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夏朝的時候,真的養過龍嗎?

用戶72800067521


龍是一種被後世嚴重神化的物種,所以現在只要提到龍,很多人都認為是神話故事。

但是在最早的史料記載中,龍僅僅是一種特殊的生物而已。大家要是不信的話,對比一下龍和其它“神獸”的記載,就一目瞭然了。

(龍虎陪葬墓)

《山海經》中關於龍的記載非常多,要是仔細看的話,這裡面的龍是作為坐騎存在的。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大樂之野,夏後啟……乘兩龍……
東方句芒,鳥麵人身,乘兩龍。

這裡的龍是用來騎的,作用和馬基本一致,只不過龍地位更高。

《史記》當中還專門記錄了黃帝的事蹟,說他鑄鼎之後,騎著龍離開。

不僅如此,關於龍的記錄也詳細描述它的生物特徵,比如《續夷堅志》當中:“龍鱗甲中出黃毛……頭與大樹齊,腥臭不可近。”

龍是一種動物,身上有腥臭味。

《後漢書·五行志》記載了:“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這是東漢皇帝劉宏看到的龍,身上有幾種顏色,體長大概十多丈。

《唐年補錄》中記載的更加詳細,唐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於桐城縣境內,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佔一半。尾呈扁平狀,鱗片很像魚鱗,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看著的話,分明就是在記錄一種不太常見的動物,鱗片、頭上的角、口須,都一一列舉出來了。

郎瑛的《七類修稿》的中更牛,記載了明成化末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了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這條龍有身長數十丈,腹部呈紅色的。既然都能被漁民打死,還算什麼神獸?

《永平府志》記載,道光十九年夏天,一條龍墜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境內,身上的味道都招來了很多的蒼蠅。當地的群眾給它搭棚子遮蔽陽光,並且不斷的往它身上潑水,三天之後一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歷朝歷代都有關於龍的記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仔細看看就會知道,龍的基本形象沒有太大出入。龍身上很腥臭,並且會因為意外墜落,死亡也是正常的。

這麼看的話,古人很清晰的告訴我們:龍是一種生物,只不過不常見。

一直以來,一些專家學者都認為龍是一種古老的圖騰,是一種自然崇拜。但是,被崇拜的神,為什麼有這麼多被騎乘、墜落、死亡的記錄?


再說說養龍。

龍既然作為坐騎存在過,當然是要有人養的。《左傳》當中記載的,應該是比較靠譜的。

秋,龍見於絳郊……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
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

可見,早就有專門的養龍人,而且董父這個人非常厲害,他知道龍的飲食癖好,所以能養很多龍。

而且養龍技藝是一直流傳下來的,傳到了劉累這裡,說明只要你願意學,就能學會。不恰當的比喻一下,就跟現在的熊貓飼養員一樣,雖然養的是國寶,但也不見得非要有什麼神奇的能力,學學就能養。

後面還有一段記載:“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

這就不得了了,龍可以死,而且還能吃,味道還非常不錯。

(饕餮)

正好相反的是,傳說中的其他神獸,就基本沒有這面的記載。比如鳳凰,一直都是神鳥,沒有多少民間養鳳凰吃鳳凰的事情。再比如麒麟、饕餮、窮奇、九尾狐……都是傳說中的神獸,和龍相比,幾乎沒有什麼落難、被殺、被吃的記載。

為什麼同樣是神獸,同樣是傳說,龍會有這麼多的“非神性”的記載?為什麼龍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稀有動物?

所以,養龍的記載是有的,能不能證明龍是存在的,那就不好說了。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沒見過,就是不存在的。


七追風


夏朝飼養龍的正是劉姓的祖宗。

夏朝的時候養龍的記載,出自《左傳》。據說夏王孔甲愛好祭祀鬼神,這時候天上降下一雄一雌兩條龍,孔甲不懂得怎麼飼養,就到處去尋找養龍技術的人。陶唐氏的後代有個劉累,他從當時的養龍家族豢龍氏學到過養龍的技術。於是孔甲就賜他為御龍氏,並把豕韋賜給他。但是一條龍被養死了,劉累就把它做成肉醬獻給孔甲。孔甲覺得味道不錯啊,還想吃,劉累害怕就逃跑了。

其實不要說是夏朝,就是周朝也有龍的傳說。據說周厲王打開了一個褒氏的盒子,放出了兩條龍,龍的精液碰到宮女身上,後來就生下了褒姒。褒姒成了西周滅亡的紅顏禍水。這些記載雖然寫在古文獻中,但很難說就是真實歷史。夏朝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的,那麼夏朝養龍的記載更難說了;而周朝這個記載明顯是對褒姒的妖魔化,個人認為還是要存疑。

至於龍是否是外星文明製造的生物,只能說腦洞很大,寫寫小說還行,但完全沒有科學依據,證明不了也沒用對吧。目前一般認為龍還是幻想的生物,可能是多種動物身體器官的組合。《山海經》則有濃厚的巫術觀念,內容實實虛虛,也不能完全作為歷史事實。畢竟要允許腦洞存在的對吧,就算今天的科幻小說不也是想象的產物嗎?


林屋公子


我家門前三十米的地方有一棵千年油杉古樹,我家房子是泥土牆上面蓋瓦的那種。我現在已47歲了,在我八歲時我和我十歲哥在古樹下玩我看見一條十餘丈粉紅色的像極神話中的龍在房子的前簷繞,很輕盈像霧一樣,在前簷繞了一圈掉頭到後簷去時尾巴還掛在屋簷上約幾米長,翻過後簷就看不見了,我能看見哥卻看不見,我和哥回家在屋後陰溝到處找都沒看見,幾十年過去了獨這件事仍記憶猶新!


零度空間4287792


大約在去年秋天的時候,我去古玩城瞎逛,在一個極其隱蔽的地攤兒上,看到了一本書。書名用甲骨文編寫的,名叫《相龍經》,作者是大禹。我蹲在攤前打開一看,裡面竟然記載了上古時期養龍秘術

當時我就問攤主,我說這本書怎麼賣?攤主當時正在吃蒸饃夾鹹菜,嘴裡含著東西把頭一抬,然後又低下去用含糊的聲音答道:十五不還價。我心想老子買東西從來沒有不還價的,怎麼你也得給我便宜三五塊,於是喊道:九塊錢賣不賣?

攤主把饅頭放在一邊,伸手說道:掏錢吧。我勒個擦,竟然還價成功了。麻溜兒的掏出手機,掃了一下攤主的二維碼,付款成功。然後搖了搖,返給我3塊錢紅包。哈哈哈,頓時覺得心情美極了,六塊錢買了一本價值十五元的古籍。

花錢只是表象,省錢更是技術,最重要的是書中所包含的知識,這是無價之寶。

自古至今,我們只在一些史書古籍中聽說過誰誰誰養了龍,卻從未被證實過。如今我買的這本《相龍經》裡清楚的記載了養龍法,作者還是大禹,幾乎就可以證明在夏朝,當時的人民的確養龍,而且還是用非常科學的方法在養。

我懷揣寶書,蹬著自行車回到家中,心中難以壓抑的激動,從我不時漏出的傻笑可以窺得一二。那一刻,我彷彿是一個將要改寫歷史的人。一路上,我的腦子也在不停的想:夏朝的人是怎麼養龍的?世界上真的有龍嗎?

回到家中,翻開《相龍經》,第一章便是養龍要義之龍蛋選擇。臥槽,有龍蛋,還特麼的可以挑選,看來,在夏朝真的有龍,要不然怎麼挑呢?

滿本書裡都是歪歪扭扭的甲骨文,若不是貧道天眼已開,真的很難明白裡面寫了什麼。書中說道:龍蛋大概有鵝蛋那麼大,外漏青芒內斂金光。不同品種的龍,其色澤輕重大小有稍微的差別,新手很容易被矇騙。

品質最高、最珍貴、最稀有的龍蛋,當屬應龍的蛋。應龍與別的龍不一樣,因為應龍除了從蛋裡孵出來,也可以由其他龍進化而來。但是,能下蛋的應龍都是血脈純正,威力強大的,所以應龍蛋才會稀有而珍貴。

除了應龍蛋之外,燭龍蛋也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它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晚上掛在樑上可以照明,冬天把它放在屋裡還能取暖。所以更多人買燭龍蛋並不是為了孵小龍,而是為了它的附帶功能。

根據《相龍經》的介紹,當年大禹曾擁有兩條應龍,並帶著它去治理洪水。當時是冬天嘛,應龍遇冷是要冬眠的。於是,大禹買了5個燭龍蛋,將其粘在應龍背上,應龍感到溫暖,就不再冬眠,從而加緊治水。

養龍最難的地方並不是挑龍蛋,也不是幼龍時期給它餵食。而是在龍的孵化階段,以及剛剛出生的時候。

《相龍經》記載,龍蛋孵化需要三年時間,三年期間要保證龍蛋溫度適宜,而且還得通風朝陽。晚上必須放在屋裡,不能被月之光華所照,否則龍生出來就會異變,具體產生怎樣的異變,書中並沒有介紹。

新生的幼龍,非常的脆弱,幾乎所有的肉食動物都是它的天敵。但凡您能接觸到的動物,都喜歡吃它。比如說:麻雀、大黃、阿貓、黃鼠狼等等。所謂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說的便是這個了。所以,幼龍在成長之前這個階段,務必嚴加看管,否則三年養育之苦就似水東流了。

《相龍經》寫到這裡,被撕去了幾頁,後面都是一些誰誰誰養了什麼龍的記載,具體有些苦澀的名字我也不認得。這些繁雜的名字裡,有一個倒是挺眼熟的:河伯冰夷。丫的,這孫子竟然也養龍,養的還是一條土龍,專門壅塞河道。

唉!其餘閒話,日後再敘,今且休。



祗樹


龍,我信。記得上小學二年級時,有天下午放學幾個同學結伴回家的路上,要經過兩個坑中間過,剛下過雨地面上爬出好多蚯蚓,我們還說雨後見彩虹,怎麼沒看到,有人眼睛比較亮,天空有個紅色像龍的東西由南往北穿梭在雲中,大家嚷著都說是龍,我問龍怎麼是紅色的呢?有同學說是火龍,2分鐘就不見了蹤影。


南方多情雨


龍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現在不能確定!

說龍是中華民族圖騰只是近代才開始!肯定是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人,而且是有些學問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也沒見過!他只能根據他所學的知識做出一個自己認為合理的解釋!難道沒見過就一定不存在嗎?現在的科學真的很完美嗎?

我說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看看有沒有能解釋的人!沒上小學前跟著我媽去田裡摘菜,要經過鐵路,這個路口被火車撞死的人據我所知不下是個!回來的時候我自己認為我跟著我媽在走,實際上我是站在鐵路中間不動的,就在要被撞飛的前一刻被同村一個老大爺一把拉過來了,之後就開始說我媽不照顧小孩子什麼的!後來我媽還特意買了東西帶著我去他家表示感謝的!這個事情怎麼解釋啊?!

之後這個路口還是不間斷的撞死人,後來挖了地下橋就好了!

解釋不了不一定就表示不存在,是吧?!所以說有人看到過龍我是一點都不奇怪的!我覺得我們就像清朝人不相信鋼鐵能浮在水上一樣!


在大國進化成神



【關於龍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如果按照“圖騰融合說”的理論,中國龍應該在4000 ~ 5000年前就和現在的樣子一模一樣了。因為這種理論說,遠古時期中原某個最大的部落不斷征服或融合周邊的其他部落,每兼併一個部落,就取該部落的圖騰身上自己中意的部分添加到自己原來的圖騰上去,最後當中原地區的所有部落都融合為一個之後,就形成了中華民族,而這些部落的圖騰融合之後就是龍。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

一 . 龍的種類

1.燭龍:在中國的古書裡,如《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還有一種更加龐大而驚人的燭龍。祂全身通紅,蜿蜒千里,棲息在西北方太陽光照不到的陰暗之地的鐘山上,睜開眼睛的時候是白天,閉上眼睛的時候是夜晚,不吃不喝,能呼風喚雨,亦有謂其駕日、銜燭或珠能照耀天下。《楚辭·天問》:“日安不到, 燭龍何照?”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十九:“ 燭龍發神曜,陰野彌煥炳。” 元 張憲 《燭龍行》:“燭龍啊,燭龍,你口裡含著明燭。相傳北極日月照不到,你會含燭騰空去照耀。”(“ 燭龍, 燭龍,女(汝)居陰山之陰,大漠之野……虵身人面發如赭,銜燭吐光照天下。”)

2.青龍:為「四聖」、「四象」與「天之四靈」之一,又稱為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宮青龍」。相較於《禮記》四靈(龍、鳳、龜、麟)中的龍來,青龍的地位要更高。

3.應龍:又作黃龍。背生雙翼的龍,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據說當年軒轅帝有名大將就是應龍,主要功績有斬殺蚩尤、夸父。

4.虺(huǐ):《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

5.虯:虯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說文解字》: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今依韻會所據正。然韻會尚誤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虯,龍無角者。

6.螭: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類龍生物。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

7.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

8.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

9.火龍:《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10.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11.雲龍:雲霧纏繞的龍。

12.望龍:頭部呈側面的龍。

13行龍:傳說鯉化蛟,蛟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為行龍。

14.魚化龍: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講述的就是龍魚互變的關係。

15.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臺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裡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人們在活動。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裡還記載了龍的「衍生物」,如《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


二. 龍的演變


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1.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kui)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風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風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2.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很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3.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4.迴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係,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製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大量學習中國文化,促進了其社會進步。如日本的傳統建築和傳統服飾其實完全就是中國唐代時的樣子。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四爪龍後,已經開始閉關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韓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展演變過程。

三 . 和龍有關的事件

1.古生物學家曾長期認為,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但1996年出土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的「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注。

該化石收藏於貴州省安順市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保存得非常完整,總長七點六米,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二十七釐米,略顯弧形,這對「龍角」在龍頭上翹出,酷似傳說中龍的形象。貴州關嶺新鋪的「新中國龍」化石的「龍角」,為中國首次發現,為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左證,為龍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

2.1934年遼寧營口墜龍事件,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真龍目擊事件,當時的盛京時報也寫過相關的報導,並配以照片左證,只是很可惜的是,這具不明生物的大部分遺骸雖然保留了一部分,但生物學家們眾說紛紜,無法驗證是否存在龍這一生物。

3.西藏拍到龍事件

有人曾在飛越西藏雪山時拍攝到兩個奇異的不明龍形物體(如圖),引起網友強烈興趣。據稱提供這些照片的是攝影愛好者,於06年6月22日到西藏安多參加青藏鐵路鋪軌儀式,而後從拉薩乘飛機返回內地的途中在西藏上空雪山意外地拍到這兩條「龍」。他當時感到甚是是新奇,就把這兩個物體叫做「西藏龍」。


理易說


  龍這種動物在古代或許是存在的。

  《史記·夏本紀》中就記載一個養龍的事:夏朝第十三任王孔甲時期,喜好祭祀鬼神。龍大約就是比較珍稀的動物了。有次天上降下一公一母兩條龍。但找不到會養龍的人(可見養龍是一種特殊技能)。後來得知堯的後代中有個叫劉累的從豢龍氏部落學到了養龍術,便找到劉累,並賜姓御龍氏,讓他接受豕韋氏的封地。讓其在今河南偃師縣南馴養這兩條龍。後來母龍死了。劉累弄成肉醬給孔甲吃。孔甲吃上了癮,又向劉累索要,劉累恐懼跑路。

  這裡面提到了豢龍氏,應該是一個專業養龍的部落。另有史料記載有御龍氏之國名飂國,其君名叔安,有個後代叫董父,實甚好龍,能根據龍的嗜好和習性來餵養它,龍多歸他飼養,他馴服了龍,並以此服事帝舜。

  劉累據說跑到了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藏。後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古人姓與氏是兩個概念),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山東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左石室第五石的上格中也刻畫了這個故事:圖中間一條龍盤於豆上,其左一人手下垂;右一人手平伸,二人後方各立二侍者。

  豆,古代食器,龍盤在豆上,是刻畫飼養龍,因一條龍已經死去並做成肉醬送給了孔甲,只有一條龍在進食的情景。豆右邊一人手臂上舉,他就是孔甲派來要肉醬的使者。使者的態度傲慢,劉累聽到使者再次要肉醬,所以驚慌失措,手臂下垂。工匠通過不同身份人物手臂的變化來表達人物心理變化,非常以形傳神。

  劉累馴龍最早在《左傳》中也有記載。


趙燕雲


在秦朝以後,我國的皇帝基本都稱自己是真龍天子,是受上天的指派前來管理人間,又叫真命天子。龍作為我國的圖騰,應該是無比的高貴,可是有人說在我國的上古時期,人類居然還圈養過龍。

龍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在春分登天,秋分潛淵,能呼風喚雨,常常被人們用來象徵祥瑞和尊貴。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且與鳳、龜、麟三者一起並稱"四靈"。

在《史記·夏本紀》和《左傳》都有提及到夏朝後期的一個國君孔甲,養龍的事情。 孔甲是夏王朝少康之後的第八代國君,但是他卻不喜朝務,整天帶領幾名貼身侍從外出遊山玩水。

據說有一年夏天,天上降下了兩條龍,一雌一雄。孔甲知道後,十分歡喜,忙命人生擒二龍,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將龍帶回宮中。但是養龍畢竟是技術活,一般宮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養龍之術。

孔甲眼看著龍不吃不喝,一天天地萎靡下去,在拖下去兩條龍肯定會死。孔甲心急如焚,於是他在全國遍貼布告,尋找養龍人。後來一個大臣向他稟報說:在東海之濱有個叫劉累的人,曾跟豢龍氏學過養龍術。

豢龍氏別名董父,據說非常擅長養龍,常常會有許多龍自動飛到他的身邊。舜聽說居然有此奇事後,非常高興,當即賜董父姓豢龍。

當劉累聽說孔甲要找人養龍,便主動跑到孔甲那裡,自吹自擂了一番,說自己跟隨豢龍氏學過養龍之術,拍著胸脯保證能完成任務。孔甲聽了他的自我吹噓,就信以為真,便讓他擔任了養龍的官職,賜他的姓為“御龍氏”。

但是劉累可是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特別是他擔任養龍官沒幾天,就把一條雌龍喂死了。這讓劉累寢食難安,到手的富貴還沒享受兩天就可能沒了不說,到時候被發現了很可能還會丟了性命。

後來劉累的妻子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孔甲是個有名的昏君,你把死龍剁得細細的,做成美味的菜餚獻給他,他覺得好吃的話,或許就會原諒你。劉累雖然感覺非常不靠譜,但是死馬當活馬醫,於是還是照著妻子的話做了。

孔甲吃了劉累獻上的龍肉,讚不絕口,說道:“這菜真好吃,你是用什麼東西做的?”劉累當時心裡害怕,沒敢說實話,就撒謊說是用自己打的野物做的。後來孔甲不僅誇了劉累,還賞賜的他許多財物,最後不忘叮囑他要好好養龍。

劉累覺得自己實在是拖不下去了,於是帶著老婆孩子捲鋪蓋跑了。孔甲等了幾天都沒見劉累報告進度,於是派人去詢問。後來去的人慌慌張張的跑過來跟孔甲彙報:劉累人不見了,他屋子裡貴重的東西也不見了。

然後孔甲立馬帶著軍隊和侍從趕到劉累養龍的地方,發現只剩下一條龍了,還是奄奄一息的,更可怕是旁邊還堆放著“龍頭”和“龍皮”。孔甲頓時就明白了了,這哪裡是野味,明明是龍肉。

後來孔甲發佈通告,捉拿劉累,但是劉累不知道跑到哪個深山老林去了,哪裡還捉得到。回到宮的孔甲只好生悶氣,打碎牙齒往自己肚子裡吞。後來孔甲卻不思悔改,依然十分信奉鬼神,不理朝政,導致夏王朝日益衰弱。

有人說孔甲養龍的原型其實是鱷魚,考古發現古代黃河流域有鱷魚生存,這種兇猛的動物,可能被中原先民捕捉到。


歷史就這樣


在上古時代,養龍是個職業。甚至有人最後就以這個職業作為姓氏,比如豢龍氏。豢龍氏的第一代叫董父。本來以為會有傳承,但他的後代就光傳承了這個姓氏,手藝貌似沒傳承下來。再後來這個姓氏也不好意思再用了,最後就作為故事留在史書裡了。


到了夏朝的時候,有個叫劉累的吹牛皮說會養龍,結果把龍養死了。把龍養死了,不敢說,就把龍肉做成餅給夏天子孔甲吃,孔甲吃了之後竟然讚不絕口,再問劉累要,劉累嚇跑了。結果這位孔甲又成為了歷史上唯一吃過龍肉的人。


夏末的時候還有兩條自稱褒人祖先的龍,吐了兩壇龍口水,就一直藏在王宮裡。一直傳到了到了周厲王時代,周厲王或許真的是閒的發慌,非得打開看看,結果把龍口水弄撒了。那股味大家實在吃不消,可是沾在地板上,怎麼也擦不乾淨。


最後還是有高人(巫師)想出來主意,讓一幫年輕的宮女脫個精光圍著龍口水跳舞。結果龍口水果然變成了一個大王八到處亂竄,最終撞進了一個7歲的宮女身體裡,這個宮女等了8年,也就是15歲的時候,未婚先孕,然後一懷就是40年,變成老太婆的時候,最終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就是後來導致西周滅國的褒姒。

不要覺得炒米講笑話,這些都是《左傳》、《史記》這些“正經”史書裡記載的。


然後在歷史上,龍就那麼常見了。只有偶降祥瑞才有機會被記錄,還神龍見首不見尾,神神秘秘的。

但是根據我們已有的史料,以及《山海經》的腦洞,我們可以得出:

歷史上有龍存在,而且人類試圖馴化過它,但很可惜沒成功;因為龍肉還具備較高的食用價值,人類不但試圖馴化過它,還曾經試圖做過“人工授精”這類的人龍雜交,但是理論上也因為“生殖隔離”,但是當時的科學家(巫師)為了捂蓋子,保飯碗,硬是讓一個小女孩從15歲開始,裝孕婦裝了40年。最終為了阻止周天子繼續要求搞這類實驗,割斷了一個美女的面部神經和聲帶,並把他送進宮去交差。

比較遺憾的是,在龍幾乎氾濫成災還沒有被吃得瀕臨滅絕的年代,我們的祖先,並沒有運用已經比較成熟的基因技術,多克隆點龍出來。


現在西方人通過琥珀裡蚊子肚子裡吸的恐龍的血,可以提取出恐龍的DNA,理論上可以克隆出恐龍了。技術已經具備,那麼我們現在就缺龍的DNA了。只可惜龍吞雲吐霧,或飛昇上天,或潛淵入海,蚊子叮不到。唯一的龍肉被孔甲吃了;唯一的龍口水被周厲王打翻了。

所以現在即便有技術手段,我們也只能望龍興嘆了!(史料是真的,分析是假的,是腦洞,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