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八名退伍軍人和一名女“黨代表”的戰“疫”故事

2月23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決戰時刻,屈家嶺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易家嶺辦事處回龍寺社區防控工作隊第一臨時黨支部成立了。

八名退伍軍人和一名女“黨代表”的戰“疫”故事

臨時黨支部由8名退役軍人黨員和1名黨員志願者組成,支部書記羅真旺,是一名55歲的退伍軍人,現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支部副書記是農業銀行五三農行副行長陳風霞,宣傳委員、組織委員分別由二名退役軍人擔任。這是一個平均年齡53歲的黨員群體,危難時刻,他們下沉一線、衝鋒在前,在抗擊疫情的主戰場踐行入黨初心、鑄就軍人夢想。

臨時黨支部根據每個支部成員的自身優勢和特長,對卡點區域重新劃分工作內容,併成立生活服務、巡邏勸導、卡口值守、殺菌消毒、宣傳教育等五個小組。這5個小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同時加強溝通,團結協作。

八名退伍軍人和一名女“黨代表”的戰“疫”故事

生活服務組組長由李小春擔任,負責回龍寺社區1082戶,3513人的生活保障。為了方便小區住戶的日常生活,李小春聯繫了小區超市,按照居民需求合理配置各類貨物套餐,住戶按照自己的需求點單,再由突擊隊員駕駛麻木車輛,挨棟挨戶送貨上門。對於高齡、出行不便的居民,大家則上門進行接單服務。

一個喇叭、一個袖章,黨支部的黨員幹部成立了巡邏勸導組,他們在大街小巷及小區各樓棟之間來回巡邏,及時喊住在外逗留、閒逛的居民,勸導他們返回家中,不要扎堆、聚集。

卡口值守組的黨員幹部,嚴格按照“非必要,不出門”的原則,對小區進行全封閉管理,只留一個出入口,設立防控檢測點,對出入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和登記,對小區住戶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外出的,必須由單位蓋章的證明才能放行。

八名退伍軍人和一名女“黨代表”的戰“疫”故事

消毒殺菌組每天對小區重點區域進行消毒,小區進出口都鋪上紅毯噴灑消毒水,並在小區樓棟間、電梯等重點區域增設廢棄口罩回收容器,同時做好小區的保潔工作。

宣傳防控組每天負責接聽居民打來的熱線電話,耐心為居民答疑解惑。宣傳貫徹中央、省、市相關文件精神和及管理區防控指揮部的一系列命令,及時發佈新冠肺炎官方權威信息,提醒居民加強自我防護。

八名退伍軍人和一名女“黨代表”的戰“疫”故事

疫情剛發生,羅真旺在對回龍寺社區轄區的卡點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後發現,社區防疫面太大,居住人員太複雜,防控人員嚴重不足。為了加強卡點的防控力度,他召集戰友組建了退役軍人“抗疫”突擊隊,對卡點的防守人員進行了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對所防區域進行了規範科學的佈防,取得了很好的防疫效果。為了保障群眾生活,他將家庭農場的6噸蔬菜和11箱雞蛋,無償捐贈給了回龍寺社區居民,價值4萬多元。

為加強整個回龍寺社區轄區的防控,在退役軍人突擊隊的基礎上,成立了回龍寺社區防控工作隊第一臨時黨支部。董明偉、賈斌、葛元生、牛新義、賀仁生、孫守成,都是臨時黨支部的成員,也都是退役軍人黨員,他們始終牢記黨員軍人的口號:“召必回,回必戰,戰必勝”。在防疫一線,他們各包一個片區,人均負責120戶。40多天來,他們不知疲倦地為住戶接送、代購各類生活用品,賈斌和董明武的鞋子都跑穿了底,但他們從未喊過一聲累。

八名退伍軍人和一名女“黨代表”的戰“疫”故事

巾幗不讓鬚眉,支部副書記陳風霞是臨時黨支部裡的唯一女性,被大家親切的稱為女“黨代表”。起初她負責著農行大院56戶居民的防疫工作,院內有6戶失獨老人,她們每天早晚都要向陳鳳霞報告體溫,反饋自己的生活需求,久而久之,老人們把陳鳳霞當成了生活的依靠。85歲的老人唐秀容,平時都是保姆在照顧。年前,老人的子女從武漢回來過年,由於疫情期間交通管制,陳鳳霞主動承包了她一家8口人的生活物資採購。

2月12日後,陳鳳霞向管理區指揮部主動請纓,承擔了農金小區的防控工作。帶隊入戶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幫居民代購生活物資、藥品,她成了小區的宣講員、代購員。她把手機號給各家各戶,誰家有急事、難事,可以隨時撥她的電話。在陳鳳霞管轄的車站港片區,大家親切地稱她為“陳大姐”。她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和耐心,溫暖著群眾的心,她成了群眾的知心人。也成為臨時黨支部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翻看臨時黨支部的工作日誌,僅在2月23日和24日兩天內,就為65戶居民採買糧油160千克、蔬菜100份、藥品22份;勸返外出人員66人次、車輛21輛次,為小區噴灑消毒水(液)80千克、區位面積3000餘平方米……

八名退伍軍人和一名女“黨代表”的戰“疫”故事

(屈家嶺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 李文斌 高留中 陳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