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一個國企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線總人員150人而辦公室文員加管理層有300人,合理嗎?

趙著說


還會有這樣的企業?如果有,請舉報!哈哈……

首先,這是一個製造企業,而且是國企,一般情況下銷路是不成問題的,所以企業更多的應該把人力投入到生產和研發上面,這樣才能使企業行好的發展。

其次,從管理角度上說,這種人事結構是極其不合理的。一般情況,企業的人事結構都是呈梯形結構的,或者金字塔結構的,一線往往人員最多,其次是基層管理和中層管理,最後面的高級管理人員也就幾個,按照你說的450個人的企業,一般高級管理在私企不超過十人,在國企一般也不會超過20個人,中高層管理也就是部門經理副經理之類的不會超過20個人,基層管理可能會多一點,不過基本都會是帶產管理,例如領班、組長、段長、區長之類的。這樣層級分明,方便管理,同時也不佔用人力資源。

第三,國企較來說人員冗餘情況會比較嚴重,私企注重的是效率和成本的控制,所以會在人員方面控制的很嚴格,一般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有的甚至是一個蘿蔔多個坑,但是國企呢,因為牽涉到管理層面、行政方面、黨務方面,所以從機構到人員配比都會發生變化,管理和後勤人員多是很正常的,但是超出的比例也不可能幅度太大,像您說的情況,基本上顛倒過來了,所以是極其不合理的。

人員冗餘是國企的普遍現象,即便這樣,還有很多人削尖了腦袋往裡擠,哪怕剛開始工資低一點也願意,這種現象也是不合理的。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謝謝。


雨中孤客


要看什麼樣的工廠,還有產出比如何。如生產車間都是機械手機械人,那車間的員工只有維修和程序控制員,那這樣的結構很合理,辦公室最多的二類人是技術開發和銷售。我身邊有個私企用三年痛苦改造,車間五個人,辦公室17人,年產出約5000萬,你說合不合理。


快樂不操心


沒法說,切身體會,大慶石化工人,工資不高,有點獎金,算下來月均4500-4800左右吧,領導總告訴我們,人員超編了,以後退休不進新人,大家收入會越來越多的,盼啊盼,車間由108人退到60人了,收入該高了吧?怎麼覺得收入倒少了,活越來越多了呢?蠢笨的我想了好久才琢磨過來,原來退的都是工人,活由90來個幹活的變成40個幹活的,能不多嗎?錢為啥少了呢?也弄明白了,問題出在獎金上,獎金是按職位分系數的,以前90個工人被18個領導,管理層吃係數,變成了40個人供養18人,細想一下,領導也沒說錯,人員不超編了,收入領導確實比以前收入高了,工人活也確實多了😭


大慶皇旗


像製造業國企都差不多這樣,生產總線150人,坐辦公室300人拿的工資又高。普通員工累到死工資又低。



Randy42


如果一個國企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線總人員150人而辦公室文員加管理層有300人,合理嗎?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絕大部分人的回答太片面了,150人有可能是車間人員,辦公室人員也可以包含技術和研發全球市場銷售開拓。所以也有可能這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勒。

具體點說,如果是一家高科技研發生產銷售公司。

車間人員150人,包括機器人或者大型自動化設備的底層操作人員(試樣和小規模試產工人)和的清理整頓人員。

剩餘300人之,150~200人左右的技術研發,生產轉化研發。50~120人左右的國際銷售及服務團隊。30~50人左右的管理團隊,包括法律財務投融資兼併購等等啥的。

完全就是一個超級厲害的現代高科技公司。

再打個比方,我覺得如果華為自己不批量生產,蘋果一樣全部外包。那比例就應該跟這個差不多,甚至比例更懸殊!




我是老付


這種應該存在,而且不少,但不能簡單的認為就是國企部門臃腫。舉個例子吧,兵器工業,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下屬一般分幾個十個院,除了總部全是辦公室人員外,各院一級的工人也少得很,工廠都是院下級的單位了。我理解的辦公室人員應該還包括技術人員,也就是設計,工藝人員,調度人員,企業管理人員,人力資源人員,財務人員,車隊人員,後勤人員,等等在你的描述裡邊。拿我們舉例,總人員可能接近2000多,現場工人應該只有一千左右人,很多工作做不完就外包,因為工廠多。外包隊也多,其餘的全是辦公室人員,包括技術,我們研究+研發人員總共三百多吧,工藝人員一百左右,其他除了工人應該有接近一千。所以跟工人人數差不多,工人隨時都可以找,但一個有經驗的研發人員要很久才能培養出來,所以,有時候工人人數不足1000,但技術啊,工藝啊等其他部門人員都還有一千左右。所以看情況吧。如果一家制造型企業工人只有那麼多人,而且相關業務部門也不多,全是些跟生產不相關的行政部門的話,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攜風飄凌


可以,而且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現代化工廠組成,99%的生產、檢測、物流都由機械自動完成,工人是用來維護機械和處理特殊情況的,其餘都是管理人員。

這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解決我國勞動力不足的真正途徑(而不是搞什麼引進外國人法),將過去勞動密集化生產所浪費的有限勞動力,提升為高級技術工人和高端管理人員(普及高等教育),換句話說叫把每一箇中國人都變成瓷器,不再是過去傻大笨粗的瓦罐。

這是提升人均GDP的唯一辦法,因為過去勞動密集型企業,一個工人再熟練,工作量再大,也很難讓全國人均達到6萬美元/年(美國的平均值)。

我們舉一個例子,生產A設備的廠子,原先在生產環節是半機械化,需要700名工人動手組裝;檢測環節是全手工化,需要100個廠妹檢測;物流裝卸、倉儲環節是半機械化,需要50個叉車師傅,50個裝卸工人;再加上100名管理人員,一個月生產設備2萬臺,淨收入2000萬元,則該廠人均GDP是2萬元,平均每個人可能只能領到5000工資(接近中國現在的平均工資)。

現在經過自動化改造,且不說機械化增加的生產效率,就算還是2萬臺產量,但是人工變為50名工人(只需要維護和特殊情況處理的技術工人)和150名管理人員(增加3倍),則人均GDP達到10萬元,平均每人工資能達到2萬以上(接近美國的平均工資)。

那被裁掉的那些工人怎麼辦?放心,這個工業革命的過程是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會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等完成改造的時候,基本大多數國人都完成了高等教育或專業化再教育,那時候第二產業人人都是高級技工(如現在的民航飛機檢修工)和工程師、管理人員,每個人的收入都提升幾倍。同樣數量的1000個人,原先只能支持一個產量2萬臺的廠子,現在可以支持4個。

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整體過程的縮照,AI、物聯網在全自動化生產中的應用,誰開展的早,誰完成的早,誰就能領先別人一個緯度,對別人造成降為打擊。





江帥875


完全有可能!現在很多企業的生產部分是找外協的,自己的工人只負責打樣、生產少部分產品或者核心產品。設計、採購、財務、跟單、銷售這些都是坐辦公室的吧?其實作為國企這樣的發展模式更能產生社會效益-設計開發產品是需要很大的技術和資金實力的,把簡單的生產環節外發給中小民營企業,是非常合理的資源配置。那些簡單的說國營企業人浮於事的都是帶著偏見的。


愛華繡配-呂波


我在一個集團旗下的實業車間做學徒,車間四個工人,兩個學徒工,配一個經理,一個廠長,一個主任,一個文員



87年的空巢老人


有可能啊!現在的工業化很厲害的,我見過從美國進口的一套大型發電設備建設的大型火力發電廠,全廠一共用30和工人就夠了。但是我國電廠卻往裡面安排了800多工人。而企業經營管理層面,尤其是公關和銷售部門是需要很多人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