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胃肠镜“排队难”?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这样破解!

胃肠镜“排队难”?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这样破解!

在三甲医院做胃肠镜诊疗预约,往往要等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对于消化道疾病患者来说,为了获得更优质的诊疗服务,这样的等待已经成了无奈之举。

作为在省内综合实力排名前列的专科,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曾经也面临同样的难题——胃镜诊疗的预约时间长达一个月,肠镜诊疗更是需要等待3个月之久。

为了疏解病人等待之苦,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陈惠新亲自坐上了内镜预约前台。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流程优化,目前该院胃镜预约时间已缩短至3天,肠镜预约时间缩短至5天左右,患者预约滞留的问题大大缓解。

服务改善了,病人满意度提高了,诊疗技术水平齐头并进,在陈惠新看来,这是建设高水平专科的必备条件,“再强的学科实力,也要落实到每个病人头上,主动为病人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来,通过医联体合作,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把人才和技术向博罗分院下沉,实现了“1+1>2”的效应,区域专科诊疗高地的辐射能力大大提升。

胃肠镜“排队难”?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这样破解!

内培外训

以一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流科室

建设一流的科室,最重要的根基是什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用行动给出的答案是:一流的人才队伍。

目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是惠州地区唯一的独立资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同时还是中山大学、广东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等省内一流医科大学的实习医院。凭借这样得天独厚的人才基地优势,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占据了留住消化内科优质人才的先机。

专科医师18名、惠州名医1名、主任医师5名、博士2名、硕士生导师1名,80%以上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是目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人才架构。“从2012年开始,我们科室就没有再招过本科生了,选人用人的学历门槛提高到硕士以上。”陈惠新说。

作为消化内科的学科带头人,陈惠新更是身兼多职:医学博士,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授,惠州市名医,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消化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分会委员,广东惠州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在陈惠新看来,一流人才队伍的建立只是学科实力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人才队伍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

消化内科首先紧抓的是“内培”,注重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从2016年开始,陈惠新要求消化内科全科室在每周三查房过后,腾出1—2个小时,集体学习讨论科室最近接收的疑难病例,“每个人都要看病人的检查片子,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参与到每个病例的讨论当中。”陈惠新表示,通过常规化的日常病例讨论学习,消化内科每一位医生都在诊疗技术方面获取了更多的临床经验,从而实现了科室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

“我一直都相信‘教学相长’,在年轻医生的身上,我们也同样能学到很多。”陈惠新说。

该院消化内科一手抓“内培”,另一手抓“外训”。作为学科带头人,陈惠新总是努力发掘每一位医生的专长,根据梯队培养原则,创造各种机会把科室医生送往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消化内科实力较强的医院参与中长期进修。同时,消化内科还鼓励科室内的年轻医师积极报考在职硕士和博士,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业务最繁忙的科室之一,这就使得该科派往外院学习的时长和人数受到限制。“医生没时间出去,我们就把专家请过来。”陈惠新介绍,为了让科室每一位医生得到更充分的学习,消化内科搭建了青年医师成长平台,启动科室基金项目,聘请业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当专家来院为疑难重症病人开展高难度手术,科室成员就可以在旁观摩,完成了在地的学习和实践。

“这样一来,即便是一些暂时没有外派学习的医生,也可以在医院里得到比较好的诊疗技术指导,从而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陈惠新说。

如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和内镜中心早已常规独立开展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组织胶、套扎术治疗,胃造瘘术和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内镜下胃肠道早癌切除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剥离术(STER),贲门失弛缓症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POEM),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FNA)/支架置入术,经内镜消化道支架置入术、消化道狭窄扩张术,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及鼻胆管引流,肝动脉插管介入化疗、PTCD引流术等治疗技术;以及胶囊内镜检查、食管胃动力检测和24小时pH监测等检查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院消化内科常规开展的诊疗项目中,代表消化内镜最高技术水平的ERCP、ESD、EUS—FNA、STER、POEM等项目均为广东省内较早开展、惠州市率先开展的项目,填补了惠州地区医疗领域多项诊疗项目的空白。

不仅如此,2018年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首次发布的中国地级城市医院16个专科30强排行榜中,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位列全国第17位。今年该科更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地级城市医院专科30强排行榜中跃居全国地级市医院消化内科30强第15位。

如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已经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特色专科,同时是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常委、惠州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这一切的成绩,都离不开科室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全体成员的持续努力。”陈惠新说。

胃肠镜“排队难”?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这样破解!

服务再造

疏解内镜检查“排队难”行业之困

统计显示,2018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门急诊总量250万人次,住院病人8.71万人次,住院手术总例数5.24万台。

与如此庞大的诊疗量相对应的,是上百万患者急切的医疗需求。作为惠州市消化内科的龙头,该院消化内科同样面临巨大的诊疗量。不少消化道疾病患者或许都记得,在2018年以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诊疗预约等待时间很长——胃镜诊疗的预约时间长达一个月,肠镜诊疗要排队等待3个月,胃息肉内镜切除术更是要等上半年之久。

内镜诊疗“排队难”并不是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一家之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内镜检查正成为一种日常身体检查,所以要求做胃肠镜检查的人也越来越多,导致排队时间越来越长。”陈惠新对此解释道。

一边是焦急等待的病人,另一边是忙不过来的医务人员,“排队难”的瓶颈如何打破?思索良久以后,陈惠新决定主动出击,从预约诊疗的每一个环节入手,疏解内镜预约等待时间长的问题。

消化内科的服务意识首先得到了医院方面的支持。2018年下半年开始,原本位于消化内科内镜中心的鼻咽镜、气管镜、胆道镜、乳腺镜等项目先后搬离,这为消化内科腾出了比原来大一倍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该院消化内科科学谋划,重新规划出了现代消化内镜中心,空间布局得以优化。

空间扩大了,人手也必须跟上。这个时候,陈惠新召集消化内科全体医务人员开了一个短会。“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把对病人的服务放在前头,所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医务人员牺牲一点休息时间。”陈惠新介绍,在该科内镜数量还未来得及购买扩充的情况下,他充分协调消化内科和内镜中心的医生,做到人尽其才——病房医生出班后到内镜中心“支援”;物尽其用——安排中午班,保证中午休息时间仍有胃肠镜检查,实现每天12小时所有内镜不空闲。

这样的改革以后,内镜医护人员每天加班到晚上8时后成了常态,最大限度增加了患者诊疗数量,更为重要的是,大大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

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并非长久之计,在最初的改革以后,陈惠新开始思考更为精细和科学的服务优化渠道。“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理顺操作流程非常关键。”为此,陈惠新自己当起了“患者”,他在候诊区里排了3天队,亲自体会预约的困难,从中找出了内镜诊疗“看病难、排队久”的问题所在。

不仅如此,陈惠新还扮演起了前台服务人员,在不需要出诊的时候,到前台参与预约工作,了解各类前来检查患者特点,并多次前往信息中心,了解既往及近期前来检查患者的数据,为按时间段分类检查作准备,并在每周召开的科室协调会上对遇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胃肠镜“排队难”?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这样破解!

一系列的服务流程优化动作陆续推进:专科医生不能在内镜诊室看门诊,减少内镜闲挂时间;请专人推送车床;与麻醉科协商,开通下午麻醉,增加每天特需诊疗人数;由于胃肠息肉手术治疗时间较长,术后记录等用时较多,连续做手术易出现内镜闲挂,改为分段或分散至各诊室做;因手术时间长,影响普通检查的进展,全科统一将部分手术患者约至周末,由专科医生加班进行诊疗;为避免兄弟科室住院手术患者住院时间长,要求住院需手术的病人3天内必须完成胃肠镜检查……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内镜中心在科学管理、高效运转、团队合作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预约时间的变化更能直观地说明服务优化的效果——目前患者来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胃镜预约时间已缩短至3天,肠镜预约时间缩短至5天左右。

消化内科的服务提升并未止步于此。“服务优化就是要把患者的需求放在心上”,在一线的调研过程中,陈惠新留意到一些从龙门县乃至河源等地远道而来的患者,“如果我们不能把内镜检查安排在当天,他们就要多花一天以上的住宿费用”。为此,他要求医务人员优先安排边远山区患者或特需患者,哪怕在预约量已满的情况下,也要挤出休息时间来为这类患者完成胃肠镜检查。

在全科人员的努力下,目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天的诊疗量最高达到了218例——这一数值高于很多国内三甲医院。事实和数据验证了中心医院消化内镜的实力,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1>2”

医疗资源沉下去辐射能力提上来

尽管在流程和管理优化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诊疗量不断增多,但患者就医体验好评不减往日,人均诊疗费用不高,并发症及有效投诉无几。

这样良好的社会效应,归功于该院消化内科团队对诊疗操作技术严格把关——唯有高年资专科医生才可独立操作内镜,新手须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带领下操作500人次以上的诊疗量,且经严格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独立诊疗。对于代表高水平的ERCP、EUS—FNA、STER、POEM等,更需严格遵循各项诊疗规范,“经科室充分讨论,从患者最大获益出发,站在患者角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选择最佳的诊疗方案,不为单纯追求‘高精尖’而损害患者经济利益,最大程度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陈惠新说。

2017年底,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挂牌成立,消化内科成为首批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科室之一。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余志金成了首批医联体派驻专家之一。

“余主任,有个30多岁的男患者,又呕血了,血压偏低!”余志金进驻博罗分院的第二天上午,就遇上了一例棘手的病情。接到通知后,余志金马上赶到病房,发现该患者的血小板已经减少了一半,亟须判断他的病因是静脉曲张还是溃疡出血,从而采取对症处理。在余志金的指挥下,患者被迅速转入ICU,通过深静脉置管补液、输血,在胃镜下寻找出血点。经验丰富的余志金脑海里快速闪过以往的一个个疑难病例,突然灵机一动,他让助手和护士小心翼翼地将患者从常规的左侧卧位转换至右侧卧位,出血点果然暴露出来了。最终,病人的出血被成功控制。

类似消化道大出血这样的急危重症与疑难病例,在消化内科团队进驻博罗分院以前,博罗分院很难独立完成诊疗。而今,通过医联体专家的长期派驻以及消化内科团队骨干的不定期培训,目前消化内科难度最高的四级手术已经可以在博罗分院常规化开展,更多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可以在博罗范围内做手术,间接缓解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床位紧张的问题。“我们把技术和人送下去,换回来的是更加科学的诊疗秩序。”陈惠新表示。

一年多来,消化内科不断下沉医生和技术,根据博罗分院进驻团队反馈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查房、人员培训,每周派专人进行手术全程指导,一对一带教分院医师内镜技术。据统计,过去一年,博罗分院做了超过1万例内镜治疗。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治愈,还希望能给患者提供更加简单、方便、廉价的治疗方案。”余志金表示,科室将以更高技术、更低风险、更简便低价为方向,让博罗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

“1+1>2”,这是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博罗县人民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做出的算术题。通过医联体合作,消化内科诊疗技术得以下沉,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双方接诊能力的提升,这是分级诊疗的题中之义,也是该院消化内科作为区域专科诊疗高地,提升专科辐射能力的重要印证。

【撰文】廖钰娴 曾宁 张娜妹

【图片】王昌辉 林斐

【作者】 廖钰娴;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