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近來的武漢疫情來勢迅猛,患病人數已遠超當年的“非典”。大家蝸居在家,各自保重。然而,此類事件歷史上不少。


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幾乎就是一部與各種細菌病毒鬥爭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疫災。尤其是從東漢中後期一直到三國兩晉時期,中國一共爆發了33次大規模瘟疫。曠日持久,反覆無常的瘟疫奪取了無數人的性命。中間曾經有過一次“滅族”的人口危機,全國人口不到700萬。甚至比石器時代的人還有少。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據學者估測,先後至少有3000--5000萬人死於漢末兩晉的大規模瘟疫。尤其在東漢末年,瘟疫的可怕程度遠遠超過先前的任何一個時期。據《帝王世紀》記載,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全國有口五千三百二十萬”。而至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記載,這一時期人口驟降七倍,最低時不到700萬。《三國志》、《後漢書》等中載:“蜀國人口94萬,魏國443萬。吳國130萬。”除了戰亂,人口減少主要就是瘟疫所致。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不過,從漢末大瘟疫後,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發生過如此慘烈的大悲劇(後世也有瘟疫,但是規模較小),這一結果首先要感謝的是一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他就是--醫聖張仲景與他寫的一部書--《傷寒雜病論》。


後來,從晉代開始,醫聖張仲景與他的書《傷寒雜病論》影響力散播開了。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唯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由此,由張仲景傳承下來的醫術,在中國古代無數次亂世中挽救了人民的生命。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在中醫學幾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名醫大家,張仲景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後世子孫尊稱為“醫聖”,其代表著作《傷寒雜病論》更是作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成為浩瀚醫書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張仲景(約公元150年--約公元215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現河南省南陽市)人。我國東漢末期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張仲景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性,使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大概在他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讀了許多書,良好的學識素養,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張仲景的同鄉,漢朝名士何顒,非常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並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


張仲景所處的時代正是動盪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等地,疫情嚴重。但是當時政治黑暗,朝政腐敗,官府衙門不想辦法解救,卻在一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欺壓百姓,“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曹植的《說疫氣》)就是當時社會狀況最真實的寫照。這也使得張仲景更加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可以救死扶傷的醫生。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張仲景的宗族中有個名醫叫張伯祖,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為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後來張仲景盡得其傳,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如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但是,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卻仍然抵不過天災人禍。建安年間,中原地區的瘟疫大流行達5次之多,加之社會動盪,政府賑災不力,使得疫病的傳播更加嚴重,張仲景的家族也不能倖免。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張仲景家族的200多人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患病死亡,而其中死於傷寒病(傳染性疾病)的就佔到十分之七,可見當時的疫情形勢確實是非常嚴峻。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張仲景曾在書中說道:“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而曹操在詩記載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多半也因這場瘟疫而起。《後漢書》中對瘟疫也多有記載,比如“十九年……是歲大疫”。


然而,當時的那些庸醫們,卻沒有心思去鑽研醫術,只知道賺昧心錢,往往 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以至於療效很差,於病無益。此外,還有一些醫生,雖然師承名醫,醫術精湛,卻不思進取,因循守舊,競相追逐權勢榮耀,不願為窮苦百姓治病。作為一名有良知的醫生,張仲景對當時的醫療以及社會狀況非常的氣憤,也非常希望能改變現狀,拯救苦難的民眾。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於是,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發憤研究醫學,能夠“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雜病論》自序)。經過對前人經驗的採集整理,廣泛吸收當時人們同疾病做鬥爭的豐富經驗,結合個人臨床診治疾病的豐富經驗和心得體會,創造性的著成了《傷寒雜病論》這一部劃時代的醫學鉅著,使得中醫學理論與臨床緊密的結合起來,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


《傷寒雜病論》在後世被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醫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在其成書後近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被公認為是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書中方劑配伍精煉,主治明確,被後世譽之為“經方” ,如“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半夏厚朴湯”、“大承氣湯”、“白虎湯”、“大黃牡丹湯”、“四逆湯”、“溫經湯”等諸多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其後歷代有成就的中醫大家,如王叔和、孫思邈、成無己、龐安常、柯韻伯、徐靈胎、方有執、陳修園、喻嘉言、尤在涇、曹穎甫、柯雪帆、劉渡舟、胡希恕、黃煌等,無一不重視該書的學習與研究。從晉朝至今,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而且還廣泛流傳到海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


後世中醫界逐漸出現的眾多學派,如“溫補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扶陽學派”等等,無不是深受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影響,在其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直到今天,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各種“經方論壇”的火爆程度,依然讓人無法想象。當今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藥製藥廠,其生產的各類中成藥,“經方”原方就佔到60%以上。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可以說,張仲景及其代表性著作《傷寒雜病論》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思想精髓哺育了世代中醫,護佑著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在近2000年後的今天,仍然有效的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並肩負著培養一代又一代中醫師的重擔,張仲景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醫聖”。

醫聖張仲景--他曾挽救民族於存亡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