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沙俄為什麼在一戰中不堪一擊,蘇聯在二戰中卻能逆天翻盤?

劍膽琴心蜘蛛俠


一戰的時候,偉大領袖斯大林因為搶劫造反等罪名被沙俄政府判了刑,正在監獄裡關著,沒能發揮作用。當然,這個只是說笑啦(實際上是因為斯大林手掌的缺陷,不符合入伍條件,後因繼續搞事情,在1916年被捕,流放到了阿欽斯克)。

嚴肅地說,究其原因,主要可以看這麼幾個方面:農業國和工業國的戰爭潛力、國內團結穩定的政權、高效的國防動員機制、和大量輸血式的援助。

第一、農業國和工業國的戰爭潛力的不同。

戰爭潛力包括各種資源、工業生產能力、人力、財力和精神力量等等。

一戰時期的沙俄算是各個列強中的“後進生”,經濟結構單一,工業生產能力差,既沒有拿得出手的武器裝備,也沒有過硬的工業生產力,導致前線的配備跟人家比,都差著檔次。

雖然沙俄中上層貴族早就“與歐洲接軌”,僱傭法國家庭教師,法語說的比俄語溜,當官的都有在西方接受教育的經歷;但是,占人口絕大多數老百姓基本都是一貧如洗的文盲、半文盲,大部分從事伺候貴族老爺、挖土豆或者養豬放羊等低端活動,非常缺乏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只有“鐵匠”、“木匠”這樣的手藝人。

再看二戰時的蘇聯。蘇聯從誕生起就一直被世界各大國視為“異端”,恨不得滅之而後快。因此,蘇聯自身的危機感非常強,一直感覺“有刁民要害朕”,幾十年如一日的勒緊褲腰帶,不管不顧的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產業,不斷的擴充軍備。

在資本主義世界被29-33年的經濟危機折騰的精疲力盡之時,蘇聯的“五年計劃”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儼然建成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豐富的戰略資源,極大的提升了蘇聯的戰爭潛力。

比如,戰爭初期,蘇聯的軍備量是大得很,但是品質不是很好。在巴巴羅薩開始階段,較為低端的武器裝備不太佔優勢。這點納粹德國看得很清楚,此時,德軍雖然在實力上強於蘇軍,但在增長速度上落後明顯,所以選擇先發制人。畢竟,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可是大大超過德國的。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到了相持階段,蘇聯不但技術提升的快,而且效率更高,裝備的量更大了.....

第二、國內形勢不同。

一戰是維多利亞的幾個大孫子和外孫子、侄孫子、大外甥之間的互毆,即,所謂的帝國主義爭霸戰爭,老百姓只不過是是沙俄貴族老爺的棋子和炮灰。結果,逼急了的老百姓忍無可忍,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仗打到半截國內鬧革命,先是二月革命,後就是驚天動地的“十月革命”。一邊對外戰爭,一邊收拾國內革命殘局,放誰誰也受不了。

到了二戰,蘇軍如同打了雞血一樣,左手掐德國納粹,右手幹日本鬼子。這自然離不開蘇聯國內政權強大的號召力和控制力。

二戰對於蘇聯軍民來說,那是個險些“亡國滅種”的戰爭,國恥家仇互相交織。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西部地區有不少老百姓簞食壺漿的迎接德軍,甚至還主動加入了黨衛隊外,蘇聯廣袤的領土上的一百九十多個民族都自發的盡其所能,團結一致,堅壁清野,誓死抵抗。
下圖,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全列寧格勒的老百姓挖戰壕,眾志成城一致對外。
最典型的是1941年11月莫斯科紅場閱兵,莫斯科被圍城,岌岌可危之際,斯大林毫不猶豫的選擇留在莫斯科(儘管撤退用的飛機和火車都已經準備好了),之後成了蘇聯和俄羅斯幾十年如一日cosplay的重要節目。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蘇聯政委在戰爭中的作用。

政委負責督戰,執行《270號命令》(授權直接槍斃逃兵),專門拿手槍對準臨陣脫逃者,一律殺無赦。督戰的情節在各類影視作品中被不斷的過分演繹,甚至往往被妖魔化,成了“黑”蘇聯的一大賣點。

蘇德戰場上,德軍的規矩是,被俘的紅軍政委不用審判,直接就地槍決。所以,在衛國戰爭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因此,政委上戰場都是抱著必死的心態,總是帶頭衝鋒,烏拉烏拉一通鼓動,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軀保持著蘇軍旺盛的戰鬥力。

第四、蘇聯高效的國防動員機制。

先看對手德國人的國防動員。二戰德國還深受著普魯士傳統精神影響,認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絕動員婦女上戰場。希特勒也不例外,他對婦女的定義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甚至不提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建議婦女就應該美美噠呆在家裡,生孩子、帶孩子,伺候丈夫,美其名曰“以理家和生育的形式支持國家發展”。

因此,“二戰”時期的德軍建制中,是不存在女性的。身穿軍裝制服的德國女人不是正式軍人身份,叫做國防軍女助手,多是話務員或者隨軍護士,並沒有上前線的機會。甚至在戰後的西德軍隊,直到1970年代才有了正式有軍銜的女軍人。
在42-43年德國的大規模國防動員中,也是隻抓男的,大量寶貴的技術工人被徵調到了前線當炮灰,天天圍著孩子鍋臺轉的婦女作為新手進入一線生產,導致生產效率受到明顯影響。


而對比蘇聯的國防動員,蘇聯意識到了高技能人才的寶貴价值。畢竟,培養一名技術工人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而培訓一個女戰士幾個月就可以了。所以,蘇聯在保障軍工生產的同時,動員了大量少數民族牧民,婦女上戰場。這樣,既不影響後方的生產效率也保證了前線兵源的補給。

比如,基輔國立大學歷史系的烏克蘭大學生柳德米拉(下圖),在戰爭開始後成為蘇軍排名第一的女狙擊手。戰後,柳德米拉同學成為了柳德米拉少將。

而且,早在開戰最初的幾個月,蘇聯已經花大力氣,把西部各大城市的工廠遷入了烏拉爾山以東的大後方,一刻不停的高速運轉著。留在城區的部分,在城市巷戰中都還堅持著生產,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甚至出現了工人餓著肚子,活活累死在生產線上的“光榮事蹟”。

第五、美國大量輸血式的援助。

“烏克蘭糧倉”被德軍佔領之後,蘇聯幾乎到了“命懸一發”的危急關頭。而恰好是此時西方盟國的大量援助,才使得蘇聯度過了難關。 舉個例子,下圖,描述這段美國援助歷史的俄羅斯電影《殲滅任務》。
電影講的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大批武器裝備和物資,一個運輸線就是通過阿拉斯加用飛機到蘇聯遠東地區,轉運了大量的裝備和物資。時間長了,蘇聯戰鬥機飛行員和美國運輸機女飛行員還發生了跨國戀。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執行轉場任務的女飛行員並非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正式軍人,只是婦女空勤飛行隊WASP(Women Airforce Service Pilots)的志願者,直到1977年,她們的貢獻才獲得美議會的正式認可。二戰期間,美國婦女空勤飛行隊一共飛行了6,000萬英里,轉場12,650架各型飛機(包括非常難以駕馭的B-25,B-17這樣的4發轟炸機),犧牲38人。所以,美國對蘇聯付出的,可不單單是肉罐頭。

此外,美國還援助了大量的鋁材和優質航空油料,各種複合金屬,特種鋼,錫板,鎳,鎳鉻絲;英國也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緊缺的高級原材料,保證了蘇聯發動機產量和質量;

還有95萬公里電話線,5899部先進無線電系統和348部雷達,50萬輛卡車和吉普等等。這些無線電設備,汽車和電話線,讓蘇聯有了重建大型裝甲集團的基礎。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對手德軍戰線拉的實在太長,後勤補給非常困難。尤其是進入戰爭相持階段,德國四面臨敵,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分配兵力,這樣導致戰爭動能分散各地;而蘇聯是大部分時間是本土作戰,有主場優勢。再加上前面提及的幾點,蘇軍自然是所向披靡,一口氣打到了柏林,最終把紅旗插上了德國議會大廈。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