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好多廟裡的老龜馱石碑是什麼意思?

風161016992


在我小的時候,依稀記得有座將軍墓前有個王八馱著石碑,石碑上刻著碑文。(如圖)


現在才知道這個像龜一樣的動物學名叫贔屓(bi,li),別稱蠵龜(xi,gui)。也就是一種海里的大龜。

傳說中贔屓力大無窮,身上馱著三山五嶽,在大禹治水時,剛開始和龍王一起興風作浪危害百姓。

後來經過大禹的耐心說服教育,贔屓幡然悔悟,幫著大禹治水造福人民。

由於他力氣很大,一些填海堵口等力氣活都由它完成,為大禹治水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把水患治理好後,大禹論功行賞,贔屓被封為壽命最長的一種的動物,於是有了“千年王八、萬年龜”之說。

贔屓力大無窮,治水成功後,贔屓吃飽了沒事幹,大禹怕它以後無事生非,就像小孩吃飽沒事幹搞破壞一樣。

大禹於是產生了把贔屓的能量消耗掉的念頭,當時大禹靈機一動,把一座山雕刻成石碑,把贔屓治水的功績刻在上面,把石碑放在贔屓的背上,讓其負重。

大禹這石碑重如泰山,只壓的贔屓邁步開步,張不開嘴,想惹是生非也不能。

從這以後就形成了“王八”馱石碑的傳統習俗。其實王八就是石碑的底座。

有種說法贔屓是龍的第六個兒子(龍有九子),名叫霸下,史載贔屓性情溫順,是龍之九子裡面性情最為溫順的一個。



贔屓還是長壽、吉祥、走運的象徵,據說摸贔屓能給人帶來福氣。我國古代的帝王死後,歌功頌德的石碑都由贔屓負重,意思是說,其功德業績可以經久不衰,千秋永存。  

贔屓看似像龜,其實還是有所區別的,贔屓有牙齒而龜沒有,贔屓身上的鱗片也和龜的數目不一樣。(如圖)



總而言之,贔屓馱石碑寓意千秋功業世代永傳的意思


秉燭讀春秋


很多古廟的門口有一個石碑,石碑下面有一個烏龜,這隻老龜被壓在了石碑下面,那麼這種老龜馱石碑是什麼意識呢? 原來這隻老龜不是真正的龜,它的名字叫霸下,也叫贔屓,是龍的第六個兒子。人們都熟知,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實際上,根據古代的傳說,龍是個行為極不檢點的神物,喜歡與各種各樣的動物交配,與牛交配就生下了大兒子囚牛,與獅子交配就生下了五兒子狻猊,與烏龜交配就生下了霸下。所以說,霸下其實不是龜,而是一隻雜交動物,它的母親是龍,它的父親是龜。如果仔細觀察一下霸下的軀體,就會發現,它的身體是龜的,它的脖子以上包括頭都是龍的,並且它還有鋒利的牙齒,而烏龜是沒有牙齒的。



霸下為何要馱著一塊石碑?這其中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很久以前,霸下天生就是一個有著神力的巨獸,並且天性頑皮,喜歡搬弄東西取樂,常常弄得山搖地動,天崩地裂,洪水氾濫,人們苦不堪言。而且,它搬弄的都是三山五嶽,“三山”就是黃山、雁蕩山、廬山;“五嶽”就是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霸下把山東的泰山搬到了陝西,把陝西的華山搬到了山東,還把安徽的黃山搬到了江蘇。 天下被霸下這樣一折騰,整個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而這時,大禹正忙著四處治水,霸下老是這樣搬弄不停,也害得大禹沒法實行治水計劃,於是就找到了霸下,教育說服了一通,要它別這樣做,這是在破壞自然界的平衡,會帶來災難的,可是霸下根本聽不明白。大禹沒法,於是就要霸下幫他去搬東西。


霸下一聽有東西可搬很高興,就跟著大禹幹了。 大禹需要堵洪水的時候,就要霸下把附近的小山都搬過來堵住,大禹需要疏導洪水時,就要霸下把擋水的東西都搬走,此時霸下就成了大禹治水的神器。因為有了大禹的幫助,大禹很快就成功的完成了治水的任務。現在也不需要霸下搬東西了。可霸下總是閒不住,還想去搬山玩,又要搞得地崩山裂,洪水成災了。

大禹經過苦苦思考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好的方法。它挑選了一座大山,並且在山體上刻下了碑文,還請太白金星施了一道符咒,瞬間山體的重量猛增,差不多有地球重,然後就把霸下找來,說這座山很礙事,要霸下把它搬走。霸下還以為這山和原來的山一樣重,就連忙蹲下把山馱在背上,可是這座山太重了,它用盡全力,可怎麼也立不起來了,想把它甩掉也甩不掉了,最後霸下一點力氣也沒有了,就這樣被壓著趴在那原地了。

從此以後,霸下背上一直揹著一座碑,這就是老龜馱碑的來源。


因為霸下成了民間忍辱負重的象徵,所以古代許多的大工程完工以後,都會將記載著功德的碑文放在霸下身上,象徵著功德無量,利在千秋。

另外,霸下還有吉祥、長壽的象徵,所以古代的殿堂廟宇門前都有老龜馱石碑。


迷萌樂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我們去一些古蹟遊玩的時候會發現,有些石碑壓在一隻烏龜身上,看上去很有趣,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在歷史資料上還真沒有明確說明,但我們細翻一下石碑的歷史會發現,老龜馱碑其實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烏龜在古代歷史中的地位

從歷史資料上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對烏龜是非常崇拜的,它幫女媧補過天,它還在大禹治水的時候獻上了“洛書”,這些雖然是神話故事,但足以說明烏龜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在夏商周時期,占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而占卜所用的工具之一就是龜殼,所以烏龜也是古代四靈之一,有著神聖的地位。到了封建時代,烏龜的身影依然出現在各種場合之中。

比如南北朝時期曾將龜形的符節作為授命的信物;武則天的武周時期,龜符則是調兵遣將的兵符;漢朝時期會在鼎上刻上龜紋表示至高的權力;唐朝曾有一段時間將代表官員職位的魚袋改成龜袋。

最終將龜的地位推至高點的是龜趺(老龜馱碑)的出現,這種龜馱碑在漢朝末年就已經開始有了,最初的形象就是烏龜馱著墓碑,因為龜是身份的象徵,所以可以用這種龜形墓碑的人也是有一定品級的官員。

龜馱碑的歷史變化

我們觀察龜馱碑的時候可以發現,有些馱碑的並不是烏龜,而是“龍龜”。

石碑下面的動物長著烏龜的殼,卻有龍一樣的頭和脖子,這種動物有人稱為“贔屓”,也有人稱為“龍龜”,總之它與龍有關係,是龍與烏龜戀愛後產生的結晶,屬於龍種。

不過龍龜馱碑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從現有的龜馱碑來分析,“龍龜馱碑”應該從元朝開始出現。至於這一過程是如何演變的,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有人認為是龜的神聖地位被淡化,因此將龍溶合進去變成“龍龜馱碑”,增加它的神聖性;也有人認為是在多種宗教信仰的環境下,由多種崇拜組合成一種新的產物,那就是龜與蛇結合成“玄武”,用它來馱碑增加神秘感和神聖地位。

結束語

烏龜在古代的形象是神聖且莊嚴的,它屬於上古神獸之一,用它來馱石碑或墓碑更能彰顯威嚴。比如武當山上的龜趺,就是明朝永樂年間製作,上面刻的是朱棣所下的聖旨,整個龜趺重達100多噸,石碑底下是一隻“龍龜”。

龜馱碑是古代對龜崇拜的一種信仰,從龜馱碑到“龍龜馱碑”的變化,也向我們展示了“龜文化”的興衰變革。如今我們對烏龜的印象就是長壽,已經沒有了古代的那種神聖和威嚴。


水煮汗青


這個俗稱為“神龜馱碑”,碑下之物形象似烏龜,有一排牙齒,還有龍首,在古建廟宇、祠堂、陵園中較為常見。

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營造法式》中關於馱碑鬼有如下記載:

“造贔屓鰲坐碑之制:其首為贔屓盤龍,下施鰲坐。於土襯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廣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長積而為法。”


但此“龜”非彼“龜”,而是名為“贔屓”,或“霸下”,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


關於贔屓的身份來歷,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下面我們來一一解釋:

『1』龍之六子

源自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所著《懷麓堂集》,載: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生平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負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是其遺像。”

因霸下在文中第六位出現,據此,後人便約定俗成,將贔屓說成是龍的第六個兒子,這個說法比較受世人認可。


『2』上古神話傳說中的兇獸

傳說,在上古時代贔屓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常讓它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退後,大禹擔心贔屓繼續作亂,便用頂天立地的巨大石塊壓在它的背上,上面刻上其治水的功跡,這樣贔屓永遠也不能亂動了。

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可能是因為年代過於久遠,所以沒有流傳開來。


『3』玄武

據傳,玄武為龜與蛇的合體,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司北方。這種說法本就互相矛盾,因為漢朝以後道教將玄武吸納為護法神,稱執明神君,後為真武大帝,這就說明玄武已經由最初的靈物人格化了,階品也升至北方天帝。而到了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因政治需要又近一步加封真武,在全國推崇真武大帝的祭祀與信仰。此後,真武信仰在中國流傳極廣。

個人認為,贔屓為玄武之說,似乎難以成立。

不管贔屓的來歷如何,它都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沒有對與錯、是與非,感興趣的自可以學習之。



花月白


這個馱著石碑的並不是烏龜,而是龍的第六子霸下,它也叫龜趺、贔屓,樣子長得很像龜,力大無窮,能夠揹負很重的東西。關於贔屓為何會揹著石碑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在上古時期,霸下經常揹著三山五嶽出來興風作浪,給老百姓造成了很多麻煩,後來被大禹治服,開始幫著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

《堅瓠集》雲:“一曰贔屓【避戲】。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大禹治水成功後,擔心霸下以後會舊病復發再出來搗亂,就想了個辦法來壓住它,命人搬來了一塊大石碑,把霸下治水的功勞刻在了上面,從此以後就讓霸下揹著這塊碑。

因為石碑太重,霸下就無法再興風作浪,同時又讓人們知道了他的功跡,這也正符合霸下的心願,它對此也非常喜歡。

霸下和烏龜長得非常相似,很多人誤把它當成是烏龜,但是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二者之間還是有著許多差異,贔屓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它們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是不一樣的。

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在一些廟院祠堂裡,常常可以見到霸下馱石碑。據說觸摸它還能給人帶來福氣,因此導遊們還編了一個歌訣,“摸摸烏龜頭,全年高興不發愁;摸摸烏龜腚,全年消災不生病”,所以我們看到的贔屓的頭和尾被人們摸的光亮亮的,這也是人們祈求幸福長壽的一種美好願望吧。

關於霸下的形成還有另外兩種傳說

一是龍與龜的圖騰的直接結合

霸下的形成是以龜圖騰為主,龍圖騰為輔的一個複合衍生族徽,是一個氏族的象徵,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考證,應該只是一種猜測而已。

二是玄武說

玄武是龜和蛇的聯合體,是古代顓頊族的族徽。

《文選》注:”龜與蛇交,曰玄武。“《禮記。典禮》注:”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孔穎疏:”玄武,龜也。“《後漢書。王梁傳》:”玄武,北方之神。“

霸下馱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其中積澱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結晶,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遐想和嚮往,值得我們永遠去珍惜。(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古代好多廟裡的老龜馱石碑,龜象徵長壽吉祥,石碑記載重要文獻,龜馱碑同時還有地位、財富、圖騰等的引申含義,碑下這龜可不簡單!

神龜助女媧補天

這龜在女媧補天出過場,在西遊記中馱過唐僧師徒過河,如今其子子孫孫還在大江南北遊玩嬉樂。

上古神話中,此龜是龍之九子之一,排名居首,叫贔屓,別名還有龜跌、龍龜、霸下,其首為龍,分有角和無角,一口利齒,旁有龍牙;其身為龜,龜揹負河圖洛書,麒麟尾隨在後。

排名居首是曾在女媧補天時獻出了四足撐天地!

上古神話中贔屓並不會潛水,喜歡背五嶽三山長足在地上行走。

共工怒撞不周山後,天傾地斜,銀河之水從天而降,為民生計女媧娘娘煉五色石補天,斬龜四足,重支天地。

補天后女媧開始治理水患,贔屓又馱息壤緊隨其後。息壤可吸三江之水,又可填滿深淵沉潭,是其重量相當驚人,也只有贔屓能馱。

贔屓頭高高揚起,自視前方,四肢遒健有力,水患不除,便一步不止。

女媧娘娘為補償贔屓的奉獻,特賜其游水之技,可以水陸兩棲,又賜洛圖於背,上曉天文,下知地理,揭示天地之數。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旁白

女媧娘娘:你治水有功,可有所求?

贔屓:隨母祖救世人,並沒所求。

女媧娘娘:既無求,便賜你長壽,便賜你水能,可負天而走,天下去得!

助夏禹治水,背功德碑天下曉

夏禹治水時,贔屓再建奇功。

龜背洛圖讓大禹精通梳理之道,明白堵不如疏,逐步推進,先治水,後填土。

前有黃龍排水,後有贔屓馱土,息壤一落下,險淵深坑皆化為平地。隨著一龍一龜的前行,大禹治水越來越輕鬆,水患得以控制,為民再造了一塊極樂家園。

大禹治水成功,鐫刻巨碑,記載贔屓的治水中的功勞和事蹟,讓其揹負遊歷展示人間。

贔屓因為這塊碑記載著自己的事蹟,又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讚美,就變得小心翼翼,不會再任著性子揹著三山五嶽亂跑,造成一些意外或者災難。

人們為紀念贔屓的功勞,後來在龜殼上刻下文字,作為文明的起始文字;又以龜馱碑來顯示敬重,記載一些重大事件和功勞顯著的人事。

因為贔屓善負重,被人稱為龍龜,是“榮歸”的諧音,喻義帶成就而歸,榮耀故里。

《山海經·北山經》雲:“堤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泰澤,其中多龍龜”。


贔屓是尊貴身份的象徵,龜馱碑記載重要文獻。

1、漢朝時太子、宰相、將軍可用龜鈕金印,作為身份象徵,代表尊貴。

2、南北朝時期出現龜馱碑,為記載皇族軼事和貢獻。

3、武周時期,規定國家文獻、昭告用龜馱碑展示,五品高官可佩色袋標誌,死後的墓碑可用龜蚨碑進行記載。

綜上所述,龜馱碑既是文獻的保存和宣揚者,又是文化的傳承者,其存在可以瞭解歷史上的人物生平,也可以研究當時的社會現實,是一種不同於筆墨文字形成的獨特文化,對歷史、人文、考古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

碑下龜名叫贔屓,神話中是九龍子之一,曾在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時做出了重要貢獻,象徵長壽吉祥、榮譽榮耀,又是高貴身份的象徵,與記載重要文獻的碑文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華夏文化獨特的一種解答。


西遊夢紅樓


大家好,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看了許多答主的回答,基本認為馱石碑的不是龜,是龍的第六子霸下。但是筆者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其實就是烏龜,它還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碑座獸。

大家都知道,華夏文明起源於黃帝(軒轅族),靈龜是軒轅族圖騰。在先秦以及之前的時期,龜的地位是遠遠高於龍的,可以說龜是帝位和國家政權的象徵。因此龜被廣泛用在墓葬之中,特別是漢代初期的墓葬,基本都是使用石龜、銅龜支撐棺床的,而龜碑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出現的。那時的馱碑龜也稱為“龜趺”,它的超強負重來源於山海經中巨龜揹負海上神山的傳說。

到了漢朝劉邦以龍自稱,這個時候龜的地位開始下降了。但是,皇子、大臣們使用的金印依舊是根據龜的外形制作,而龜馱石碑是皇族專有的權力。到了唐後期,也就是武則天的大周,甚至有明文規定:五品以上官員需要佩龜袋為標誌,死後墓碑可用龜趺碑,皇帝的文字和國家重要文件須要公示並長期保存的也要用龜趺碑。可以說龜是尊貴、長壽、吉祥、力大等多種美好的象徵,而人們對龜的崇拜也一直持續到南宋。

到了元朝龜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龜成了罵人的詞。當然這與元朝的統治是分不開的,到了明朝時期,龜的地位又有所回升,而"龍生九子"的傳說,也是這個時期開始的。 應該說把馱碑龜稱為"龍子霸下",是明朝中期才出現的說法。之所以把龜說成龍子之一,目的還是要強調龜馱石碑的尊貴地位。

關於"龍生九子"的傳說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音:牙字),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成語睚眥必報);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音:畢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 音:畢戲,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綜上所述:龜馱石碑其實是尊貴之意!龜在元朝以前的地位是極為崇高的,在《辭海》以及《漢語大詞典》中,關於“龜”的解釋也有詳細的介紹。


彈指千年


寺廟裡的老龜馱石碑是很常見的。龜馱石碑在民間常被叫做‘王八馱石碑’。一般是用石頭或者漢白玉雕刻而成。傳說有辟邪鎮宅、永世不倒、擋水擋災等作用。百姓通常認為它有吉祥的寓意,不僅能看護寺院還能穩固一方水土。所以常被放到寺廟裡當做神獸或者其它一些需要被庇佑的地方,比如有的橋樑旁邊、交通要道的入口旁邊、墓地等等。

龜馱石碑只是外形像龜而已,其實是一種神獸。如果你仔細看一下,它和龜不完全一樣呢。這種神獸的傳說也有好幾種,但畢竟是傳說,個人覺得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說的最多的是老龜是龍的兒子之一叫‘贔屓’,它力氣最大,總有使不完的勁。傳說它幫大禹治水立了功。大禹看到它的力氣這麼大害怕它會生事,所以為了對它施加一定的束縛就以表彰為由,將一塊刻有記載它的功績的巨大石碑讓它馱著。石碑很重,它的行動就受到限制了,時間久了便再也不能動了。啟示人們它力大無窮,馱著石碑永遠不倒,名傳千古。由於它外貌像龜,後來人們就在建廟或其他建築的一定位置擺上一座龜馱石碑(石碑上刻有經文或者歷史功績)的神獸,寓意永世不倒、世世傳承。就這樣經過歷史傳承,龜馱石碑成了不少古建築中的一道景觀,保留至今。

關於龜馱石碑的傳說還有好幾種呢,以上是傳的最多的一種,傳說畢竟無從考證,瞭解一下就好。傳說中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下面幾張龜馱石碑的圖片可以參考。









流光玉影珠寶翡翠


事實上,馱石碑的那個動物並不叫老龜。它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名叫贔屓(bixi)。


神獸贔屓的前生後世

贔屓是上古時代的神獸。龍生九子,第六子就是贔屓。

所以,如果觀察動物形象,就會發現贔屓只是輪廓像龜(譬如都有龜甲),但整體的形象還是龍的形象。

根據上古傳說的記載,贔屓曾經背馱三山五嶽而興風作浪。大禹將其收復後,為治水立下功勞。

於是,大禹就將贔屓的功勞刻在石碑上,讓它自己背起來。這就是人們經常見到贔屓馱石碑的典故由來。

贔屓和龜很相近,但仔細看會發現兩者根本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古代的很多建築中,都可以看到贔屓背馱石碑。根據《菽園雜記》的記載:

古諸器物異名,屓贔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

例如,在歷朝歷代的皇帝陵寢前,就有神功聖德碑,馱此種石碑者均為贔屓。

總而言之,贔屓馱石碑,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古代建築了,希望大家說對它的名字。


HuiNanHistory



這位提問的朋友可能沒弄明白,其實,這並不是老烏龜,你說老烏龜沒事背一大石頭幹嘛?難道真是吃飽撐著?其實背石頭的是龍。。

那麼,有不少朋友要問,往往畫上的,影視上的龍的形象都是頭上長角,身上長鱗,張牙舞爪,腃雲架霧,威風凜凜的樣子,這差別也太大了。其實忽略了一句古話,一龍生九種,九種九不同。這廟前背石頭的龍是龍王的第六子,叫霸下,有稱贔屓的。有鋒利的牙齒,可是烏龜是看不到牙齒的。

椐說,這霸下兇猛異常,力大無窮卻又非常玩皮,喜歡把大山搬來搬去。他這一搬只是花點力氣,可天下蒼生可就遭殃了,真正叫天翻地覆。後來被大禹收服,為大禹治水立下汗馬功勞。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就在廟前刻了他背石或背石碑的形象。到後來也被人們寓意辟邪、長壽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