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說,最近他家娃很讓人頭疼,接送的老人說他從出幼兒園就開始各種擰巴,到了家更是變本加厲,外套鞋襪扔成一團,癱在沙發上誰也不理,老人關心兩句,孩子脾氣反而更大了。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開始家長以為孩子只是撿軟柿子捏,沒想到有一天自己親自接娃回家,路上娃吵著要吃甜甜圈。到了甜品店,他反倒莫名其妙地躺在甜品店的地上開始哇哇大哭。娃崩潰、家長更崩潰,詢問了老師,說在幼兒園也沒發生啥事啊,孩子表現挺好的。

常爸聽完,簡直太有同感了,小小常雖然從沒有放學後這樣情緒崩潰過,但在學校像天使,在家裡各種zuo的情況也時不時發生。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小小常從美國回來後,今年9月份開始上了一個新的上幼兒園。剛開始我怕他不適應,常會給老師發信息詢問一下在校情況。老師的反饋是:

小小常在學校融合得很好,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能很好地合作(他上的是蒙氏混齡班),一起工作,也會幫助比他小的小朋友。他會遵守紀律,也會關愛他人。選擇工作或活動時,只要有可能,他都會說:我想選個難一點的活動!

但是一回到家怎麼就“惡魔現身”了,時不時拒絕自己穿脫衣服,一定要大人幫著穿脫,還說“穿/脫衣服太難了”——簡直不敢相信這是那個在學校裡說“我想選個難一點的活動”的小朋友;還有,調皮搗蛋那真是防不勝防,連刷牙的時候都要找個機會把水噴到衛生間的鏡子上——真難想象,在學校怎麼可能“遵守紀律”?特別是剛放學回家的時候,容易發脾氣,讓他做點什麼,有時一言不合就哇哇叫。每次我都說他:“你這就是窩裡橫,在幼兒園表現好,回家就折磨人。”

本來,我以為這就是小孩子故意“殺熟”,是常見的行為問題。沒想到最近看文獻的時候發現國外育兒網站有一篇文章煞有介事地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還給出了一個術語:“放學後自制力崩潰”(After-School Restraint Collapse)。

一、只是行為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

表面上看,“放學後自制力崩潰”就是發脾氣。可兒童心理學家說,這種情緒爆發和平常的鬧脾氣不一樣。

孩子鬧脾氣,目的是為了測試自己的行事邊界或者試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放學後自制力崩潰”沒有目的,就是純粹的崩潰,孩子在情感上被徹底壓垮,無法再保持平和的情緒。

你一定想問,孩子在幼兒園不是好好的嗎,怎麼就能突然崩潰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常爸要先介紹一下“有限自制力”的理論。社會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在1998年提出:我們人類只有有限的意志力,過度使用意志力就會損耗,因此自我控制就會變得越來越難。這是社會心理學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被稱為“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

舉一個例子,一個盛滿水的杯子,你每喝一口,杯子裡的水就少一點。如果不補充,喝了幾次之後,杯子裡的水就沒了。我們的自制力就像這杯水,在一定時間裡它是有限的,如果徹底用完以後又沒有新的動力補充進來,自控力就會大幅減弱。

常爸要補充一點的是,這個理論在心理學界流行了20年,有各種文獻支持,但現在有學者提出了挑戰,認為實驗的方法有問題,“自我損耗”根本不存在。現在“抗辯雙方”尚在爭論中,還沒有一個一錘定音的結論。

這個理論,無論最後被證實還是證偽,還是能給我們分析“放學後自制力崩潰”問題一些啟發的。

當孩子在學校的時候,他會非常努力表現,儘量維持一個“好孩子”的形象。比如試著分享,試著融入團體裡,試著做別人的好朋友,試著做老師的乖學生,等等。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保持這樣的形象,特別消耗孩子的意志力。因為在集體生活中,並不能做到隨心所欲,可能需要讓步,可能需要做一些自己並不是特別願意做的事,這些對小孩來說,都是一種壓力,他的負面情緒可以在一天裡不斷慢慢積累。但為了維持他“好學生”的形象,他必須要用意志力壓制這些負面情緒。

一旦回到家,或者安全的地方,不需要再揹負“偶像包袱”的時候,他的情緒就像一隻充滿氣的氣球,砰的一聲,完全爆發了。這就是所謂的“放學後自制力崩潰”。

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表現其實非常好理解,我們可以把類似的場景套在自己身上。我們在工作時候,說話做事也不可能隨心所欲,比如,有些時候你看到同事乾的活質量遠達不到你的要求,你也不能把文件拍人臉上,說:“你看看你做的都是什麼狗屎活!”(雖然我知道你很想這麼做)你只能忍著,儘量和顏悅色地說:“我覺得這裡還有改進的空間……” 朝九晚五地上了一天班,又是開會又是寫報告,累了一天,心裡可能還有點壓抑。但是在老闆和同事面前,還得努力打哈哈,儘量維持一個溫和、冷靜、理智的人設。

感覺人生太難難難難了。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回家後的你呢,可能只想癱在沙發上——煩著呢,別理我。這時候如果家人在你耳朵邊兒一直唧唧歪歪讓你幹這幹那,你可能一下子就炸毛了。就算沒人煩你,晚上你也更可能追劇刷朋友圈 ,而不是學習新知,因為你的自制力在這時候已經相對較弱了,更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那些滿足我們慾望的事情上。

所以孩子也是一樣的,在學校裡維持好學生人設一整天了,無數的情感在他幼小的心靈裡湧動,無處安放。放學後他本來就已經繃不住了,這時候如果家長還在一旁嘮嘮叨叨,特別是還要施展作為家長的“教育”職責時,對娃來說這簡直就是火上澆油!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二、但是,還是可以“搶救”一下

放學後出現自制力崩潰的情況通常出現在學期開始或者課程表發生變化的時候,可能過幾個月就會逐漸消失。但對於有些孩子來說,也可能會持續一整個學年。而且,這種情況還可能持續到12歲。

聽到這樣的話,爸媽們估計要愁壞了!誰願意成天看見一顆定時炸彈一樣的娃呢,得趕緊想辦法搶救啊,總不能就這麼聽之任之任他各種zuo。

或者有的爸媽可能會說,我家娃沒這種情況,很慶幸!但其實,放學後沒有崩潰的孩子,一整天在學校就不會感到有壓力嗎?

如果孩子在學校要扮演“好學生”,放學後又要扮演“好孩子”,其實他的心裡肯定更累。這樣看來,那些會崩潰的孩子,反而是找到了情緒的出口。而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可能會積累更多的心理壓力,彷佛一枚隱形炸彈一樣。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所以不管是崩潰的孩子,還是冷靜剋制的孩子,做父母的都有義務來幫助排解寶寶一天下來心中的苦悶。而這些幫助孩子疏解情緒的小竅門,也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懷俄明大學心理學教授 Ben Wilkowski指出:1)疲勞會影響我們的自制力;2)過長時間使用自制力會導致決策疲乏;3)在長時間使用自制力之後,我們的注意力會傾向於轉移到那些滿足我們慾望的事物。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緩解放學後自制力崩潰的方法。

1、吃吃吃

根據心理學家的經驗,放學後給孩子吃一些他喜歡的健康小零食,有助於緩解放學後自制力崩潰問題。這招很容易理解,大家不是總說,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放在小孩子這裡,道理是一樣的!

2、放學不寫作業先撒歡

給孩子找一種減壓的方法,讓他一放學就可以去做。比如騎自行車、假裝打架、講笑話、聽音樂或是什麼都不做,純放空……你們可以把這些日常的減壓活動當作一種儀式,每次放學後“練習”半小時,可以幫助你和你的孩子度過緊張的情緒。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3、見面先擁抱和問候

接到孩子,不要先問“今天什麼作業”“中午吃了啥”“水喝的多不多”,而是用微笑和擁抱迎接TA,用積極的態度緩解孩子的緊張。

回家路上,也請繼續和孩子談一些輕鬆的小話題,跟孩子做小遊戲,或者就靜靜地並排走路,讓孩子有時間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

4、始終保持聯繫

孩子上學前,早起15分鐘,與孩子依偎在一起讀會兒故事,提前培養起一天的親子連結。在他的手心裡給一個“魔法親親”,在他的書包裡放一張你們的合影。讓孩子能感覺到雖然看不到你,但你其實一直和他在一起。

5、保持冷靜,不被孩子激怒

不要被孩子的表現所激怒,也不要把這些表現當作是針對你個人的。讓孩子釋放他的能量和情緒,只要他不傷害自己或他人。

最後,如果你做了所有的努力,孩子還是崩潰不止的話,也別生氣,就隨他去吧,理解他,然後繼續關心他支持他就好。

老師眼裡的乖孩子,回家怎麼就來暴脾氣?孩子這一天裝得太辛苦了

想想作為大人,有多少人好像一直也沒能擺脫下班後的“混蛋綜合症”。

其實,小孩子也會對自己的情緒爆發感到難過,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支持。

等孩子完全平靜下來,蹲下來告訴孩子:

“即使你鬧脾氣了,媽媽也愛你。”

“下次你覺得自己要爆炸的時候,深吸一口氣,然後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

這樣孩子就不容易只沉溺在崩潰情緒中,而會把注意力放在別的事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