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山東省昌邑市

山東省昌邑市

昌邑市地圖

昌邑市屬於濰坊市下轄的縣級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濰河下游,萊州灣畔,介於北緯36°25′-37°08′,東經119°13′-119°37′之間,東與掖縣、平度縣以膠萊河為界,南與高密縣、安丘縣毗連,西與濰坊市坊子區、寒亭區為鄰,北瀕萊州灣,屬市域總面積1578.7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昌邑市轄3個街道、6個鎮。2015年,昌邑市總人口58.5萬人。201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0億元,城鎮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萬元、1.6萬元。

昌邑市屬環渤海經濟圈,為國務院確定的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被譽為中國絲綢之鄉、華僑之鄉和中國溴·鹽之鄉, 先後被評為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中國超纖產業基地、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 等榮譽稱號。

山東省昌邑市

昌邑城區圖

昌邑別名鄑邑、邶殿、都昌。在行政上屬於縣級市。截至2016年,昌邑市轄3個街道、6個鎮、1個經濟發展區:奎聚街道、都昌街道、圍子街道、柳疃鎮、龍池鎮、卜莊鎮、飲馬鎮、北孟鎮、下營鎮、石埠經濟發展區。另外,還轄昌邑經濟開發區、濱海(下營)經濟開發區。市政府駐奎聚街道市府街1號。

古代

據北孟鄉千戈莊出土文物考證,屬龍山文化,這裡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從事生產活動。

夏,其地屬青州領域。《史記·夏本紀》載:“海、岱惟青州。”即泰山以東至海是青州。

商,為萊國地。

周,昌邑市有鄑、密、邶殿、都昌和棠鄉。

春秋,莊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齊滅紀後所置,以作別都。故城

山東省昌邑市

昌邑

在今中學、師範、醫院一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其處曾名古城,今西有村名辛弋(原新郭),北有村名城後,系城郭之所在地。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歸秦。置縣,屬膠東郡(又說齊郡)。今飲馬以南之地區屬琅琊郡。

西漢,都昌、密鄉、平城、膠陽曾為侯國,後國除為縣,屬北海郡;又置下密,屬膠東國。

東漢,屬膠東國。漢末,管亥率黃巾軍轉戰縣內,孔融御黃巾軍屯兵于都昌。《山東通志》載:“袁譚據青州,功北海相孔融于都昌,融敗走東山。”

三國,都昌、下密  屬青州北海國。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兩縣歸晉。初屬北海郡,太安後屬齊郡。密鄉及其以南之地區為城陽郡淳于縣地。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戰亂,邑歸漢(前趙)。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建都建康(今南京)後,先後歸後趙(公元323年)、前燕(公元356年)、前秦(公元370年)、後燕(公元387年)和南燕(公元399年)所有。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戰後(公元383—387年)和劉裕擊退南燕兩度歸東晉。

南北朝,劉宋被廢,寄治青州。北魏時,自青州還故治,屬北海郡。北齊徙置於今昌樂市。

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置。故址在縣城西南二十里,浮糠河(今瀑沙河)東岸,南逄鄉內。屬濰州。

唐初,置訾亭、華池、膠東、平城和下密,尋省入北海。

五代,北海縣地,先後歸後梁(公元907年)、後唐(公元923年)、後晉(公元936年)、後漢(公元946年)和後周(公元960年),隸屬同唐。

宋,據《宋書·地理志》記載:“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經青州北海縣建為北海軍。置昌邑隸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縣由北海唐安鄉析置。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屬濰州。縣城亦移於昌故城東另建。

金天會五年(1127年),歸金。屬山東東路濰州。昌邑市建有到萊州、密州和濰州的交通孔道,沿道立寨多處。

元,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濰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濰縣。二十二年(1389年),復置。改屬萊州府平度州。有北部濱海設漁兒鎮(今漁爾堡)巡檢司。崇禎十三年(1640年),縣城改建,易土為磚。始行隅、社制。

清初,屬萊州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萊州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四隅、四鄉、一0六社。宣統二年(1910年),改行區的建制。

山東省昌邑市

昌邑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端,東與萊州市、平度市以膠萊河為界,南與高密市、安丘市毗連,西與濰坊市坊子區、寒亭區為鄰,北瀕萊州灣,市域縱長橫窄中若蜂腰。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處32.5公里,窄處僅7.5公里,總面積1578.7平方公里。佔山東省面積的1%。市區位於市域中部偏西北,西距濰坊30公里,濟南215公里。

昌邑市屬溫帶半溼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溼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

截至2012年,昌邑市已

山東省昌邑市

昌邑沿海風力發電

發現和開採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彭潤土、粘土、石英、大理岩、花崗岩、重晶石、河沙、地下滷水、天然氣、石油等。從礦產結構上分析,非金屬礦種類較多,儲量較大,具有明顯優勢,其中已開採的主要有:膨潤土,境內南部廣泛分佈總計儲量約2100萬噸,其中大型礦床一處,中型一處,小型兩處。石英岩:主要分佈於飲馬鎮以北的呂山至青龍山一帶,地質儲量為3683萬噸,且礦體厚度大,品位高,構造簡單,現與香港合資開採。滷水:主要分佈於北部沿海,分三層,估計總儲量在10億立方米左右,開採歷史悠久,前景廣闊,目前已形成年產鹽16萬噸,溴2000餘噸的能力。

昌邑市的野鳥類有16個目,44科或亞科,近200種。由於低

山東省昌邑市

生物資源

多平原,人口稠密,野生獸類較少,主要有狐狸、獾、狸、鼬、野兔、蝙蝠、田鼠、鼴鼠、刺蝟。自1966年以後,狐狸、獾、狸、鼬等逐漸減少,有的已經絕蹤。昆蟲類有:野蜜蜂、螳螂、蟋蟀、壁虎、蚯蚓、蜥蜴、蠶、蛇、青蛙、蟾、赤眼蜂、七星瓢蟲等。蛇系無毒蛇有毒蛇極少已絕跡,自1966年以後大量減少。

昌邑市北臨渤海灣,海魚有:黃姑魚、小黃魚、鱸魚、梭魚、鯔魚、鰳魚、鮁魚、帶魚、鯧魚、蝦虎魚等。因捕撈過度,黃姑魚、鮁魚、鯧魚大大減少,幼魚損害嚴重,故資源嚴重衰退。小黃魚、帶魚、鰳魚等瀕於絕跡。昌邑市天然淡水魚種約10多種,分屬3目6科。此外還有蝦類、蟹類、螺類、多毛類、海貝類,海蜇等。

山東省昌邑市

截至2016年,昌邑市建成1個國家4A級景區、2個國家3A級景區、2個國家2A級景區和3家山東省四星級好客人家農家樂-、4個省級旅遊強鄉鎮-,2個省級旅遊特色村;1處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5處省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1個山東省精品採摘園。

境內主要旅遊景區 

山東省昌邑市

境內主要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

  • 自然景觀

博陸山風景區為國家3A級景區、省級農業旅遊示

山東省昌邑市

旅遊景點

範點,有佔地2000多畝、3萬多株老梨樹的千年梨園,是整個濰坊市樹齡最長、規模最大的古梨樹群。

綠博園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位於昌邑市城區東南10公里、西依濰河、東臨221省道,佔地面積2000餘畝。

濰河風情溼地公園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位於昌邑市城區東部,東南與綠博園相連,西北與文山風景區相接,總面積546.6公頃。

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博覽園,位於昌邑市圍子街道,佔地總面積1000畝。先後被國家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省林業局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山東省生態教育示範基地”和“中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昌邑市博物館坐落於昌邑市城東,文山西麓,佔地40.71畝,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近百件,有商代末期的鄧共、明代孫昂墓出土的隨葬石俑、黃元御《傷寒懸解》手稿等。

  • 古文化遺址

千戈莊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北孟鎮千戈莊西南50

山東省昌邑市

昌邑市風光

米處,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曾出土素面加沙黑陶器殘片。

石埠西村商周遺址:位於石埠經濟發展區西村西50米牛頭埠南坡,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文化層厚1.5米。1981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陸山周代遺址:位於飲馬鎮山陽村北,整個遺址坐落在博陸山西南坡上,西北東南向,長300餘米,寬200餘米。

  • 故城遺址

山東省昌邑市

鄑邑故城遺址:位於龍池鎮東利漁村東南方約2000米處,南北寬200餘米,東西長300餘米,古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餘米,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密鄉故城遺址:位於圍子街道古城裡村。故城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

都昌故城遺址:東西300餘米,南北400餘米,1978年文化館基建,挖出漢代陶片及捲雲紋瓦當若干。

膠陽故城遺址:西漢時為膠陽候國,位於北孟鎮高陽村。遺址南北長45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高陽村坐落其上。

  • 古墓葬

埠頭戰國墓:位於石埠經濟發展區埠頭村北100米的土埠頂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徑約22米。墓室為土穴,內有積石,穴長寬各約3米。

高陽候墓:位於北孟鎮高陽村西南約1000米處,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約10米,"文革"期間將封土取平,現可辨墓道口痕跡。此冢即高陽候孫並之墓。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固王冢墓群:位於都昌街道湘南興福、北興福村西,虞河東岸。原有墓葬九座,稱為"九頂蓮花冢",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埠漢墓:位於都昌街道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畫像石2塊,長1.1米,寬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這是一座東漢墓葬。

林家埠漢墓:位於石埠經濟發展區林家埠村南150米處,墓葬封土高約3米,底徑約7米。1975年在墓南側開挖排水溝時,發現銅壺1件,重15公斤,還有瓷壺2件,現已不存。根據出土文物鑑定為漢代墓葬。

黃福墓:位於都昌街道黃家辛戈村西北,原昌邑縣印刷廠東,墓室為石頭結構。原有封土高約10米。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元御墓:位於都昌街道黃家辛戈村南300米處,風土高1.5米,底徑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姜氏祠堂:坐落於昌邑城裡南隅十字街南巷一號。現有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大門一間及東西耳房各兩間。西院北屋五間,南屋五間連大門一間。佔地面積約九百平方米。二零零七年成為省重點保護單位。

山東省昌邑市

文化習俗

  • 小章竹馬錶演

小章竹馬錶演是昌邑市宋莊鎮西小章村的一種形式獨特、沿襲年代久遠的民間歌舞。集出征列陣、戲劇表演、民間舞蹈和武術打鬥於一體。2009年,小章竹馬被評為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昌邑剪紙

昌邑剪紙,山東省昌邑市民間剪紙歷史悠久,風格獨特。集膠東剪紙秀美精巧、玲瓏剔透和魯西剪紙粗獷豪放、簡練樸實於一身,形成了自己穩重樸實,簡練豪放、清新秀麗、柔和多姿的風格。

  • 柳疃絲綢

柳疃絲綢,工藝繭綢的織綢機具與工藝與傳統家蠶綢的機具基本相同,紡織機具分主機和附機。2006年底,柳疃絲綢工藝成功申報為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色產品

  • 渤海對蝦

渤海對蝦又稱明蝦,個體較大,一般體長12-18釐米,體重20

山東省昌邑市

特色產品

-50克。生命週期為一至三年。因渤海灣海岸線呈橢圓狀,昌邑轄區水域處於最南端,所以該水域水溫偏暖、海浪偏小,適宜渤海對蝦生長繁殖,故成為渤海對蝦最密集的生長地。

  • 濰河銀魚

濰河銀魚長二寸餘,體長略圓,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濰河銀魚原為海魚,後順渤海灣南下進入濰河入海口水域定居,該水域鹹度介於淡水與海水之間,加之昌邑緯度位置而獨有的氣溫光照特點,使濰河銀魚成為全國僅有珍貴魚種,該魚種在其他水域很難存活。

特色產品 

<table><tbody>山陰梨石埠鎮桑蠶昌邑梭子蟹藍印花布冰糖梨
脫毒大姜馬鈴薯鰨米大蒜南逄大姜斜子蘿蔔欒家石臼



/<tbody>/<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