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單田芳在民間的影響力一度超過金庸丨新京報娛評

今日下午聽到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去世的消息有些震驚,可能是聽多了他的聲音,總覺得這是一個“不會死”的人了。但是想想,人有生老病死,享年八十四歲,也是高壽,唯有祝願老人家一路走好!遺憾的是,以後只有“書接前文”,等不來“下回分解”了。

現在的娛樂生活是綜藝節目、偶像劇和抖音、快手、微博的天下,評書這種傳統曲藝日益式微,對於部分90後和大部分00後來說,可能顯得十分陌生。但是在十幾年前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景況是大為不同的。那個時候廣播發展迅猛,在電視普及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個“匣子”——收音機,評書這種適合聽的藝術形式大行其道,王剛、袁闊成、單田芳、田連元、劉蘭芳、豔桂榮等人的聲音響徹南北,《夜幕下的哈爾濱》《西楚霸王》《水滸傳》《白眉大俠》《岳飛傳》《隋唐演義》成了老百姓業餘生活的最大消遣。

在我看來其中最為流行的當屬單田芳了,凡有收音機處,必迴響單田芳略帶沙啞、遼闊的聲音,要麼是徐良在與下三門斗爭、要麼是勝英在為民除害、要麼是童林靠著一身武藝縱橫大江南北……他的評書也成了很多70後、80後的記憶。

探究其中原因,會發現單田芳不光“說”的好,“做”的也好。他的評書產出多,“產品”加工流程非常快,質量也好,而且他能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的文藝素材,比如他融合《三俠五義》《小五義》等評書創作的《白眉大俠》,就能看出《封神演義》的神韻。普度、雪竹蓮、於和率領下的三派對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大教派,門人爭鬥、正邪交鋒。他還能緊跟形勢,根據社會熱點和國家政策,及時創作各類弘揚社會正氣的作品,《江洋大盜緝捕紀實》《九十年代大案要案偵破紀實》等作品都引起了良好反響。

他有敏銳的市場意識,所以影響範圍非常廣泛。根據他的自傳《言歸正傳》回憶,他在五六十年代就“走穴”甚多,除了在茶社說書,還深入廠礦農村進行演出,不光收入頗豐,也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單田芳重新恢復說書,對自己的市場經營也頗為用心,並且在1995年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在當時的評書界乃至曲藝界是非常超前的舉動。所以,單田芳評書的流行是有道理的。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就是他對影視的關注。現在互聯網資本進入影視領域,利用網絡文學做源頭,培養小鮮肉明星收割粉絲,拍攝各類同質化的作品獲取市場收益,所謂的“IP模式”在單老那裡二十年前就玩過了。

九十年代初消費文明興起,電視文化邁開步伐,他就與電視臺合作了大量的評書作品,也接觸影視劇製作機構改編自己的作品,這可能是中國大陸最早的“IP模式”了。當時改編的是風靡中國的《白眉大俠》,山東三冠影視投資製作,把這部超長的作品改成了一部三十四集作品,趙恆煊飾演白眉大俠徐良、邢岷山飾演玉面小達摩白雲瑞,還沒成為冷麵元芳的張子健扮演假徐良王順,一時間萬人空巷,但是因為對原著改編太大,市場口碑不好。單田芳本人也對該劇頗有微言,在十六年後出版的《言歸正傳》中仍然有點耿耿於懷。但是當年的攝影侯鴻亮現在仍活躍在影視製作一線,成為業界巨擘。不過,這部劇與隨後播出的《甘十九妹》開了當時大陸武俠劇風氣之先,也代表著大陸影視製作機構在這一領域探索的最高水準。不過,隨著後來港資北上,帶來了更為高水平的影視製作工業和作品,金庸劇進入大陸,《笑傲江湖》開啟了另一個時代。到了這個時候,電視文化成熟,整個的娛樂形態發生變化,單田芳為代表的評書藝術開始退居次要地位。

筆者大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聽單田芳的評書,當時父親每天對著“匣子”聽《白眉大俠》,我也好奇就跟著一路聽下去。每天晚上七點打開收音機,成了全家晚飯時分的集體儀式。當時第一印象是這書好長啊,足足講了一年零仨月,後來順著這個由頭,一路聽下去。《童林傳》《隋唐演義》《亂世梟雄》《水滸外傳》《燕王掃北》《明英烈》《鐵傘怪俠》《龍虎風雲會》都聽了個遍,也知道了田連元、袁闊成、劉蘭芳等藝術家,一個故事同時可以聽好幾個人的版本。

“聽書長智”,我最早學會寫作品說故事,就大大受益於此。高中時代,學習壓力高昂,學校管得厲害,不能看書不能玩,當時買了一個五塊錢價位的袖珍收音機,晚上或者自習的時候,偷偷打開,耳機通過校服袖子塞在耳朵裡,各類評書、相聲陪伴我度過了枯燥的三年時光。在此,對單田芳老爺子說一聲謝謝吧。

前幾天,相聲藝術家常寶華去世,前幾年袁闊成去世,今天單田芳故去,老一輩藝術家日漸凋零,但是曲藝人才接續不上,發展也時刻徘徊在危機邊緣。如何從過度娛樂化的社會中為傳統藝術投注支持,可能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希望青年一代,能從各類娛樂中,分分心聽聽評書,找到傳統藝術的魅力吧。希望單老在天堂仍然能夠瀟灑地揮舞摺扇,響亮地拍一下驚堂木,說一句“書接前文”。單老,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