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我國第一大油氣田穩健發展紀實

我國第一大油氣田穩健發展紀實

關注我們,底部點贊或評論,即有機會獲得價值100元中石化加油卡

如果按年齡計算,48歲的長慶油田正處於壯年,成熟穩健。

如果以改革開放為節點,長慶油田用40年時間,年產油氣當量由100萬噸提升到5000多萬噸。

如果以2013年油氣當量突破5000萬噸為標誌計算,長慶油田不但連年實現年產5000萬噸油氣當量,而且油氣勘探年年都有新發現,5000萬噸穩產底氣十足。

改革開放成就了長慶,長慶油田也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不斷髮展壯大,以信息化、智能化、“互聯網+”的科學發展為標誌,創造了富有時代氣息的工業文明,書寫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壯麗詩篇,成為央企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旗幟和標杆。

創新驅動,“磨刀石”冒石油

長慶油田的油氣勘探開發,是在堪稱“磨刀石”,且具有世界級開發難題的“低滲、低壓、低丰度”的“三低”油氣藏上進行的。勘探的路難走,開發的路更難走。

國際上把滲透率小於50毫達西的油田稱為低滲透油田,而長慶油田70%的儲層滲透率小於1毫達西。“在0.3毫達西左右的長慶油田,開發屬於世界級難題。”長慶油田公司總經理付鎖堂說。

“2004年,當業界普遍認為0.5毫達西已是開發極限時,長慶油田已組織了0.3毫達西攻關小組,此後又抽調骨幹成立超低滲攻關項目小組,研究滲透率為0.1毫達西油藏的工作。”國家低滲透油藏工程實驗室管理辦公室主任藺昉曉說,“目前,長慶油田不但攻克了被認為根本沒有辦法開採的低滲透,而且拿下了超低滲,並揭開了緻密油的神秘面紗。”

為此,依靠超前式的攻關、持續式的創新,目前長慶油田已發現和成功開發33個油田、12個氣田;年產油氣當量由改革開放前的100萬噸上升到目前的5300萬噸,40年增長了53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慶油田每年對國家的原油貢獻都超過1/9,天然氣的貢獻份額佔近40%。其中,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30%。

國內水平段最長的氣井、國內第一座增壓橇、國內第一座橇裝集氣站、國內首座天然氣橇裝處理廠、國內首臺無人機巡井、首臺機器人巡站、5000萬噸的產能7萬人的用工總量、國內首臺並填補世界空白的管道式油氣水分離裝置……長慶油田的一項項創新,不但叩開了低滲透油氣田高效開發的大門,而且推進了我國石油工業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進程。

正如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磨刀石”裡冒石油》報道中所說:“創新,讓長慶油田在不聲不響中創造出震驚中國甚至世界石油界的奇蹟。”

開放市場,不可能變可能

長慶油田橫跨陝、甘、寧、內蒙古、晉五省區,數千座井站、數萬口油氣井分佈在大漠戈壁,點多面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長慶油田的快速發展,每年需要建成500萬噸左右的油氣當量生產能力,相當於建成一箇中型油氣田。

油田的大規模建設,不但帶來井站和油氣井數量的迅速增長,急需補充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在產能建設的鑽井、試油、地面建設等工程技術方面,急需大規模的施工隊伍。傳統的管理節奏、運作模式及現有的隊伍、裝備及技術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面對資源不足的問題,長慶油田創造性地開放市場,靠市場這隻無形之手配置資源,讓靠自身不可能辦成的事變成了可能。

記者7月20日在長慶油田採油五廠開發的姬塬油田麻黃山地區看到,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油區內,映入眼簾的鑽塔有近20部。採油五廠副廠長、產能建設項目經理宋連銀告訴記者,這些鑽機沒有一部是油田自己的,都是引進市場隊伍的。

“僅我國最大整裝氣田蘇里格氣田大規模開發時,就引進了100支鑽井隊、10多家科研企業,承擔工程技術及科研服務,不但縮短了建設週期,而且將氣田原來單井平均1300萬元的綜合投資降到800萬元以內。”長慶油田常務副總經理李忠興說。

在超低滲透油藏規模開發過程中,長慶油田同樣採用市場機制,在自身沒有增加1名員工、沒有新增1臺設備的情況下,有效組織了800多部鑽機、1000多支施工隊伍參與大會戰,滿足了每年鑽井8000多口、進尺2000多萬米的建產需求。

長慶油田開放的市場,引進的不僅僅是隊伍和設備,而且引進了先進的技術,長慶油田與殼牌和道達爾合作開發的長北、蘇南兩個區塊,利用世界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先進打井及氣藏改造技術,推進了快速上產。目前,這兩個區塊年產天然氣量分別達到30億和20億立方米以上,不但成為長慶油田年穩產5000萬噸油氣當量的重要支撐,而且雙雙被評為中國石油對外合作的精品項目。

綠色發展,舊貌換新顏

長慶油田不但在一步步變大,而且在一天天變美。長期以來,長慶油田堅持既開發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原則不動搖,積極為建設美麗中國盡心盡力。

在長慶油田近10萬口油氣井、注水井,上萬座井站及近10萬公里的輸油氣管道生產區域內,共有河流42條、水庫16個、水源保護區10處、自然保護區6個、林場1個,複雜、脆弱、敏感的生態環境,加上大部分油氣區處在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及老少邊窮地區,給油氣田的正常生產帶來了極大困難。

長慶油田堅持“清潔、文明、綠色、環保”的開發理念,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與油氣資源開發同等重要的位置,近3年內,為了減少對水源、森林、河流等生態敏感區的影響,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資都在億元以上,為給環保讓路,2015以來,僅對油氣田已設計好的圖紙重新進行井站選址和改變管道走向就達150多次。

彭陽油田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是我國“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老少邊窮區域的深部地帶。這裡溝壑縱橫、荒涼貧瘠、人煙稀少,一年四季乾旱少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過去不要說看到遍佈山野的林木,有些地方連一個拴牲口的樹樁都難找。”7月19日,居住在彭陽油田孟三增壓站附近的村民劉存德說,“油田的開發,不但沒有破壞原始植被,而且新增了大量樹木。現在,我們的心情更舒暢了!”

承擔蘇里格南部氣田開發的蘇南公司,為了讓生長在氣田開發鑽井區域的5棵樹不受傷害,先後3次重新勘察、規劃、調整部署了氣井井位。為給生存在氣區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蓑羽鶴,蘇南公司禁止在其棲息地布井、修築管線的同時,每年4月至8月是蓑羽鶴的繁殖季節,定期委託野生動物保護專業機構對其棲息情況進行調研,並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保護。

在隴東,為保證慶陽30萬人的飲水源頭——巴家咀水庫不受汙染,長慶油田一次性放棄水庫周圍已部署的800多口油井鑽井,每天減少收入600多萬元。在陝北延安,長慶油田損失10億多元,一次性關閉了王窯水庫周圍的103口油井。

作為綠色清潔能源的天然氣,長慶油田經歷了從少到多、從一點突破至遍地開花的艱難歷程,天然氣年產量從1997年的1.6555億立方米攀升至2017年的369.43億立方米,20年時間增長223倍,形成了靖邊、榆林、蘇里格、子洲、神木、米脂、慶陽、宜黃八大氣區。截至目前,長慶油田累計生產天然氣已突破3600億立方米,給北京、天津、石家莊、西安等大中城市以及陝京、靖西等管道沿線的5億多民眾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且相當於少燒煤炭9.1億噸,減少15.48億噸二氧化碳及2160萬噸的有害懸浮顆粒排放,為美麗中國建設及打好“藍天保衛戰”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慶油田秉承綠色發展觀,不但讓原有的生態沒有遭到破壞,而且讓本來多處荒蕪的土地披上了綠裝。採用集合建站、叢式布井方式,10多年時間為地方節約土地25萬餘畝的同時,長慶油田每年都在油氣區新增綠色300多萬平方米,並建成了安塞油田綠色示範區、鎮原油田綠色環保特區、靖安油田綠色家園、蘇南公司愛心林、靖邊戈壁綠色氧吧、慶陽“長慶林”、延安“中國石油林”、銀川河東防護林、蘇里格氣田3萬畝防風固沙林、彭陽油田綠色油區景觀工程等大型綠色基地,有效改善了當地大氣環境。

站站有綠,路路有樹。盛夏季節,放眼長慶千里油氣區,一副“井在景中,景中有井”美麗畫卷展現在眼前。新的時代,賦予新的發展機遇。圍繞年產5000萬噸油氣當量長期穩產的目標,長慶油田緊抓改革開放的美好機遇,以資源為船,以創新為帆,以深化改革為抓手,以員工為根本,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揚帆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