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未來管理面臨的5項挑戰

未來的管理正面臨著根本性的改變,從過去謀求分工之後的效率,轉向未來謀求一體化的效益,謀求整體最優,謀求長期最優或可持續發展

由此,管理不再基於交易,不再基於個體的激勵,而是基於分配,基於整體的約束。借用餡餅理論就是,努力把企業的餡餅做大,使分割變得容易。

要做出如此根本性的轉變,挑戰是巨大的。按照德魯克的說法,我們學會了對體力勞動者的管理,並沒有學會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

挑戰1:確立管理合法性基礎

未來管理的第1項挑戰是管理權威的來源。責權利的分配必須基於管理權威,管理當局及其權威必須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礎上,建立在根本大法上,而不是產權關係上。

在實際案例中,“益客發展綱領”明確企業的性質是產業社會的一個共同體,共同體的成員包括員工、顧客、合作者及股東。企業的一體化或組織原則就是共創、共享、共有。企業的分工原則就是,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天賦、主動性和創造性,以獲取在共同體中的個人價值最大化。

其中

特別強調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明確認真負責的員工隊伍是企業財富的源泉。企業永遠是員工生活的保障、心靈的歸宿和尊嚴的體現。以此發揮每一個員工的天賦、主動性和創造性,從根本上喚醒每一個知識工作者的良知和良心,努力為企業的共同事業做貢獻。

挑戰2:把企業的原則轉化為制度

未來管理的第2項挑戰是,把企業的分工和組織原則轉化為制度,依靠制度來確保這些原則被執行,或者說,依靠體系化的管理制度將其轉化為管理實踐,轉化為企業的經營業務行為。

有一家公司,戰略上已經明確要成為藏成藥的第一品牌,一段時間以後,老闆又希望進入中成藥領域。我認為,這是不可以隨便更改的,需要重新提案,交董事會議決。

對於草創的公司來講,一定要全力以赴,以制度化的理性來代替老闆的個性。由此建立企業普遍的誠信,確保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這對於一個創業者老闆是莫大的挑戰。

戰略只是一種構想,也稱戰略規劃,表達的是企業的使命和願景,以及全體成員的意志與根本利益。企業董事會必須委託執行總裁把戰略轉化為日常經營活動,以及支撐日常經營活動的管理體系。

未來管理面臨的5項挑戰

挑戰3:把企業的戰略轉化為任務

未來管理的第3項挑戰是,執行總裁以及執委會能夠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把企業的戰略轉化為日常經營管理活動

什麼是正確的事情?理論上沒有定論,這是一個實踐問題。按照德魯克的觀點,就是用同樣的資源創造出不一樣的價值,並且能打造出一支職業經理人隊伍,以支撐企業的長期發展。換言之,不僅能使企業的當期業績最大化,而且能使企業的長期價值最大化。毫無疑問,這需要執行總裁的天賦、想象力和強大的心智模式。

執行總裁由此才能確立起自己的領導地位,構建具有領導力的管理當局及管理體系。

GE公司的CEO傑克·韋爾奇就是這麼做的,他上任後明確表示“加盟我的戰略”,要求經營管理團隊按照他的戰略構想實現GE公司的戰略轉型,從過去賣產品轉向未來賣服務。

挑戰4:形成目標任務責任體系

未來管理的第4項挑戰是把事情做正確,做出結果來,並由此強化做事情的整體能力。這種做事情的整體能力,可以理解為一個企業的創造價值能力或業務能力。

管理說到底就是兩句話,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並把事情做正確。具體而言,就是要把總裁識別出來或認定的戰略任務,即正確的事項,分解給各個執委會成員,形成目標任務責任書,繼而形成目標任務責任體系。

目標任務責任體系是一個企業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而制度、規範或條例,只是外在的支撐體系。好比一隻杯子,外在的器型是為了圍住內在的空間,這個空間中裝的就是目標任務責任體系。

這裡最關鍵的是,把每一項正確的事情即戰略任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然後,在整體的行動方案基礎上進行任務分解,分解到每個執委會成員以及下屬每個經理人員,確保各項子任務的完成最終能回到整體上,並形成與強化整體創造價值的能力或業務模式。

最終的結果是,指標完成了,但是企業的業務體系及能力並沒有強化,整體的戰略並沒有得到落實。我們把這種做法稱為指標導向,而不是戰略導向。

企業的財務性指標或績效指標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企業有無存在價值的檢驗指標,也是我們選擇做什麼事情的檢驗指標

挑戰5:按責權利對等的原則分利

未來管理的第5項挑戰是,在分工、分任務的基礎上有效分利

在利益分配上,企業一定要明確工資的概念。工資是企業再生產的成本,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企業必須提高工資總額的水平與人均工資的水平,確保兩個再生產的正常循環。

企業必須通過計劃和預算,設立工資基金以及工資的風險基金,為兩個再生產的循環提供保障;同時,為企業及各部門用工設定成本底線,確立約束機制,防止不合理用工或用工過度。

華為主張,在正常年份中,人均工資水平達到行業最高,以獲取行業中最優秀的人才及其工作熱情。

如此,企業就有機會通過有效的管理,依靠知識工作者隊伍的成長,提高企業價值創造的能力以及勞動生產效率,使“高工資”和“高績效”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在利益分配上,企業要明確的第2個概念是獎金,明確獎金是分享的利潤。獎金的分配很難制度化,通常依賴管理當局以及領導班子的能力,在年初,配合目標任務責任體系,按責權利對等的原則,設定具體的分配方案,包括分配的原則與方法。

以上這5個挑戰企圖回答的問題是:在以知識工作者為主體的企業中,要想構建起分工一體化的關係體系,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管理,去迎接未來管理的挑戰。(來源:華夏基石洞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