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十米原木長桌,朋友分列兩邊,

歡聚,使他們臉上堆滿了笑容,

前一秒還滿臉笑容的他,突然皺緊了眉頭,

腦海中回憶起的,竟是幾年前領導指責自己的場景。

他努力的想要屏蔽這些回憶,

但這些回憶卻在他的腦海之中,

不斷循環。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不可控的

回憶

我們有很多方式來決定哪些經歷需要牢記,哪些需要拋棄。有些記憶隨時光流逝而消退,有些記憶則隨著年代被扭曲——戴維·J·林登

即使是在一個充滿快樂的環境之中,處於一種閒暇的休閒狀態下,那些痛苦的回憶會出現在他的腦海之中。

即使是他努力的想要驅趕這種記憶,努力的想要將這些記憶消除,但這些負面記憶依然如影隨形。

記憶是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石,無數過往記憶的組合,組成了現在的我們,因此美好或是痛苦的記憶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對美好、痛苦的記憶進行平衡,我們經常遇到即使是在快樂的時候,也會回想起痛苦記憶的時刻。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01 可控回憶

處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大腦會對記憶進行篩選,以防止由於過多的痛苦回憶,造成我們的情緒崩潰。

大腦的遺忘機制,迫使我們難以回憶起那些痛苦記憶的場景,因此我們對一些痛苦場景回憶時,往往是模糊的、片段化的。

“我們能記起升職那一刻的快樂,記起同事們羨慕、傾慕的表情,與我們聽到這個消息時的激動;但很難懷疑起領導對我們批評、指責時漲紅的臉龐與周邊的事物。”

我們的自我保護本能,使我們得以平衡快樂與痛苦,在長久的時光中,對痛苦的場景逐漸消磨。

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之下,當我們面臨外界的指責、批評與不認可時,可以對自我進行保護,防止我們陷入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之中。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02 不可控回憶

但很多時候,對於許多人來說回憶是不可控的,我們會時不時的想起那些讓我們尷尬、臉紅、羞愧的場景。

“即使時隔幾年,我們經常卻不可避免的回想起領導的指責,並因此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

回憶的不可控導致我們時常回憶起負面的情緒,實際上也有著正面意義,畢竟如果我們對所有指責與批評都持遺忘態度,也就陷入了盲目自大之中。

對批評與指責的回憶,可以使我們對自身形成更為正確的評價,從而產生驅動力,使我們不斷的獲得成長。

適當的不可控回憶可以使我們獲得正確的自我評價,但許多人陷入了重複性、強制性的高頻次不可控回憶。

在這種重複性、強制性與高頻次的不可控回憶之下,許多人被種種負面場景影響,對自身產生了過低的評價,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最終這種影響不僅當我們對過往的自己產生牴觸,甚至於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發展,使我們畏縮不前,不敢行動。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不可控的

背後

不論是可控回憶或是不可控回憶,只要我們對其合理、平衡的認知,便可以使我們更好的對自我進行評價。

但當我們無法合理、平衡的去應對,當負面的記憶佔據回憶頻次的上風,顯而易見我們會被這些負面的記憶打擊。

這種高頻次的不可控負面回憶,即使我們努力的想要克服,也很難實現,原因在於我們需要克服的並非是回憶本身。

而是在這紛雜回憶背後的真正心理動機,我們需要知道為何我們會不斷的回憶,為何我們會在這種回憶中感到打擊。


01 反芻式思考

我們不斷的回憶起那些負面的場景,並因此深受打擊,焦慮與痛苦伴隨著我們,我們卻無法掙脫。

這種回憶的背後,實際上是源自於我們對負面事物的非適應性應對方式,這種應對方式被稱之為反芻式思考。

心理學教授蘇姍·諾倫-霍克西瑪,對反芻式思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的是當我們經受負面事物時,我們對事件本身與其背後的情緒打擊與因果,進行反覆、被動的不可控思考。

實際上,反芻式思考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的適應性反思,通過反芻式思考我們得以在負面事件中吸取教訓。

“被領導批評後,反芻式思考使我們不斷的回憶起原因與結果,從而讓我們以後停止犯此類錯誤。”

但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成長,在一些其他的情緒影響之下,會使我們只能感受到其中的痛苦,而無法從中汲取到教訓。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在負面回憶中,有的人可以從中獲益,而有的人卻在不斷的重複情緒上的痛苦。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02 完美主義

我們都會進行反芻式思考,並通過這種思考方式,來獲取到經驗教訓與行為指引,但當我們存在其他的情緒影響,我們卻只能從中獲取到痛苦與焦慮。

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影響,便是來自我我們的完美主義,所謂的完美主義,指的是在行為上極度追求完美與無暇。

但對完美的主義的追求,往往是來自於我們自身不完美所導致的安全感缺失,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我們通過完美主義作為一種藉口。

完美主義作為一種藉口,使我們得以對預期進行控制,通過“不夠完美”的預期,使我們對結果不抱希望,從而在行為上自證預言。

當我們處於一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完美主義狀態之下,我們在進行反芻式思考時,首先考慮的便是我們無法保證自身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於是以往負面事件帶給我們的情緒打擊,便會得到無窮的放大,畢竟我們由於安全感的缺乏,會認為這種負面事件會不斷出現。

缺乏安全感的完美主義,使我們難以汲取負面事件中的教訓,畢竟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永遠無法避免不會犯同樣錯誤。


03 自我攻擊

缺乏安全感,卻又想要事事做到完美,在於我們無法承受失敗所帶來的痛苦回憶,於是只能事先認為“肯定不會成功”,來降低我們的預期。

但這種長時間的安全感缺乏狀態,雖然可以通過降低預期來進行填補,但長時間的預期降低,實際上最終會形成認知上的自我攻擊。

所謂的自我攻擊,指的是個體通過對自身的心理進行打擊,從而進行情緒上的宣洩,最終使自己陷入最為消極的狀態之中。

“領導批評我,並不是因為我的工作出現了問題,而是我自身便是充滿錯誤的,我不配這份薪水,甚至於不配工作。”

處於長時間的安全感匱乏狀態之下,最終形成了自我攻擊的傾向,我們通過不斷的打壓自己,來控制自身的預期,最終低到塵埃裡。

自我攻擊可以暫時性的幫助我們對情緒進行宣洩,但無法使我們跳出回憶的痛苦之中,於是我們不斷的犯錯,不斷的回憶痛苦,然後對自我進行更為有力的攻擊。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正確

回憶

反芻式思考來源於我們的安全感匱乏導致的完美主義,而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又形成了不斷的自我攻擊。

在自我攻擊的狀態下,反芻式思考反而成為了我們對情緒宣洩的渠道,雖然我們在回憶時皺緊了眉頭,但我們內心實際上認同自己“無能為力”。

但實際上我們可能並非無能為力,我們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看到許多即使身處安全感缺失、身處自我攻擊中,也能出色的完成任務的個體。

但出色的完成任務並無法填補他的安全感,或者說是無法長期的填補他的安全感,這裡面既有自身的歸因傾向問題,但實際上還著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

那便是對自尊心的認知。


01 自尊

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尊有著不同的認知,這取決於我們的生長環境中,外界的教育與社會的文化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自尊心由多種因素組成,其中既有自我的評價,也可以從他人、團體中的情感與尊重得到體現,不可否認的是,自尊心的強弱影響到我們的自大或是自卑。

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將自尊心歸為兩類,一類是基於對自身的自我認同,一種是基於社會為我們帶來的外部認同。

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一種是我們內驅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後所獲得的自尊,一種是需要外界不斷的對我們進行正面評價所獲得的自尊。

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內驅的具備長久的效用與滿足感,外界的效用與滿足感,則相較的較為短期。

安全感匱乏帶來的完美主義,則是由於我們缺乏內驅的精神需求滿足,這源自於我們在文化影響下,對自尊的錯誤理解。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02 因果倒置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有外界評價可以使我們感到“存在感”,從而提升自尊心,於是其需要不斷的尋求外部的正面評價。

但在工作中,來自於領導的正面評價是具有限制性的,領導會出於防止你過於驕傲的原因,而忽略一部分正面評價。

而來自於同事的正面評價,是處於競爭的環境之下,同事們很難發自內心的對我們進行高頻次的正面評價,畢竟這影響到資源的爭奪。

因此,想要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需要的是來自於內驅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許多人無法獲得內驅自尊的原因,在於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我們隨著社會的洪流,按照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去學習、工作、娶妻、生子,但並未考慮過這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或者說我們更為看重這些行為帶來的外部評價,而不是這些行為對我們自身生活的改善,在事先並未將其設置為自身的精神需求。

而想要獲得足夠的內驅動力,則需要了解到我們行為的真實目的,以工作舉例,工作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獲取到金錢,以完成後續的娶妻生子。

而是為了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權,使我們的社交、情感需求得到基於選擇權的滿足,並不是娶妻生子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了娶妻生子。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領導的否定、指責,我們為何總能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

十米原木長桌,朋友分列兩邊,

歡聚,使他們臉上堆滿了笑容,

這一次他沒有皺緊眉頭,

他已經不再擔心犯錯,

他一定不會再次犯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