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吃飯發現碗中有根頭髮,隨後叫來廚師,廚師是如何機智逃生的?這件事結果如何?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可以說是大明王朝的明星皇帝,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關於朱元璋的傳聞故事層出不窮。題目中朱元璋吃飯發現碗中有頭髮的事情,出自於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前聞記》。



《前聞記》是記述明朝前期野史傳聞的書籍,其中有一篇《龍鬚》,原文如下;

太祖皇帝嘗進膳,於膳中得發一莖。召光祿官問之,對曰:「告陛下,此不是發。」上曰:「是何物耶?」對曰:「龍鬚也。」上眾自捋聖須,隨手得一二莖,遂叱去,不復問。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朱元璋吃飯的時候發現御膳中有一根頭髮,於是召集了光祿寺的官員詢問情況,[清朝以前,皇帝的膳食、祭祀等事務由光祿寺負責]。



光祿寺的官員到來後,耍了個小聰明,對朱元璋說;“這不是別人的頭髮。”朱元璋問到:“那這是什麼?”官員回答說:“陛下的鬍鬚呀。”於是朱元璋捋了捋鬍子,發現自己還真掉了幾根,心想原來不是光祿寺的責任,於是叱退了光祿寺官員,從此再也沒有問過這件事。

這個故事流傳到了現在,版本又有了很大的改動。說的是朱元璋吃到頭髮時,大發雷霆之怒,當即命令侍衛把做飯的御廚提了上來。御廚剛開始也懵了,根本不知道什麼情況,只是看到朱元璋非常憤怒,大殿之上每個人噤若寒蟬,所以趕緊恭恭敬敬的跪了下來。



朱元璋見到御廚後,命人拿著御膳中的頭髮說明了事情。此時御廚趕緊磕頭,並且說:“小人自進宮之初便剃光了頭髮,為得就是防止玷汙了御膳,所以這跟頭髮不是小人的。”說著御廚把帽子給摘了下來。此時朱元璋才看到廚子竟然是一個光頭,頭頂上一根頭髮也沒有,於是選擇詢問光祿寺官員,才有了剛開始的“龍鬚”一事。

實際上這件事本身只是一個野史傳聞,後人曾經評論祝枝山的《前聞記》,說可信者百中無一,以此可見,這件事本身就是假的。而後人再次編撰的廚師一事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另外說一下,朱元璋這個人,自從當了皇帝之後,真可以說是日理萬機。有人曾經統計過,朱元璋有時候一天需要批閱四五百份奏章。因此朱元璋曾經規定全國公務員和自己一年只有三天假期,即每年農曆新年、冬至,以及朱元璋的生日。以此可見朱元璋也不可能因為一根頭髮去追根究底的審問廚子,最多也就是命人通知光祿寺官員。


我是越關


朱元璋吃飯時,發現碗裡有根頭髮,龍顏大怒,喊來做飯的廚子,責問他:“是不是你掉的頭髮?”

廚子跪在地上,緊張地不敢抬頭,戰戰慄慄,架不住他這麼一哆嗦,頭上的廚師帽忽然掉地上了,赫然露出一個大光頭。

朱元璋氣笑了。

這算是一個演繹版的說法。事實上,假如這位廚子露出光頭,難免會讓朱元璋聯想到這是在影射他本人曾經當過和尚的經歷,這位廚子多半是難逃一死。

實際上,故事是另外一種版本,記載於明代祝枝山所著的《野記》裡。

“太祖進膳有發,召問光祿官,對曰:“非發,龍鬚也。”因即捋須,得一二莖,遂叱去,不復問。”

說的是朱元璋一看到碗中的頭髮,龍顏大怒,喊來光祿寺的官員,問他這根頭髮的來路。

光祿寺是負責皇帝飲食的部門,祝枝山在這裡沒說具體是哪位,到底是卿、少卿或是丞,考慮到不管是誰,他們作為後勤單位的頭目,肯定在拍馬屁方面具備深厚的功底和特殊的心得。

所以這位光祿寺官員看著頭髮,馬上就脫口而出,“陛下,這哪裡是什麼頭髮,分明是您的龍鬚啊!”

朱元璋半信半疑,捋了捋自己的鬍子,果然掉下來一兩根,“噻,最近的新陳代謝有點快呢”。嘆了口氣,愣神的工夫,擺擺手把光祿寺官員轟走了。

題目中的廚師,是沒有權利見到皇帝本人的,皇帝哪是誰想見就見的?

但這位光祿寺官員的回答,很明顯是救了做飯的廚子一命。

這種保障宮廷膳食的機構,到了清朝,逐漸演變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追溯機制,誰採買的食材,誰清洗的,誰烹飪的,誰端上桌的,都有專人記錄,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保證調查出這根頭髮的來源,並讓“肇事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歷來現實


朱元璋吃飯發現碗中有根頭髮,隨後叫來廚師,廚師是如何機智逃生的?這件事結果如何?

吃飯吃出頭髮,應該算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大部分的人看到碗裡有頭髮,要麼重換一碗,要把頭髮挑出後來繼續吃。可是,對於古代的帝王來說,碗裡挑出頭髮,就算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了。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曾經就在吃午飯時,在飯裡挑出過頭髮,身為帝王的他,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眾所周知,朱元璋脾氣暴躁,大臣中很多都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賜死。在位期間,因為一句話說錯了就人頭落地的大臣,更是不在少數。

其實可以理解,朱元璋出身貧寒,自卑感和君王的尊貴感融合在一起,造就出他古怪的脾氣。

幼時的朱元璋,曾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而無能為力,所以在稱帝后他成了一個擁有極端控制慾的帝王。

他要的就是絕對衷心,絕對臣服,若是不忠,就要項上人頭。其實這也暗示了他在吃出頭髮時,註定不會平息怒氣。

朱元璋有個妻子,是大家都知曉的馬皇后。朱元璋很寵愛馬皇后,在朱元璋最落魄的時候是馬皇后陪他挺過來的。

馬皇后死後他也沒有再冊封皇后,可想而知馬皇后在他心目中地位之高。二人時常一起吃飯。這一根頭髮的故事,就是在二人吃飯的時候發生的。

有一天,二人在共進午膳時,朱元璋突然龍顏大怒,下令把做飯的廚子抓起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朱元璋在菜裡吃出了一根頭髮。吃出頭髮,原本是小事,況且朱元璋也算是一個吃苦耐勞的人。稱帝前飢一頓飽一頓的,飯裡摻著泥土也能吃的很香。

稱帝后朱元璋雖然也節儉,可吃出頭髮,這讓皇帝的臉面往那兒放呢?再者,此時的他脾氣變得異常暴躁,當然會勃然大怒。

同樣的,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出身貧寒的人了,他乃一國之君,是名副其實的真龍之子。這事要是傳出去,對他的名聲影響也是極大的。

此時的朱元璋勢必要廚子給他一個交代了。對於一個御膳房的廚子,他主要任務就是伺候好皇帝、妃子等飲食。

可是皇帝勃然大怒的召見他,想必他定是嚇得六神無主。但是,這頭髮,到底是哪裡來的,他也說不清楚啊。

廚子面聖,皇帝質問,情急下拿走了自己的帽子,竟然是一個光頭。廚子囁嚅道,正是害怕御膳房的廚子在做菜是不小心將頭髮掉下去,惹怒皇上,所以人人都剃了個光頭。

問不出個所以然的朱元璋,也不好直接為難廚子,只好叫廚子退下。廚子命是保住了,可是,這頭髮的事情還沒有解決,朱元璋實在是難嚥下這口氣啊。這廚子也不知情,但是這事必須得找個人出來做個交代。

找誰呢?於是朱元璋就找了一個官員,問他為何飯菜會出現一根頭髮,並且勢必要官員給他個交代。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生存必須會溜鬚拍馬,這官員也是有眼見的人,知道這事必須得想個法子。

於是他對朱元璋說:“啟稟皇上,這不是頭髮”。這話一說,朱元璋就更生氣了,難道這官員是存心挑戰他身為皇帝的權威嗎?膽敢指鹿為馬,朱元璋更為氣氛。

朱元璋問到:“這不是頭髮,那這是什麼?”這官員又回答,“這是真龍之須啊”。

此言一出,朱元璋龍顏大悅。看了看自己的鬍子,摸了摸自己的鬍鬚,似乎像是那麼一回事。

這說法也妙,不僅沒有影響到他皇帝的尊嚴,還顯示了他做皇上的尊嚴,這一番讚賞,讓朱元璋很是高興。其實,對於朱元璋而言,正是因為他是從底層做上來的皇帝,他最怕的,就是他的身份,從骨子裡帶來的自卑感。但是,不管怎樣,朱元璋絕對是一位偉大的開國皇帝。


史之策


明代史書中便記載說,那個廚子是個光頭,他為了保證食物乾淨把自己的頭髮鬍子全剃了,就在朱元璋勃然大怒的時候,那個廚子戰戰兢兢的摘下帽子給朱元璋看並解釋說他根本沒有長頭髮 。朱元璋一看錯怪了,臉上掛不住,於是又責問御廚,沒有長頭髮,那頭髮是哪來的呢?御廚仔細研究了那根頭髮後,回答說,那根本不是頭髮,是皇上的龍鬚。

如果單單查明真相,證明了是皇上犯糊塗,這廚子可能還是難以免去一死。因為皇上是不會錯的呀,誰敢去指證皇上犯的糊塗,更何況是殺人如麻的"屠夫"朱元璋。

瞭解過明朝初期歷史的小夥伴們應該對朱"屠夫"多少有些瞭解,他在和平年代對隨同自己浴血打天下的那幫“鐵哥們”實行慘無人道的批量屠殺。是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裡屠殺功臣最多、最殘酷的,沒有之一!

在古代,平民百姓家裡如果有人在朝廷裡當差,那絕對是一件長臉的事,哪怕那個差事再普通不過。但是我們也常說伴君如伴虎,要是一不小心犯了什麼忌諱,真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尤其是遇上殘暴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更是天天日子過得提心吊膽。

所以對於如此暴君,若只是單純指證是皇上搞錯了,自己其實沒有錯,說不定死的更快。幸好當時是馬皇后在旁邊,一聽廚子解釋了緣由,便馬上解圍說原來是陛下的龍鬚掉到碗裡了啊! 朱元璋捋一捋鬍鬚大笑道,確實是自己不小心掉落的。於是廚子就撿回來一條命。



吉玲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朱元璋作為一代帝王,殺伐果斷,底下的這些個服務人員自然是心中有數的。

朱元璋吃飯的時候,發現飯中有頭髮,遇到這類問題,我們來看廚子是如何機智應對、虎口脫險的。

首先,遇到事情不慌張。正因為朱元璋大怒,廚子更要冷靜,皇帝身邊,稍有差池,腦袋就搬家了。古人說:每臨大事有靜氣,就是教導我們遇到再大、再緊急的事情,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這個廚子做的不錯,沒有大驚失色、大喊饒命。

其次,要找到事情的起因。皇帝說飯裡有頭髮,那廚子得去辨別到底是不是頭髮撒?莫不是海帶絲、綠葉菜啥的,被皇帝誤認了呢。如果真是頭髮,那得分析分析頭髮從哪裡來撒,自己的?端菜的?皇帝自己的?這樣才能做到心裡有數,為下一步想好應對之法打好基礎。

最後,要準備好說辭,不一定是陳述事實,但是一定要對著皇帝的心理,讓皇帝高興、不追究。故事裡這個廚子發現是皇帝的鬍鬚,就說:“皇爺,不是頭髮,是龍鬚撒。”這一說,可不把皇帝逗得屁顛屁顛的。

你想想,朱元璋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只要下屬的解釋合情合理、合他心意,他又怎麼會濫殺無辜、斤斤計較的呢。

其實,平時我們在飯店就餐的時候,也難免會出現頭髮、蒼蠅、雜質這類事情,如果飯店的服務員能學會這樣處理事情的方法,顧客又哪裡會大吵大鬧呢?





水月觀


朱元璋是皇帝,皇帝吃的飯就是御膳,不要說有根頭髮了,就是甜了鹹了,就有可能觸怒龍威,招致殺身之禍!

偏偏有那麼一次,朱元璋和馬皇后一起在吃飯,吃著吃著,朱元璋臉色嚴肅起來,馬皇后一看,原來有一道菜中有半截頭髮,這可完了,朱元璋命人把廚子叫了過來!

大家肯定認為這廚子完了,免不了要殺頭啊!

一、朱元璋吃飯吃到了頭髮,龍顏大怒,命人把做飯的廚師叫了過來,廚師顫顫巍巍的過來了,他也不明所以,就知道皇帝很生氣,過來之後就跪下磕頭,沒成想,帽子滑落了,漏出一個大光頭出來。

二、朱元璋一看,也沒法衝廚師發火了,明顯是人家的也不可能啊,所以只能叫來負責皇帝飲食的機構,準備治他們的罪,沒成想過來的人說了一句話,朱元璋從大怒變成了龍顏大悅!

來的人跪下看了一眼桌上的菜品,說道“聖上,這不是頭髮,這是龍鬚啊”,朱元璋摸了摸自己的鬍子,笑罵著就讓那個人滾蛋了!

三、朱元璋吃飯吃飯頭髮,這件事沒有正史記載,大概率是民間傳說,說明了遇見性格易怒的領導拍馬屁的重要性!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看到這個問題,本來知道這個事不想說,現在既然有人問了,就還是說說吧,這是一個塵封的故事,請傾耳傾聽。

一根頭髮

某日朱元璋用膳時無意間看到一根頭髮在碗中,很是生氣,就叫來了做這頓御膳的廚子。這名廚子也是聽到了些許的風聲,來了御前之後,立馬跪下誠惶誠恐的說陛下饒命。

保命的一場對話

朱元璋見到該廚子這副表情,也是動了惻隱之心,於是說道:“你說吧,表現好了就饒了你?”,這名廚子見到有戲,就趕緊的向朱元璋答道:“陛下,我會背《大誥》,這就立馬背給陛下聽”。

朱元璋聽到之後來了興致,就說道:“知道背《大誥》,罪減一等。但是背錯了就加重罰,我抽其中幾句,你來背背”。之後朱元璋抽了幾句來讓廚子背,廚子對答如流。朱元璋很是很滿意。

死罪可免,還是得罰

朱元璋見這個廚子還算順眼,所以就沒有打算從重處罰了,但是為了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不罰又不行。所以朱元璋最終決定,罰這廚子一年的薪水,還有就是做一頓好餐。廚子聽到之後趕緊跪謝龍恩。



這個故事看到這裡結束了,得告訴你一個真相了,該故事純屬虛構,看看就好,不過關於背《大誥》罪減一等的事情倒是真的。


淡看天上月


朱元璋經常為了批閱奏章熬到深夜,也會為了工作錯過了吃飯時間。一次,他突然聽到了幾聲“咕咕”的響聲,於是,他喊了一聲,來人,朕餓了,趕緊讓人備好膳食。一個老太監應聲出現在了殿門處,揖手回道,是,皇爺!不一會兒,這個老太監便返了回來,對老朱說,皇爺,膳食已經弄好了,您移個駕,過去吃吧?

朱元璋一聽,怒了,我可是皇帝,吃個飯還要我挪步過去?太放肆了!讓人給朕端過來!不然砍了你這個狗東西的狗頭!不一會兒,老太監領著一群小宮女端著飯菜進來了,朱元璋手一抬,隨便點了一個小宮女,讓她將自己捧著的菜餚端到自己面前,然後拿起碗和筷子,用筷子在碗裡隨意地攪了攪,正要吃的時候,他突然發現碗裡有一條黑黑的、細細的東西,結果他仔細一看,是一根頭髮。朱元璋勃然大怒,狗東西,為什麼膳裡會有頭髮?老太監嚇的趴在地上,他也不知道,就叫來了廚師。

廚師聽了,總覺得脖子涼颼颼的,想了想,笑著說道,皇爺,這可不是頭髮,是龍鬚。老朱心裡一個咯噔,龍鬚?然後不由自主地用手捋了捋鬍鬚,攤開手一看,果然,手裡有一兩根鬍鬚。原來,自己竟然掉鬍鬚了,朱元璋心想,看來自己最近確實太累了,需要好好放鬆放鬆了。不過,他很快回神過來,看著老太監和廚師,這真是太尷尬了。所以,朱元璋只好又厲聲罵了老太監和廚師幾句,便讓他們退下了。





瞧我這張嘴呀


這種事情能讓朱元璋碰上,相關人員恐怕早已瑟瑟發抖,以朱元璋的秉性,不剝幾個人的皮顯然是不會罷休的。但這件事的處理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可謂是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帝王,沒有之一。他不僅身世悽慘,而且還做過和尚討過飯,就這樣一位快要餓死的布衣,卻成就了帝王偉業。

朱元璋稱帝之後,深知民間疾苦,對貪官汙吏是深惡痛絕。他親自改良和發明了包括剝皮揎草在內的一些酷刑,專門用來對付貪官汙吏和反對他的不法之徒。

朱元璋懲罰人的手段之殘忍,不但讓不法之徒為之膽顫,而且使滿朝文武及宮中差役如履薄冰。有人膽敢糊弄朱元璋,輕者會被杖打一通,重者則會因此喪命。

我們要說的這件事,正史中自然不會記載,它是來源於民間野史。至於吃出頭髮這事是否真實,我覺得沒有考證的價值,權當是茶餘飯後的一個小故事罷了。

據野史記載,有一天,朱元璋心血來潮非要與馬皇后一起吃飯。這個馬皇后可有古代賢后之美稱,朱元璋能打下江山,馬皇后是居功至偉,被朱元璋所敬重。

明清皇帝用膳,基本上是單獨用膳,后妃們也是各用各的。這日二人邊吃邊回憶往昔的艱苦歲月,朱元璋正講到動情之處時,突然發現碗裡怎麼會有一根頭髮。

飯裡發現頭髮,一般情況下都會影響食慾,朱元璋也不例外。憤怒的朱元璋放下碗,馬上讓侍衛把做飯的廚師叫來,心想這廚師怎麼連天王老子也敢糊弄。

這時的馬皇后已經發現了朱元璋的殺意已起,廚師到來後不知所為何事,只能膽戰心驚的跪在地上。朱元璋問他飯裡為何會有頭髮,廚師也被問得莫名其妙。

朱元璋見他有疑惑之態,正要怒斥之時,廚師說他也不知頭髮來自何處。這樣的解釋顯然是在挑戰朱元璋的耐性,他說廚師若沒有合理解釋,便要被剝皮處死。

危急之下,這位廚師趕緊將帽子摘掉以證他的清白,朱元璋這才收起怒氣。原來這位廚師是個光頭,他沒有說錯,他本身就是光頭,也就不知頭髮來自何處。

朱元璋也並非是不明事理之人,他讓廚師退下後,將主管膳食的光祿寺卿喊來,一定要查出這根頭髮的來龍去脈。光祿寺卿在仔細查看一番後,退下來回話。

他戰戰兢兢的說:“皇上,這根東西不是頭髮。”朱元璋怒斥道:“你的眼睛是不是有毛病,這不是頭髮是什麼,你要是說不清楚,就等著蹲錦衣衛的大牢吧。”

寺卿輕聲回答道:“這是您的龍鬚。”善於救人於危難之中的馬皇后發話了,她對著朱元璋說:“陛下在吃飯時龍鬚掉了下來,我竟沒有發現,請治我的罪吧。”

朱元璋拿起碗仔細一看,果然就自己半花不白的鬍鬚。他衝著馬皇后哈哈大笑說,看來人不服老不行啊,鬍鬚都開始掉了。這場虛驚就此結束,無人受到懲罰。

那位廚師也是有先見之明,他在進宮當廚師之前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就一直將頭剃光,防止頭髮不小心掉到飯裡。他的這個舉動不但救了自己,也救了領導。

這個故事既體現了朱元璋的嚴厲之處,又反映了他是深明大理之人。其實明清時給皇帝準備的御膳,很難有頭髮混入,都有相應的防範措施,尤其在清代不會發生。


野史也是史


我們在飯店時,遇上飯菜裡面有頭髮或蒼蠅等髒東西,通常都會找飯店理論甚至要求賠償。如果御膳房給皇上準備的飯菜裡有頭髮,會怎麼樣呢?明朝文人祝允明寫的《前文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龍鬚”的故事。

原文是這樣說的:

太祖皇帝嘗進膳,於膳中得發一莖。召光祿官問之,對曰:「告陛下,此不是發。」上曰:「是何物耶?」對曰:「龍鬚也。」上眾自捋聖須,隨手得一二莖,遂叱去,不復問。

翻譯過來很簡單,那就是朱元璋在飯菜中發現一根頭髮,就叫來光祿寺的官員來問。光祿寺的官員說,回陛下,這不是頭髮。朱元璋再問;不是頭髮是什麼?光祿卿回答,這龍鬚。朱元璋一摸鬍子,果然掉鬍子,這個故事就尷尬的結束了。

在原版的故事中,朱元璋並沒有叫廚師本人來,因為按照明朝的制度,廚師是沒有資格見到皇帝的。與朱元璋對話的人,只能是光祿卿的主管官員。

當然有人編出一個新版故事,說廚師靈機一動摘下帽子露出光頭,把責任脫得一乾二淨,於是免於一死。這件事很明顯是假的,因為朱元璋最忌諱別人說他是禿子,是和尚,如果直接有人把光頭給他看,這個腦袋多半是保不住了。

文中講的“光祿卿”,設置於秦代,屬於九卿之一。到了唐代以後,宮廷的宴會和膳食,全部由光祿卿負責。到清代,這個光祿寺只能被御膳房取代,而御膳房是歸內務府管理的宮廷服務部門。

伴君如伴虎這件事是真的,可是如果拿著現代人的小聰明去對付,恐怕死得更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