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人口大遷徙 清末民初大批人“走西口”是為了什麼?

人口大遷徙 清末民初大批人“走西口”是為了什麼?

走西口路線

所謂的“走西口”主要指的是清末民初,大量山西、陝西、河北等省份的人為了生存,背井離鄉,前往蒙古草原進行貿易、開荒的民間自發行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對於加強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聯繫有深遠影響。

走西口的“西口”不只是單指某一個地方,而是山西殺虎口,陝西谷口、神木口,河北獨石口、張家口以及歸化城這幾個連通長城內外的重要地點的統稱,這些地方既是貿易集散地,更是西北方商道的交通樞紐,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沙俄貿易的地方。

人口大遷徙 清末民初大批人“走西口”是為了什麼?

走西口劇照

清朝由於幾種高產農作物的流入因此迎來了中國歷史上一次人口大爆發,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人,而山西、陝西等省份因為地形多山等原因可用耕地非常少,堪稱地少人多;另外山西、陝西等省是中華文明最早開發的地區,古人沒有環保意識,經過數千年的開發弄得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發。

因此這些省份的民眾單單依靠土地是很難生活的,特別是大災年份更是造成流民無數,這些人為了生存、為了土地只能被迫前往蒙古草原這個物產豐富、地廣人稀的地方謀生。有一句民謠很形象的概括了“走西口”的原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人口大遷徙 清末民初大批人“走西口”是為了什麼?

走西口劇照

在“走西口”的群體中山西人和晉商可以說最具代表性的。山西人“走西口”主要是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山西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內蒙古草原;一條是從山西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內蒙古。當時的歸化、綏遠、庫倫、多倫等地的商業幾乎完全由晉商把持,有句諺語“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其中的“復盛公”指的就是山西知名的喬家大院那個喬致庸家族的商號,可見晉商對於蒙古地區發展的深刻影響。

人口大遷徙 清末民初大批人“走西口”是為了什麼?

走西口劇照

“走西口”對於中國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加強了蒙古地區和關內地區的聯繫。連續多年大批移民的湧入改變了蒙古地區的社會方方面面,從單一的遊牧經濟變成農耕和遊牧並舉;大量城鎮開始出現興起,當地蒙古人開始定居生活;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蒙、漢文化交融等等。可以說“走西口”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穩固了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