可惜,但你們負責守衛皇宮,非捉到這大盜不可。否則此人在我寢宮中要來便來,要去便去,要這許多侍衛何用?”

  眾官員惶慄謝罪,請皇帝寬限數日,自當全力緝拿。於是懸下重賞,但一直找不到半點線索。聖旨嚴切,凡是稍有嫌疑的,一個個都捉去查問,坊曲閭里之間,到處都查到了,卻如石沉大海,眾官無不發愁。

  龍武二蕃將王敬宏身邊有一名小僕,年甫十八九歲,神采俊利,差他去辦甚麼事,無不妥善。有一日,王敬宏和同僚在威遠軍會宴,他有一侍兒善彈琵琶,眾賓客酒酣,請她彈奏,但該處的樂器不合用,那侍兒不肯彈。時已夜深,軍門已閉,無法去取她用慣的琵琶,眾人都覺失望。小僕道:“要琵琶,我即刻去取來便是。”王敬宏道:“禁鼓一響,軍門便鎖上了,平時難道你不見嗎?怎地胡說八道?”小僕也不多說,退了出去。眾將再飲數巡,小僕捧了一隻繡囊到來,打開繡囊,便是那個琵琶。座客大喜,侍兒盡心彈奏數曲,清音朗朗,合座盡歡。

  從南軍到左廣來回三十餘里,而且入夜之後,嚴禁通行,這小僕居然倏忽往來。其時搜捕盜玉枕賊甚嚴,王敬宏心下驚疑不定,生怕皇帝的玉枕便是他偷的。宴罷,第二天早晨回到府中,對小僕道:“你跟我已一年多了,卻不知你身手如此矯捷。我聽說世上有俠士,難道你就是麼?”小僕道:“不是的,只不過我走路特別快些罷了。”

  那小僕又道:“小人父母都在四川,年前偶然來到京師,現下想回故鄉。蒙將軍收養厚待,有一事欲報將軍之恩。偷枕者是誰,小人已知,三數日內,當令其伏罪。”

  王敬宏道:“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拿不到賊人,不知將累死多少無辜之人。這賊人在哪裡?能稟報官府、派人去捉拿麼?”

  小僕道:“那玉枕是田膨郎偷的。他有時在市井之中,有時混入軍營,行止無定。此人勇力過人,奔走如風,若不是將他的腳折斷了,那麼便是千軍萬騎前去捉拿,也會給他逃走了。再過兩晚後,我到望仙門相候,乘機擒拿,當可得手。請將軍和小人同去觀看。但必須嚴守秘密,防他得訊後高飛遠走。”

  其時天旱已久,早晨塵埃極大,車馬來往,數步外就見不到人。田膨郎和同伴少年數人,臂挽臂的走入城門。小僕手執擊馬球的球杖,從門內一杖橫掃出來,拍的一聲響,打斷了田膨郎的左足。

  田膨郎摔倒在地,見到小僕,嘆道:“我偷了玉枕,甚麼人都不怕,就只忌你一人。既在這裡撞到了,還有甚麼可說的。”

  將他抬到神策軍左軍和右軍之中,田膨郎毫不隱瞞,全部招認。

  文宗得報偷枕賊已獲,又知是禁軍拿獲的,當下命將田膨郎提來御前,親自詰問。田膨郎具直奏陳。文宗道:“這是任俠之流,並非尋常盜賊。”本來拘禁的數百名嫌疑犯,當即都釋放了。

  那小僕一捉到田膨郎,便拜別了王敬宏迴歸四川。朝廷找他不到,只好重賞王敬宏。



李龜壽

(出《三水小牘》)


  唐時,晉公白敏中,到宣宗時當了宰相。

  他恥於和那些弄權者為伍,唯以典章制度為準繩去處理政事。

  下面有些官員做了不道德的事,他是絕不允許的,因此,遭到了地方上一些文武官員的忌恨。

  他非常喜歡讀書,雖然門庭中車馬往來,絡繹不絕,公事纏身,但他尋求學問,喜歡讀書的精神孜孜不倦。

  他在永寧裡住宅旁建了一個書齋,每當退朝時,他一人獨坐書齋,心情是非常欣慰的。

  一天,他想進書齋,他平時非常喜愛的名叫花鵲的小狗跟著他。

  剛開門,花鵲就叫起來了,口銜著晉公的衣服不敢往前走。

  將它喝退,又回來了,進了書齋,花鵲抬頭看,叫聲更急,晉公也覺得怪異,便從匣中抽出千金劍,放在膝上,向空中說:“不管你是人是鬼,可以出來見我,我是一個正人君子,我不怕那些鼠輩之流來威脅我。”

  說完,很快有一種東西從樑上落下來,是個人。

  這人長一頭紅髮,短打扮,又黑又瘦。

  一再向晉公叩拜,還說自己死罪。

  晉公止住了他,問他來幹什麼?叫什麼名字?

  那人說:“我叫李龜壽,盧龍塞人,別人給我很多錢,讓我來殺你,我感到你品德高尚,又被花鵲驚動,無法藏身。你要是能原諒我的罪過,我願服侍你一輩子。”

  晉公說:“我不治你死罪。”

  隨後又命令元從都押衙傅存初留用了他。

  第二天早晨,有一婦人來到門前,穿得很單薄,拖著鞋抱著個吃奶孩子,對看門人說:“請為我找李龜壽。”

  李龜壽出來了,竟是他的妻子,妻子說:“我來晚了,我是昨晚半夜從薊縣來的。”到晉公死時,李龜壽全家也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