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未退,最先廢掉這三種人


疫情未退,最先廢掉這三種人


文 / 韓九叔


黎明前的黑夜,總顯得特別漫長,尤其當前的這場災難。


疫情並未完全消退,很多人卻失去了耐心,肆意聚眾、扎堆消費,彷彿在狂歡、慶祝。


別說拐點尚未到來,即使來了,也可能被人們的“熱情”,生生遏止。


關鍵時期,比起病毒,這三種人更是潛在的隱患。


01

不吸取教訓的人


俗話說,“好了傷疤忘了疼。”


更何況,“傷疤”還沒好,就把“傷口”暴露於空氣中,憑空添加許多風險。


很多商家剛剛宣佈營業,密密麻麻的人便蜂擁而至,排一長隊。


“人山人海,全是腦殼”,這便是疫情下最不可思議的景象。


假如其中有一個感染,全部人都可能遭殃。


看過一個新聞:


廣州荔灣一家四口隔離期滿,沒有出現異常,解除隔離。


半月後,一家子相繼確診,導致143人被隔離。


病毒潛伏期間,沒有任何症狀,卻依然有很強的傳染性;


反覆檢測結果呈陽性,再檢測才出現陰性。


現今,雖然感染人數增加速率大大減緩,但病毒依然潛在,聚集人數越多的地方,感染病毒的風險越大。


有人戲說,“第一批感染的是年前的;第二批感染的是擠醫院的;第三批感染的是擠超市的;第四批感染的是瞎團購的;第五批感染的是急著復工的;第六批感染的是前五批傳染的。”


不好好遵守規矩,延長了疫情的時間,不僅是禍害了自己,也是對別人的不負責。


疫情未退,最先廢掉這三種人


02

依賴社交的人


這場疫情,讓每個人都不得不收斂自己的天性,限制行動範圍。


喜歡獨處的人,精神世界豐富,樂得安靜,幾乎不會感到不便;


依賴於社交的人,則每天都生活在焦慮中,一看到疫情減輕,就按捺不住自己急躁的心。


叔本華說,“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忍受獨處。”


獨處的人最真實,不需要偽裝,不需要隱藏不同的意見努力合群。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身不由己,不是因為沒有主見,而是因為過於迎合。


一群朋友準備吃野味,原本拒絕的人,就會壓抑住自己的不情願;身邊人大大咧咧,防護措施做得隨意,你的謹慎就可能招致嘲笑。


擅長獨處的人,則沒有那麼多煩惱;他們懂得預估形勢,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需要尋求苟同,放棄了自己的堅守。


享受與自己的相處,不必向外界找愉悅感,精神世界才會越發強大,增加自己的“免疫力“,抵禦住各式各樣的誘惑。


疫情未退,最先廢掉這三種人

03

心懷僥倖的人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有些感染者,並非身處疫情的重災區,只是心存僥倖,以為別人戴口罩就萬事大吉,自己把口罩摘了也無所謂。


看到新感染人數一天天下降,一下子就放下了警惕的心。


但誰也不知道,那些隱瞞病情的人、身處潛伏期的人,途經哪些地方,在哪裡逗留過。


面對未知,再謹慎都不為過。


元宵節有一個段子,現在依舊適用:


今天正月十五了,大家千萬別出門。否則病毒就會笑話我們,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面對病毒,能躲多遠就躲多遠,並不是怯懦,而是對生命的尊重。


須知,就在有人盲目樂觀的當下,依然有堅持抗疫的一線人員犧牲。


心存僥倖心理的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大意,讓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疫情再次失控,就是不可忽視的貢獻。


疫情未退,最先廢掉這三種人


04


像電影《流浪地球》所描述的那樣,這場災難,起初沒有人在意,直到發展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疫情並未完全消退,此時的聚眾添亂,可能會影響大亂良好的局勢。


再忍一忍,也並非多難,卻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避免成為這三種人,我們終將迎來戰疫的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