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短期揽储压力不减 银行大额存单“涨价”

短期来看,各家银行对存款如此“饥渴”,存款显得十分稀缺确实是市场的普遍感受,银行揽储压力短期内仍将持续,特别是中小银行。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整个银行市场资金紧缺。二是监管强化了对存款的关注程度和鼓励程度,而监管层推出的包括流动性新规在内的监管措施使同业负债受到压降。

年中已至,银行存款争夺战悄然打响。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家银行网点发现,面向个人投资者新发行的大额存单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利率上浮倍数普遍且显著提高;二是为优化揽储效果,出现了不少形式上的“创新”,包括起购金额档位更加丰富、按月付息、提前支取可依据挂牌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等。

那么,个人投资者对于出现在大额存单上的各种“优惠”是否买账?银行揽储压力是否会持续?《金融时报》记者通过走访部分银行网点并采访专家了解到,尽管多家银行纷纷提高大额存单利率,但揽储效果并不明显。短期而言,银行揽储压力仍将持续,大额存单利率水平将保持稳定的态势,规模或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银行揽储“招数”升级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安德路上的一家平安银行网点看到,在一进门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介绍该行大额存单的易拉宝——“利率最高可达4.18%”“按月付息,收益不落空”“存入即起息,到期自动认购”等宣传语格外醒目。

事实上,大额存单利率的上浮始于大型商业银行。今年4月下旬,《金融时报》记者走访银行时即注意到,四大行已全线上调大额存单利率,较基准利率的上浮倍数由1.4倍提升至1.45倍,随后不少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而这波利率的上浮实际上与“政策动向”不无关系——4月12日,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对不同类型银行、按不同幅度放宽大额存单利率上限。

如今时隔1个多月,越来越多的银行在跟进调高大额存单利率。融360监测的35家银行大额存单利率数据显示,5月份共有24家银行上调了利率,占所统计银行的68.57%。通过与上月均值对比发现,5月份的大额存单各期限利率均值都有上涨,其中上涨最多的是3年期大额存单,较4月份上涨了25个基点;其次是两年期和1年期的大额存单,分别较4月份上涨17个和11个基点。

举例来说,截至6月6日,招商银行的大额存单1年期利率由上月的2.18%上调至2.22%,3年期、5年期利率均由3.99%上调至4.13%、4.18%;浙商银行的1年期、两年期、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分别由2.13%、2.98、3.9%上调至2.28%、3.19%、4.18%;交通银行的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分别由3.85%、4%上调至4.13、4.025%。个别城商行还出现了“一浮到顶”的情况,例如盛京银行和东莞银行的1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已上浮55%至2.325%,达到了城商行大额存单的最高浮动上限。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除了上调利率,不少银行还通过其他创新方式来吸引投资者。例如大额存单的起购金额档位比之前更加丰富,一些银行在20万元的起购档位之外,增加了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等不同金额档位,并给予不同的利率和计息方式。此外,平安银行还推出“按月付息大额存单”,改变了以往到期兑付本息的做法,每月固定付息日自动将当期利息给付客户。

大额存单吸引力不及理财产品

银行在大额存单上如此“下工夫”,投资者是否买账呢?

“即使利率上浮了,也比理财产品收益差很多。”一位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对《金融时报》记者坦言,“整体来看,咨询购买大额存单的客户并没有明显增加,反倒是继续来咨询理财产品的客户比较多。”

除了提高利率之后仍旧无法与理财产品收益率比肩之外,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按月付息”的便利在揽储方面的效果也同样不明显。“按月付息虽然每月都能收到固定利息,但收益率相对于一次性还本付息的要稍微低一些,除非存单额度很大,否则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好处。”上述客户经理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认为,目前来看,大额存单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尚无明显优势,利率上浮没有明显提升对客户的吸引力。原因可能在于,目前承诺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尚未完全退出市场,人们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习惯仍在发挥主导作用。

“大额存单的优势在于其收益的确定性和安全性,老年群体或者有资产多元配置需求的人群会选择大额存单,但并不是目前的主流。”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在银行理财面临不再保本保收益的局面后,确实有部分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保本保息的大额存单,但收益率较低、起购门槛较高仍是大额存单的“痛点”,因此大额存单比较适合高净值且风险偏好低的投资人群。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资管新规落地进而保本理财逐步退出,结构性存款成为原先部分保本理财资金的新去向,同时作为银行揽储的又一“利器”,出现爆发式增长。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达8.8万亿元,一季度新增1.84万亿元,而2017年全年新增规模仅为1.8万亿元。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有部分结构性存款存在“假结构”问题,且已有一些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被地方监管叫停。

揽储压力短期内仍将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银保监会联合央行发布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要求“商业银行应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改进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存款的基础性工作,强化存款日均贡献考评,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

专家表示,《通知》主要从存款偏离度和处罚等方面进行了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释缓银行的揽储压力,引导银行利用合理的利率定价,重点吸引中长期储蓄资金,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不过,短期来看,各家银行对存款如此“饥渴”,存款显得十分稀缺确实是市场的普遍感受,银行揽储压力短期内仍将持续,特别是中小银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

一是整个银行市场资金紧缺。“货币银行学告诉我们,银行的存款是由贷款创造的,当存款紧张时,核心原因一定在贷款端。”曾刚分析说:“2017年下半年,监管层开启强监管大幕,去杠杆、拆解影子银行等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的资产端受到限制、放贷规模出现下降,进而,存款资金来源减少。”

二是监管强化了对存款的关注程度和鼓励程度,而监管层推出的包括流动性新规在内的监管措施使同业负债受到压降。原来,同业资金来源和存款来源都可以支持银行资金端运用,但现在,资金来源结构的改变使得存款显得更加稀缺。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于近日发布的《2018年5月存款利率报告》预计,6月份可能还会有部分银行继续跟进上浮大额存单利率,且大额存单规模还会进一步增长。“由于一些银行已经将大额存单利率‘一浮到顶’,没有继续上浮的空间,因此预计6月份可能会有其他银行继续跟进上浮,整体利率水平保持稳定的态势,而大额存单规模也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融360分析师杨慧敏认为。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