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居全国第一

19户企业获评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一,“专精特新”已成为我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品牌……11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十百千”真金白银支持民营经济

报告指出,201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4万亿元,增长8.6%,比全省GDP增速快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7.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9%。

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系列支持政策让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在财政支持方面,我省拿出“十百千”真金白银:“十”就是从2019年起,省财政统筹新增10亿元设立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百”就是设立规模10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加快推进总规模200亿元的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落地。“千”就是持续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额达到1000亿元、新增对民营企业贷款2000亿元。19户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我省还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

依托安徽创新馆打造安徽省科技大市场,我省共举办创新成果发布、转化交易等活动以及各类双创活动18场,发布100多项技术成果。今年1—10月,全省企业吸纳技术合同8007项,合同成交额188.9亿元。

在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方面,近30所省内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对接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近万人。同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力度,对21家单位55名符合条件的人才奖补2256万元。

我省还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累计培育认定2200户省专精特新企业,以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1%的数量,贡献了18%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0%的利润。今年有19户企业获评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一,“专精特新”已成为我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品牌。

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我省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开展全程网办“零见面”审批改革试点。压缩环评审批时间至法定时间一半,全面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省级经济开发区全部设立企业服务办公室,开展全程帮办服务。

结合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以及工作推动不力等问题。今年1—9月,省纪委监委共查处案件1660件、2242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17人,检察机关逮捕影响民营经济企业发展的犯罪嫌疑人282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