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因山為陵,不藏金玉的昭陵

陵墓,對於中國帝王來說,是人生最後永久的“家”。

因山為陵,不藏金玉的昭陵

因此,他們登基之後的首要大事就是為自己勘探、選址、營造最後的家園,其中許多工作是由當時的知識分子完成的。雖說伴君如伴虎,但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仍然喜歡那種戰戰兢兢的感覺。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上。九嵕山,山勢突兀,峰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

昭陵的確定,就是兩位古代知識分子共同創造的一個天衣無縫的神話。

據說李績察看九嵕山的時候,在那裡丟下一枚銅錢作為選址標識。魏徵選址的時候,也看中了九嵕山,把髮針插入地下之後回京稟報。李世民到現場察看的時候,只見那髮針端端正正插入錢幣的方孔中,於是龍顏大喜,決定把自己永遠的歸宿地定在九嵕山裡。

因山為陵,不藏金玉的昭陵

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的時候,給唐太宗說要儉薄。

“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

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

“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

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

因山為陵,不藏金玉的昭陵

虞世南上書唐太宗的時候,說過:

“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

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防盜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面佈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

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

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

因山為陵,不藏金玉的昭陵

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的時候駕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就是230步。文德皇后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像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后,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