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雲南昭通魯甸51歲紅十字會幹部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死亡,倒在了上班途中


生前6年落實135個災後重建及博愛家園項目,死前2天最大願望是好好回家睡一覺

目前,他被中共魯甸縣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他要走的2天前,我給他打電話問他是否回昭通市家中。他說這兩天太忙了,要加班,還要開會,等星期六開完會後,就回家,這段時間太累了,回家後就好好睡一覺!沒想到他還沒等到睡這一覺,就永遠離開我們……”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許多人都在惋惜著一個好乾部的離世,他就是魯甸縣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漢忠。他去世時是因為突發心肌梗塞,但是許多人都說他是累死的,是為一個個的災後重建項目的落實,是為紅十字會的人道博愛事業、助力扶貧和人道救助,更是為了當地的百姓能在大災後早日重建家園,早日過上幸福生活及早日脫貧而累死的。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魯甸發生地震以後,他一直用生命撲在救災的一線及災後重建的工作中,在他死前的6年內,他就親手落實了135個災後重建項目及一批博愛家園項目,切實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莫大的實惠與好處,在當地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生前也一直帶病堅持工作,直至倒下的最後一刻前,也是在趕往開會的路上……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妻子回憶:他生前最大的願望是好好回家睡上一覺

11月24日,記者趕往昭通採訪張漢忠一事。當抵達昭通市時,發現這一天的天氣格外的陰冷,人們需要穿上羽絨服才能防寒。

來到張漢忠家裡,只有他的妻子陳徵女士一人在家,她的精神狀況看上去不是很好,可能是這段時間悲傷的緣故。剛進家門,就看到張漢忠的遺像擺在過道邊的桌子上,陳徵說:“今天是他的八九了,我給他祭祀了一杯水。”

說起張漢忠的死,陳徵十分傷心,她說:“那天是10月12日上午7時58分,他給他的兄弟打電話說:‘小松,我去上班的路上,我胸口疼,你快過來。’僅僅13秒的通話,當他的兄弟趕到現場打電話叫來120時,發現他已經不行了。我們趕到醫院時,他已經離開了,沒有留下任何一句話。”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說起自己與丈夫的最後一次通話,陳徵說:“在他出事前的兩天,我給他打電話,說週末了,你要不要回昭通家裡,他說:‘這段時間我們太忙,在整理脫貧攻堅檔案,還要開會,等週六的會開完了,我就回家,這段時間太累了,要回家好好睡一覺。’沒想到他還沒等到睡這一覺,就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說完這話,陳徵再次流下了淚水,從悲傷裡,可以看到他對丈夫無限的留戀與深情。

說起與丈夫的感情,她說:“對我來說,她是個好丈夫;對父母來說,他是個好兒子;對孩子來說,他是個好父親。但他就是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我們結婚27年來,他就沒有和我拍過一張照片,連結婚證都是我用兩人的單獨照片拼在一起的。對這一點,我對他是有意見的。此外,結婚這麼多年,他也沒有帶我到哪兒去旅遊,包括我最喜歡的大海,他也沒有帶我去看過。他說:‘等我退休,那時就有時間了,我就帶你到四處旅遊,看你喜歡的大海。”

說起目前的家庭狀況,陳徵說:“他的父母還健在,快80歲了,一直都是我們照顧。我們還有一個兒子,退伍回來,目前還沒有工作;一個女兒,在讀研究生。我也從農村出來,沒有任何工作,偶爾打點零工,一家人的生計,以前全靠他一人,現在他走後,還是困難不少。”


陳徵說:“我們在昭通市的這個新家,剛住進來不久,是因為兒子結婚才住進來的。但是他也很少回來,他的工作在魯甸縣城,離昭通市20多公里,為了方便工作,多年以來,他在縣城租了一個40平方米的小房子,我和他多年住在那裡。他過得十分簡樸,多年也捨不得買一套衣服。他眼裡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說起丈夫最高興的事,陳徵說:“今年9月時候,他到北京參加中國紅十字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是他最開心的,他還將留影也帶了回來,要我好好珍藏。他說這是他這輩子最開心的事。”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同事追思:他6年來落實了上百個救危扶貧項目

“全國紅十字會系統3年投入恢復重建資金2.8億元,實施項目196項,其中三分之二的項目是在魯甸,博愛家園項目魯甸也是最多的,那麼大的工作量,但張漢忠從來不喊不叫,默默地就把工作幹了,而且在工作上花了很多心思,針對不同社區特點進行創新,比較切合當地實際,得到了項目方和當地群眾的高度認可。”省紅十字會副會長張成文說。

“心裡有話,眼裡有話,嘴裡無話。”省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部長番林說,張漢忠話不多,但幹事踏踏實實,生病好長時間了,但工作一忙起來就顧不上去看,有一次還是他家的親戚硬拖著他來昆明看病的。“從評估、培訓、動員、建設、竣工,每個項目至少要跑五次,張漢忠總是工作優先、親力親為,經常上山下鄉,他比當地幹部都熟悉群眾。”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在魯甸縣紅十字會辦公室,記者採訪了與張漢忠共事了6個年頭的魯甸縣紅十字會羅廷軍副會長。對於張漢忠的為人,羅廷軍說:“他為人謙虛,做事低調謹慎。他只喜歡埋頭苦幹,不喜歡宣揚自己。”

張漢忠是2013年調到魯甸縣紅十字會任常務副會長的,2014年8月3日,魯甸發生了“6.5級”地震。羅廷軍說:“從這時開始,他就開始投入到救災之中,當時我倆天天在一起,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要讓災民有地方住,有飯吃,有衣穿。救災物資來後,還要忙接收,看現場,研究如何分配,工作十分辛苦,經常是從早到晚。而地震後期,又開始忙著災後恢復重建,這個時候,一個個的重建項目來了,也要我們親自落實。我們當時只有5個人,工作量大,每個人都非常忙,作為領導的他更忙。”

羅廷軍說,張漢忠自2013年進入紅十字會工作以來,切實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團結帶領同事紮實抓好恢復重建、博愛家園、脫貧攻堅等工作。他6年來落實了上百個救危扶貧項目,從2014年起,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135個災後恢復重建援建項目,此後,2016年開始,共實施博愛家園項目30多個,其中有兩個博愛家園項目被中國紅十字總會表彰為全國“助力脫貧攻堅十大精品項目”。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說起張漢忠的身體情況,羅廷軍說:“最近3年來,由於忙碌,他的身體一直都不好,除了患有腎結石外,他還有痛風。許多時候,他都是將藥帶在身上和放在辦公室,一般的情況下,也就不上醫院,實在不行,才去看。他一共做了兩次手術,都與腎有關。”

在張漢忠的辦公室裡,記者看到裡面的擺設很簡單,一張桌子、一臺電腦、一個飲水機。他的辦公桌上擺著一些資料和一個筆記本,上面記錄著一些貧困戶的情況。羅廷軍說:“上面有8戶是他負責要脫貧的,有的是其他人負責的,他記得很清楚。”


在張漢忠的辦公桌一個抽屜裡,羅廷軍還找出了兩盒藥,都是止痛藥。羅廷軍說:“在他的辦室裡還經常放著一袋中草藥,是他拿來泡水喝的。”

說到張漢忠的開心事,羅廷軍說:“最近兩年來,我們做了一些生計項目,其中有的種了櫻桃,有的是養了牛、養了魚、養了雞,當櫻桃成熟了的時候,有老百姓打來電話,讓我們去品嚐櫻桃,當吃到香甜的櫻桃時,看到群眾有了收益,他就十分開心。”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龍頭山鎮領導:他心裡掛著那些地震後受災的群眾

11月25日,記者來到了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這裡是當年地震的中心區,現在經過了5年多年建設,已經成了一個漂亮的小鎮,還吸引來了不少遊客。

魯甸縣龍頭山鎮副鎮長沈亮才說起張漢忠,心情有些難過,他說:“他平易近人,總是笑眯眯的。他是一個心裡裝著百姓的人。我們是地震後認識的,抗震期間,當時調往龍頭山鎮的物資很多,他每天都在現場,瞭解災情,分發物資,搭建帳篷,保證當地受災百姓有衣穿,有飯吃,也有住的地方。抗震結束後,看到有的百姓生命財產損失較大,他又各方爭取資金,援建民房,當時他為我們這裡爭取了349戶的補助資金,每戶兩萬元,一共是698萬元,解決了許多百姓的困難。在這些村民建房的過程中,他每家每戶都去看過,跑過,檢查房屋的質量問題,有的村民沒有建房圖紙和專業指導,他還找來人找來圖進行指導,直到老百姓將房子蓋好。”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我們這裡還有一個村子叫甘家寨,當時整個村莊都消失了。張忠漢也參與到甘家寨的恢復重建中,將這個村子的人都移到了龍頭山鎮,在這裡建起了博愛家園。有的村民在這裡開起了旅館,有的開起了飯店,開始了新的生活。”沈亮才說。

在龍頭山鎮,記者還看到了這裡有博愛衛生院,有的地方還有博愛衛生室,這些項目的落地,當地人說也與張漢忠積極爭取分不開,因為他是紅十字會的,許多項目,就是通過這個平臺落實下來,在這其中,他也是具體的執行者與監督檢查者。這些項目落地後,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得到了中國紅十字會和雲南省紅十字會等主管單位和項目援建方的好評。


沈亮才說:“這些年來,張漢忠一直關心著當地村民的脫貧致富,他幫忙落實到了一些資金,用於當地的發展,使村民受益,走上富裕路。”

在魯甸縣小寨鎮趙家海村佳海養殖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了一個現代化的黃牛養殖示範基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這裡主要養殖當地小黃牛,肉質非常好。這裡可以解決10人長期就業,50餘人臨時或短期就業,預計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100萬元,帶動趙家海村1264戶4465人增收致富。魯甸縣紅十字會副會長王聶說:“這個項目當時張漢忠代表紅十字會也參與進來了,籌集項目資金45萬元,為的就是發展當地產業,幫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現在場子建得越來越好,牛也養上了,當地百姓也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當地百姓:他是一位好乾部常和我們聊天瞭解民情

在魯甸縣龍頭山鎮西邊的一個山坡上,記者看到了一些漂亮的民房,通往這些民房的山路是水泥路,路兩旁還種上了花。王聶說:“這些路張漢忠也參與修了,其中有一些資金也是通過紅十字會申請來的,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狀況,這裡還修了博愛亭、博愛活動室,村民可以在這裡休息、聚會。在有的地方,我們還修了避難廣場、村民活動室,配備了桌子凳子、鍋碗瓢盆,如果發生突發的地震等,人們就可以聚在這裡。而平時,村民辦喜事或其他活動,也可以聚在這些地方。這項工程成了精品工程,許多地方的人士都來參觀。”

就在這裡,記者遇到了今年68歲的村民謝維禮,在魯甸發生的地震中,他家有6口人不幸遇難,當地政府幫他在這裡修了民房,佔地60多平方米,有兩層樓。說起張漢忠,他說:“我們是老熟人了,隔三差五,他就到我們龍頭山鎮龍泉社區謝家營盤小組來,每次來,他都和我聊天,問我還缺少什麼。我難過的時候,他還做我的思想工作,說‘走了呢已經走了,要想開些,活著的人要好好過。現在黨的政策好,遇到困難可以找我們,要開心些。’他是一位好乾部,我幾天前聽說他走了,我也難過了好幾天。”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在魯甸,有一個椒林雞產業很有名,這裡地處深山之中,當地人通過種花椒、林下養雞,有的年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走到這裡,你會發現,這裡不僅有水泥路,還有紅十字會博愛走廊,村民在這裡不僅可以休息、做點小生意,晚上還可以在這裡跳舞。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村總支書記肖慈琴說:“這裡也留下了張漢忠的足跡,開始這裡是泥巴路的時候,張漢忠看到這裡的村民吃苦能幹,就爭取來了20萬元資金,幫他們修了一段500米長的水泥路;看到他的花椒長勢不好,又找來資金給村民買肥料、剪刀等,還組織開展系列培訓,提質增效,讓村民的花椒成了一個好的產業,賣出了好的價錢。現在,張老師(張漢忠)雖然走了,但很多村民還是感激他,記得他。”

魯甸縣紅十字會副會長王聶介紹,張漢忠1968年10月出生,199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梭山鎮團委書記、鎮長助理、紀委書記、副鎮長、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魯甸縣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等職務。2019年10月12日在上班途中突發疾病,縣人民醫院診斷為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死亡,年僅51歲。張漢忠同志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堅持忘我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群眾有困難,他傾力相助;發生自然災害,他衝鋒在前;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他率先垂範。他樂於助人、與人和善,作為一名黨員,真正做到了“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自2013年進入紅十字會工作以來,他切實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團結帶領同事紮實抓好恢復重建、博愛家園、脫貧攻堅等工作。張漢忠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勇於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目前,他被中共魯甸縣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雲南省紅十字會組宣部部長尚金誠說:“我在魯甸扶貧,和張漢忠在一起4年了,他是一位好乾部,一直奮鬥在抗災、重建、扶貧一線,他工作認真踏實。他經手那麼多物資,卻沒貪過一件,經手了一億多資金,沒有一筆出現問題,很清廉,他一心就在工作上,是難得的一位好乾部。”

昭通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雁說:“張漢忠是我們紅十字會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者的典範,他的去世我們很難過,現在我們昭通市紅字也積極幫助其家屬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我們昭通市紅會系統將把他作為典範學習。”

雲南魯甸51歲紅十字會張漢忠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上班途中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左學佳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