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明明有漢武帝的成功經驗在前,朱允炆削藩為什麼不學推恩令?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建文帝朱允炆的悲劇追根究底是源於削藩失敗。

朱允炆是朱元璋欽定的皇位繼承人,身居正統,手握王朝最高權力,卻生生用三個二帶走了王炸,僅用四年時間就葬送了皇權,玩死了自己。

洪武大帝朱元璋走了,留給孫子朱允炆的既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同時也是一個爛攤子。由於朱元璋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他在位期間將二十幾個兒子全部分封為王,鎮守在全國各地。朱元璋在世時,尚且可以震懾住兒子們,但等到朱允炆繼位,主少國疑,註定面臨著來自叔叔們的威脅。

所以,削藩勢在必行。

後世普遍認為,朱允炆削藩本身並沒有錯,只是錯在了方法。其核心疑問是:明明有漢武帝的成功經驗在前,朱允炆削藩為什麼不學推恩令?

明明有漢武帝的成功經驗在前,朱允炆削藩為什麼不學推恩令?

(《穿越時空的愛戀》朱允炆劇照,扮演者:徐崢)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推恩令。

漢武帝在位初期,也與朱允炆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諸侯國林立,同姓王猖獗,地方政權威脅到中央統治。

漢武帝的解決方案兩千年來備受推崇,堪當懷柔削藩的最佳典範——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全國範圍內施行推恩令。

所謂推恩令,簡而言之就是改嫡長子繼承製為諸子裂土封侯制。

按照推恩令的規定,在諸侯國內不再由嫡長子單獨繼承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而是所有子弟都可在原封國內封侯,分別擁有自己的侯國。如此一來,諸侯國便會逐漸化整為零,越分越小。幾代之後,原本強大的諸侯國必然被分解殆盡,失去與中央抗衡的實力。

明明有漢武帝的成功經驗在前,朱允炆削藩為什麼不學推恩令?

(推恩令示意圖)

漢武帝的這招推恩令,不但理論上很完美,而且實踐上也很奏效,他最終就是用這簡單一招,不費一兵一卒削藩成功,實現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既然如此,朱允炆為什麼不借鑑漢武帝的成功經驗,而非要冒險強硬削藩呢?如果朱允炆學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是否同樣可以成功呢?

接下來,我們不妨以客觀理性的角度,對此進行探討。

用推恩令代替強行削藩的好處似乎不言而喻,那就是不用付出削藩的代價——政治風險,軍事消耗,卻能達到削藩的效果——弱化地方政權, 強化中央集權

但是,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顯而易見,簡單到你我這些普通人尚且能一語中的,作為一代帝王的朱允炆難道會不懂?即便朱允炆太年輕、太幼稚、太自以為是,他身邊的謀臣們難道也不懂?

有時候,或許是我們今人過分低估了古人,尤其是古人中的失敗者。

筆者認為,對於朱允炆來說,漢武帝的方法可以複製,但漢武帝的成功卻註定無法複製。

明明有漢武帝的成功經驗在前,朱允炆削藩為什麼不學推恩令?

(《漢武大帝》漢武帝劇照,扮演者:陳寶國)




推恩令就是變相削藩,這個道理不是後人頓悟出來的,而是自古至今你知、我知、天下無人不知,主父偃是這麼設計的,漢武帝是這麼謀劃的,西漢時期的那些諸侯王們對此也個個心知肚明。他們之所以任人宰割不反抗,不是因為他們傻,而是因為不得已。

同樣意在削藩,但朱允炆和漢武帝面臨的處境又是不同的。

漢武帝削藩時,西漢王朝已經達到了極盛時期。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剛剛經歷過“七國之亂”,諸侯國的實力已經大大減弱。

西漢的第一次大規模削藩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當時,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大舉削藩,結果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立即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來勢洶洶,使西漢王朝迅速陷入混亂,使漢景帝迅速陷入困境,但是,結果卻仍是好的——在大將周亞夫的帶兵鎮壓下,“七國之亂”在三個月內被完全平息,諸侯國損失慘重。

明明有漢武帝的成功經驗在前,朱允炆削藩為什麼不學推恩令?

(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形勢圖

經歷過“七國之亂”的西漢中央雖然一度傷了元氣,但恢復迅猛,並無大礙。相對的,經歷過“七國之亂”的諸侯國卻是一蹶不振,難以痊癒。

所以,漢武帝時期的諸侯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與中央抗衡的硬實力。如果漢武帝要強行削藩,也是必然會成功的。他之所以沒有這麼做,一方面是不願意傷了叔侄兄弟間的和氣,另一方面更是不願意付出血的代價。

漢武帝與諸侯國存在實力上的正差距,強行削藩雖然會成功,但必然勞民傷財、死傷無數。如果搞推恩令,就可以既給彼此一個臺階,又避免了刀光血影,何樂而不為呢?

反觀朱允炆,他與藩王們的實力差距遠沒有那麼大。朱元璋時期,非但沒有打壓藩王,反而一直大力扶持。由於藩王們肩負著守衛邊疆的重責,所以朱元璋對他們十分慷慨,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要人給人。明朝的藩王,個個手握重兵,富可敵國,稍加聯合就可以與朱允炆的中央軍抗衡一二。

所以,漢武帝搞推恩令,諸侯王不敢反,而朱允炆如果搞推恩令,藩王們必反,這是實力差距決定的。

明明有漢武帝的成功經驗在前,朱允炆削藩為什麼不學推恩令?

(《穿越時空的愛戀》朱允炆、朱棣劇照,扮演者:徐崢、萬弘傑)

朱允炆明白,只要削藩,不管是懷柔的還是強硬的,都必將面臨著反抗。既然如此,與其懷柔削藩給藩王們喘息機會,不如強硬削藩打藩王們一個措手不及。

推恩令實際上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而朱允炆的問題是他太急了,他等不到水開青蛙死,他要的是,“青蛙”必須現在死,立刻,馬上!

用推恩令完成徹底削藩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化整為零,對朱允炆來說,他至少要等到叔叔們“死絕了”,才有可能真正收回藩王手中的軍政大權。但是,以燕王朱棣為代表的一眾藩王們,個個身強力壯,遠沒有到油盡燈枯的年紀。朱允炆等不了,也不想等。更可況遲則生變,在這個等的過程中,誰又能保證藩王們不反呢?

朱允炆的這個顧慮沒有錯,他只是錯在太急了,再加上後續的削藩計劃和削藩步驟又存在巨大失誤,這才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明明有漢武帝的成功經驗在前,朱允炆削藩為什麼不學推恩令?

(朱棣與姚廣孝劇照)

另外,即便朱允炆不急,藩王們不反,明朝的削藩效果也註定不會像漢朝那般立竿見影。這是由生育力直接決定的。

漢武帝時期的劉姓諸侯王的生育能力都比較強,以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之兄)為例,根據《漢書》記載,他僅兒子就有一百二十多個。所以,劉勝一死,他的封地和財產會馬上被瓜分成120份,如此一來,實力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而朱允炆時期的朱姓藩王的生育能力卻遠沒有那麼強。以朱允炆最忌憚的燕王朱棣為例,他只有三個兒子(筆者注:朱棣一共四個兒子,其中朱高爔幼殤,活到成年的只有三個),即便朱棣英年早逝,他的封地和財產最多也就是被分成三份,實力仍然不容小覷,根本達不到削藩的目的。

綜上,朱允炆削藩之所以不學漢武帝搞推恩令,並非他太傻太笨或太傲慢,而是二者的歷史處境的確不同,朱允炆即便搞了推恩令也未必會削藩成功。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