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方臉,隆鼻,闊口,鬚髮如墨漆,濃眉垂壽,雙目圓睜,樹葉為衣,手託八卦,赤膊躍足,敦厚之長者,呆萌亦如赤子。當我站在甘肅省天水市的伏羲廟先天殿,面對這尊據稱全國唯一的伏羲塑彩繪像,卻怎麼也跟以前看過的清代姚文翰《歷代帝王像》中那位蠶眉鳳目,鬚髮飄逸,氣度超然又威儀儼然的伏羲畫像聯繫不到一起來。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因“天河注水”的傳說而得名的天水,位於甘肅省東南緣,華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就誕生於此,西晉《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長於成紀。”——這裡的“成紀”,就是天水郡成紀縣。故天水有“羲皇故里”、“中華之源”之稱。

同樣,天水也是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史書記載,伏羲祭祀始於春秋時期,《通典》記載:“唐(堯)與虞(舜)祀五帝於五府”。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伏羲位列五帝之首。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在渭水流域設峙,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後來歷朝歷代相延成習,從未間斷,形成了內涵豐富、厚重獨特的伏羲祭祀文化。

北宋太平興國初年,於天水麥積區三陽川的蝸牛堡(今卦台山)創建伏羲廟,開展了祭祀活動。明代,朝廷在今天水市秦州區專立祭祀伏羲氏的祠廟(即今伏羲廟),禮部特作標準祭文,命地方官員代朝廷祭祀,採用太牢規格,一年兩祭,一祭三日,禮樂齊備,隆重而神聖。自此,天水祭祀伏羲活動進入極盛時期,天水伏羲廟也成為全國性的祭祀伏羲的中心。

竊以為:這個結合了古秦人群相貌特徵的伏羲塑像,應該比《歷代帝王像》中那位更真實些吧。

正值國慶大假,我們來到伏羲廟,卻沒有遇上多少遊人。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伏羲廟,又名太昊宮,人宗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建築臨街而建,坐北朝南,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等共10座,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

沿伏羲廟前垂帶式踏跺拾級而上,勾欄式臺基上巍然矗立著二米多高的牌坊。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正脊兩端飾有鴟尾螭獸。正中幅匾額上書'開天明道'四個大字,為清乾隆年湟中觀察使楊應琚手跡,筆力遒勁,行走流暢。道者,規律、法則也,《易經·說卦》言:“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可以說,明道,即闡明天地萬物運動規律和人類死生倫理法則。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穿過大門牌坊,即入正門,又稱大門、頭門。此門五間門面,寬十八米,進深兩間。正中門楣高懸明代天水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與天地準”匾額一方,出自《周易·繫辭傳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與“開天明道”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

正門主體部分,完整地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特徵,正脊兩端施龍吻,尾向內,背獸齊全,中央置寶瓶,脊身飾纏枝牡丹。其飾品工藝華美精緻,構件質樸典雅。中門上匾為“太昊宮”。

太昊者,伏羲別號。《呂氏春秋》注: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傳伏羲在位110年。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今天,在解釋“民族”的意義時,學者們越來越多地傾向於從種族血緣和文化傳統兩個方面進行評判。一般認為,中華民族早期血脈來自於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秦漢之際形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血脈。“三皇五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自春秋至秦漢時期即已確立。在這個世系之中,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族的代表,而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左傳》、《管子》、《周易》、《國語》等歷代典籍對伏羲的文化貢獻所載甚多,直至今天,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著伏羲創世神話和祭祀伏羲的習俗。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我們步入前院,院東有棵古槐,傳為唐代栽植。已逾千年。樹幹中空,但依舊昂然挺拔,綠意盎然。

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空間寬闊。視野頓開。正中位置為一月臺,殿、閣、亭、榭,高下相間,錯落有致。與院內星羅棋佈的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傳說這些古柏為明代栽植,原有64株,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它們歷經歲月風霜,四季常青,生機盎然,閱盡人間滄桑變化。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周邊民眾紛紛前來朝拜祭祀,其中落葉最多的這棵被稱為“喜神樹”,大家會在喜神樹下祈求一年的平安幸福。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先天殿是祭祀伏羲氏的主要場所,因伏羲創畫先天八卦而得名。位於月臺的當間部位,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築。重簷歇山頂,覆琉璃簡瓦,正脊中有橋亭火珠,脊面乃飾纏枝牡丹。兩端亦施龍吻,垂脊、戧脊施螭獸仙人,宏大壯觀,莊重威嚴,其奇巧精緻工藝之令人讚歎不已。

入大殿內,見一中心方柱似的神龕,這便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高五米有餘,懸掛“文明肇啟”匾額,系清嘉慶年間秦州牧王賜均所書。匾文是對伏羲始創八卦、教民克愚的巨大功績的高度讚頌。我們看到的伏羲塑像就供奉在大殿神龕內。體形魁梧、粗獷樸實、平易近人的氣質,給人以信賴之感。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比較完整地記錄了伏羲的功績:“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絃之瑟”。

簡單說就是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創建了八卦與易學體系,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創立了嫁娶禮制。教會了人們結繩為網,捕鳥,漁獵和耕作,發明了樂器“瑟”,創作了曲子等等。所以,我國古代的許多古籍中敘述遠古人物事蹟時,常將伏羲氏列為古今一切人物之首。認為炎帝是“代伏羲氏治天下”,黃帝是“代神農氏治天下”,唯獨伏羲氏“以木德繼天而王”。伏羲繼承的是天,在他之前更沒有王天下者了。故伏羲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據考證。伏羲時代的歷史背景和考古學上的前仰韶文化大體相當,距今約7000年—5000年。且與後來華夏文明保持了基本清晰的血緣和文化上的聯繫,其所創造的文化也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所認同的最古老文化,被無間斷地保留並繼承下來。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伏羲像的左側立有傳說中的龍馬塑像,右側有“河圖”,“洛書”模型各一方。《易傳·繫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傳說曾有龍馬從黃河出現,揹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揹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構建出完整的八卦與易學體系。南宋理學大家朱熹更是把河圖洛書置於易學著作卷首,大加推崇。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為陽,四隅黑為陰”。洛書是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它就像一個三階幻方:其橫行、縱列和斜向的三個數字相加都等於15。“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之圖”。它的內容表達實際上是空間的,包括整個水平空間、二維空間,以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也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具有組織五行,八卦作為一個整體有序運作的功用。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有人認為“河圖”中的“河”,指的是銀河,它是遠古時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時間、方向和季節的辨別系統。河圖最初的原型是一條白色旋轉的龍,這就是銀河,圍繞著中點運轉,而這個中點是北極星。再後來,圖形演變成了一黑一白兩條龍,逐漸成為了今人熟悉的太極陰陽圖。

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在文化層面上,八卦與易學體系,是長期佔據正統地位的儒家學說、道家文化和在民間社會有廣泛基礎的巫術占筮等神秘文化的活水源頭。所以,八卦符號與易學思想,實際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與核心。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萬象同歸一畫開”,大殿的天花彩繪,是河圖居中的“先天八卦方位圖”和“六十四卦方位圖”。伏羲八卦由八種卦一畫組成,即乾、坤、震、翼、坎、離、良、兌,這八個字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關於八卦及後來的六十四卦等易學體系的“體”和“用”,歷來解析之說浩如煙海,我們選擇其中一種簡單的說法,即“八卦”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研究“圓運動”的模型,“八”就是“分”,“卦”就是“卜”(測量)“圭”(日晷)的長度。

太極生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太陽的運行導致了晝(陽)夜(陰)的長短更替。一個圓來表示太陽一年的運行,一條線的長短表示白晝從多(夏至)到少(冬至)的情況。為了更加精準,古人利用月相來計數,一歲之中有十二次月相變化,每個月相變化中又有月面向西和月面向東二個階段(即上半月和下半月),每個階段大約十五天,全年二十四個,與八卦二十四爻相同,這樣就將月相變化與八卦對應起來,從立春起每經過三次月面朝向的變化(即45天),就向後變一卦,根據卦名推測當前和後續一段時間內的天氣情況。

當然,在實際使用中,為方便對月相進行計數,我們並不以立春日做為八卦的起點,而是以一歲中最靠近立春日的朔月做為八卦的起點,這也就是“年”的來歷。由於在畫卦時取了大約數,即一歲360天、一月30天,而實際是一歲約365.25天,一月約29.5天,一歲是十二個月多一點,所以每年都要對“年”的第一個月進行校正,這就是每年的第一個月叫“正月”的來歷。

使用八卦,人們只要記錄從冬至日起月相變化的次數,就能知道當前所處的卦位,根據卦位所對應的卦名就能知道當前一段時間內天氣的基本情況。所以說,原始的八卦就是古人總結的推算季節以指導生活的“曆法”。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除去這些,值得一提的還有大殿的屋架結構技巧,它是中國古建築中採用早期“減柱法”建造大屋的成功案例之一。屋架結構嚴謹,樑柱少而粗大,屋頂四周均用抹角梁拉牽。上層在二金柱間施七架椽,上置蜀柱、駝峰、抄手,再施五架樑和平梁,平梁之上又有雞爪柱、抄手、駝峰等與之相互制約。這樣一來,既省料,又結實,還使大殿內部顯得空曠、開闊,穩定性更好。幾百年來,天水地區屢次發生七級以上地震,而這座大殿始終安然無恙。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先天殿後面為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依“前宮後寢”慣例而建,建築規模略小於先天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頂,琉璃覆頂,簷下斗栱環繞四周,殿內雕樑畫棟,門額上的迎風板以工筆彩繪各種造型的博古圖、山靈怪獸圖和人首蛇身女媧像等圖案。殿內設神龕,供伏羲聖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體相似。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大殿的左右兩側的木雕窗欞,堪為廟中至寶。圖案為典型明代風格,左團龍、右團鳳,龍鳳呈祥。飾以艾葉、仙鶴、孔雀、蝙蝠、蝴蝶等、採用透雕技藝,花紋細密,形神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先天殿和太極殿前東西兩側,對稱分佈著出廊式頂的朝房,以及仿宮殿式建築設置的來鶴亭、鼓樂亭等建築。

走過太極殿,背後與伏羲城北城牆之間稱為後院,內設置見易亭、水池、橋亭等,並植有花木,為風景幽美的園林。其後面的天靖山麓半山設有象徵性的伏羲陵標誌。與大片廟地相對應,有“負山帶河”之說。

華夏第一廟——天水伏羲廟,如今卻少有人知

1988年,時值龍年,相傳農曆五月十三日是龍的誕辰,伏羲氏被尊為龍祖,因此天水市政府遂將農曆五月十三日確定為公祭伏羲之日, 2005年升格為甘肅省主祭,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伏羲公祭活動,已被國家有關部委和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國內重大的節會活動之一。

“維我羲皇,華夏始祖。鍾河嶽之靈奇,誕於成紀;準天地而立極,建都於陳。象天法地,乃畫八卦;自西徂東,孕育文明。興婚姻嫁娶之禮制,開漁獵畜牧之先河。神州十億同胞,誰非龍種;海外五洲華族,盡是傳人,凡有血氣,莫不尊親”。

可惜天水伏羲廟的名氣遠不如延安的黃帝陵,需要更多的宣傳和推廣,然而對我們來說還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