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他是中國植物學奠基人,當過大學校長,與魯迅胡適都打過筆仗

他是中國植物學奠基人,當過大學校長,與魯迅胡適都打過筆仗

“跨界”被嘲的胡先驌

我們今天得知胡先驌這個人,大多因為魯迅嘲諷他的文章《估學衡》。其實,胡這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和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曾被人推崇為“中國生物界的老祖宗和普洱茶種命名第一人” 。

胡先驌 字步曾,號懺庵,江西新建人。兩度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歸國後在多所大學執教,曾任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第一任校長。是中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參與創辦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靜生生物調查所,還創辦廬山森林植物園、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與人聯合發佈、命名“水杉”新種。

胡先驌家世顯赫,從曾祖父胡家玉開始,名人輩出,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父親陳三立曾給他叔祖寫過墓誌銘,雲其“家世貴盛,劬學篤行,不資門任,自致通顯”。胡家祖上出過兩任探花,這位叔祖也曾官至兩廣總督。胡自己的留學經歷和學養也算學貫中西。

當新文化運動到來之際,這位植物學家坐不住了,除了研究植物和辦學之外還跨界參與了文化論戰。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是胡適,胡適為給白話文運動造勢寫了不少白話詩和鼓吹白話文的文章。胡先驌寫了兩篇文章批駁胡適,一篇是《中國文學改良論》,另一篇是《評〈嘗試集〉》。後一篇文章長2萬多字,胡先驌花了20天的時間才寫成,他以中外文學的史實和理論,批駁了胡適新詩和文學革命理論的不當,說《嘗試集》(胡適所著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不僅沒有價值,而且還擾亂思想。這篇文章寫好後卻沒有一家報紙願意刊登,於是,胡先驌與友人梅光迪等人商量自辦刊物。

  

他是中國植物學奠基人,當過大學校長,與魯迅胡適都打過筆仗

著名的《學衡》

1922年1月,《學衡》雜誌創刊。 以繼承中國學統、發揚中國文化為己任,向“北大學派”發起反擊,形成與北方對峙的南方“學衡派”。“學衡派的主要成員有胡先驌、吳宓、梅光迪等,胡先驌是學衡派在文學方面論爭的首席發言人。” 在論戰中胡先驌顯得頗為自信,他曾對友人說:“我在美國留學時,胡適之也在美國留學,他是學文學的,我是學科學的,我讀過外國小說四百多種,胡適之只讀過二百多種,不及我的一半。所以他研究文學不及我的廣博和深刻。”

對胡先驌的攻擊,胡適倒沒怎麼惱火,後來還跟他會面吃飯,稱兄道弟。但魯迅就不同了。對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衡派”,魯迅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夫所謂《學衡》者,據我看來,實在不過聚在‘聚寶之門’左近的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雖然自稱為‘衡’而本身的稱星尚且未曾釘好,更何論於他所衡的輕重的是非。”

他是中國植物學奠基人,當過大學校長,與魯迅胡適都打過筆仗

魯迅把《學衡》創刊號拿出來,逐篇糾錯,找硬傷。比如說《學衡》的“《弁言》雲,“雜誌邇例弁以宣言”,按宣言即佈告,而弁者,周人戴在頭上的瓜皮小帽一般的帽子,明明是頂上的東西,所以“弁言”就是序,異於“雜誌邇例”的宣言,併為一談,太汗漫了。“

說“《浙江採集植物遊記》,連題目都不通了。採集有所務,並非漫遊,所以古人作記,務與遊不併舉,地與遊才相連。匡廬峨眉,山也,則曰紀遊,採硫訪碑,務也,則曰日記。雖說採集時候,也兼遊覽,但這應該包舉在主要的事務裡,一列舉便不“古”了。例如這記中也說起吃飯睡覺的事,而題目不可作《浙江採集植物遊食眠記》。

魯迅最後得出結論是:“總之,諸公掊擊新文化而張皇舊學問,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其為一種主張。可惜的是於舊學並無門徑,並主張也還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國粹的知己,則國粹更要慚惶煞人!“衡” 了一頓,僅僅“衡”出了自己的銖兩來,於新文化無傷,於國粹也差得遠。我所佩服諸公的只有一點,是這種東西也居然會有發表的勇氣。”

與胡適不同的是,魯迅與胡先驌後來沒有修好的記載。

胡先驌於1968年7月16日突發心肌梗塞逝世,終年7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