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武岡公堂上,武岡周氏發源之地

武岡公堂上,武岡周氏發源之地

公堂上

周宜地

公堂上,荊竹鎮所屬之村。

公堂上系武岡周氏發源之地。自650多年前武岡周氏始祖應森公定居於此之後,其居住範圍北坻祁山南及茶林院子,東至大路陳家西達白米石。

周室發祥之地為陝西鳳鳴岐山,留有"鳳鳴岐山"的典故。神奇白的是,公堂周氏始祖應森公森公長眠之處後靠山,竟然也名岐山,安息處亦名鳳凰山。

其實,存在於世界卻不能解釋的事何其多也,用不著尋根問底,信則有。存在,才是現實。

岐山嶺的存在,大概無人可以否定。岐山嶺如鳳凰之軀體,與周圍山巒無有相連。站在岐山嶺往北望去,左有資水,右有朱溪,兩條水龍在岐山嶺腳下相聚,往北而去。如此天生地設,非天意而為,凡人何能造就?

武岡公堂上,武岡周氏發源之地

公堂上的靠背山——歧山

公堂周氏後裔居業於此數百年,至今已達三十餘萬人,遍及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現居於公堂村之居民,絕大多數為周氏後裔。相伴資水長年如帶,依靠通氣山溶洞如串。如能開發出來,一定會吸引各方遊客。

舊時的公堂上,有一條南北橫貫的青石板大路,叫大東路。大東路與資江河相伴,由北向南而去。大東路由寶慶府而來,往武岡州而去。這條大東路,是舊時湘中一帶去往雲、貴的交通要道,被稱"官道"。北去石下江、桃花坪、寶慶,南往通達洪江、芷江、黔陽,連接雲、貴地區。大東路當時的作用,大概不亞於現在的高速公路。 留守公堂上幾百年的應森公後裔,每個人心中大概都會有這麼一條大東路。尤其是那些散居全國各地的應森公後裔,大東路更是心中揮之不去的歸心路。揮之不去的大東路,也見證了一直居住在公堂上的應森公後裔在公堂上創造的歷史與文化底蘊。

武岡公堂上,武岡周氏發源之地

公堂古建築

公堂上幾個以“堂”冠名的院子,比如文慶堂、五桂堂、義德堂、三堂尾向興堂(相城堂),都是公堂上歷史上人最多,也最昌盛的家族。公堂上文化底蘊深厚,不僅多“堂”號,而且多廟多庵堂。這種多廟多庵堂的現象,說明佛、道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留下深厚的印記。此外,公堂上歷來重視讀書識文,歷代均有家族書房,公堂上至今還留有書房坪之舊址,衛星地圖都標有“書房坪”。

更引人入勝的,還是“公堂上”之命名。公堂上,無論如何考證,也只能理解為審理、辦案之地。那麼,為什麼長達六七百年來一直將一個小村莊命名為“公堂上”?

要想解開這個迷,只能回味一下公堂上流傳的一個傳說。

公堂上之得名, 源於數百年前的一樁命案。命案發生在周氏居於茶林院子之時。一外姓人入夜之後偷一週家人的牛,周家主人發現後持刀與之搏鬥而致死其偷牛者,犯命案而被收監坐牢,發送寶慶府定奪。三更之後有人入室盜牛,主人為之博鬥,舉刀對仗時將盜賊至死。周家人攔路喊冤,連審三堂,周氏均認為不公。三審之後,押送者帶人來到周氏人家居住的茶林院子的。時值夏日,天氣炎熱,官方人員便停下休息。周氏人從現時尚存在的茶林院子水井取水,送給公差人等飲用,而後與公差說及公案之事,請求觀看文書,發現其中有“日出三丈持刀殺人”之字, 觀看文書者早有準備,長指甲中沾有墨汁,將日字下方沾上墨,日字變為月字。之後,周家人又在前方攔路喊冤。文書上寫的“日出三丈持刀殺人”,成了“月出三丈”。對方又是月下偷周家人的牛,周家人夜色下持刀自衛,官司自然勝了。

武岡公堂上,武岡周氏發源之地

福井數百年

一碗水推翻了一冤案,周家人自然高興,便在水井邊栽下一棵柏樹,意為清白長在。也覺得井為福井,救了周氏人一命,便將水井視為福井。還在水井不遠處修了一個亭子,取名井福亭。後人呼之為景福亭,是不對的。井福亭的那口水井,至今仍在。千年古柏之下,井水清清,從不斷流,福佑周圍百姓。

從武岡出城後,一個案子連審四堂,更成奇蹟。頭堂、二堂、三堂,每堂距十里路,三堂至公堂則只有八里路。公堂上,於是因此而得名。森公家族,也因此將重心由茶林院子轉到公堂上。頭堂、二、堂、三堂、公堂上之名,也就數百年來一直流傳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