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喑滴。”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此詞虛實結合,相輔相成,虛實來回轉換,將詠柳抒懷和友人送別融為一體,情境浮動,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作者纏綿悱惻的憂傷之情,確為抒離別情之名篇。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首句"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寫隋堤上的柳色,陽光照射下,柳樹的陰影整齊的排成一排,“直”字似乎讓人聯想到這是正午時分,詩人站在隋堤上,一眼望去,地上陰影形成一條直線,接著目望之處,柳枝條條縷縷象絲線搖動,而煙裡一般是說春光時柳如煙,這就是說春光明媚柳煙中縷縷絲線晃動,讓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是看到此時此地此景,作者感嘆,看到多少次了,水面的柔波飄動而來送行。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登上高處眺望遠方的故鄉,朋友就要離開這繁華京城回去故鄉,而我這京城的倦客,在此刻有誰能知道和理解我,我的憂傷和哀愁。就是這柳枝或許能理解我的感受和心緒。“長亭路,”等三句寫在長亭路旁,年年因送別而折斷的柳枝恐怕早就有1千尺了,這表明了作者對人生中別離之事頻繁發生而生出的一種感概和感嘆。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中片回憶餞別宴,抒寫送別的憂鬱和苦悶,現在送別的船已啟程了,作者想起前事。“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用“又”說明送別已是第二次了。那次是在寒食節,而“梨花榆火催寒食”,一個“催”徒增煩惱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愁一箭風快”等四句,因船飛速象離弦之箭前行,而使人“愁”的原因是彼此牽掛著,送行人與遠行人心中不捨,留戀無盡,而船隻卻行駛很遠的距離。“望人在天北”表明轉眼間,雖彼此不捨,但望人卻不見,一個地南,一個天北,說明人各一方,距離很遠很遠。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下片寫送別後更深重的離愁別緒在心頭堆積。悽慘傷心無處可訴。船隻繼續行駛,漸行漸遠了,而作者心中惆悵排遣不了。“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漸漸的,只有靠近岸邊的水波盪漾,而渡口旁的“津堠”孤寂地矗立著,夕陽西下,蒼茫的天地間,春色彌散。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而此時此刻,讓人想起了前塵往事,“月榭攜手,露橋聞笛”多麼美好的過往浮現眼裡,象夢境一樣,更讓人感到淒涼,同時更加表明了作者對故鄉和對親人深深的眷戀和思念之情。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想起從前之事,就象在夢裡,我暗暗地滴淚。作者這樣的構建讓讀者感同身受,就象場景回放一樣,虛實結合,有前景,有後景,遠近結合,讓人讀來唏噓不已,徒生慨嘆。

蘭陵王,讀周邦彥《柳》

整篇詩詞前後呼應,採用情與景交融,情由景生,景在情裡,虛之實也,實則虛襯,使讀者能深刻的理解作者在送別時思念故土家園,思念親人的拳拳深情。作者從正午時送別,直到日暮時分,久久徘徊,心緒難靜,讓讀者也難以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