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人工智能救得了“滴滴們”的安全問題嗎?

高層速讀

關鍵信息:在網約車出行常態化的今天,一些問題也相伴始終,仍待改善。乘客面臨的安全問題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關鍵意義:用人工智能代替司機駕駛汽車——無人駕駛

關鍵數據:過去4年裡至少有103名Uber司機、18名Lyft司機受到指控,涉嫌強暴、綁架或其他罪行。

自Uber誕生已經9年,而中國的網約車市場也走過8年時光,許多人的出行習慣都被改變,甚至會感覺出租車已變得生疏。

不過在網約車出行常態化的今天,一些問題也相伴始終,仍待改善。乘客面臨的安全問題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4月29日,一則關於“滴滴司機打人”的文章引來熱議。雖然雙方已經和解,但暴露的問題仍值得思考。

6月6日,21歲的空姐李某珠,在鄭州通過滴滴平臺搭乘順風車,最終也命喪惡魔司機之手。

8月24日,20歲的浙江姑娘趙某,搭乘滴滴順風車時被司機姦殺。正是如花的年齡,卻這樣凋零,怎能不讓人痛心。

而在滴滴事件之後不久,大洋彼岸的網約車同行傳出醜聞。據CNN報道,過去4年裡至少有103名Uber司機、18名Lyft司機受到指控,涉嫌強暴、綁架或其他罪行。

此前有評論認為,網約車相比出租車更為安全,但隨著這種出行方式與生活融合得愈加緊密,顯而易見的是,其所暴露的安全問題仍待進一步改善。

其實網約車事件很早就有,例如礦泉水事件、毆打乘客、強姦、甚至殺害。這些事故聽起來就不明覺厲。其實我們仔細想想,不止網約車,我們打出租車難道就沒有發生衝突或者被騙的經歷麼,故意繞行、不打表、坐地起價等等都會造成矛盾。這些社會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都有七情六慾,人都有不確定性

司機到底該如何管控才能保證乘客的安全呢

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給出的答案是:用人工智能代替司機駕駛汽車——

無人駕駛

人工智能救得了“滴滴們”的安全問題嗎?

“人工智能將會駕駛汽車”

無人駕駛出行在美國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無人駕駛技術也逐漸成熟。也許十年以後我們打車不用司機師傅,汽車只是交通工具,也不需要等待紅綠燈,汽車會自動減速停車,大大提升通行效率。

而像Uber,選擇是逐漸取消司機,推行無人駕駛。

但,Uber有些操之過急。

3月初,Uber的無人駕駛測試車在美國撞上一名行人,導致其死亡。而Uber方面認為,事故發生時,Uber無人車已經檢測識別到車頭前的行人,但該車輛的決策系統最終卻“決定”不採取任何閃避措施,保持繼續行駛,最終釀成了撞上行人並致死的悲劇。

人工智能救得了“滴滴們”的安全問題嗎?

Uber無人車事故現場

由此可見,技術問題是導致Uber無人駕駛車出事的主要原因,但比起解決司機的層層審核、嚴格管控的難題來說,解決技術難題相對要容易很多。

而且,人為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也遠遠大於無人駕駛。

根據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的數據,全球每年有130萬人由於汽車和交通方面的事故而死亡,在美國93%的事故是由於人為事故造成的,可能是酒後駕駛,可能是由於開車的時候分心、分神而引起的,其中25%是和手機相關的。

人工智能救得了“滴滴們”的安全問題嗎?

Uber無人駕駛車隊

“中國團隊Drive.ai”,更追求安全

Drive.ai,是原百度首席科學家 吳恩達 一手創辦的自動駕駛公司,總部在美國加州。5月8日,Drive.ai正式開啟了無人駕駛出租試運營之旅,地點是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弗里斯克(Frisco)市。

人工智能救得了“滴滴們”的安全問題嗎?

Drive.ai無人駕駛出租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吳恩達的公開信中,特意強調了Drive.ai對AI的侷限性有著清晰的認識。“團隊知道如何在當前技術的限制範圍內構建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他舉了在德州一個很有特色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建築工人通過揮手的手勢讓車輛先通過,“計算機視覺還不能實現這一點。”同時,車輛四周也加裝了外掛屏幕,實現與車外的簡單互動,示意行人優先通過

人工智能救得了“滴滴們”的安全問題嗎?

Drive.ai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外掛屏幕

以人為中心的安全,是Drive.ai的核心價值、也是吳恩達在做無人駕駛出行時一直所遵循的準則。

跑的最快的是谷歌

目前在無人駕駛出行跑在最前端的,當屬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

Waymo CEO此前宣佈:今年要在鳳凰城推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他還說:該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識別行人的錯誤率降低了100倍。由於搭載了谷歌AI技術,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實時感知物體,智能判斷其他車輛的行動,在仿真狀態進行模擬行車,進行學習積累。

人工智能救得了“滴滴們”的安全問題嗎?

谷歌無人駕駛出租車Waymo

加州車輛管理局的報告顯示,在眾多自動駕駛汽車公司中,谷歌的Waymo是表現最好的一家。在加州自動駕駛里程為352545英里,而“脫離”只發生了63次。一年內,Waymo車輛可在沒有人類司機干預、不更換輪胎的前提下平均行駛約9000公里。

Waymo還與捷豹、路虎兩家公司達成了合作,購買2萬輛電動汽車,以用於Waymo自動駕駛車隊的擴張,將來會整合到無人駕駛打車服務的車隊中。

人工智能救得了“滴滴們”的安全問題嗎?

滴滴在做什麼

在滴滴創始人程維心裡,無人駕駛這件事重要度比本土化競爭高10倍。

他曾說,目前谷歌是無人駕駛領域是第一陣營,滴滴有機會在第二陣營獲勝;如果滴滴無人駕駛不成功,結果會是非常悲壯的。“2018 年滴滴會全面出擊”。

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

今年1月,滴滴宣佈成立AI Labs(人工智能實驗室),以加快推進全球智能交通前沿技術發展。2月,滴滴在北美使用觀致5進行自動駕駛路測。其CTO張博向外媒表示,“滴滴有一個龐大的團隊,正在美國和中國的三個城市持續進行測試。”

不論是在美國的Uber、谷歌Waymo,還是在中國的滴滴出行,無人駕駛仍是一個新事物,還需要大量時間去完善。尤其是,作為一個不間斷上路的共享出行方式,安全駕駛仍是第一要素。

但頻發的滴滴打車安全事件讓消費者對滴滴失去了信心。

“AI(人工智能),可以讓每個人都安全地回家”李彥宏曾在演講中提到。首汽約車聯合百度佈局L3級的自動駕駛和自主泊車技術落地,通過L3級的自動駕駛技術,首汽約車不但將實現城市擁堵情況下慢速駕車的自動駕駛(降低人的失誤),還能夠幫助自駕人群降低駕駛疲勞度,有效擴大自駕半徑。

由此可見,這場無人駕駛網約車的戰爭也悄悄打響。

不論是在美國的Uber、谷歌Waymo,還是在中國的滴滴出行,無人駕駛仍是一個新事物,還需要大量時間去完善。尤其是,作為一個不間斷上路的共享出行方式,安全駕駛仍是第一要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