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

浩中一內


宋太祖是開國皇帝,按理,他去世後,當由其兒子繼位。但是,從宋太祖那裡接班的,卻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

對此不同尋常之舉,正史的解釋是這樣的:

宋太祖之母杜夫人臨終時,宋太祖和趙普等人伺侯於榻前。杜太后問宋太祖,你知道你是怎麼得到天下的嗎?宋太祖哭泣著不能對答。杜太后再問,宋太祖隨口說:那是老祖宗和您積德。太后說: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假如周家有長君,哪裡還有你的分?你百年之後,要把帝位傳給你弟弟。記住,能立長君,乃是天下之福。當宋太祖含淚允諾之後,太后又令趙普把她的政治遺命記錄下來,放到一隻金匱裡。

至於宋太祖的死,有暴病死亡和趙光義下手而死兩說。且兩說都與趙光義有涉。

一說,宋太祖死前一晚,氣溫陡降,雨雪霏霏,宋太祖召趙光義到宮中飲酒。所有伺候的宮女和太監都被喝退下去,只能遠遠看見室內的燭影下,趙光義時或離席。到了三更時分,殿外積雪數寸。宋太祖手持柱斧――所謂柱父,是古人書房裡文具――打在地上,大聲對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解衣上床,鼻息如雷。然而,到了凌晨時分,宋太祖卻暴死於床。

另一說,也是兩人一同飲酒。宋太祖也大聲說:好做,好做。其背後的故事是,趙光義在酒裡給兄長下了毒藥,宋太祖察覺之後所說的“好做,好做”應翻譯“你做的好事!”聯繫到趙光義的確善於下毒――據說大詞人李煜和後蜀孟昶都是被他毒死——似乎並非不可能。


聶作平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7年,他通過戰爭消滅了大多數割據政權,基本上結束了五代分裂割據的局面,使北宋出現了100多年局部統一的局面。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終年50歲。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歷史上所謂的“燭光斧影"指的就是說的這件事。



“燭光斧影"指趙匡胤弟趙光義殺了自己的同胞兄長,之後登上了皇位。 當時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已30歲,幼子趙德芳也有26歲,但都沒有登上皇位,而後不久又莫名的死去。

北宋滅亡時,趙光義的後代只有趙構逃出,被群臣擁立為皇帝,是為宋高宗。宋高宗只活一子,年幼時病亡。趙構在南逃途中,被一路追殺,最後登上大船跑到大海上才逃脫。受此驚嚇,年紀輕輕的趙構得了不育症,再無後代。



趙構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燭光斧影"的全部情景,並對他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後代,國勢才可能有一線轉機。"於是趙構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並把皇位傳給了他,自此趙匡胤一脈又登上皇位,到陸秀夫涯山揹著小皇帝跳海,南宋皇位一直在趙匡胤的後代之手。 連趙光義的直系後代趙構都認可“燭光斧影"這件事,並在隨後把趙匡胤的直系後代找到做了南宋的第二個皇帝。至此,趙匡胤一脈重新獲得江山社稷。



行雲流水1437995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的突然去世為後人留下了一樁迷案。關於他的死因,其弟宋太宗趙光義逃脫不了干係。

建隆二年(961年),趙匡胤剛當了一年多的皇帝,他的母親杜太后突然患病並日漸沉重,她派人將趙匡胤和大臣趙普叫到病榻前,讓趙匡胤承諾“百年”之後,將帝位傳給其弟趙光義,趙匡胤只能答應。杜太后還讓趙普把這些話記錄下來,鎖進金櫃貼上封條。這就是歷史上的“金匱之盟”

一晃到了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50歲,身體還強健得很。一天,趙匡胤到弟弟光義家喝酒,兄弟倆喝得高興,痛飲到半夜。回到皇宮後,趙匡胤突然一病不起,朝中的政事只好委託給趙光義代理。

十月二十日這一天,天氣極為寒冷,趙光義進宮探病,趙匡胤吩咐左右退出去。內侍們不敢怠慢,都退出寢宮,遠遠地立在外邊等候差遣。寢宮內燭影搖曳,忽明忽暗,隱隱約約地能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在自酌自飲。酒過三巡,趙匡胤起身來到殿門口,用玉斧刺積雪,好像在說:“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趙匡胤回到屋內,內侍們又看到燭光下人影來回晃動,還有斧子落地的聲音,似乎趙匡胤還發出了“好做好做”的叫喚聲。內侍們正在疑惑,趙光義從寢宮裡走出來,讓他們趕快去請皇后皇子。皇后等人很快就趕來了,這時候趙匡胤已經氣息全無。

皇后和皇子們失聲痛哭,宦官王繼恩走上前來,勸了皇后幾句,又對她說:“國不可日無君。太后有遺囑,現藏在金櫃裡,應取出來看一看,遵照辦理。有人打開金櫃,趙普親自取出杜太后的遺囑,讓眾人審視。皇后見了,心裡更加難過,趙光義對她說:“今後當共保富貴,請不要擔憂。”第二天趙光義就正式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成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就是宋太宗。

趙匡胤突然死去,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樁疑案,也留下了“燭影斧聲”這個成語,後人常用它來比喻疑而不決的懸案。儘管不能認定宋太祖就是宋太宗殺的,但趙光義即帝位後,趙匡胤的長子被迫自殺,次子無故而死,趙光義是難以擺脫“戕兄奪位”的嫌疑的。

你認為呢?“老梁趣談古今”歡迎您關注、點贊、留言加評論。來吧,讓我們一起趣談古今漲知識。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妥刪除。


老梁趣談古今


趙匡胤是被他弟弟趙光義所殺。“燭影斧聲”的故事發生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那天天氣極為寒冷,趙匡胤心情不好,於是急喚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進入寢宮,屏退左右,只留兄弟二人自酌自飲。飲到深夜,趙匡胤出來了一次,玉斧刺雪,連說“好做,好做。”次日,天快亮時,趙匡胤駕崩。試想,假如趙匡胤覺的時日不多,需要安排後事,不可能只讓趙光義一個人進寢宮,趙光義又在喝酒時幾次躲避,趙匡胤又好用玉斧打人,這正是兩人打架的一個寫照。


二,太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年,並且身體健康,為什麼不傳兒子卻傳位給弟弟呢?要知道,人都是有私心的,在皇位繼承上,兒子與弟弟那個重要,不言而喻。更奇怪的是,趙光義繼位後,趙匡胤長子趙徳芳於公元979年被迫自殺,次子趙徳昭於公元981年無故而死。趙匡胤的妻子也被打入冷宮,囚禁致死。

有人會說,趙匡胤武功高強,趙光義怎是對手?要知道,再好的武功也熬不住年齡。


關山明月779


宋開寶九年農曆十月十九日,一個飄雪的夜晚。一群隨從守在皇宮萬歲殿外,室內宋太祖趙匡胤與弟弟趙光義推杯換盞。侍從聽不清兩人到底說些什麼,只有燭光通過窗戶投射出兩人影影綽綽的身影。

只見趙光義起身推讓著向後退縮,緊接著又聽見趙匡胤用玉斧鑿地的聲音,並聽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兩人宴罷,趙光義返回府邸,趙匡胤則鼾聲如雷進入夢鄉。可是等得清晨四更天時,太監未聽到趙匡胤鼾聲,進到寢室才發現其早已駕崩。

趙匡胤與趙光義乃一母同胞親兄弟。兩人出身武將世家,不過趙匡胤偏武,趙光義偏文,兩兄弟恰好互補配合默契。趙匡胤自後漢時期投靠郭威,後又被後周世宗柴榮重用平步青雲時,趙光義就一直跟隨哥哥不離左右。甚至柴榮死後,趙匡胤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趙光義亦是主要策劃支持者。

趙匡胤開國只有後周領地,其又與弟弟攜手南征北戰開疆拓土,趙光義由此深得哥哥信任重用,得封晉王,並擔任開封府尹要職。

開寶九年,趙匡胤歷經十幾年拼殺,除了遼國已將中原大部分土地納入囊中,可他卻驟然離世令世人驚異。尤其是朝廷只以趙匡胤年五十死於萬歲殿,寥寥兩語為其結論。而且當時趙匡胤已有兩個成年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可其皇位並未傳於兒子,反而是其弟趙光義榮登大寶,由此各種傳聞滿天飛,那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怎麼死的呢?且聽有書君為你梳理分析。

一,趙匡胤是否病死?

曾有人認為當日下雪天氣寒冷,趙匡胤醉酒喝得面紅耳赤,又出得殿來受冷風刺激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亡。

可有書君覺得,如果趙匡胤因病正常死亡,朝廷為何為此不著一字筆墨?更何況宋史不但對趙匡胤死因無記載,就是其臨終前一段時間內連其生病的記錄皆沒有。

趙匡胤出身武將太祖拳法聞名遐邇,可見其應有過硬身體素質。就在其臨終前十幾天,還冒著初冬寒冷視察京城部隊,可見其死前身體狀況應該良好,才使史書未有關於其生病訊息的流水記錄。因而有書君覺得,趙匡胤因病而死可信度不高。

二,趙光義謀殺說。

曾有人分析,既然趙匡胤不是病死,而且開寶九年南唐已滅,後主李煜垂淚對宮娥已由南京押解至開封,吳越王錢俶也已主動遞表稱臣,不戰而屈人之兵趙匡胤真的爽到家了。疆域遼闊志得意滿的他,還想再活五百年享受勝利果實呢,定不會生無可戀而自殺,那趙匡胤一定是被他殺。而從最後與趙匡胤在一起之人,以及此事最大受益者兩點來看,趙光義就成了最大嫌疑人,由此趙光義弒兄奪位之說不脛而走。

我們還是再回顧一下事發經過,當日趙匡胤與趙光義於殿內單獨對飲,侍從只從窗影中看到趙光義推辭避酒,隨後趙匡胤舉起玉斧鑿地。兩人宴罷趙匡胤入寢,趙光義則出殿返家。

可到四更天太監發現皇帝駕崩,趕緊將此事稟告宋皇后。她略一思忖皇二子趙德昭雖年長,但與其關係生分,還是看著長大的皇四子趙德芳關係密切。於是宋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召趙德芳前來繼位,而王繼恩出宮後並未去趙德芳府邸,反而前往晉王府。

當時晉王私人御醫程德玄正獨在府外轉悠。王繼恩問其為何至此,他只言恍惚晉王二更天時召見,可他趕到晉王府卻發現大門緊閉,未敢敲門一直徘徊到此時。王繼恩告知宮中之事,兩人迅速敲門面見晉王。當他們一行人回到宮中時,宋皇后一見竟是晉王先到不禁愕然,可事已至此,她只得稱其官家承認趙光義為新帝。

雖說趙匡胤死時,趙光義已經返家有不在場證據,可他畢竟是趙匡胤最後接觸之人難脫嫌疑。要說趙光義也確實有作案動機,他跟隨哥哥衝鋒陷陣只為有朝一日兄終弟及繼承皇位,可是兩個侄子業已成年,尤其趙德昭精明強幹頗有帝王之才,趙光義是否能繼位皆是未知數,於是他趁哥哥未明確太子人選之前弒兄奪位很有可能。

如果趙光義是兇手,其作案工具又是什麼呢?趙匡胤當時手中拿的玉斧,只是一種象徵權力用水晶製作的禮器。

這種玉斧雖有硬度,但其不能手起刀落傷人性命,更何況趙匡胤死時外觀並無傷痕,可見趙光義弒兄不是奪玉斧傷之,而是用了殺人無形的毒藥。趙光義可是用毒慣犯,有明確記載的降國之君孟昶、李煜以及錢俶皆被趙光義毒殺而亡。

至於趙光義毒藥從何而來,其御醫程德玄有重大嫌疑。

為何程德玄半夜於晉王府外反常晃悠?難道不是其提供毒藥後,知道晉王當晚行事又怕暴露,心神不寧的等待消息嗎?為何趙光義繼位後,程德玄被許以高位還不用做事,難道不是趙光義在酬謝其獻藥之功嗎?

還有王繼恩為何敢違逆宋皇后之意先找晉王呢?難道王繼恩不是趙光義買通的內線早有預謀嗎?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趙光義繼位後竟許以王繼恩主管一方軍政的高位,一個宦官居此高位怎不令人懷疑兩人有不可告人的交易?

趙匡胤死時已近年底,趙光義繼位後連這短短時間都等不及,就違禮制改換年號為太平興國。他為何如此心急改年號?難道不是掩蓋得位不正之心虛嗎?就連局外之人遼國,都認為趙光義自立為帝,就值得世人思索了。

更令人懷疑的還有趙光義繼位後,幾年之內其侄趙德昭、趙德芳以及其弟趙廷美皆離奇死亡,尤其趙德昭明明被其逼迫自殺,可在其監督修改的宋史中卻說趙德昭因吃肥肉而亡,趙光義到底想掩蓋什麼?

趙光義為顯其得位之正真的煞費苦心,他親自監督修改《宋史》有關太祖記錄,難怪正史中有關太祖之死資料乏陳。

可就在其繼位幾年後,突然又冒出一種趙光義繼位新說法。趙匡胤母親杜太后臨終前,告誡兒子能得帝位,皆因後周世宗柴榮把皇位傳於幼子,而非傳給年長有能力的兄弟所致,要求趙匡胤死後要兄終弟及,就皇位傳於弟弟趙光義,此詔書一直秘密鎖於金匱中。

此說法是否真實至今仍是謎,我們姑且不論趙匡胤生前,以及趙光義繼位時為何未有此詔書出現?如果此詔書是假,只能說明趙光義欲蓋彌彰的拙劣表演。如果此詔書為真,那麼趙匡胤眼見兒子成年有作為,很可能反悔才未將此詔公示天下,由此亦引起趙光義不滿才對哥哥起了殺心。

當日趙光義於酒中下毒才會推辭不喝,而趙匡胤發覺有異拿起玉斧卻已無力擲向弟弟,只有鑿地並大呼好為之。然後趙光義再將哥哥安頓好匆匆離宮製造不在場證據。

雖然一切都是推測,可趙光義繼位前後奇怪之舉太多,其雖為一代明君,終難脫弒兄奪位嫌疑。相信時間終會還原歷史真相吧。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宋太祖的死因留下了“燭影斧聲”之謎,到現在也是眾說紛紜。但可以從兩百多年後趙構的言行裡找到蛛絲馬跡。

說法一:太祖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屏退四周。三更時分,太祖以斧擊雪,回頭對太宗說:好做好做。躺倒起憨,五更而亡。眾臣觀太祖遺容,面色如同出浴。太宗宣佈遺照,慟哭即位。

說法二:太宗垂涎嫂子花蕊夫人美色,趁太祖酒醉時調戲於他。太祖驚醒,拿斧去砍,斧頭掉落,最後被太宗擊殺。

說法三:太祖重病,皇后遣大太監王繼恩召二人親子趙德芳入宮。王繼恩投了太宗,帶他第一時間進了宮,掌握大權。

說法四:太祖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或說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

不過不管哪種說法,太祖都死的蹊蹺,都和太宗脫不開干係。後來宋高宗趙構唯一的兒子死去,自己也沒有了生育能力,需要找人繼承皇位時,並沒有給自己這一支的子侄,而是給了太祖這支的七世孫趙昚(shen四聲)。據說是因為夢到太祖,告訴他當年太宗殺君篡位,天理不容,所以現在南宋被金打的如此悽慘。所以趙構還政於太祖一支,希望結束這種逃亡不安的日子。而趙昚也不負所望,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如是史社


宋太祖趙匡胤的死,確實是歷史上的一大疑案。

斧聲燭影事件後,趙匡胤一睡不醒,就此離世。而他去世後,弟弟趙光義提前得知消息趕到趙匡胤的靈柩前,繼承了皇位,成了大宋歷史上第二位皇帝,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太宗。

那麼斧聲燭影的具體經過又是如何呢?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趙匡胤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來商議事情,期間兩個人有喝酒,而且在喝酒的過程中,兩個人還發生了爭議。

當時,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有人從窗戶外面,看到了趙光義,離開坐席在燭影下,向趙匡胤做出請罪的架勢。似乎像是他犯了錯一樣,請求太祖饒恕他。

當時趙匡胤的表現是拿著斧子,連連的敲向地面,應該是很憤怒的樣子。並且嘴裡發出了“好為之”這樣的言語。

後來,兄弟兩人散夥後,趙匡胤睡下,趙光義起身離開。

就此,趙匡胤睡著再也沒有醒來,而是與世長辭了。這就是斧聲燭影事件的整個經過。

那麼趙光義到底是不是殺害哥哥趙匡胤的兇手呢?

但是,若他不是兇手的話,為何他會先得知趙匡胤去世的消息呢?

其實當時最早發現趙匡胤去世的,是趙匡胤二十四歲的宋皇后。

宋皇后發覺自己的丈夫去世後,她也沒有聲張,而是叫來了太監王繼恩,讓王繼恩去叫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

宋皇后和趙德芳的關係不錯,她是想讓趙德芳趕來,然後繼承老爹趙匡胤的皇位。

但是,王繼恩領命前去後,卻擅自叫來了趙光義,而並非是宋皇后所說的趙德芳。

你說王繼恩一個太監,他哪裡來的膽子,敢違抗皇后的旨意,擅自把趙光義給叫來呢?

除非一種可能,王繼恩和趙光義早就商議好了。一旦,趙匡胤駕崩,他就去叫趙光義來。

正是王繼恩先把趙光義叫來的,所以,趙光義第一個趕到趙匡胤靈柩前,然後順利登基當皇帝了。

這種推測,似乎很合乎人情事理。

可是,還有一種說法,說趙光義沒有必要害死趙匡胤。

這種說法是來自“金匱之盟”,大致意思是說,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去世前,把自己的兒子,還有宰相趙普叫到自己的病床前,叮囑後世。

趙普主要負責記錄,主要意思就是讓趙匡胤答應她,一旦趙匡胤這個皇帝,百年去世之後,就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

杜太后之所以提出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是因為她覺得五代十國的皇帝,之所以換的頻繁,是因為新即位皇帝的年齡太小,他們根本掌管不了整個國家。傳給弟弟就不一樣了,畢竟他們年齡長,肯定比小孩子要靠譜。

再說了趙匡胤這個皇帝,不就是從人家後周8歲小皇帝柴宗訓的手裡搶過來的嗎?

趙匡胤在自己的老母親的病榻前,也很認同這個理。

所以,他就答應了自己的母親。

後來,趙匡胤去世,趙光義即位,也就理所當然說得過去了。

但是, 要知道當時那種情況下,趙匡胤答應杜太后,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是不是處於真心呢,若是他想傳位給兒子,似乎趙光義只有殺了自己的哥哥,才能當皇帝。

總之,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趙匡胤的死,就是和弟弟趙光義在一起,談了一些事,喝了一些酒,睡著了就再也沒有醒來。

至於,他到底是如何死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也許他的死,永遠都沒有答案了,這就是一個千古之迷,以前是以後也是。

趙匡胤去世時,年僅49歲,是突然暴斃的。


史學達人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一夜之間突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一、《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一個雪夜,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原趙匡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亮,趙匡胤離奇地去世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二、《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覬覦已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正在加載威嚴的永昌陵

三、《涑水紀聞》裡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后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后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吾母子之性命,皆託官家。”

四、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后的意見。說是杜太后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裡,這就是所謂的“金匱預盟”,也就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但是“金匱預盟”在初版的《太祖實錄》卻未見記載,在第二次編修的新錄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確有其事,仍疑點重重。

這一切,都使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 趙匡胤死時的“燭影斧聲”。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裡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裡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所以他死的很離奇。

二是 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該通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

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 “金匱預盟”的真偽。

正在加載手繪花蕊夫人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正值壯年,他的弟弟光義23歲,太祖次子德昭11歲,四子德芳3歲。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此事,公佈出來的。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佈出來呢?

還有一些疑點,也使人們對趙光義有非議。

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這就打破常規的迫不及待,只有一個解釋:搶先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裡有鬼?

逼殺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趙德芳(當時僅23歲)後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趙匡胤的遺孀死後,趙光義不按皇后禮儀發喪。這些都是偶然的?

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這裡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

據說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並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於是趙構終於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時離那個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經有187年了。

這恰好說明了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一個基本的答案。

宋太祖的死因至今沒有準確的定論,那天晚上皇帝遣散了所有的宮人,僅趙光義在身旁,只有人隱隱的聽到趙匡胤說“好做好做”至今還留下燭影斧聲的懸案。






歷史數據


宋太祖在北宋的統一戰爭中,幾乎是無一敗績,其獨到的戰略眼光、軍事才能讓後人欽佩。趙匡胤是北宋最偉大的領導者,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結束了五代時期的動亂,讓中原重歸和平。中年的趙匡胤身體強壯,在公元976年八月,還曾送走了北伐的隊伍,卻在短短几個月內撒手西去,這究竟是為什麼?

趙匡胤遷都洛陽未果,兄弟之間產生隔閡

在平滅南唐之後,趙匡胤很高興,在宴席上大大犒勞了曹彬、潘美等人。《宋史》記載“庚戌,以曹彬為樞密使。”曹彬升了官,任職樞密使,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並且趙匡胤還把吳越的國王放回了國,當時很多人上疏要求留下吳越的國王錢俶,從此時也能看出宋太祖的仁厚。

天下已經基本平定,只剩下了北汗和幽雲十六州。趙匡胤突發奇想,想回老家走一走,很多文武大臣和晉王趙光義一同跟隨趙匡胤來到了洛陽。趙匡胤走在家鄉的小路上,是無盡的感慨,想起了當年他離家的時候,並且在他父親的墓前大哭了一場。

其實趙匡胤已經很累了,他平定的荊湖、後蜀、南漢、南唐,每次的戰略部署他必定事無鉅細、百番揣摩,力求做到萬無一失。他來洛陽的目的就是為了遷都,洛陽城有險可守,不像開封一馬平川。如果開封為都城,長時間需要大量的軍兵守衛,一旦有敵人度過黃河,開封則無險可守。

洛陽則會好很多,駐防士兵可以減少很多,減輕國家負擔,而且都城也會更安全。在趙匡胤提出遷都洛陽的時候,只有一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那就是晉王趙光義。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也是當時除了宋太祖權勢最大的人。趙光義說開封擁有河渠,運輸方便,並且說了很多遷都的弊端。

最後趙光義以“在德不在險”停止了兄弟二人的對話。趙匡胤明白了,此時的趙光義已經羽翼豐滿,甚至可以和他進行分庭抗禮。然而趙匡胤卻沒有駁斥弟弟的話,他看出了弟弟的野心,但他害怕內部再發生動亂,於是就這樣趙匡胤再次回到了都城開封。但在內心深處,兄弟倆已經有了隔閡。

燭光斧影間,各方評說不一

《宋史》中,對趙匡胤的死只有如下記載: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除此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雄才大略宋太祖理論上應該對其加大描述的筆墨,但是為何如此簡單呢?正史中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去找野史中的記錄。

《續湘山野錄》有這樣記載,這天,天空突然下起大雪,趙匡胤就命人叫晉王覲見,兩人在桌旁對飲。在席間,趙光義曾經站起身來,有推辭狀。酒喝得差不多了,趙匡胤打開了門,用玉斧戳在雪上,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

意思就是讓趙光義好好做。隨後趙匡胤就回屋休息,鼾聲很大。原文是這樣:

“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到了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趙匡胤已經沒有生息,宣告其駕崩。

《涑水紀聞》曾記載,在趙匡胤駕崩的時候,宋皇后命令宦官王繼恩,馬上找來秦王趙德芳。王繼恩卻沒有這麼做,他直接找到了晉王趙光義,然後訴說前後,希望趙光義馬上跟他進宮。趙光義知道後非常震驚,接著說他需要回去商量一下,後趙光義就跟著王繼恩來到皇宮內。宋皇后見到趙光義之後很驚訝,就說出:

“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趙光義安撫了宋皇后,說不必擔心。

推測下來,趙匡胤是否是自然死亡?

《續湘山野錄》中關於此事的記載比較邪乎,後世猜測有一定的可能性是趙匡義設計謀害了太祖皇帝。因為當時的在酒桌上就他們兩個人,趙光義是有時間動手的。而且在之前的洛陽遷都事件中,他們兄弟之間以已經有間隙。

但是在之前的“金匱之盟”中,趙匡胤的母親曾經要求傳位給趙光義,這也是事實。基本上不出大問題,趙光義必定是下一任皇帝,他沒有太大必要去做這風險極大的事。況且論權謀、理政的本事,秦王趙德芳遠遠不如趙光義。

在趙匡胤的統一戰爭中,可以看出趙匡胤是個非常理智且高明的統帥,很少出現錯誤,基本上按照他的戰爭計劃都是萬無一失。這有點像明代的戚繼光,每次剿匪行動必須制定周密的作戰計劃,還要想到各種突發狀況避免失敗。這樣一個明智的君主是不會傳位給一個才18歲的孩子,當時秦王趙德芳才18歲。

趙光義且不住在皇宮內,他是晉王住在宮外,沒有事情是不能隨意進宮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曾記載,趙匡胤在回洛陽祭祖的時候,在父親墓前痛哭,並說此生再也不會回來。而且書中記載了趙匡胤有酗酒的毛病,且從開寶八年開始,身體就每況愈下。在開寶九年,突發疾病去世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遷都洛陽未果,可能成為趙匡胤心中的結,他遷都洛陽有剋制趙光義的打算,雖然是親兄弟,但此時趙光義野心太大。趙匡胤對他弟弟很重視,因為他已經確立接班人就是他的弟弟,趙匡胤很現實,但是他也很矛盾,他明白弟弟的野心,但還是要把皇權交給趙光義。也許是這個心結使他太過抑鬱,可能促使病情加重。

所以,筆者更加傾向於趙匡胤是自然死亡(或者應該說是病死)的說法。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但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史料都無法考證,只能等待有新出土文物碑誌等,來確定當時發生的事。

分享有趣有料的歷史故事和觀點,我是醉愛談歷史,歡迎關注!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涑水紀聞》、《續湘山野錄》


醉愛侃足球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被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突然不明不白撒手歸西,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一樁懸案,後世對此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種意見是趙匡義“弒兄奪位”。依據《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

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趙光義只比哥哥趙匡胤比小12歲,而哥哥身強體壯,等他自然死亡,恐怕自己也老的不能接班了,所以只能害死哥哥取得帝位。為了漂白自己,趙匡義多次編修《太祖實錄》,三次修改裡面的內容,顯的有點欲蓋彌彰。另外趙光義繼承皇位與“金匱之盟”的本意相違背。杜太后囑咐趙匡胤吸取前朝的教訓,不讓幼帝登基來保證趙氏江山的長治久安。但趙匡胤去世時,兒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年齡較小的兒子趙德芳也已十八歲,從年齡上來看,不管哪個兒子繼位,都不符合幼主繼位可能引發王朝動盪的說法。

第二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趙匡義無關。據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

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由於有“金匱之盟”( 宋朝杜太后病重時臨終遺言,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由於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得名),宋太宗本身就是合法皇位繼承人,那他還何必冒風險呢?並且顯然對“金匱之盟”趙匡胤是認可的,如果不認可,他可以隨時賜一段白綾或者一柄寶劍,起碼不會把反對趙匡義當皇上的趙普丞相免職,也更不會把趙匡義升為“晉王”。

個人認為宋太宗的嫌疑最大!因為:一,趙匡胤為人豁達,仇家並不多,仇殺可能性不大;二,趙匡胤死前,身體一直很好,病死可能性也很小;三,太宗即位,將趙匡胤的幾個兒子全部迫害,這更說明其登基的不正規性;四,大宋朝臣及後世君王大都認定是太宗所殺;五,南宋高宗將大宋基業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