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攝影作品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

小魚大魚看世界


有的攝影老師直出的片就可以很好看 只是會後期加一些點綴;也有的老師直出的片不行 所以要考靠後期撐一下;還有一種人直出的照片都不能看,那後期都救不了

前期是基礎;後期是提高,是錦上添花,有些東西前期拍不好,後期完全沒辦法,但是後期同樣重要,因為前期不好看只能靠後期補救

作為一個攝影發燒友,多琢磨一下拍照技術,不要這裡想想前期後期哪個重要,完全沒有多少意義,不如想想怎麼前期拍好 後期稍加點綴讓作品看起來更耐人尋味。


夜白如初


攝影作品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


攝影作品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這個問題本來是有答案的,但是,技術、手段和見解發展到今天,反而變得沒有“標準”答案了。

第一、從傳統的、狹義的角度來說,前期重要。傳統的攝影,特別還是膠片時代的時候,最後呈現的攝影作品幾乎是原汁原味的,最多也就是暗房洗印時掌握一點曝光的“輕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控制一點“亮度”而已;照片沖洗之後,適當地在照片邊緣裁剪去一點或一部分;再到後來,可以人工在畫面上塗點“口紅”,畫上“紅領章”,或者讓女人“穿上”花衣裳;等等。這些手段的本質就是現在所說的“後期處理”。基於這些手段的運用,不會大幅改變原始畫面的內容、元素和真實性,這個階段,攝影的前期和後期哪個更為重要,答案就很清楚、很明確——前期重要、前期非常重要。


第二、從目前實際操作過程來說,前期很重要,後期也重要。現在不一樣了,“不一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現在的後期處理手段實在是豐富多彩,甚至讓人眼花繚亂。覺得哪個元素是多餘的,我們可以讓它從有到無;覺得哪個元素是可以加進去的,我們可以讓它從無到有;我們可以換背景、換衣服、換臉型;我們可以讓人物由胖變瘦、由矮變高、由黑變白;我們可以讓眼睛變大、嘴唇變小,可以將H型變成S型;可以牛頭換上馬面,可以讓牛在前、人在後,“老牛牽著人在走”,····真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好在有些攝影比賽和徵稿時,都對可能出現運用的手段做了能細則細的規定,限制了一些手段的運用。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有些限制還沒做出規定時,新的手段又會層出不窮了。


對於大部分攝影人和他們的大多數時候來說,對於後期的操作和處理,還只是“有限公司”的作派,一般也就是調整一點明暗對比度、色彩飽和度、銳度等等,最多也就是整體轉換成黑白而已,也就是沒有“系統性”的去改變原來影像。對於這類操作的攝影,我們說還是前期很重要,後期也重要。

第三、從後期創意設計來說,後期比前期更重要。這類圖片的創意和生產,嚴格意義上講,與傳統所說的攝影,已經不是一回事了,公式就是“創意”+素材+電腦=創意攝影作品,“秀才不出門,能拍天下片”。有的時候,將它們也歸入攝影序列,美其名叫做“藝術類攝影作品”。


不可否認,這類作品也是一種文化產品,一種精神產品,不能否認它的存在和價值。對於它們的創作和生產來說,當然就是後期重要、後期非常重要。

第四、從一般攝影人的拍攝處理來說,還是重視前期、適當後期。


拍客張光林


一張完整的攝影作品應該是包含前期和後期的,沒有前期就沒有後期,沒有後期就成就不了完整的作品。

有人覺得手機拍攝就沒有後期了,其實不然,手機在你摁下快門的一刻已經給你做了後期,我們通常叫直出。每一家手機廠或者相機廠的直出都不一樣,其實也可以說是後期的風格不一樣。舉例子說,華為手機直出的徠卡色調是一種後期,富士相機的各種膠片模擬也是一種後期。

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對攝影作品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就比較明瞭了。簡單說就是分為兩個部分,相機記錄映像是前期,在電腦(通常情況)調整是後期,這樣才能成就一張攝影作品。

但是,前期和後期並不是簡單的分割開“流程一”到“流程二”的關係,後期還可以影響前期的。有一種情況是攝影師看到眼前的被攝物就想到了如何做後期,然後再根據後期的想法去找拍攝角度和布光等,這就是後期的想法影響前期的拍攝。這時候就說不準是後期重要還是前期重要了。

我認為成熟的攝影師是不會在意,也不會考慮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的問題,攝影作品是通過兩者相輔相成和互相作用完成的。


攝影小小新


又一個盤古開天以來最難解決的問題!繼佳能好還是尼康好,變焦好還是定焦好之外。數碼時代的另一個老大難問題:後期重要還是前期重要?

嗯....這個問題我想想怎麼回答你呢!

這麼說吧,攝影可以不後期,但你要想後期 至起碼得有張圖吧!所以說這個問題 我覺得應該說:大部分拍攝題材、前期更重要,在你前期功力足夠的情況下,有的都可以不用做後期!

但並不是說後期不重要!膠片時代是沒法後期、並不是他們不想後期!數碼時代跟膠片不同 數碼片其實說到底都是一些數字信息,而膠片是經過化學反應的。

那麼在數碼時代、某些拍攝領域 花在後期上的時間 甚至遠遠大於前期拍攝!

那這時候後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啦,如果在這時候你問我這個問題,那麼我會回答你:後期更重要!

比如商業修圖師!一張廣告人像照片,模特皮膚非常差、如果化妝太濃 又太俗氣,妝淡了又遮不住瑕疵。而甲方又要求把模特的皮膚拍的通透水靈有質感!這時候咋辦? 後期唄。

相信很多朋友聽說過什麼雙曲線 中性灰 高低頻這些磨皮方法,毫不誇張的說 一張商業人像、前前後後修完要花上一週的 也不是沒有!如果這時候後期不到位、你就前期拍的再好 也交不了差嘛!



所以這個問題 還是看建立在什麼前提下,不同的前提 答案不同!這不像1+1等於幾這種標準題 有一個固定的答案。

它的不確定性 還有拍攝的主觀性、註定了它依然屬於一個無解的難題!




光影的光陰社


我的看法是前期後期都很重要,前期所佔權重比例大一些。

前期是一切的基礎,很多攝影人執著於這句話,但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即認為後期不重要甚至牴觸抵制後期。有一些人不理解,看到照片就問:後期了吧?一臉不屑的表情。而不少攝影愛好者最怕人問這句,彷彿後期是見不得人的事,含糊過去。


在膠片攝影時代,也就是銀鹽時代(膠片中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是溴化銀),後期就是洗相、暗房技術,不會洗相,說出去會被攝影人笑掉大牙!然而到了數碼攝影時代,後期也被稱為數碼暗房,代替了膠片沖洗操作。隨著攝影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人進入攝影圈,由於對後期的誤解,也是惰性使然,出現了很多人排斥後期的現象!

其實這些人並不明白,他們推崇的JPG直出,也是經過機內飽和度對比度處理的結果。隨著數碼攝影的成熟,越來越多的中高端相機減少了的機內處理,越來越多的攝影人愛上了RAW格式,以保留更多細節,還原真實畫面,留待後期處理。


對於一個成熟的攝影師來說,前期拍攝時必定要想好後期的方向,為後期處理留足空間,也為後期處理設定好框架。

一個好的攝影作品一定是合理後期的照片,後期是錦上添花,但絕不是雪中送炭,好的照片經過後期處理會更好,差的照片再好的後期也是白費。我曾遇到一些朋友,要求我幫忙處理照片,我看後回覆沒有後期空間,因為要麼構圖不好,要主題不明,色彩搭配不合理、光線使用不恰當等等……


小智攝影文學


前期是基礎,是雪中送炭;後期是提高,是錦上添花。

一個好的作品,一定是前期後期共同結合的結果。

今天飛俠和大家分享一個利用不同時間拍攝的圖片,最終合成一張完美明信片的案例。意大利的五漁村,是世界文化遺產,顧名思義,由五個小漁村組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Manarola,地表景觀。

拍攝地點的機位有限,要早一點去。儘管當地9點左右落日,我下午5點左右就位了,這個是最棒的拍攝角度。

等到光影開始覆蓋懸崖上的漁村時候,開始拍攝。尼康D850,16-35鏡頭,25MM的焦段。我採用了間隔拍攝的方式,機位不動,間隔10秒拍一張。一共拍攝了幾百張RAW格式圖片。這些圖片,後期可以合成一段完美的視頻。

拍攝的素材覆蓋了光照亮漁村,太陽落下,海平面出現粉色和天色已暗,燈光亮起三個階段:

  1. 夕陽照亮漁村

2. 海平面出現粉色

3.天色漸暗,燈光亮起

正式開始後期處理之前,我選擇了三張最有代表性的圖片。

F16的光圈,ISO30,曝光時間分別是1/13秒,1.3秒和30秒。

先是RAW階段處理,我要分別表現三張圖片的最亮點!

第一張圖,我要表現的就是光照的感覺。後期之後,對比和成片:

第二張圖,突出海平面上的粉色,後期之後的對比和成片:

第三張,表現燈光璀璨和天空的藍調:

現在,我有了三張不同時段的JPEG格式素材:

其實每張圖片都不錯,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第一張光線不錯,缺少燈光和天邊色彩;第二張天邊色彩不錯,但缺少光影和景觀燈;第三張整體非常好,但天邊色彩比較單調,石頭和懸崖缺少光影。

分析完成之後,開始動手。確定一個主體圖片,肯定是第三張。

然後和第二張一起載入圖層,主體圖片在上,建立白色蒙版。

用黑色畫筆把天邊的粉色擦出來,畫筆的不透明度和流量,都放在30%左右。開始用畫筆擦海平面的部分,別忘記海面的位置也擦一下。(光線過度比較均勻,這裡就沒有建立都選區保護,以後單獨說說這方面內容)

現在畫面是不是好了很多,看看天邊的粉絲,多浪漫,多溫柔。看的心都醉了。

但這些地方缺少夕陽下的光的表現,看著不夠立體,比較呆板:

而這些地方的精美光影,在第一張圖上都有啊。好!再和第一張圖片建立圖層和蒙版,把希望表現光的這些位置再用畫筆擦出來。

看看最終的效果,我想要表現的,都出來了!

用了三張圖片最精華的部分,合成一張完美的五漁村Manarola明信片。

攝影的思路,其實比技法更重要。前期拍好:拍攝地點的選擇,穩定的三腳架,合適的構圖,畫面的紮實,均衡的曝光;後期進行必要處理,包括RAW階段的確定基調和顏色,明亮度的表現到JPEG階段的圖層蒙版、創意合成。



網際飛俠


攝影作品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

這確實是個問題。

過去的膠片時代,我們稱這個話題為暗房。而在當下數碼時代,我們稱之為後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S。

要說重要,本人認為還是前期更為重要。

在兩者的比例上來看,前期為七,後期為三。

但這也是得看題材了,如果你進行的是新聞攝影,那麼是不能進行後期的,還有人文攝影,還是儘量少後期為最好。

一幅優秀的作品,是多方面的綜合體現。

我們從前期的策劃、主題的制定、拍攝思路等各方面開始準備,到拍攝時光線的應用、拍攝技巧的掌握、現場的把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數碼時代,我們不能談後期而色變。

有些朋友把後期理解為移花接木了,本人在拍攝及後期中,也會對移花接木比較反對的。

如果在合理範圍內對作品進行色階、曲線、色調等的調整,這是完全可行的,畢竟數碼的感光成像不像膠片一樣,有個18度灰呢。

一幅作品的好壞,與後期也是有很大關係的,後期是為前期增色添彩,是一種美的延續。

尤其是人像寫真等拍攝,後期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要對色彩色調做調整,要對模特的膚色等進行必要的修飾,當然也要在構圖上進行適當的剪裁。

不管後期怎樣調節,一幅作品,前期完全失敗了,後期是很難追回的,所以本人認為,在前期和後期中,前期是最為重要的,而後期只是起到修飾作用。

各位朋友,你是怎麼認為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我就是劍舞影像,歡迎關注,我們一同交流攝影問題


劍舞影像


凡事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攝影就是攝影,沒有什麼前期和後期之說,因為音像專業有後期製作,所以就有了攝影的"後期"之說。在我的攝影思維中,出去攝影(也就是提問者說的前期),要把畫面記錄下來,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去拍攝,那來的後期,你拍的東倒西歪,粗枝大葉,通片虛化,一點清晰度都沒有,後期能處理嗎?

從專業性角度出發,照片的處理,就是屬於圖像後期製作的範疇,雖然技術人員不一定去攝影,但一定要了解攝影知識。

有人將照相與攝影區分的頭頭是道,講的有理有據,將二者劃分為專業與業餘的界限,圖像記錄與藝術作品的界限,我認為這是不確切的。因為駕駛員就是司機,機構就是單位,攝影就是照相。攝影師不去現場照相,那去現場幹什麼。過去街道上的匾牌是xx照相館,現在叫xx影樓,其實都是一樣的。試問,新聞作品難到沒有藝術性,藝術作品難到不講新聞性?最後借用鄧小平的著名論斷作為文章的結尾,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是社會制度的本質區別,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影像甘谷


這個問題自從有了數碼相機以來就一直有爭論,估計以後也還會爭論不休。從我個人的攝影經歷看,這個問題就是思維定論,沒有深刻領會總工程師說的: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精髓。

從我個人的實際情況來說,我大概用過7-8年的膠片機,就是國產的海鷗,那個時候幾乎沒有後期,一個人要是對光圈快門等等不熟悉,你是拍不出好照片的,那個時候相機就是你的生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拍壞了就是壞了,後期幾乎沒有修復的可能性,膠片時代前期至少佔90%。說前期重要的,基本都是從膠片時代過來的,或者經常用膠片機拍照的,畢竟相機就是自己的生命呀。

相機發展到數碼時代,形勢大變,這個就不用細說了,ps幾乎無所不能,在後期上大顯神威,它能解決前期出現的幾乎所有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膠片時代不能解決或不好解決的。說後期重要的,主要是接觸膠片機較少或沒有的人,現在這些人都是把相機當做工具,不是生命,自然說後期重要。

從我個人看,二者一樣重要,前期拍不好,後期再努力,往往也達不到逾期效果。但是我相信:好的前期+好的後期=好作品。當今社會,二者不可分開,偏重那個都不合適,二者並舉才是王道。

雖然說這麼多,但是和以前一樣,與其爭論這些,不如爭論如何拍如何修圖來的實在。


南宮彩虹


攝影,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後期持反對態度。

但是,據我觀察,凡是真正玩攝影的人是不反對後期的,至少是一大部分人是這樣想的,因為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後期、後期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後期等等,支持後期的這些老師只是可能在孰輕孰重上有些小的分歧,但不影響他們支持後期的這個大方向問題。反而是一些對攝影不甚瞭解的“外行”人士對後期持反對態度,如果說一張不錯的照片是經過後期處理過的,那立馬就一副“鄙夷”態度,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上邊也已經說了,到底為什麼要後期、後期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後期,簡單說完這些問題後,我們再說到底誰更重要。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攝影,同樣如此,題材來自於大千世界,而表達的主題是需要進一步的濃縮、提練、豐富和完善。就像文學作品中的一個人物,現實生活中可能會有這個人物原型,但在文學作品中,這個人物的信息會更加豐富、人物的思想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會更為豐滿,為了更加完美地展現這個人物,可能一些故事、一些“豪言壯語”並沒有在他身上發生,而是被作者移植過來,目的就是為了這個人物更加豐富。

文學作品是一支筆,而攝影則是一部相機。

相機,它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工業產品,科技再發達,它也總有不能盡善盡美的地方,就目前來講,相機的COMS對光的敏感程度、它的寬容度、它的色彩再現等,都有著無法逾越的障礙,也是相機不斷追求進步的方向。

相機,既然有它的先天不足,就需要後期來彌補。

攝影后期並不是源於當下的數碼時代,可以說在攝影誕生的那一天,後期就一直存在並不離不棄。比如說原來沖洗照片的二次剪裁算不算後期,在沖洗照片時攝影師要求照片偏暖或偏冷算不算後期?再說點複雜些的,ISO100的膠捲按ISO400來用,後期延長顯影時間算不算後期,暗房曝光對照片部分內容時行遮擋算不算後期?這些都是後期,只不過這些後期從原來的暗房搬進了電腦,讓後期更加方便、更加直觀、更容易操作,這也是有段時間把後期叫作“數字暗房”的原因吧?!

為什麼需要後期?這是問題的關鍵。

為什麼需要後期,是因為相機的能力問題!大家都知道,人的眼睛是世界上最好的“相機”,沒有之一,因為人的眼睛的“寬容度”最高,即使目前最好的數碼相機都不如人眼的一半!什麼寬容度,就是記錄景物最亮到最暗的能力。舉個例子講:在戶外時,你看到的天空是清晰的,近處的房子也是清晰的。但如果用相機拍下來,天空跟房子總有一個“不清晰”,要麼天空慘白、要麼房子死黑,這就是相機的寬容度。

既然相機不能平衡地將亮部和暗部的信息記錄下來,那麼就要靠一定的後期來完成。

說到這兒,後期的目的相必大家也就清楚了,後期的目的就對前期的補充和完善,不管相機原因還是其它客觀原因,這個補充和完善,不一定是真實再現,而完全是從作者真實的創作思路出發,是為作者的創作主題服務。

攝影的後期,也如同文學作品一樣,如果小說,作者對人物進行什麼樣的“拼湊”都不過分,但如果是紀實文學或報告文學,就不能隨意“拼湊”,只能尊重客觀事實,不誇大、不演義、不“添油加醋”、不刻意塑造,要準確、完整的再現一個真實的人物。但這並不是說一點提練都沒有、一點昇華都沒有,不是這樣的,作者是可以把人物的語言變的更通順些,把人物的故事敘述的更有意思些,把人物的思想意識更精練些等等,這才是一件文學作品。

攝影也是如此,在後期的加工上,也有一定的度。比如各種攝影比賽上會有紀實類、藝術類、新聞類等,參加紀實類或新聞類攝影的作品,是明確要求不得對作品進行除明度、對比等簡單處理外的其它調整。而藝術類你是可以“腦洞大開”的。

最後終於回到主題了:是前期重要還是後期重要!

這個問題最不高明的地方就是:沒有前期哪來後期?!

早年上學的時候,我們老師站在講臺上,用手指著我們全班同學,一字一頓地說到:拍到最重要!

攝影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拍到--拍清晰--拍到精彩瞬間--後期的完善和豐富。

我一直堅持的觀點是:無後期不攝影!但這並不是說後期比前期重要,而說後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過程。

攝影后期,就像賈島,是“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

是昇華。

作為後期,最簡單是不是要壓暗下天空,提亮下地面?!


作為後期,為了突出流光溢彩的效果,是不是提高下對比和讓色溫偏暖些?!

但作為前期,是不是要先拍到?像上圖的人物,如果沒有抓拍到人物,後期加一個上去,那就沒意思,那就會讓人家“鄙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