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不知,有花


不知,有花


不知,有花。

有人說中國沒有插花,有人說中國的插花在日本,也有人說中國的插花在臺灣。其實,我們每個人對中國插花的認知都有著深深的誤解。

2008年,傳統插花正式被列入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東方插花文化的起源地,中國傳統插花卻因歷史的變遷幾近斷流,以至今天大眾只知日本花道,卻不知中國插花,更不知中國插花之美。

在日本花道盛行的今天,徐文治讓中國人認識屬於我們自己的瓶花藝術。他打破插花高不可攀的外衣,用一枝花,述說中國文化。


不知,有花


不知,有花


生於晉中南太行山的徐文治,因為讀了老舍《濟南的冬天》,長大後就去了山東大學中文系讀書。他不知齊白石、張大千是何人,更不知有云林、八大,就遷居北京編書畫雜誌。沒想到,一編就是十年。

2010年,沉澱十年藝術雜誌出版經驗的徐文治,將工作重心轉向藝術策展。在策展過程中他發現,直接將畫家的作品掛在牆上就像售賣東西一樣簡單粗暴。這與自己理想中雅緻的文人空間相去甚遠。於是,他開始研究空間展陳設計,正是在這期間,他接觸到了插花。


不知,有花


“目前這個現象很奇怪,但是又很普遍。大家都在談傳統文化,但都是大帽子,很少有深入到原典中去討論問題的。往往都是這兒抄一句,那兒抄一句,斷章取義的臆說,甚至是野狐禪。回不到原典,就根本不可能有深入研究。”

與大多數插花人經歷不同,徐文治並沒有從插花這一行為的趣味性入手,而是先回到了傳統當中,追本溯源。所以在動手插花之前,他早已把古今中外有關插花的書都翻遍了。


不知,有花


從北宋陶榖的《清異錄》追溯到唐代羅虯的《花九錫》;從北宋溫革的《分門瑣碎錄》、林洪的《山家清事》,到南宋周密的《癸辛雜識》、《武林舊事》;從金潤的《瓶花譜》、張謙德的《瓶花譜》以及袁宏道的《瓶史》、屠本畯的《瓶史索隱》,到清代陳淏的《花鏡》。

從日本永井宗圭先生的《茶席之花》,川瀨敏郎的《一日一花》、《四季花傳書》,有吉桂舟的《插花冊子》,細川潤次郎的《瓶花插法》,再到民國時期程世撫先生的《瓶花藝術》。


不知,有花

徐文治瓶花工作室一角


徐文治在這些故紙堆中按圖索驥,最終把“中國瓶花”藝術給挖了出來。

有人曾指責徐文治只會說別人的話。但在徐文治看來,研究中國傳統插花,不搞清楚古人說的話,那就不可能說清楚瓶花是什麼。“引經據典,說的都是別人的話”,這才是當下我們要努力去做的,而不是根據自己想當然的理解去意淫。


不知,有花


正如日本文化大家白洲正子談信樂陶器時說:“現代諸事流行獨創,如果說現代的地基是過去,那麼只有先抓住舊的美感,才能看清新東西,大家都忘了這個自明之理。也許不是忘記,而是害怕回顧。但是,不具備揹負傳統前行的勇氣,創造新事物的力量又從何談起?

中國插花亦然。

綜觀日本花道、臺灣中華花藝和方興未艾的大陸插花,徐文治發現,中國的“瓶花”有著比花道、花藝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


不知,有花


不知,有花


什麼是中國插花?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問題,想必沒有多少人真正想過,因為它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有些距離。

一部分插花愛好者或許會脫口而出“三大主枝、直立式、傾斜式、下垂式”等諸多概念。這些技法固然沒錯,但在徐文治的眼中,它們和中國插花沒有關係。


不知,有花


在一千年的歷史傳承中,自宋朝開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傳統插花一直約定俗成地總稱“瓶花”

徐文治發現“瓶花”這個概念在北宋時就有了。北宋的詩詞裡處處可見瓶花的身影。如“階草侵潤窗,瓶花落硯香”、“杯酒常妨飯,瓶花亦費錢”、“惜春只怕春歸去,多插瓶花在處安”。


不知,有花


然而,宋朝並不是我們想當然的中國傳統插花的頂峰,真正的高峰出現在晚明時期。

明代出現了三篇著名的瓶花理論著作,分別是佚名的《瓶花三說》、張謙德《瓶花譜》、以及袁宏道《瓶史》。這三部作品將“中國瓶花”的理念進一步深化——

瓶花,是每個人內心深處對植物,對環境的理解呈現出來的藝術。

就像中國的古琴、崑曲、書畫、詩詞,首先是我們自己的感動,是我們內心情感的抒發。所以,中國插花不是“花藝”、不是“花道”,不是“炫技”,而是真正回到人與草木本身的交流中所做的藝術呈現。


不知,有花


不知,有花


說到花,總要提及日本花道,很多人認為它和中國瓶花一脈相承。但真是這樣嗎?

簡單來說,日本花道是由日本皇室派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的遣隋使、遣唐使,從中國學習佛教文化中的佛前供花形式發展來的。至今被譽為日本花道鼻祖的池坊花道已有五百多年了。

而中國的插花,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日常。它是我們愛花、護花的心意,也寄託著人們念念不忘的山水之樂。迴歸到它最重要的目的上,就是美化環境。


不知,有花


日本“未生流笹岡”家元笹岡隆甫在《花道》一書中說:“花道入門最初學習的是“型’,即前人總結的花藝設計圖。按照設計圖組合排列的話,任何人都能做出美麗的插花作品。”

所以常常看到,日本人插花會到尺子去計算枝材之間、枝材和花器之間的比例、角度等。

與重“構型”的日本花道不同,中國文化的特質是內心情感的抒發,瓶花亦如是。


不知,有花


徐文治說:“日本人的插花是通過枝條模仿大自然,模仿出來就成了定式,忘了大自然是什麼樣子。而中國人對大自然的認識是天人合一。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師法大自然,取法自然,從內心出發”。

所以,中國人的藝術創作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插花藝術,也是這一轉化過程的轉化。


不知,有花


因此,中國的插花不是在表演“技”法,而是中國人把一段枝子、一截枯木、三兩野花與一隻花瓶、一份心情、一處環境糅合在一起,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是我們與其交流的全過程,是我們個人的情感、思緒、心志與審美素養的外化。

所以,你很難從徐文治口中,聽到關於花材高下、花器雅俗的見地。插花可以是華貴的牡丹,上好的青銅,也可以是路邊的野花、環衛工人修剪下來的樹枝,以及隨處可見的礦泉水瓶、酒瓶、咖啡杯。即便是這些日常普通的花材器具,也一樣能插出好的作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心態、審美和修養的提升。


不知,有花


看徐文治插花,無論花材還是器皿,常常是手裡拿到什麼插什麼,有古樸的、清雅的、奇峻的,也有孤寒的、隱逸的、樸素的,或表意或表相,不拘一格。

一束花材,只見在他手中,端詳須臾,果敢決定,果斷下刀,這看似簡單,其實是胸中有丘壑,才能下手有如神助。而長期浸淫在傳統書畫之中,讓徐文治的作品多有高古奇逸之美。


不知,有花


不知,有花


徐文治認為中國瓶花的最高境界是“插花如畫”,好花如好畫一樣,都要遵循“氣韻生動”的美學原則。

於繪畫而言,不管是用毛筆畫,還是用手指頭畫、用刷子刷,無論是畫動物,還是人,都不重要。首先要讓看畫的人覺得是活的,雖然是畫在紙上,但要跟我們在園子裡碰到的一樣生動有趣。


不知,有花


繪畫如此,插花亦如此。能否把兩種花材,甚至五種、十種,插出來自然生命力的感覺,同時還能表現出趣味,將花的神韻描繪出來。這就需要我們把所有東西揉在一起,從環境,從趣味,從花草的自然狀態,從它更高的審美標準,一次完成,因為瓶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於繪畫來說,某一段用筆再好,整個畫面達不到“氣韻生動”,就是死的。同理,插花中某一段枝子插得再好也沒用,因為整件作品要氣韻生動才行。


不知,有花


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宜稱》中提到:“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如畫苑佈置方妙。”

意思是說,插作瓶花,不可插得太繁雜,也不宜過於稀疏、瘦弱。使用花材至多不過兩三種,花枝配置要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就像繪畫中精彩的構圖佈局那樣,才得妙趣。

至於花材佈局,並沒有一定的次序,而是追求意蘊姿態合乎天然之趣,就像蘇東坡的文章,隨意斷續;李太白的詩句,不受對仗形式的限制,自然揮灑。


不知,有花


張謙德在《瓶花譜·折枝》一節也說:“凡折花須擇枝,或上葺下瘦;或左高右低;......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全得畫家折枝之景象,方有天趣。”

意思是說:“一般折取花枝必須選擇適宜的枝條,或選上部花繁葉茂,下部枝葉疏瘦者;或選左邊高聳、右邊低下,也可選右邊高聳、左邊底下者;……追求花枝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自具有神妙的意趣姿態,完全展現出畫家筆下所繪折枝花的形態和韻致,才有天然的意趣。


不知,有花

徐文治在蘇州博物館的插花作品


一直以來,中國瓶花審美始終追求“像自然長成的樣子”,插出來的花就要像在原野上生長的一樣,充滿生機活力。所以,在實際插花過程中,徐文治總是強調“剪下的枝條與花朵,應該映現出它與環境抗爭生長時活潑與美的姿態,它應當具有生命的感動”。


不知,有花


而一瓶有生命力的插花,應該是彼此之間有“生成感”。不同品種的花和枝葉相連相倚,就變成了你是我的葉,我是你的花。荊棘、野枝、鮮花相遇一瓶,猶如山林間,一片雜樹叢中冒出嬌妍的生命,似乎還能聽到旁邊有山澗流水,如詩如畫。


不知,有花


研究中國瓶花,沒有再比徐文治更合適的人了。瓶花不是匠人“但手熟耳”的功夫,而是沉下心來,進入到瓶花背後的文化,經年累月地學習理解,既追本溯源也同時與當下生活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瓶花,讀懂中國插花。

如果說中國插花所包容的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文人雅士的風骨,那麼徐文治正是藉由瓶花作為載體,講述著這一重內涵。


不知,有花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經歷,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質地。紮實的中文專業背景,多年的書畫研究積累,讓徐文治深刻意識到中國傳統精神在生活中的價值。

當他離開媒體,與瓶花結緣,又耗費數年研究典籍,告訴人們“文化雞湯”的濃煙背後,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在這個需要快速消化各類信息的時代,就算是用一枝花,也要講好真正的中國故事。


不知,有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