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最近姜思達的一檔節目,以它獨特的視角吸引了我。

他試圖打通朋友圈式的社交,甚至標榜著: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love or hate。

節目看起來像是一個經費有限版的“十三邀”。

可是,比起他採訪的嘉賓,似乎姜思達本身成了節目的亮點。

原來人前那個妙語連珠的辯手,私底下竟然這樣內斂柔軟?

《僅三天可見》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在認真看節目之前,我本以為這是個明星洗白的地兒。

你看看姜思達都請來了什麼嘉賓?謝娜、於正、池子等,每一個都是“風口浪尖”的角色。

單一個謝娜和於正就足夠熱搜很久,他們的爭議全網都心知肚明。

拿來做訪談話題,不是搞噱頭是什麼?

可是,看過節目之後,我被打臉了。

節目不是來討論非議的,它一點都不客觀。完全主觀的看問題,用姜思達的視角。

第一期節目中,姜思達請來了謝娜。

這個被姜媽媽稱之為姜思達“恩人”的人,自費參加的這一期。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倆人的淵源頗深,最早是從幾年前馬薇薇“手撕”姜思達的那場風波開始。

當時謝娜在微博上留言給姜思達:奇葩說裡我最喜歡你。以致於被網友解讀為:謝娜力挺姜思達。

不瞭解其中緣由的姜思達,看到了這個從沒接觸過的明星支持自己,雖然有些懵,卻滿是感動。

以至於思達媽媽也對他說,說謝娜是你的恩人,你要一輩子記著她。

謝娜的一句話,對於當時深陷低谷的姜思達而言,是心理上巨大的鼓勵。

正是這樣的身份,讓姜思達在節目中與謝娜的關係顯得高低分明,很有趣。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從頭至尾,姜思達都沒有展現出主持人該有的審視感。他怯懦得像個新手,那種小心翼翼地感覺隔著屏幕都感受得到。

在正常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總有一種既定的關係。嘉賓被動,主持人一步步的剖析和挖掘,帶動嘉賓的情緒和話術。

但在謝娜這一期中,我們感受不到那些緊迫。

姜思達和謝娜的相處,不像朋友,更像是被暗示過的“恩人”和被解救者。

他看向謝娜的眼神不夠堅定,充滿著試探。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姜思達像小弟一樣,跟著謝娜跑了三天。

趕通告,上節目,拍宣傳,忙了十幾個小時的謝娜,依然精力旺盛。她的積極讓姜思達自嘲自己才是個老人。

節目中沒有為我們揭露多少謝娜的私生活,或者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反倒是從朋友的視角,看了看謝娜的三天時間都幹了什麼。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姜思達又像個小透明,代替觀眾和她相處,試圖融入她的生活,聊聊現狀,聊聊當下發生的事。謝娜拿了他的手機,翻看他的朋友圈,兩個人打打鬧鬧。

節目中時不時地會扔出幾個比較魔性的問題。不是給嘉賓的,是給主持人自己。

比如,如果不記著她所謂幫你那件事,如果不記著她功成名就,你是否還會喜歡她?

姜思達的回答很真實,他說不知道。

我不會因為所有人討厭一個人,就一定得討厭他,我也不會說因為所有人都喜歡他,我也要裝作喜歡他的樣子。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第二期,他請來了池子。

這個《吐槽大會》上說著“尼羅河畔法力無邊的前輩們”的人。

本以為是個口出狂言的毛頭小子,卻沒想到是個擅長解構,充滿了理性的大男孩。

姜思達想要挖一挖這個鬧騰的男孩,卻發現,自己根本融入不進去他的生活。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起初我們只發現了池子的大笑,和他的犀利言語。姜思達一問再問,清楚流程的池子自己說出了故事。

在經歷了和媽媽的生離死別後,他把世界看通透了,聊天過程中姜思達也順帶著豁達了一些。

到了於正,姜思達沒有用深度聊法。

於正不招人待見,但這一期是最好看的一期。於正是嘉賓中人前人後都一樣的那類。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於正會毫不掩飾地說思達長得不好看;會在兩人相處時不停看手機;一次次打斷對方說話;會經常無視對方的詢問,兩個人的互相嫌棄呼之欲出。

假如只是節目裡做做秀,其實根本不需要有反轉。死丫頭的嘴臉,觀眾都清楚,有人偏愛,有人咬牙切齒,誰都沒必要忍著誰。

可是一天之前姜思達還在說:“我可以煩他嗎”,“如果不是錄節目我根本不會願意跟他相處。”

三天下來,他對這個真實的“槓精”妥協了。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姜思達表達過不滿:“他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煩人”,但人生中,我們必然要遇到這類人啊。

姜思達從開始帶著偏見,到後來尊重他的價值觀和自我,換成我們,也許不會有這份真誠。

而最近一期,節目請來了袁弘,這個“都挺好”,卻沒有自己固定戲路的演員。

袁弘自從和張歆藝結婚後,就背上了“好男人”、“好丈夫”的標籤。

人前寵妻,人後卻充滿著壓力。他會擔心著一旦自己做不好,那將會被無數人斥責,謾罵。以至於他開始怕了自己現有的人設。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姜思達在和他相處的同時,發現了袁弘和自己的共同點,宜人性。

宜人性是什麼?宜人性代表著對他人情緒的感受性,這類人有很多溫順的性格特徵,善良,謙卑,且具有利他性。

他們兩個人都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不願意讓別人感到不舒適。以至於到最後,彼此惺惺相惜。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謝娜的知足,池子的一切皆可失去的悲觀主義者的樂觀,於正的自我中心奮鬥論,袁弘的宜人性,姜思達一路走下來帶給我們的是社交中的普遍性。

他在跟我們講,給彼此一個三天的期限,去嘗試建立社交,與身邊形形色色的人們。

節目的以現代人的社交為出發點,很新穎,但總感覺差了一點。

整體看下來,深度未滿,真實有餘。

用姜思達自己的話來說,節目並沒有達到他想要的效果,思維碰撞真的談不上。

比如謝娜,她從頭至尾表現出來的樂觀積極,與公眾所知道的幾乎沒有差別。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姜思達後面自己說的“沒有特別到位”,也點出了在謝娜身上沒找到“破碎”這個東西。明星對鏡頭有天然的表演自覺性,如何扒下一點偽裝,才能見識主持人的手段。

觀眾捕捉到的謝娜內心,還是最後採訪鏡頭的某個瞬間,她眼神的飄忽。

這一點上,姜思達還是有些欠缺的,他沒能挖出來點什麼。

相反的,節目的真實感倒是比深度更滿一些。

說起訪談類節目,可能觀眾第一反應想到的是《藝術人生》、《魯豫有約》、《超級訪問》、《非常靜距離》等等。這些代表著的是傳統訪談類節目的形態。

只是近些年來,傳統的演播室訪談已經有些過氣了。連魯豫姐姐也開始走向了《後來》這樣的開放式談話。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走出傳統演播室訪談的封閉空間,節目接地氣會帶動觀眾的認可感。

姜思達在三天時間裡跟著嘉賓一起工作、生活,記錄其真實狀態,雖然不像正統節目那樣準備好流程,但遞進式的聊天還算比較舒適。

像是低配版的《奇遇人生》。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除了節目本身,姜思達似乎比明星嘉賓的看點要多。

這檔節目讓人看到了姜思達自己的思想輸出,還有他的成長和突圍。

從大勢辯手、到被輿論淹沒,再到如今的自立門戶,他的娛樂圈發展只是看著就夠艱難了。

2014年他站在《奇葩說》的海選舞臺上,以“不同意同性婚姻”為觀點,出現在眾人面前。

90後的他,當年在鏡頭前大方承認出櫃,讓很多人驚歎。

那時候,觀眾的印象只是這個人,很敢。

頭戴紅花身穿小短褲,或是一頭紅髮自詡名媛,《奇葩說》第二、三季成為了他的辯論高光時刻。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那時候,他給觀眾的印象是自信。只是這股勁兒僅僅維持到了“公司給誰資源多”這件事爆發前。

在米未期間,姜思達就已經有了一檔訪談節目。

2017年姜思達聯合米未推出了自己的短視頻節目《透明人》,每期節目都選取了一些既特別、又被大眾所好奇的話題,並以此來展開討論。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節目中,雙黃蛋之一的馬思純、初代網紅papi醬、過氣歌手楊臣剛、北京二環內的真名流等等,觀眾的評價是:短平快,花花綠綠但不譁眾取寵。

姜思達的思想,只適合臭味相投的人,不適宜大眾。

在脫離了《奇葩說》之後,他成立了工作室,也默認了解約。

《心動的信號》中表現平平;《巔峰對決》中,姜思達雖然敢說敢做,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爭議不斷。

逐漸地,他的自信丟失了。

自我沉溺,從《陷入姜局》起就一直在透支他個人的內心世界。這種視角,去挖掘他人反而平添了溫度和細膩,也成就了現在的他。

可以明顯的看出,《僅三天可見》打上了姜思達的標籤。也幫他把“閨蜜”式的優點,發揮到了極致。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在這檔節目裡,姜思達不需要再學著迎合,而是帶著自我思考。

好的訪談節目,不是嘉賓有多少料可曝,而是從“真實”出發,挖掘內容。這節目有意思的地方是,它也在塑造著採訪者。

一定會有人拿《十三邀》來做對比,與“帶著偏見看世界”相比,《僅三天可見》實在太柔軟了。

許知遠的《十三邀》在2016年播出第一期後,就引起了很大的質疑,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偏見。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節目的標籤是“看世界,帶著成見”,“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

他既對流行的一切提出質疑,又試圖在對話中找到合理性。

他帶著知識分子的“自視清高”,訪問內容不乏深度,卻總是讓人喜歡不起來。

可是現在的社會,尖銳的東西太多了。

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每個人都想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或是特別的地方。而特別的表現方式,就是與圓滑的世界保持對立。

姜思達的“偏見”是柔軟的,剛好是尖銳社會中的休憩處。他帶著我們融入他人,嘗試和解。

《僅三天可見》:三天未必能看透一個明星,但起碼能先把偏見放下

我們太瞭解所謂的偏見了,不是嗎?

因為不瞭解,所以才會有惡意、有牴觸。

此前總有人說這檔節目被高估,豆瓣虛高8.2分,沒內涵、沒深度。

如果這檔節目僅僅被當做洗白,或許它真的不配。

如果當做是姜思達證明自己的一張考卷,我認為他不僅是及格,還配得上這樣的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