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滿清誤國三百年”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

張遼219


滿清誤國三百年這個說法當然不對。以下3800多字的內容,能幫你徹底澄清滿清誤國的錯誤說法。

一、大清相對於大明的進步

1、疆域大幅度擴大

大清在1644年入關,自帶東北和內蒙的領土。到1660年代,擊敗了南明政權的剩餘力量,征服了整個中原。1690年代,第一次打敗了準噶爾,把外蒙納入帝國疆域。1720年代,再一次擊敗準噶爾,把西藏(含今青海)納入版圖。到1750年代,經過又一次大規模戰爭,大清最終消滅了準噶爾汗國,把整個西域(即今新疆)納入版圖。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形成。

(鴉片戰爭前大清疆域)

從1750年代末起,大清長期穩定有效地統治中原,還有東北、蒙古、西域和西藏。這裡有六個關鍵字“長期穩定有效”。而歷史上的漢唐大帝國均做不到這一點:

  • 漢唐從來沒有長期穩定有效地統治過西藏(含青海);
  • 漢唐從來沒有長期穩定有效地統治過長城以北地區和東北北部地區;
  • 漢唐從來沒有長期穩定有效地統治過今新疆地區。

下面重點說說大明疆域。

上面這幅地圖經常被明粉們拿來並引以為傲地說:大明也有1100萬領土。

實際上,大明對遼東以北地區沒有實際統治,只是給當地部落一個封號而已;但別人接不接受、聽不聽調遣,管不了。比如,滿洲人的祖先猛哥帖木耳,1412年被明朝冊封為建州左衛指揮。大明對西藏地區也沒有實際統治,只是冊封,沒有行政管理,沒有駐軍。因此,明朝實際的有效統治區域是這樣的:

(明朝的實際有效統治區域)

大致就是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2、大清政治智慧高超

大清統治的疆域極為龐大,人口組成也是極為複雜,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的大帝國,大清在不同的地方應用不同的統治技巧。

在草原上,最高統治者的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現,統帥滿族和蒙古族諸部落。在中國內地,最高統治者以皇帝身份出現,滿足中原傳統的儒家秩序要求。同時,對大清統治者而言,草原是大清的軍事力量來源,以此制約內地;而內地則是財政力量來源,以此來控制草原的軍隊。

這種取雙方所長的二元統治智慧,讓大清能把長城內外的地區全部納入有效統治之下。從二元出發,大清還發展出了更多更高超的統治技巧和智慧。

比如,在控制蒙古力量方面,大清用通婚等方式直接控制了內蒙古;對於外蒙古,大清則大力推動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通過信教的方式,用喇嘛廟把蒙古人基本固定或者半固定下來,其機動性和遊牧性則被大大降低,對大清的威脅降到最低。同時,信仰宗教就有了慈悲之心,不願意打打殺殺。另外,清統治者還要求蒙古家族男丁,只能留一人傳宗接代,其他男子都要到寺廟出家。這樣,蒙古族的人口規模始終被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蒙古和碩特部喇嘛廟)

在控制西藏方面,大清統治者也是煞費苦心。大清統治者除了是皇上和大汗之外,還是文殊菩薩轉世。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轉世,大清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這樣兩者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相當,清統治者對藏傳佛教就有了一種特殊的精神控制力。

總之,在大清帝國內部,滿蒙回藏的人數少,但話語權不低,漢族人數多,但話語權並不高。在所有這些區域和族群中,大清統治者的多元身份,讓國家處於一種平衡之中,因而實現了中國的多族融合、文化和政治的完整統一,奠定了今日中國的基礎。

這些高超的技巧和智慧,在清之前的古代王朝,沒有人做到,而大清做到了,大清可以算是中國古代王朝的巔峰了。

3、大清低稅負、人口規模擴大到明朝的4倍

現在的數據看清末的綜合稅率在5.8-6.7%之間,這是在增加了各種賠款之後的稅負;那麼清朝中前期老百姓的稅負更低,也不用養著龐大的軍隊防備草原。實際稅負大概在三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之間。相比於歷代前朝,這都是低的。

另外,清朝取消了人頭稅,採用攤丁入畝法。民間人口不需要隱藏,人口也大量增加。從清初的幾千萬人,到了乾隆時期達到3億,到清末超過了4億。

二、大清被詬病之處,嚴厲鉗制思想

大清在鉗制民眾思想自由方面最狠,也達到了古代王朝的極致。最臭名昭著的做法就是文字獄。

清代文字獄是清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稱為文化恐怖制度也不為過。

清代統治者為控制百姓思想,防止和鎮壓民間的反抗,從知識分子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清代文字獄貫穿整個清代250年左右。頂峰時期自順治開始,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140餘年。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引起統治者疑惑文字中有譏訕大清的內容,即興大獄,常常廣事株連。清代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餘起。除了極少數事出有因外,絕大多數是捕風捉影,純屬冤殺。

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民眾也沒有自由,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是大清把專制主義發展到極致之後的必然結果。乾隆時期文字獄達到了頂峰,但中國的科技、政治、軍事、戰術等開始加速落後於西歐,也恰在此時。

(清朝文字獄)

三、假如沒有大清,而是其他漢人王朝,會怎麼樣?

這裡我們先討論一下,假如不是清朝,那接替大明的這個漢人王朝大致會是什麼樣。

先看看這個漢人王朝的先天制約條件。

1、從宋朝開始,宋太祖通過各種分權制衡,已經把鞏固皇權的制度設計做到了極致。

在國家政治制度的選擇上,從宋朝開始,包括後來的明、清,選擇了“可統治性”政治策略。

政治學裡說到國家統治策略,一個叫“回應性”,一個叫“可統治性”。考慮“回應性”,就需要國家授予地方官員較大的自主權,讓他們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回應本地民眾訴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考慮“可統治性”,中央政府可採取簡單粗暴的做法,基於一致性和標準化的原則建立“一刀切”的制度。

一旦以“響應性”為主,則容易讓地方勢力坐大,最終形成離心力,導致分裂。而選擇“可統治性”策略,採用一刀切的做法,雖然效率低,但是對維護朝廷權威卻是行之有效的。

從宋朝開始,王朝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可統治性”策略。這導致了一個後果:統治者為了保皇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為了保住皇權什麼都可以放棄。

比如宋朝。軍事效率低下,官兵配合極差,搞不定西夏。到南宋時,雖然岳飛急切地要反攻金國,想要就地自籌糧餉以利於軍事行動,但是宋高宗就是不同意。雖然整個宋朝給人感覺很弱、很窩囊,但是大宋王朝一直在。

為了保住趙宋皇權存在,宋朝都犧牲了:領土(從北丟到南)、尊嚴(稱臣納貢交歲幣)、容忍叛亂(搞不定西夏)、扼殺國人尚武精神。做這一切,都只為保證趙宋皇權存在。

(弱小的北宋,誰也搞不定,被擠壓的可憐)

後來的清朝,也是這樣的一個極致。為了保皇權,嚴厲鉗制民眾思想、割地賠款、在洋人面前低三下四。

2、中國人口眾多,任何以節省人工的機器發明都將變得不可能,因此中國無法內生性(或原生性)地產生工業革命。人口眾多,導致任何一份工作,即使給再少的工錢都有人做。依靠中國自己,無法產生工業革命,只能依靠外部輸入。

總之,中國古代政治發展到明清時期,形成了上述兩個最大的特點,也是制約條件。其後的王朝脫不出這個框架。

在這個歷史邏輯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推測,明朝之後的漢人王朝將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疆域小

漢人王朝、儒家文明的根基是農耕,而不是遊牧。農耕區域向北只能到達400毫米等降雨量線,即長城位置。這導致中國疆域將與明朝或者宋朝相似,無法統治東北和蒙古草原、無法統治青藏高原、無法統治西域。

2、因為疆域小,不統治高原、西域、草原,就需要保持足夠的武備力量以防備他們,老百姓負擔就重。

當東北、蒙古、西域、高原都不在中原王朝治下的時候,中原將不得不保持高強度的軍備,以防備這些地區。這樣一來,中原王朝的經濟負擔就比清朝時要重。

在此前提下,當中原王朝再面對西方列強時,即使想割地賠款已經做不到了。因為在現有的國防壓力下,已基本耗盡了民力的富餘,再增加賠款的負擔,則中國的內亂爆發將大大提前。

3、這個漢人王朝將與大清一樣,達到了古代維護皇權的極致,人不會有自由,中國無法內生性地發展出工業革命。

這一條前面已經說了。

但還有一個疑問:國防負擔沉重,導致人口不會增加太多,這樣機器是不是有可能被髮明應用呢?

這個問題再分析一下。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到明清,各種維護皇權、控制百姓的制度已經應用到了極致。朝廷為了防止百姓會思考、變得更有力量,因而對百姓進行思想鉗制以弱化百姓。想要出現工業革命,人的思想首先要自由、行動要自由,經商、搞發明等都要自由,這種氛圍下才可能出現機器的創造和應用。這些自由,在末代王朝的統治下絕對是稀缺的。在促成工業革命的因素中,自由是第一位的,沒有自由無法產生工業革命。

另外,在近現代工商業制度方面,中國沒有任何儲備。

在沒有參考模仿對象的情況下,想要讓古代王朝短時間內搞出一整套制度、搞出工業革命,這是沒有可能的。

因此,末代王朝依靠自身無法搞出工業革命。而沒有工業革命,面對西方列強就只有落後捱打。

(古代中國無法內生性地搞出工業革命)

4、在上述三條的基礎上,中原漢人王朝面對西方列強時,亡國的概率比大清要高得多。

此時,中原王朝將面對這種局面:國土面積小,沒有迴旋餘地;草原高原極可能已經被列強佔領,國家壓力來自四面八方;大規模內部動亂髮生;割地賠款。

中原王朝將無法支撐這種局面,將很快被列強瓜分完畢。

還以宋朝為例。宋朝的國土,僅僅在北方草原一個方向的擠壓之下,國土就急劇萎縮。而在列強到來時,沒有緩衝地帶的中原王朝,這種來自四面八方的擠壓力量將成倍增加。

還有一點,在面對太平天國內亂時,大清還有長期被壓制的漢人力量可以啟用。而換做中原漢人王朝時,連這種後備力量也將不會有。

沒有迴旋餘地,內憂外患同時爆發,結果就是亡國滅種。

結語:

大清誤國三百年這個說法是錯的。

其錯誤首先是大漢族主義,把中華民族的內涵與範圍都窄化了,認為只有漢族能把中國搞好。

其次,錯在沒有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到了明清之際皇權發展到了極致,個體沒有自由,中國依靠自身發展不出工業革命,換做哪個王朝面對西方列強都是必敗。

如果不是大清開拓了龐大疆土,養育了眾多人口,那麼在面對西方列強時,中國恐怕連中原都無法保住,極大概率是被列強徹底瓜分。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邊看歷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1793年出使中國任務失敗的馬爾嘎尼,在1794年預測式地說道:“清帝國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艦,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繼的能幹而警覺的官員設法使它飄浮著,並憑藉其龐大與外觀而使四鄰畏懼。但當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領航時,它便推動了紀律與安全。它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它可能會像殘舸一樣飄流,然後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卻無法在其破舊的基礎上重建起來。”


清朝的衰落,並不是因為兩千年的封建大一統制度對於社會根深蒂固的禁錮作用。而是在封建大一統制度的巨大功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之後,走到了末路。

德國的塞茨在《中國:一個世界強國的復興》中寫道:“歐洲把先進於他人的優越感建立在自我感覺的基礎上,覺得是它的發明才有了今日的現代世界……歐洲把它們(指中國的許多發明)拿了過來,而且恰恰是通過這種接受才使得歐洲第一次真正獲得動力,有可能從中世紀躍入新時代。”

歐洲自羅馬帝國衰落直至15世紀這1000多年間四分五裂的黑暗時代,並不構成此後500年間歐洲人迅速超越中國文明的根本原由。而是四分五裂的黑暗時代徹底失效並終結之後,以另一種嶄新的競爭時代呈現於世。


就這一點而言,19世紀中國的衰落,與1500年歐洲黑暗時代的終結,在實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即都是一個時代走向末端而另一個新時代得以開啟。

那些將中國的衰落歸咎於封建大一統制度對於社會禁錮作用,和將歐洲在近代迅速崛起的歸因於歐洲中世紀長期四分五裂狀態的說法,不僅是本末倒置,而且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為什麼中國人能夠在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大一統制度中創造出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社會文明。更不能解釋,歐洲人何以在長達1000多年的四分五裂狀態中,沒有發展出更先進的社會文明。

中國戰國時代齊國的國君,常常與大將忌賽馬,賽馬的規則是雙方用各自的上等馬對另一方的上等馬、用中等馬對另一方的中等馬、用下等馬對另一方的下等馬,結果田忌每次都輸掉馬賽。

後來有一個叫孫臏的人給田忌出了一個主意,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輸掉一局,然後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贏得兩局,三局兩勝而最田忌獲勝。


此處引用這一故事的用意,不在於重複它本來的寓意,而是要對上述觀點作出批駁。

以先進文明體系的標準,去評述中國封建大一統社會,無論怎樣闡釋。其結論都會不約而同地歸納為封建大一統制度是落後的。

這種做法與田忌用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而贏得勝利的做法並無質的不同,即都是技巧與策略上的勝利結果,並非兩種處於同等階段的社會形態之間的真實對比。

1793年乾隆皇帝在一份回覆英國使節馬戛爾尼要求與清朝建立通商關係的諭旨中聲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並最後要求英王“當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乾隆帝不僅拒絕清朝與英國建立正式通商關係,而且理所當然地將英國使者的到來,視作為藩屬國進京朝貢,並且要求英王誠惶誠恐地對他宣誓永遠效忠。


儘管這一諭旨所體現的天朝上國意識一直延續到晚清19世紀中期,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推論說1793年的清帝國已經步入衰落的軌道中來了。事實上,在整個18世紀甚至到19世紀最初的十年間,剛剛開始工業革命不久的英國,還沒有具備後來在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那樣相較於清帝國的壓倒性軍事優勢。

所以結論是,如果一定要比較,清朝衰落的比較對象,應該是歐洲的中世紀末期。兩種文明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時間斷層和體系鴻溝。


作家曹恩碩


🌹滿清王朝統治中國267年!閉關鎖國;喪權辱國!王朝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統治者成為列強壓迫中國人民的代理人!

📰滿清統治者入關後,一開始就堅持“以農為本”的治國理政觀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穩定經濟,認為大清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延續了近200年。

📖當時西方國家正先後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人類跨入“蒸汽時代。”

📰而清朝與世隔絕,統治者既看不到世界的快速變化,也沒有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滿足自己“老牛拉破車”的安穩天下,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1840年,強大的英國遠航到南海,用“堅船厲炮”強行打開清朝的大門→“鴉片戰爭”開始了。1842年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的簽定,使我煌煌中華,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主權開始喪失。

📰甲午戰爭失敗後,於1895年又與日本簽定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900年八國聯軍侵犯北京,王朝束手無策。於1901年與八國聯軍國家(還有3個小國,共11個國家)簽定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

📰滿清王朝,對外屈膝,低頭簽字,叩首談判。對內鎮壓人民,阻撓鎮壓變法維新。

📰滿清王朝從“鴉片戰爭”起的60年內,與世界上大大小小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簽定了數百個“喪權辱國”條約,不斷的賠款,不斷的割地。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社會完全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

📰滿清王朝→誤了中國近三百年(267年)!滿清王朝→敗壞了中華!


笑看東籬


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沒錯!理由簡述如下:

1、前無古人的愚民和奴化政策。遑論普通老百姓,就是大臣們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這是自華夏開朝以來從未有過之恥辱。這裡面有無氣節的漢族文官推波助瀾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決定性因素是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滿清皇家政權。

2、大興文字獄,封殺新思想。雖然秦朝有“焚書坑儒”,但也只是法家儒家之爭中採取的極端手段,並未成為朝廷辯爭的禁臠,也未造成實質性的禁言、禁書,不說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就是自秦以後的每朝每代均有傑出的思想家產生,比如,漢代的思想家王充、董仲舒等,唐朝的政治開明文化繁榮,宋代的思想家程顥、程頤、張載、王安石、朱熹等等,明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王陽明等等,而滿清朝廷由於是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文化上遠遠落後,思想上極端守舊,對於一切新生事物新思想視作洪水猛獸和異端邪說,因此從未出現什麼大思想家(晚清時期的一批思想家其實是民國的思想啟蒙者)。其後果就是徹底湮滅了資本主義萌芽,隔絕了科學的進步和發展,思想觀念上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自然也就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導致1840年以後的中國喪權辱國,國人受盡欺辱!滿清朝庭罪不可赦!


3、至於強化皇權、君國不分、閉關鎖國、重農賤商、君貴臣輕、官貴民輕等等,那是與歷代封建朝廷一脈相承、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由於近代反封建專制的革命不徹底,共和新思想未能深入人心,滿清朝廷集大成的封建流毒未能得到徹底根除,其毒害至今猶存。以前一般是朝廷推行愚民政策,現如今,國人中的“自我愚民、自我奴化”現象反而興起。對此,有識之士切不可掉以輕心,殷切期盼我華夏子孫能夠早日覺醒!


臨江島主


從存留下來的大量滿清老照片看問題,這個由通古斯人領導的政府確實很有問題。只見照片裡的官員面帶霸氣兇相,其身上的服裝就像是死人身上穿的壽服;窮人衣不蔽體(四川遂寧、雲南昆明),他們所住的房屋純粹是茅草棚(四川遂寧)、爛巖洞(山西、陝西);軍隊戰士不是手持長矛大刀就是懷抱一根根竹子竿竿;所謂的城市無不呈現出一派農耕社會景象;當列強打進都城,政府一把手慈禧率先逃跑,剩下沒逃跑的官員跪地叩頭給列強送錦旗……所有這一切表明,滿清政府很有毛病和問題!


用戶79141123829


1.因循守舊。

清朝統治者作為遊牧部落的後裔,鐵蹄入關後,取代明朝,儘管逼明朝老大自縊了,但在制度方面還是延用明朝那一套,可能是“逐水草而居”的人受中原封建制度影響力太強大了的緣故吧!

2.心理狀態不健康。

動輒以天朝上國自居,盲目自信,坐井觀天;自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開始就實行“海禁”政策,雍正皇帝簫規曹隨,到好大喜功的乾隆已完全閉關鎖國了,自此,清朝“不知有漢,何論魏晉”,與國際社會脫節,人家一日千里,蒸蒸日上,而清朝還悠哉遊哉、閉門造車。



3.後期的統治者苟延殘喘、不思進取。

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政策導致“鴉片戰爭”爆發,被西方大炮打開了國門,儘管不乏睜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但自道光後的清朝統治者已病入膏肓、積重難返,早被洋槍洋炮嚇破了膽,他們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開啟了喪權辱國的近代中國史。


4.對內“文字獄”興起,形成了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

清朝對於我國近代政治、經濟、文化落後於西方國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我國已全面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國力也在逐步增強,願我們永遠牢記這個教訓,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早日實現“中國夢”,把清朝耽誤的建設時間彌補回來!

希望星晨58298869


不請自來。

我早就說過,這句話透露著無知和沒有擔當。清朝說破天,也就是中國古典時代的王朝更迭中的一個大一統王朝,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古典時代的極致,只不過點背趕上了近代而已,而這也是清朝最為招黑的地方。

清朝在近代表現蹩腳,戰敗、不平等條約、新政失敗等等,都成了人們眼中的黑點。但是放眼世界,哪個老大帝國在近代沒有沒落?沒有在近代化浪潮衝擊下日漸式微?所以清朝在近代的衰弱不是什麼不可理喻的事情。相比於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分崩離析,莫臥兒帝國成了英國殖民地,大清將主權和法統平穩的移交給民國政府而沒有四分五裂,這在老大帝國當中已經屬於奇蹟了。

另一個方面,從經濟的角度來說,清朝無法抵擋近代化浪潮衝擊也是必然的。清朝和中國歷史上各個古典王朝一樣,經濟生產方式都屬於落後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並不依賴於商品交換,一戶人家或者一個地區一年勞動生產的產品足夠維持溫飽,甚至小康,這就賦予了小農經濟封閉的屬性,也是古典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

古典中國之所以能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主要原因是因為古典中國核心地區黃河長江流域擁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因此適合精耕細作得種植業。再者由於古典時代中國所在的東亞地區在大航海時代前,地理相對封閉,所能接觸到的都是東亞這邊的小朋友,因此這就助長了古典中國的封閉。同時,古典時代的社會主流價值取向是儒家思想,你也可以將儒家理解為儒教。儒教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因此中國的聰明人皓首窮經都為了當官。種種原因,導致古典中國在自然科學、技術創新等領域遠落後於洋人。

而西方主要經濟生產方式是商品經濟,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古希臘,一個是英國。古希臘由於希臘地區平底不多,糧食產量低,糧食只能依賴進口,這促進了古希臘工商業的發展,也奠定了歐洲探索、逐利的一系列特徵。至於英國,英國的氣候更適合畜牧業發展,因此英國人建立了種植牧草的農場來發展畜牧業,這也可以生產羊毛、肉食等商品,這種大規模農場化生產,為日後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所以,依賴商品經濟的歐洲工商業遠比古典中國發達,而且隨著中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得古典中國越來越落後於歐洲。

中國人口,漢族長期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所以古典中國的經濟生產方式以及社會價值取向基本以漢族的小農經濟以及儒教為主。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是由於這一點原因也只能繼續沿著儒教和小農經濟的路數發展。說到底,古典中國落後於歐洲,不是哪個王朝的責任,而是文明的落後,說到底就是觀念上的落後。相比之下,清朝已經做到了古典時代的極致,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古典農業文明到清朝也就發展到頭了,不可能再會有突破。

但是對於民族主義蛋白質來說,他們不會在意也不會深究為什麼古典中國落後於西方,因為清朝為少數民族所建立。在它們看看,漢族人盡善盡美,怎麼可能會落後於洋人;在它們看來,只要不是漢族人就都是兩腳的牲畜。所以中國它們就把鍋全部都甩給少數民族,好繼續用所謂的漢族人盡善盡美的謊言來麻痺自己。

同時,歷史教育又和歷史研究脫節,比如說歷史教科書裡面會告訴你中國古典時代如何輝煌燦爛,領先於歐洲的謊言,不會告訴你為什麼自然科學會產生於歐洲,也不會告訴你為什麼歐洲才能發展出工業革命,更不會告訴你為什麼歐洲能在近代引領人類社會發展。所以這就加劇了這種說法的擴散。

所以我才說,清朝導致中國落後這句話,是極為無知,也是沒有擔當的。不過這也符合漢族人人死鴨子嘴硬的傳統美德,反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跟我沒關係。

不過呢,我這個人有個毛病,就是不會婉轉,直來直去,實話實說,不會去專門討好哪個群體,也不會為了幾個臭錢就迎合哪些人。另外我是漢族人,各位蛋白質就沒必要隔屏鑑定啦。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如果我們拋開民族感情,就要承認滿清實際上是一個比較願意改變自己的政權。在清朝的末年,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雖然這些改革過於緩緩慢,但並沒有否認清朝廷高層的決心。大清帝國之所以倒臺,就在於改革的太慢。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中國封建歷史的最後一個朝代不是滿族人建立的清朝,而是由漢族人建立的朝代,就可以抵禦住西方列強的入侵嗎?

答案是相同的。

只要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中國必然不能抵禦西方文明。明朝初期雖然也有鄭和下西洋,但都不是以商業為目的。鄭和的船隊也早就被拆掉了,修了皇宮。在明朝的絕大多數年代裡面,依然在實施嚴格的海禁政策。明朝和清朝一樣,都是實行非常嚴厲的自我封閉。

有人提出,明朝已經發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其實那是他們想多了。資本主義力量的崛起,需要的是對皇權進行制約。但是,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對於中國來說,皇權是第一位的。


懷疑探索者


有個毛道理。

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模糊的概念。

而且他是建立意淫上的。

什麼叫意淫。

就是說如果我過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可能上清華北大。

但說不定我過去選擇好好學習也可能突然有一天被車撞死了呢?活不到今天呢?

這是一種沒有辦法進行證明的猜想。

因為沒有辦法證明,所以就沒辦法否定。

然後明粉就那這個說事,說沒有滿清入關明末就有會走向資本主義。

進而得出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的結論。

順便說一下,明粉的本質是大漢民族主義者,他粉明只是手段,目的是粉漢。

明粉喜歡給人扣滿遺的帽子,其實這正是他最虛弱的地方,也是民族主義者最害怕的地方。

他們不敢承認,反對大漢民族主義的並不是少民,而正是漢人自己。

他們不知道反漢的是漢人嗎?他們知道,但他們裝作不知道,可一旦進入線下,給人扣上滿遺的這種手段立馬就破產了。

因為對方是不是漢人,身份證和外貌立刻就一目瞭然了。

為什麼漢人會反漢呢?

這是因為身份認同的優先級問題。

有些漢人的國家認同感是先於民族認同感的。

這些漢人與其說是漢人,不如說是中國人。

中國人是講民族團結的,而漢人是講漢族至上的。

這必然是一個無法調和的矛盾。

現在皇漢勢力還僅僅停留於輿論階段。

這個矛盾還能逃避。

一旦進入線下活動,那這個矛盾就逃避不了了。

皇漢終究要面對這個事實,即並不存在13億的漢族人。

再說說明朝的問題,明朝並不是一個漢人國家,而是一個皇權專制國家。

你說朱家是漢人,所以明朝是漢人國家。

什麼是漢人國家,漢人國家指的是漢民族當家做主,這隻會在民主制度下出現,朱家是民主制度嗎?當然不是,他是家天下皇權統治。

所謂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政權,是民族主義者用中國歷史的材料,通過淡化明朝的主要屬性,強調其附帶屬性扭曲出來的產物。

明粉腦子裡的明朝,是臆想出來的明朝,而不是真實存在的明朝。

也就是說,明粉腦子裡哪個被異族滅亡的漢族民族國家並不存在於歷史中,只存在於他們的腦補中,真正的明朝是瘋狂壓迫剝削人民,最終被人民滅亡的腐朽王朝,而這樣可恥的王朝卻被這群民族主義者扭曲成一個漢族當家做主的民族國家。

而民族主義,實質上是西方的產物,民族國家起源於西方,皇漢其實也是西方文明思潮下的產物。

西方文明,定義了這個世界。

就比如明粉說的明末資本主義萌芽?誰提出來的我忘了,但好像是毛時代的產物,是中共根據斯大林的五段論提出來的,根子在馬克思那裡,即是一種線性的歷史決定論。


逆轉天堂


沒道理!!!

中華道統問題,還有“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孫中山都說過同盟會的宗旨就是要“驅除韃虜復我中華!一個弱小的民族,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滅掉一個個強大的國家,建立起龐大的帝國!統治了億萬生民!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時開國的一代人,成就輝煌!讓其後代景仰!不管如今怎麼想,當時的華夏子孫是不會承認這些“敵人”的!如今華夏子孫把中華復興的責任推給“敵人”,可笑不?敵人統治我的時候沒把我的文明建設好?如今說這話的人可能還是蒙元或滿清的後代或者有其血統的人,這麼說怪異不?

把蒙元和滿清納入到“中華”的概念中,也是近些年才有的說法!雖然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主流觀點:這都是中華文明的一份子!“中華”的現代概念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所有民族及其後代子孫!“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就是基於這個現代“中華”概念的現代人說法!一方面接受他,一方面指責他!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事不關己的感覺!現代人指責古人沒有延續輝煌!歷史的輝煌和你有啥關係?有本事,自己努力取得輝煌!在網上曾看到有人指責、埋怨父母,我怎麼出生在你們家!你們沒本事,那麼窮,耽誤我了!這都是沒本事的、又不願意奮鬥的人找的藉口!找的精神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