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56年前拾荒時被“撇下”漯河女子想要尋找在蘭考的親生父母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廣超 姚程

“如今已經過去了56年的時間,我現在外孫女都已經4歲了,心裡就剩下這個‘疙瘩’還沒解開。”12月1日,在漯河市紅日文景苑小區西區的家中,向記者談及自己被父母拋棄一事,漯河市民杜翠英忍不住紅了眼眶。

56年前拾荒时被“撇下”漯河女子想要寻找在兰考的亲生父母

56年前拾荒到漯河,誕下一女送人收養

記者瞭解到,今年56歲的杜翠英在漯河出生和長大,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她應該是開封市蘭考縣人,因為56年前父母的一次逃荒經歷,她從此在漯河紮了根。“那是1963年,我的父母帶著孩子拾荒,從蘭考縣拉著架子車(板車)一路走到了漯河。”杜翠英對記者說,當時她的母親身懷六甲,肚中的孩子就是她。

杜翠英的父母一路拾荒來到漯河後,在漯河罐頭廠(當時稱老蛋廠)對面的小樹林(如今的漯河市人民公園)暫時住了下來,後來生下了杜翠英。“當時我的養父母在罐頭廠上班,廠裡的工人一直在傳對面的樹林裡來了一對拾荒夫妻,還生下了個女兒,因家庭貧困無力養活,想找戶人家收養 。”杜翠英告訴記者,由於養父母結婚多年未生子,養母聽聞消息後趕過去打聽了一下,隨後就抱走了剛生下沒多久的杜翠英,臨走時還給杜翠英的母親還留下了一些饅頭、錢和糧票。

1963年農曆7月12日,這是杜翠英出生的日子,自此她便在養父母身邊長大,一家人待她視如己出,非常疼愛。“小女孩的心思都比較細膩,雖然養父母一直沒說,但到了我十三四歲的時候,還是隱隱感覺出了我是被抱養的。”杜翠英說,後來姑姑也告訴了她實情,但受惠於養父母的養育之恩,她並沒有主動去找親生父母,而是將此事默默記在了心裡。

先後兩次來漯尋人,與親生母親擦肩而過

據居住在罐頭廠附近的老人回憶,杜翠英的父母拾荒到漯河時,還帶著3個男孩和一位老太太,那三個男孩似乎是杜翠英的三個哥哥。上世紀70年代,曾經有一名女子來到罐頭廠,應該是杜翠英的母親,她想要尋找杜翠英一家,在附近打聽此事時,老人們謊稱杜翠英一家已經搬往許昌,那名女子也就離開了漯河。

“當時大家也是為我和養父母著想,不想讓親生母親找到我,避免我們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杜翠英說,面對父母拋棄她一事,其實她心裡也一直有個疙瘩,所以也並不想見她。就這樣,杜翠英母親第一次來漯河尋親,兩人連面都沒見著。

1981年前後,此時的杜翠英已經在罐頭廠上班了,有一天一名女子突然找到了廠裡,說是要見她。“我見到了那名女子,還把她領回了家,隨後就出門玩去了,回來後她就不在家裡了。”杜翠英說,她詢問養母時,養母說這名女子是杜翠英遠在農村的一位大姨,“當時我並沒有多想,但現在想想,她可能就是我的親生母親。”杜翠英說。

朋友間一場聚餐,讓她堅定尋找父母的想法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杜翠英後來與丈夫盛建華結婚,兩人育有一女,如今已經出嫁,外孫女都已經4歲了,一家人的生活美滿而又幸福。“平時她喜歡看尋親類的節目,加上她的養父母已經先後離世,也萌生了尋親的想法,但一直沒有行動起來。”杜翠英的丈夫盛建華對記者說,他的發小王東昇一次來家裡吃飯時聊起了此事,此後便堅定了杜翠英尋親的想法。

“因為我母親與杜翠英的養母認識,所以這件事我一直都知道,但當時怕她養父母傷心,所以尋親一直沒有進行。”王東昇說,他如今是漯河市藝術攝影協會的副主席,聽到杜翠英想要尋親的消息後,立即把消息告訴了蘭考縣攝影協會會長,希望對方能多留意此事。

“時間過去了這麼久,對於父母拋棄我一事,其實我心裡已經釋懷了,”杜翠英說,如果父母仍然健在,她也想盡一份孝心,如果父母已經離世,她希望能與自己的兄弟姐妹見個面,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是割捨不斷的。

據杜翠英介紹,她對親生父母的信息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們似乎在蘭考縣城居住,家裡至少有3個男孩,其他信息就一概不知了。如果您有線索,請聯繫大河報記者(電話:13603956709)或杜翠英(電話:136038539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