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古人愛竹,更有人愛竹成癮。竹子一直被作為高風亮節的象徵,文人更是以竹來表達自己的氣節。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由愛竹發展而來的竹刻藝術也是傳承千年之久,學術界、考古界一直認為,早在筆墨紙硯發明之前,我們的先民們就已學會在竹子上刻字記事,這便是最原始的竹刻(竹雕)。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由於竹子不易保存,現在我們已經很難看到遠古時期的竹雕藝術品了。但是根據古文獻的記載,我國竹雕藝術的源頭在商周以前就已出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竹刻藝術經原始時期、先秦時期、漢唐時期逐漸成型,至宋代,竹刻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其一,宋代重文教,輕武事,文人倍出,在文學作品的帶動下,竹刻藝術也備受重視。其二,竹刻出現藝術化傾向,竹雕藝人與竹雕精品大量湧現。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發展至明代,江南竹刻藝術已達到全盛時期,形成了兩大著名流派: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

金陵派以淺刻或略施刀鑿即可成器的刻法,這種技法雕鏤不深而層次不減,表面略加刮磨,廖廖數筆卻意境深遠。金陵派擅長竹刻書法,使中國傳統竹刻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金陵竹刻在歷史上技藝精湛,名家輩出,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嘉定派以深刻表現高浮雕或圓雕的刻法。以刀代筆,以書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點和傳統技藝。嘉定竹刻藝人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風雅絕俗,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竹刻工藝

竹刻形式十分豐富。除了圓雕、浮雕等不同表現形式之外,還引申出留青、貼黃、鑲嵌等工藝。


圓雕

竹刻之難,圓雕居首,圓雕的雕刻技藝可以說是非常複雜的,大都取竹根為材,根據竹的自然形態進行雕刻,必須因質順形,利用竹根天然的紋理、疤節甚至瑕疵進行雕刻,一般不能著意改動,僅略施雕鏤,保留其自然之美。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浮雕

浮雕講求應物像形,物象近似繪畫。在雕刻前就已有畫稿,根據畫稿進行雕刻。根據雕刻立體程度的差別,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雕”、“線雕”等。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留青

留青也稱平雕,即在竹子表面一層的青皮上雕刻圖案,將圖案之外的青皮鏟去,露出竹肌。竹筠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黃;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採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層次,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的效果。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貼黃

貼黃竹刻也是竹雕工藝的一種,方法是將竹筒內壁的黃色表層翻轉過來,經煮壓,粘貼到木製胎骨上使之成器。木胎造型可隨意,故能突破竹材為圓筒形的限制,可以製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並因此而增加其實用價值,所以貼黃器是值得並應該提倡的。

刻在竹子上的美,別有一番風韻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