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轟炸機為什麼難造?

張雪-妙妙


造現代戰鬥機,印度表示:我行!但是造轟炸機,俄羅斯表示:這事有點難~

其實在航空設計入門的時候,老師都會提示學生,設計一架小飛機會很容易,但是你想設計一架大飛機還是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因為這是無數航空前輩用實際經驗換回來,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在上個世紀建造的“大力神”水上飛機。航空大亨休斯,採用了小型機技術積累的造的最大水上飛機,只短暫飛了幾百米,最終就只能在博物館裡落灰了。

轟炸機究竟難在哪?或者說大飛機的設計究竟難在哪?我們通俗的說,它是一個國家意志和國家技術實力的綜合體。有的小國想造大飛機,但是沒那個財力和物力,這點看看瑞典就可以知道;有的國家想造大飛機,有錢有人就是造不出來,這看看印度你就瞭解了。所以說財力、物力、人力,是你要造大飛機的最基礎。

(光上萬小時的選型風洞實驗,就已經足以讓無數小國望而卻步了)

有了上述基礎條件後,你具備了展開大飛機設計的初始能力,開始立項。現代大型轟炸機的前期立項就足以要了所有小國的命,因為你論證出來的立項方案,一定不是PPT,而是綜合上萬小時的模擬和實際等比例風洞的吹風實驗結果,外加對在航電、材料、結構、發動機等至少30個科目以上的綜合論證結果。一般來說,如果要立項一個大型轟炸機,估計到這開始花費就可以論億了,我們說的是美元。

(很多人看不上的轟-6 現在還有幾個國家能造的出來?)

隨後就是概要和詳細設計,由於有了現代化電子圖紙的幫忙,設計工作容易很多。但是你需要綜合幾百個單位,外加十萬小時起的設計工時,怎麼協調怎麼配合,怎麼在各個子系統之間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好了,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全球就剩下了美、俄、中三國才能繼續走下去,其餘國家都可以靠邊站了。

接下來就要開始原型機制造和試飛工作,此時需要你發動機、材料全面配合,外加上新型加工技術的整合,一般一架現代轟炸機的原型機制造工時,也得十萬小時累計起。好了,到了這一步,中美還可以繼續,俄羅斯有點突突-子系統跟不上,沒那麼多積累,只能先加工舊件了。

(現在出廠的圖-160 都還是利用舊件組裝的)

完了還有試飛、解決問題、量產。這些都是花錢,花時間,花人力的項目,沒有國力、技術、決心,根本不可能造出來大型轟炸機。我這只是一個泛泛的闡述,還沒有深刻討論下去,估計專業化人員可以把這個話題講到博士論文完成...所以,只是表面上的功夫,就足以讓我們窺見,轟炸機究竟多麼的難造!

以上為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的認識和資訊整合,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深入討論。

軍事天地


為什麼難造,轟炸機很難造嗎,沒有啊,二戰時幾大國的轟炸機群就鋪天蓋地,互相炸了一個天翻地覆,怎麼能說轟炸機難造呢?

題主是不是因為轟-20遲遲沒消息而有一點心焦,這倒可以理解。

轟炸機本身真的不難造,別看世界上能獨立生產大飛機的國家寥寥無幾,那是對適航要求極高的民航客機,而且民用飛機要講市場,講盈利。

即便如此,也有一些看上去實力不強的國家能造大飛機,比如巴西的E-175:

如果只是造一種起飛重量30噸以上,能攜帶導彈、炸彈的大飛機(這不就是轟炸機麼),但凡體量還可以的發達國家都能辦到,當然這樣的轟炸機戰場生存能力怎麼樣?

那可就不好說了。

就說二戰時期,能製造大型轟炸機的國家就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蘇聯、日本、意大利甚至加拿大、西班牙等諸多國家。

這麼多年過去了,人類的技術水平一直在進步,造大飛機真的不難!

難的是造能盈利的民用飛機、有戰鬥力的轟炸機。

所以“轟炸機為什麼難造”,關鍵就在於,現代戰場上轟炸機的生存條件越來越惡劣。

就拿網絡流傳的轟-20來說,目前主要有兩種猜測,一種是高超音速乘波體佈局、一種是亞音速隱形飛翼佈局,以筆者之見,前者的研發風險太高,推測轟-20最可能的方案還是後者。

但不管哪一種方案,顯然都極度重視突防能力和生存力,才能穿透敵國的防空網絡發動襲擊,然後還能全身而退。

能在現代戰場生存的轟炸機,型號就很少了,美國的B-1B還可以,B-2算很好,俄羅斯就只有圖-160可堪一戰,圖-22M3也勉強湊合,其他國家的轟炸機則都處於一種打醬油的狀態,只有中、美這種空軍大國才保留轟-6、B-52這樣的老傢伙,這些老將只能在完全的制空權下執行任務。

對中國的情況,要遠涉重洋打擊對手,轟炸機只能當孤膽英雄,必須有極強的戰場生存能力,雷達隱身是必須要有的,此外就是巨大航程所需的燃料,可想而知轟-20的尺寸不會小,至於載彈量……

明白人一眼就看得出來,轟-20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核威懾。

所以載彈量並不是太重要,難道還想一架轟炸機帶一堆核彈、炸平整個國家嗎?

正因為現代戰場上轟炸機難以生存,技術水平、軍費開支達不到門檻的國家索性都主動棄權,才顯得轟炸機難造,並不是造一架轟炸機就真的難如登天。

轟-20的出現不會太遙遠,各位敬請期待。

——


炎黃軍武


轟炸機是發射巡航導彈的良好載體,如果對一個遠離海洋的地區進行軍事打擊,海軍的艦艇無法發射巡航導彈,只有使用戰略轟炸機發射機載巡航導彈進行打擊。比如阿富汗中亞一帶,遠離海洋,如果要打擊重要的戰略或者戰術目標,使用戰略轟炸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戰略轟炸機可以在距離目標1000公里外就發射巡航導彈。

我們的轟六現在是改了又改還在服役,服役的原因就是沒有研製成功新的戰略轟炸機。雖然我們現在研製了殲10,殲15,還在研製殲20。這些戰鬥機的發動機還依然選用了俄羅斯的蘇27的發動機AL31,我們還沒有一種可以媲美AL31的國產發動機來裝備國產戰鬥機。同樣,前段說的沸沸揚揚的國產大飛機也是如此,我們可以自己製造除發動機以外的任何部件,唯一的短板和瓶頸就是發動機。

發動機的落後不是靠幾個科學家來解決的,現在的科學已經達到了全盤複製、反向設計推論。如果有實物,基本就能仿製差不多。比如,我們能夠把AL31發動機的所有零件都進行計算機CAD建模了,但是就是生產不了,因為我們沒有那種生產線,自己的生產線無法進行生產加工,我們能知道這個螺絲是什麼形狀的,但是不知道這個螺絲是怎麼加工的,是用什麼材料加工的。這就是中國現在最落後的兩個工業體系:材料合成工業、機械製造工業。這是兩個工業社會里面最傳統的、最基礎的工業體系,所有的國防產業、電子信息IT產業等都要以這兩個體系為基礎。就像清朝末年,我們進口德國的克虜伯大炮,自己就仿製不出來,就是因為我們無法冶煉出克虜伯的鋼,製造的精密度也不如德國。而材料合成、機械製造是一個國家最核心的綜合實力基礎,國家可以出口戰鬥機、導彈、軍艦、潛艇,什麼武器都能賣給你,但是生產線不賣你,你就乾沒辦法。目前,蘇27在中國有飛機機身的生產線,但是俄國人留了一手,發動機生產線沒有賣給中國;日本有美國的F15生產線,但是同樣發動機也不能自己生產,需要向美國購買。超級大國都這樣,核心的東西自己始終掌握著。如果我們要想突破這兩個體系,沒有劃時代的、超常規的發展是很難的,因為工業技術是靠幾十年的積累、逐漸提升的。不是進口一兩條生產線就能好的。就像我們現在能造出不錯的手機,卻無法造出優質的鐘表一樣,因為我們自己研製生產手機20多年,有了基礎,可鐘錶就始終沒有努力研製生產。


魔王YOU浩坤


首先是大。

飛機的尺寸是沒有辦法無限加大的。無限加大的後果就是結構重量最終會將飛機壓垮。但轟炸機往往需要超大的載彈量和超大的載油量。如果造的不夠大那麼就失去了實戰的意義。

其次是要進行突防。在突防過程中轟炸機要面對的是敵人無盡的打擊。在這一個方面來講轟炸機又必須做的小巧輕便。


因此轟炸機就成了一個矛盾的複合體。如果不做均衡和取捨就會導致轟炸機難以形成設計草案。


W君有機緣會看到很多科幻模型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往往會將無盡的武器加到一個機體上。有的時候W君看到這樣武器庫一般的機體就會不由得問,走的動嗎?


轟炸機也是一樣。目前主流的轟炸機載彈量大約是15噸左右,再多就要犧牲機動性和速度,再少實際上幾千公里飛過去投不到10噸炸彈也有點吃多了遛彎的感覺。

那麼均衡就成了轟炸機一個重要設計指標。往飛機上裝一件設備不難,難得是取消一件設備。

例如我們在做大飛機。但我們的轟炸機目前W君並不看好,原因就是在轟炸機上我們真的到了難以取捨的境地了。加什麼減什麼很難抉擇清楚。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覺得造轟炸機很難了。



而對於歐美俄,都有著造大型轟炸機的歷史,而且他們的轟炸機都經歷過實戰檢驗,那麼取捨就相對容易一些。在這點上,覺得轟炸機難的國家就得多造多用多感覺了。


軍武數據庫


第一:轟炸機發動機要跟據:轟炸機本身與載彈量總噸位,加上發射遠程導彈產生的外力總和,而設計的。第二:面積隱身性很難合理設計。第三:要達到大航程,油箱必要大與轟炸機大彈倉容量大是矛與盾關係,也是難合理設計。


用戶103709284718冰雪


轟炸機並不難造,難造的是符合需求的轟炸機。從概念上來說,轟炸機只是專門用於投放對地/對海攻擊武器、不具備或極少具備其他任務能力(包括使用航空火箭彈或機炮執行攻擊任務的能力)的機型,從這一概念上來說,製造一架轟炸機並不難,甚至說只需給一架普通的民用飛機掛上炸彈它就成為了轟炸機。即便是伊爾-28這樣的“專業”轟炸機,依照目前的航空工業主流技術水平來說製造出來也非常容易。然而,由於戰術作戰飛機特別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的發展,傳統上的戰術轟炸機事實上已經消亡,而現在發展的轟炸機清一色都是戰略轟炸機。從設計製造上來說,戰略轟炸機確實是一種非常難以生產的飛機。

戰略轟炸機屬於大型飛機,其起飛重量多在150噸左右或更高,從這一點就已經將大部分具備航空工業的國家排除在外。而即便能生產大型飛機,能製造出“合格”的戰略轟炸機也不容易。依照目前的標準,一種合格的戰略轟炸機,必須兼顧較高的載彈量、較好的飛行性能、較強的隱身能力和較為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上述幾點很難在同一種機型上得到統一,甚至可以說先天就是矛盾的——如果要實現大載彈量,那麼飛行性能就不可避免因重量增加而劣化;如果強調飛行性能,就要增加控制面,這與隱身能力產生了衝突;如果突出隱身能力,則最好儘量縮減機體尺寸,這又不利於電子設備的佈置。
因此,如果要製造出合格的戰略轟炸機,不但需要具有很強的大型飛機設計能力,同時也需要在航空發動機技術、飛行控制技術、航空電子學、結構科學和材料科學工程方面有較強的實力。可見,製造出一架性能合格的戰略轟炸機難度極高,除少數航空科學和工程技術水平達到頂尖水準的國家外,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這確實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軍機圖


作為技術最複雜的飛行器之一,轟炸機的建造難度確實非常大。目前全世界有能力建造大中型轟炸機的國家應該不到5個,嚴格來說,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俄。美國擁有B-52H、B-1B、B-2三款遠程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擁有圖-160、圖-95等轟炸機。這些轟炸機的航程均在一萬公里以上,中國的轟-6K僅次於以上5款轟炸機,但是最大航程不到一萬公里,因此還算不上戰略轟炸機。那麼,建造轟炸機的難點在哪裡呢?

第一個是技術方面。轟炸機是難度最大的軍用飛機之一,當前全球能夠獨立研製現代化戰鬥機的國家應該不超過10個,更別說是轟炸機了。轟炸機的研製和建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擁有完善的軍用航空工業體系,轟炸機的各個系統和主要零部件的生產,都需要先進的技術做支撐,還需要有配套的工廠能把這些零部件生產出來。比如說轟炸機所需要的發動機,就需要數十年的技術積累,進行成千上萬次的反覆試驗。即便是技術過關了,還要突破材料的限制,必須能夠生產發動機所需要的材料。最後的難點體現在加工工藝方面,發動機是非常精密的裝備,對精度的要求非常高。中國在研製國產發動機的過程中,就曾因為加工工藝不過關,導致次品率非常高。

第二個是資金方面。大型裝備的研製往往需要鉅額投入,比如說美國最新建造的“福特”級航母、“哥倫比亞”級核動力潛艇等,都需要幾百億美元的花費。轟炸機以及戰略轟炸機的研發和生產,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以全世界最先進的B-2隱形轟炸機為例,整個研發期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200億美元。加上研發費用在內的話,一架B-2轟炸機的造價高達20多億美元。如此大的投入,除了極少數大國之外,其他國家根本承受不起。俄羅斯雖然早就計劃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但是並沒有資金來源,所以不得不重新組裝生產圖-160戰略轟炸機。因為圖-160是蘇聯時期研發的,所以省去了一大筆研發資金。

最後一個是需求方面。戰略轟炸機的航程超過一萬公里,可以攜帶幾十噸的彈藥進行遠距離突襲和轟炸,而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這個戰略需求,所以根本沒有研製轟炸機的動力。戰略轟炸機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空基核威懾,進行大規模的地面轟炸任務,另外還可以作為大型反艦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空基發射平臺,總之進行的都是戰略性任務。普通國家根本用不到,所以顯得難度非常大。


老豆說軍武


難與不難,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一架大型轟炸機和一架同噸位級別的民航客機比製造難度,民航客機更復雜,技術要求更高。

轟炸機作為戰略性和進攻型武器,不是簡單的從設計製造上考慮問題,是要和國家的整體戰略思想一體考慮的。

就目前中國航空工業的設計製造生產技術,設計製造一架大型轟炸機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至少中國航空工業有生產轟炸機的堅實基礎,如果國家和軍隊需要,拿出一架頂用實用的轟炸機不是問題。大家可以耐心等待。不久的將來一架大型戰略轟炸機會飛上天。


孔乙己亂彈


轟炸機不難造。從技術角度上看,能造飛機的都可以造轟炸機。

關鍵是軍隊有沒有這個需求,國家有沒有資金,性能達到什麼水平。沒有高性能的可以低性能的。

比如中國可以製造轟六,也能研製出與轟六水平差不多的轟炸機。提高載彈量,增加航程。但是這種轟炸機已經落後了。中國又沒有美國那種電子戰飛機,進行護航電子干擾。戰場生存力很低。

做個東西不難,做好的東西才難。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不是難的問題,我在八十年代初當兵就是在轟六部隊當兵,參加過二次重大演練,81年在華北軍演轉場中轟六多少有些技術上的問題,最後到西安維護了很長時間。當時的轟六機腹下有六個開口艙門,起飛前後都會檢查艙門關閉狀態情況,機內人員六人前中後都有重要檢驗工作要做,可謂轟炸機的複雜和整體的特點設計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