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鯨魚身上寄生藤壺會痛嗎?

哪怕笑得再大聲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藤壺其實是生長在海邊的節肢動物,它與蝦,蟹是一類動物,只不過它喜歡固定自己取食,而不是爬來爬去捕捉食物。藤壺在中國很多地區是一道海鮮美食,鮮美無比。頗受海邊漁民喜愛。


但是有趣的是,藤壺還喜歡寄生在海洋動物身上,比如鯨魚,海龜等,乘坐這些免費的郵輪,它們在海洋裡跑來跑去,輕鬆捕食海洋中的各種浮游動物。日子過的很舒服。



藤壺每次褪皮都會分泌出很強的類似膠水的物質,牢牢把自己固定在鯨魚等海洋動物身上,與它們的皮膚連為一體,要想把它們取下來必須用一些特定的裝備,比如錘子等。但是我們不能定義它們為寄生動物,它們並沒有以鯨魚的肉和血為生,也沒有對鯨魚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它們就是鯨魚身上的附著物,加重它們遊動的負擔,當然過多過密的聚集也會讓這些龐然大物心生煩躁,心情不爽,不斷在海里翻騰,希望甩掉這些討厭的乘客。


科壇春秋精選


疼不疼我們不妄下結論,但不舒服是必須的,證據如下:

寄生在鯨身上的藤壺最為典型的就是桶冠鯨藤壺了,下圖是2013年死亡的一頭雄性座頭鯨,它的生殖器周邊附生了一圈桶冠鯨藤壺。試想一下,在如此敏感的部位,密密麻麻的扎進這麼多網球大小的堅殼,還是個不斷生長的活物,不難受就怪了!

其實“扎”都說輕了,詳細瞭解一下鯨藤壺的寄生過程你就可以大概體會到了。我們還是以桶冠鯨藤壺為例,下圖A是對它生長過程的描述,圖中深色陰影部分表示鯨類皮膚,最後大概能錨定到皮膚層一半的位置。但和人類一樣,鯨類身體各個部位的皮膚厚度也是不一樣的,剛第一張圖生殖器周邊的皮膚顯然要薄於其它部位。

我們繼續看,上圖中的B是少年桶冠鯨藤壺,為剛剛錨定在鯨皮上的狀況;C為青年桶冠鯨藤壺,基本成型;而D則為完全成年的桶冠鯨藤壺,上面是頂部視圖,下面是中部截面圖。其中BCD中的黑色部位都表示鯨類皮膚,也就是說鯨類皮膚填滿了鯨藤壺的空隙,生長在了一起。

上圖中箭頭所指的黑色部位就是實體的鯨類皮膚~

板壁內扣鎖死、不斷向下生長錨定,鯨藤壺跟鯨皮長在了一起~

與紮根岩石的近親不同,鯨藤壺們面對的挑戰要大得多,一是鯨不停的在遊動,水流湍急;二是鯨類皮膚不斷的在更替生長,隨時可能會隨著死皮脫落而被拋離。所以,鯨藤壺們除了要依靠外壁向內摺疊死死嵌入鯨類皮膚,還得不斷的向下生長,來抵消鯨皮的更迭。這不斷變大變深的石灰質硬塊兒,怎麼能不難受呢?

我們還以座頭鯨為例,它們頻繁躍身擊浪,或者用鰭肢、尾鰭不斷拍打水面,雖然可能的目的有很多,但毫無疑問是要通過這些激烈的海面行為來清除掉一些藤壺。下圖座頭鯨頜部的白色圓環就是鯨藤壺曾經附著過的痕跡~

鯨類可以忍著,小體型動物會因此喪命的!

雖然由於鯨類體型巨大,這些鯨藤壺不會給鯨造成太大的直接傷害,但間接影響還是不小的。根據記錄,座頭鯨體表附生的的藤壺最多能有半噸左右,這自然增加了鯨類的負重,並增大鯨類游泳的阻力;

而對於海龜等體型較小的動物,大量藤壺帶來的危害可能是致命的,下圖的這隻紅海龜就由於被藤壺寄滿全身不堪重負而陷入昏迷!最終被衝上海灘,被人類救治!


不入流的大劉


任何單方面的寄生都會導致原宿主痛苦不堪。

先不說鯨魚身上有藤壺痛不痛,就引申到我們人類身上,我們身體寄生一些東西也會很難受啊!像頭頂上的蝨子,肚子中的蛔蟲,皮膚上的寄生蟲,輕一點會導致我們瘙癢,紅腫,嚴重的甚至會直接導致我們死亡。也許我們體會不到鯨魚的痛,就像我們體會不到當年活熊取膽時黑熊的痛一樣,但是我們自己的痛每個人都會體會到。蝨子咬你的時候你會不會痛?蛔蟲寄生在你肚子中的時候你會不會痛?當疥蟲導致你長疥瘡的時候你會不會痛?

藤壺就是鯨魚身上的寄生蟲,不會給鯨魚帶來任何有益的影響。住在海邊的人可能對藤壺的認識比較深,也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藤壺附在牆壁上面的力度,附在石壁上面的藤壺用手都不一定能輕易摳的下來,附在鯨魚體表,也絕對不會輕易脫落。鯨魚體表很滑,所以藤壺也不會單純的靠自己的膠質來附在鯨魚體表,它們會紮根於鯨魚皮膚以下,狠狠的咬住,再分泌膠質,將自己緊緊的固定在鯨魚體表。痛不痛?痛!

其實鯨魚也會嘗試用很多方法去驅趕這些“體表壞蛋”,潛入深海摩擦,躍出海面衝擊,可是收效甚微。可憐的鯨魚只要被藤壺盯上了,這輩子就只能帶著它們四處旅行了。


下面放一些我們人類感染寄生蟲病的圖片,重口退讓!


再次提醒,重口勸退!


勸退無效,上圖。

↓眼裂頭蚴病的患者


如何避免寄生呢?下次我們再講。


科發源孫月


首先,鯨魚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就是俗稱的鯨油。它不但可以保持鯨體的體溫,也可以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在厚厚的鯨油的保護下,藤壺所產生的影響並不大,所以感覺不到疼痛。

藤壺是一種有石灰質外殼的節肢動物,通常會附著在岩石或者海洋鯨類的皮膚上。它通常會通過分泌膠質物粘粘在海洋動物身上。由於是粘粘,所以對於海洋生物的刺激並不大。

另外,藤壺不但可以食用,還可以作為藥用,但總體來講藤壺仍然屬於海洋汙染物之一。每年,沿海國家都會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清洗藤壺。


鹿小瘋


鯨魚身上駐紮的叫做鯨藤壺(Coronula spp.),它們與其他藤壺採取了不同的生存方式。

一般的藤壺寄生在石頭、船底這些潮溼的地方。它們靠著強力的黏膠,使自己能夠附著在那些地方。住在海邊的人也許試過採藤壺,就會知道用刀可以撬下來的。

但是鯨藤壺的方式不同,它選擇在活物身上寄生。為何會考慮在活物身上寄生呢?因為鯨魚遊動時,帶動水流,加大了鯨藤壺可能捕食的浮游生物數量,提高了生活品質。

但相應的,也有著許多風險。藤壺是一種一次定終身的生物,一旦它們選定了位置,就不能遷居。所以也不能從居住的地方脫落。

圖是幼年還有移動能力的小藤壺寶寶


例如鯨魚游泳時,可能將它掀翻,也可能長出新的皮,把它脫落掉,那麼它們就會危險了,而且鯨的皮膚也是溼潤滑膩的,不易附著,鯨藤壺只能採取嵌入鯨的皮膚能的方式應對這些問題。

鯨藤壺有著如同螺絲一樣的花紋,還會在不斷生長中輻射出更多的壁板,並且與周圍的鯨藤壺組合起來,加強錨定作用。也會向內深挖,牢牢抓緊鯨魚,所以人們在採集鯨藤壺標本時,都只能連同鯨魚的皮膚一切切割下來。

因為藤壺畢竟本質不是寄生生物,它不從鯨魚身上獲取營養,而是將鯨魚當成一艘“巨船”。所以它不想多數寄生生物那樣,會釋放神經信息素或是麻痺宿主的極巧。選擇直接的“嵌入”,這種疼痛可想而知。即使鯨魚在皮糙肉厚,巨大的數量仍然會使它感到不適。

而且除了大片裸露的皮膚外,還有鯨的胸鰭和尾鰭邊緣,也是不錯的艙位,這裡有被鰭捲起的渦流。這裡則住著鵝頸藤壺(Xenobalanus spp.),同樣的極巧,覆蓋了鯨的鰭。

當然,這種程度的疼痛對於鯨魚而言,還不算危險。非要做比喻,大概類似於瘙癢吧。


SME科技故事


謝謝您午夜精靈。本人常收視科教頻道,看到大鯨魚頭部不光滑的地方,:以為是受傷所致,必定是大傢伙,擦破皮是常有的事。經細看是一種象貝殼的東西。大鯨魚身上也有,成片成片的。想一想,可能是外來寄生蟲。如果是自身的寄生蟲分佈體上相對是較廣泛、均勻的。既然是寄生蟲而不是共生,那麼給鯨🐟帶來痛苦的。以上是杜撰了,慚愧。


仲秋481


我去海邊,酒店有私人海灘!但並不是那種,歪脖椰子樹,軟綿綿的沙灘! 而是礁石! 滿是這種小貝殼的礁石! 於是偷偷摸下海!浪大!出於人類本能!找對象附著! 礁石是最好的選擇! 全身傷口! 小口子! 2–5釐米 並不深!但你知道那是海水!等於拿傷口在泡鹽水!!那個酸爽! 呵呵 浪很急也很大! 現在想想都疼!


求雨鬼小哥哥


首先肯定不舒服,給你身上貼個膏藥你也不舒服是不!

其次,這可不是貼上半天的膏藥,而且上去就不下來了,所以,會習慣的。

再次,疼痛是生物的感知,我們知道,神經疼才是真的疼,而皮膚上是沒有明顯的神經的,所以歷史痛,也不會太明顯。

結論,很疼談不上,不舒服而已。


熊大讀書手札


這個問題回答的人真不少!

鯨魚到底疼不疼呢?你們是根據什麼判斷它到底是疼與不疼的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只有鯨魚才能真正知道疼與不疼!

也只有它的答案才是客觀而準確的!!!

大家說是吧!!!!!!



午夜精靈67099503


其實這個問題擬人化了,用不舒服更恰當,怎麼可能疼,任何寄生物對於宿主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讓宿主疼痛和不適,即使有疼痛或者不適也是對於宿主忽略不計的感受,所以寄生物才能長期寄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