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培育出畝產280公斤的大豆品種,請問各位老鄉現在大豆畝產多少呢?

聚膳源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曾有媒體報道黑龍江省農科院培育出了高蛋白大豆新品種,測產結果為280公斤!為當前黑龍江大豆平均畝產的1倍多!

看到這樣的報道,恐怕很多朋友表示這個品種的產量真的不錯,至少比我家的產量高。不過事實上是什麼呢?對於這樣的報道我們還是要準確解讀的。

首先,這裡的測產數據是試驗田,而非我們的普通大田!在進行產量評比測試的時候,所採用的均是在營養條件良好、管理條件良好的條件下所取得的,而這樣的條件卻是在農民的大田所不具備的,測產數據僅僅是為了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發揮出新品種的增產潛力。而農民朋友即便購買會該種子想要取得如報道的一般也是困難的。

其次,媒體報道出的數據對比沒有意義。在實驗測產中一般都選用小範圍,比如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測產,大家仔細閱讀媒體報道也會發現,通常會限定10畝連片,100畝連片測產,因為範圍面積越小,環境越容易控制,越大,也越難控制在最佳!也就難以取得較好的成績。

如上報道其送選用的是以測產的小範圍來對比黑龍江全省的大豆單產數據!要知道,在統計黑龍江全省大豆產量的時候是將遭受旱災減產、病災減產的大豆也一併計算進去的,甚至由於環境條件所造成的絕收大豆麵積也是計算進去的。因此來說這樣一對比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就實際情況來說,280公斤的畝產大豆數據還是非常亮眼的!比如從我國農業部所公佈的全國大豆單產數據看,平均畝產僅120公斤,而如果沒有遭受災害情況的話,普通大豆單產基本上是在每畝400-500斤的範圍。

不過這樣的數據同美國方面對比的話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美國全國範圍統計單產已經可以達到200公斤以上,而普通農戶如果管理得當的話,大豆單產基本上都可以普遍性的達到450斤以上。

從這方面對比看,我國的大豆還是處於落後的位置,在看到自己去的進步的同時,還能夠注意的國際環境所處的位置,才能有所進步,而不能只是看到自己的一點進步而沾沾自喜,並且從國內媒體報道的方式看,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看過這樣的報道很容易讓人覺得有些坐井觀天的味道。

以上來自科學興農。


科學興農


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夏大豆。處於黃淮海種植區域。畝產在200到600多斤之間,。由於品種,管理,氣候,播期的不同。產量相差很大。

之所以差距這麼大,高產品種更新慢是一方面。農戶在管理上誤區也不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播種量過大,間苗不及時。

只要芽率合格,適宜中密度種植的大豆品種,用精播樓畝播量在6斤左右就可以了。我們這有大膽農戶畝播量只有四斤,反而苗齊苗壯,管理得當。輕鬆達到500斤靠上。但是相當一部分農戶播量都在10到12斤之間。嚴重過量。

俗話說,稠了剔不稀,稀了栽不稠。意思是由於田間豆苗密度過大,通風透光變差。大豆形成高腳腿,後期更容易倒伏。病蟲害不容易控制。造成產量低不說,收割麻煩費用高。一畝地打二百來斤,算下來不賠錢才怪。



不重視微肥的補充。

大豆是需要鉬,硼,錳,鋅等微量元素較多的作物。如果嚴重缺乏,就會造成根瘤菌少,抗逆性差,花而不實,空莢秕粒等等。產量大打折扣。

有兩個時期補充很關鍵。一個是大豆苗期。超常量噴施磷酸二氫鉀。每畝達到400克。一個是開花初期,及時補充微肥。增強了對病害的抵抗力。達到營養均衡。為以後的豐產奠定基礎。



控旺不及時。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大豆在適宜時期噴施控旺產品。對增產十分顯著。

有些農戶不但不聽,反而美其名曰:不長高個不結大粒。白白錯過最佳控旺期。結果大豆長到胸脯深,甚至和玉米快並肩了。造成營養生長過剩,不結莢,貪青晚熟。產量還不到100斤,收割的工錢都不夠。

可能各地氣候,土壤不同。以上觀點僅做參考。如果您在大豆種植上有更好的經驗,歡迎交流。




我是今夕月映。堅守一種信念,堅持一份純真。歡迎討論農業農村農民的話題。


今夕月映


我國大豆平均畝產120公斤左右

而美國平均畝產214公斤、巴西191公斤、阿根廷185公斤。

這是去年農業部相關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的回答。

黑龍江是我國最重要的大豆產區,大豆產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來自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的數據,目前該省大豆平均畝產約130公斤。所以,這個品種畝產280公斤,確實可以說是黑龍江省大豆平均畝產的2倍多。

不過據糧油市場報瞭解到的信息,東北及黃淮大豆主產區大豆畝產超過120公斤每畝。例如,黑龍江農墾大面積畝產達170公斤,在部分高產示範片的大豆畝產甚至在200公斤以上。

農業部去年曾印發《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同時,從今年開始,在東北和黃淮海優勢產區,創建一批萬畝規模、畝產超200公斤的綠色高產高效示範片,為示範帶動更大面積高產高效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同時,《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大豆麵積達到1.4億畝,比目前增加4000萬畝。

近年來,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不斷下滑。上世紀50年代末,大豆種植面積曾達到1.9億多畝,2005年時大豆麵積為1.4億多畝,但到了2015年,大豆麵積僅為9756萬畝。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表示據測算,未來5—10年我國大豆年需求增量在400萬噸左右。解決大豆供求缺口,增加進口是必須的,但增加國內供給也十分必要。

所以,這次黑龍江省種子管理局審定的品種“黑農84”,是集高蛋白、多抗、優質、高產於一體的大豆新品種,很有必要推廣,來振興國產大豆。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

10.17


糧油市場報


這幾年來,我們這兒的多個大豆品種,如果種好的話產量都在500斤左右,去年我種的100多畝,平均畝產560斤,有夥計在汶上種500多畝,畝產達到了580斤。今年有個什麼藥物誘變的新品種,畝產達到了800多斤。我懷疑是轉基因什麼的,沒敢種,聽說他們種的挺好。如不信可來考查,山東省梁山縣。


農夫莊院潘


應該重點不在品種,。8年種誰豆4號畝產53。斤,但其後幾年產量不理想。13年14年、聽說中黃系列產量有500多斤,16年自種準豆4號,產量也是500多斤,鄰居中黃也是500多斤。但聽附近有地方絕收!17年、種中黃僅300斤/畝.鄰居也是如此。希望能不能有實驗室將影響產日量因素搞清。以指導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