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如何在這次長假好好讀透一本書


如何在這次長假好好讀透一本書


近期,全國為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各地都頒佈了春節長假延期的公告,我們相應也獲得了一次畢業以來難得在家閉關修煉的機會。

最開始的幾天,你可能在電影和手機遊戲中度過,但這樣蹉跎時間難免會心生焦慮或內心自我譴責,寶貴時間可不能就這樣浪費了,疫情過後還要生活,我總該幹些什麼。

是的,為了提升自己,你可以在2月9日前好好地讀透一本書。


如何在這次長假好好讀透一本書

01 為什麼讀書能增加你做成事情的概率?

你可能會說,讀書有用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你先進入一個場景。

你是一個工廠車間主任,根據你們公司的人力估算,過年時期,某工位是瓶頸步驟,會操作這種機器的工人只有老王和老李兩人,而目前這個工位前的半成品堆積如山。

你好不容易說服了還比較好說話的老李,大年初一到初三來加班。現在你必須設法說服老王除夕加班,面對這個高難度場景,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讀過《思考,快與慢》,你就一定知道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在書中提出的錨定效應,於是依葫蘆畫瓢,你就可以這麼做:先要求老王過年5天都來加班,被他拒絕後,再請他除夕來一天就行了。

錨定效應是什麼?

人們在對某事做出判斷時,容易受到第一信息支配,這裡5天都要來加班就是第一信息的“錨”,被老王拒絕後,再拋出的1天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簡簡單單一招,大大提高你說服老王的概率。

所以你看,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如何在這次長假好好讀透一本書

02 為什麼你以前讀的書沒什麼用?

你可能會說,《思考,快與慢》我在好多地方都聽過,這的確是本好書。可為什麼我以前讀的那些書沒幾本有營養,讀了也不知所云,2月9日沒幾天了,這麼短的時間,我到底該從哪裡去選好書呢?

關於選書,尤其要選到一本讀了之後能真正有所收穫的書,在我看來需要符合兩個條件:

條件一:學以致用

不少人選書喜歡追求高大上,動輒偏好挑選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吉姆·柯林斯的《基業常青》、《從優秀到卓越》這種如雷貫耳的史詩級著作。

不是這些大家寫得不好,也不是其中的內容無法提升認知,而是很多人選擇這些書籍的動機或者時機不對:

因為他們在選擇這些書時,不是人云亦云、聽了某位大咖的分享而選擇這些書;就是為了讓自己顯得聰明,在書裡學會幾個名詞,然後自以為得到了幾枚光鮮的社交貨幣而竊喜不已。

而且這些內容其實更適合企業高管,並不是每個人在瞭解了這些內容後都能把它們運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能用,就容易遺忘;遺忘了,知識就無法留存,就僅僅只是讀過而已。

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成為知識的觀光客,不是上過東方明珠就理解上海,不是去過故宮就知道北京的味道。

讀書,是為了理解;理解,是為了用。

所以,與其挑選這些高大上的書,還不如挑選諸如《情緒急救》、《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行為上癮》等這些學了馬上就能使用的書。


如何在這次長假好好讀透一本書

條件二:目標導向

除了知道這本書你能用到,你還要去設法選擇最能解決你當前問題的書。

比如你最近在公司裡和某個同事處得不愉快了,你覺得很難受,但又不知道怎麼辦?

又或者領導總是批評你想問題不周全,思考不深入,你也想做自我提升,但無從開始?

當你遇到這些問題時,其實都是很好的契機。

我們說,在行為設計心理學中有一個公式:B=MAT。

B就是Behavior,是行為、行動,是你去讀一本具體書籍的動作;

M是Motivation,是動機,也就是你為什麼要去讀這本書;

A是Ability,是能力,是你在某個時刻能否打開書來讀;

T是Trigger,是觸發,比如你給自己安排的時間是上午9點,那麼時間一到,就開始讀書。

很多人抱怨自己讀書讀不進,讀上沒一會兒就想吃點東西,或者打開手機看會兒新聞或者玩會兒遊戲。會發生這些事兒本質上是因為自己的動機不足。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從小就喜歡到寒暑假的最後幾天才開始寫作業,要到截止日才開始動手工作。

正是因為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所以你就有足夠的動機去讀書,你會發現你“怎麼辦”的問題,書裡都有答案。

所以,用“目標導向”來選書,將成為你快速讀完一本好書的關鍵。


如何在這次長假好好讀透一本書

03 怎樣高效讀一本好書?

解決了選書的問題,下一個問題就是怎樣高效地讀書。

但高效讀書不是說你讀書讀得比別人快,人家一週看完,你2小時就翻完了。

高效讀書的核心是:這本書裡的內容在你的大腦裡,你留存下多少?

在我看來,一本好書,值得用科學的方法讀三遍。

第一遍,聽精華。

現在市場上存在很多諸如“每天聽本書”、“天天聽好書”之類的產品,它們通常是一個讀書愛好者把自己看完一本書後的核心內容濃縮成6000~8000字左右的講書稿,然後再請一個聲音轉述師用好聽的聲音通過音頻的方式講給你聽。

這是一種非常適合在做飯、洗碗甚至打手遊時用耳朵來學習的一種方式。

很多人以為這就夠了,但事實上,“第一遍,聽精華”只是讓你粗略地瞭解這本書的大致脈絡,它只是為你的“第二遍”讀書做好了基礎準備。

第二遍,讀詳情。

聽過一遍精華後,你對這本書的框架就比較清楚了。

這時候,一本好書值得你“隻字不落的精讀”。

很多人要麼喜歡“一目十行,快速刷書”;要麼又走另一個極端,看書時把重點劃線劃下來;又或者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停下來在搜索引擎上去找它的意思。

一目十行,這是過去在沒有條件聽精華的時代,快速完成第一遍的方法。

看書劃重點,會讓你產生一種已經獲得知識的錯覺,這就像我們喜歡收藏文章卻很少看第二遍,在課堂講座裡拍下老師的課件,卻鮮有回家翻閱複習的進一步動作。

而停下來去搜索引擎找字詞意思就更加不妥了,因為這個中斷的行為會破壞你讀書的節奏。對於普通人來說,不時地終止,會最終導致你讀不完這本書。

所以,比較適合的做法就是一路通暢地閱讀,對於有感覺的地方可以花上幾秒鐘做個標記,以用來在第三遍閱讀時留下路標。

第三遍,寫書評。

第三遍的寫書評為什麼重要?

因為根據美國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研究人腦認知知識的發現,他提出了一種名叫學習金字塔的理論,這個金字塔一共分為7層,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知識留存率:


如何在這次長假好好讀透一本書

第一層,留存率為5%:聽講,也就是別人說,我們聽。第一遍,聽精華,就屬於這一層。

第二層,留存率為10%:閱讀。第二遍,讀詳情,屬於第二層。

第三層,留存率為20%:視聽。這是一種多媒體學習法,當今在學校課堂裡已經很常見了。

第四層,留存率為30%:演示。比如化學實驗,電解水製造氫氣。

第五層,留存率為50%:討論。我們在大型培訓中的分組討論屬於此列。

第六層,留存率為75%:實踐。把知識運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比如錨定效應在除夕要求加班場景的應用。

第七層,留存率為90%

。教授給他人。這就是寫書評的意義。

因為寫書評意味著你在教別人。

寫書評會倒逼你思考,拆解一本書的結構,提煉它的核心觀點和方法。而且通常在寫具體的方法時,又逼迫你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舉例子,這就真正地實現了在你幫助別人學習的同時,讓自己獲得高效的學習。

此外,寫書評還有一個副產品--你可以把它發表到你在各平臺上賬號,讓它變成你發表的作品。

寫得好不僅有閱讀量、有人點贊評論,還有可能賺到廣告費,獲得平臺活動的現金獎勵。

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的獎勵,都會讓你的大腦非常愉悅。

大腦愉悅促使行動;行動讓你讀更多的好書,讓你水平更加精進;更多好書、更精進的水平又讓你獲得更多的獎勵,獲得更多的大腦愉悅。

一條“因”增強“果”,“果”又反過來增強“因”的增強迴路就此打開。


如何在這次長假好好讀透一本書

最後的話

本次疫情雖然造成諸多不幸和損失,但禍兮福兮,卻也為你帶來了一次職場成長、人生成長的機會。好好把握住最後的幾天,讓我們一起選好書、高效讀書。

最後再來複習一遍,選好書兩個條件:

條件一:學以致用

條件二:目標導向

高效讀書的三遍:

第一遍,聽精華。

第二遍,讀詳情。

第三遍,寫書評。

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斷精進和不停成長的人吧。

武漢加油!你也加油!


好了,今天就和你分享到這裡,每次為你凝結一個知識結晶,每次都讓你進步一點點。

我是行為心理的研究者和踐行者,也是《行為上癮》的作者,我是何聖君,我會經常撰寫我的學習心得和你分享,為了不錯過對你有用的內容,請你關注我,讓我們保持連接,一起擁有睿智的靈魂。我們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