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燃!廣東舞劇《醒·獅》在中央黨校精彩上演

4月2日19時30分,廣東舞劇《醒·獅》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校區禮堂精彩上演。本次演出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主辦,廣州歌舞劇院創演,共計1900名觀眾觀看了演出。該劇受到現場觀眾的熱烈好評。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舞劇《醒·獅》的精彩劇照。廣州歌舞劇院供圖。

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作為南粵傳統文化,醒獅延續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血脈和民族精神,凝聚著全世界華人的鄉愁,也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舞劇《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1841年5月,在廣州城北諸炮臺被攻陷後,南粵兒女在廣州三元里抗英鬥爭中亮出了中華民族的血性剛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第一面光輝旗幟。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該劇總導演史前進說:“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武裝鬥爭勝利發生在廣州三元里,其實並不偶然,自古,三元里就是‘習武之村、忠義之鄉’。醒獅這個題材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有獨具匠心的藝術氣質,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因此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舞劇《醒·獅》的精彩劇照。廣州歌舞劇院供圖。

以南粵諸多非遺項目為創作元素

主創人員介紹,該劇把南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歌舞、嶺南曲風、廣東獅鼓、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作元素,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將民族舞蹈與廣東獅舞相融合,將南拳馬步和廣東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技巧融入舞蹈語言,大開大合,剛柔相濟,使整部舞劇呈現出剛柔並濟的藝術效果。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舞劇中大量出現長凳舞蹈元素,來自於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劇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獅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1900名觀眾觀看舞劇《醒·獅》。廣州歌舞劇院供圖。

主旋律作品也能很“燃”很接地氣

《醒·獅》首演以來被稱為“年度最燃舞臺劇”,並於2018年摘得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吸引了不少觀眾“二刷”、“三刷”,掀起一股醒獅熱潮。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廣州歌舞劇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醒·獅》已全面啟動國內外的運營推廣,並與中演院線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廣州大劇院為首站,4月18-19日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參加“第四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展演,隨後將赴上海大寧劇院、甘肅大劇院等地進行全國巡演。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該劇還將於今年9月在北京、香港、廣州三地進行主題展演活動。未來,舞劇《醒·獅》將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的發展機遇為契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更廣泛深入,促進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與融合。

知多D:從民俗活動到舞臺劇

由廣州歌舞劇院歷經三年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首次將嶺南舞蹈藝術與舞獅、武術相結合,創立出別具一格的舞蹈語彙,是國內第一部以“醒獅”為題材的大型舞臺劇。全劇以三元里抗英鬥爭為背景,以民族覺醒為主旨,用舞蹈講述廣東醒獅的故事,展現了兩位舞獅少年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成長。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醒·獅》總編導錢鑫表示,過去舞獅作為一項民俗活動,更多的是在村落街頭表演,如今改編成舞臺劇,能夠在高雅藝術的舞臺上進行演出,“這樣既能傳播傳統優秀文化,又能夠找到現代審美的演繹方式,讓更多的觀眾,包括國外的觀眾能夠欣賞到這樣的表演。”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記者走進廣州歌舞劇院,探班《醒·獅》排練。

廣東醒獅擁有千年歷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每逢佳節,獅隊上街採青、巡遊,鑼鼓聲不斷,在廣東具有普遍的群眾基礎,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樑,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燃!广东舞剧《醒·狮》在中央党校精彩上演

《醒·獅》公演以來收穫媒體、觀眾的一致好評,圍繞舞劇開發的漫畫、掛飾、手偶等文創產品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創新開啟了劇目運營推廣的新模式,以文藝踐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