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乃鬧春之始


微雨眾卉新


一雷驚蟄始


經過了一冬天的蟄伏


天氣漸回暖,春雷初始鳴


此時陌上花開為君顧


十里春風不如你


此時百花驚醒靜待流年


......


煙雨溼闌干


杏花驚蟄寒


今天5時10分


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


第三個節氣


驚蟄


1

從“驚蟄”之日起


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


驚蟄的到來,正值九九時節,是人們欣欣然迎接久違的春姑娘的時候。驚蟄節氣的基調,是溫暖而歡快。

提起驚蟄,一種常見的說法是,隆隆的雷聲,驚醒了蟄伏冬眠的小動物。

但是,驚蟄這個節氣的“初心”,其實和雷並無關係。雷的“鬧鐘”功能,與布穀鳥的“催耕”功能一樣,都是出自人們過於豐富的聯想。

以現代氣候,在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區域,通常是在清明之後迎來初雷。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那為什麼會有把驚蟄和雷聲掛鉤的這種誤解呢?


第一,可能和驚蟄這個名字有關。它原來叫啟蟄,因為要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而被迫改為驚蟄。

啟是一種漸變,而驚像是一種突變,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雷。

實際上,所謂“陽和啟蟄,品物皆春”,說的是溫暖的氣息使蟄蟲從冬眠中漸漸醒來,春天的標誌便是萬物的甦醒。

所以使蟄伏冬眠動物從夢中甦醒的,不是有聲的驚雷,而是無聲的溫度。

溫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第二,可能古代一些學者的解讀,被人誤解了。比如元代學者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法是,“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但他說的是驚動和出走,而不是甦醒。

真正開始甦醒是在立春,立春時“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是“因氣至”,也就是因為溫暖的氣息,所以才甦醒。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第三,雖然驚蟄和北方的初雷無關,但卻與南方特別是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初雷高度吻合,包括《淮南子》成書的淮南地區。所以在這些地區,人們完全可以將初雷作為驚蟄節氣的標識。

這雖然不是驚蟄的古意,但恰恰是對南方驚蟄物候正確的本地化訂正。而且驚蟄節氣祭雷神也正是南方一些地區的習俗,習俗的形成自然有它的氣候依據。

人們喜歡雪,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瑞雪兆豐年”的天氣諺語,說明英雄所見略同。但並不是所有的雪都可以稱為瑞雪。

對於節氣起源地區而言,氣候平均的終雪大多是在驚蟄時節。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驚蟄過後的降雪便不能一概稱為瑞雪。

其實農民們都懂得,諺語說“冬雪是財,春雪是災”“冬雪如膏,春雪如刀”。所以冬天的雪是營養,春天的雪是兇器。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當然,春雪還可以再細緻劃分。如果是初春,天氣還比較寒冷,這時敢“冒頭”的個別草木,是抗寒能力比較強的,初春的雪總體而言還算是大地的“被褥”,起到的是保暖的作用。但如果是陽春時節,草木都已經抽青吐綠甚至開花了,再大雪紛飛,那肯定不是瑞雪,而是災雪。

所以,為瑞之雪,不是陽春之白雪,而是隆冬之積雪。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一候桃始華:所謂“桃始華”,說的是桃樹開始開花了,但這個桃樹是多見於北方的山桃,而不是多見於南方的毛桃。以杭州(南宋都城臨安)為例,現代物候觀測,山桃的盛花期是3月5日前後,毛桃的盛花期是3月25日前後,山桃的花期比毛桃要早20天左右。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二候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二候倉庚鳴:“倉庚”指的是黃鸝鳥,“鶯歌暖正繁”,黃鸝鳥被視為天氣回暖的預告者。

從驚蟄一候桃始華,到驚蟄二候的倉庚鳴,標誌著鳥語花香時節的開始。在人們眼中,鶯歌燕舞,代表的是春天最好的歌唱家和舞蹈家。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三候鷹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三候鷹化為鳩:“鷹化為鳩”說的是老鷹驚蟄時變成了布穀鳥。這聽起來當然是謬誤,但也可以這樣理解:春暖之後,食物多了,鳥類的性情不那麼兇猛了,變得溫順了,由“鷹派”變成了“鴿派”。

到了仲春時節,人們看不到鷹了,但鳩忽然多了起來,於是人們以為鷹變成了鳩。實際上,是鷹躲起來忙著孵育小鷹,鳩忙著鳴叫求偶而已,是鷹和鳩的戀愛與婚育存在著顯著的時間差而已。


為什麼叫“驚蟄”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三候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桃始華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態。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倉庚鳴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後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倉為青,青為清,庚為更新,“昔我雲別,倉庚載鳴”,文人由此也稱它“離黃”,“離黃穿樹語斷續”就成了悲聲。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鷹化為鳩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習俗

吃梨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蘇北及山西一帶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古代走西口者也取“離”的諧音,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後來,山西的人們驚蟄日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祭雷神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的節氣神乃雷神。在臺灣,相傳“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隨時隨地拿著一支鐵錘,就是他用鐵錘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


客家“炒蟲”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日驅蟲、除蟲、吃蟲的習俗,起源非常古老。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客家人,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穀。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還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飯、或做芋子餃吃,以芋子象徵“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驚蟄養生——穿衣應以捂為主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時節儘管天氣轉暖,但氣溫變化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溫差相當大,大家在穿著上要注意保暖。

一些年輕的姑娘們,往往在早春時節就穿起了五顏六色的裙裝,這種穿著其實對身體很不利,暴露在外的肢體會因為風寒的侵襲而出現發涼麻木、行動不靈、痠痛等不適。因此,此時節在穿著上還是要以“捂”為主。


早睡早起去“春困”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心平氣和,慎動肝火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時節,人的肝氣旺盛,往往易出現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血壓升高等表現。

因此,要注意避免過量飲酒、熬夜;隨時保持心平氣和,不要大悲大喜,戒躁戒怒,否則肝氣升騰太快,易患眩暈、中風之病。同時可以每天飲用沖泡的玫瑰花水,以起到疏肝解鬱、養顏美容的作用。

此外,膳食搭配要科學合理,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水蘿蔔、油菜、山藥等,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今日驚蟄 |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驚蟄詩詞

《無題》

近代·魯迅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有懷正仲還雁峰詩》

宋 ·舒嶽祥

松聲夜半如傾瀑,憶坐西齋共不眠。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

臨流欲渡還休笑,送客歸來始惘然。

掩卷有誰知此意,一窗新綠待啼鵑。


《蚊雷》

宋 · 趙時韶

朝來伏地悄無聲,入夜轟轟屋底鳴。

堪笑不能驚蟄戶,空將胡蝶夢魂驚。

春雷響起,好似催促的鼓點


一年之計在於春

願你不負春光、不負自己

為了夢想,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