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會潰不成軍?

斜槓女青年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納粹德國500萬大軍在5000架作戰飛機、4000多輛坦克掩護和引導下兵分三路殺入蘇聯境內,持續1418個晝夜、傷亡3000餘萬人的蘇德戰爭由此爆發。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在體制、戰略上的種種弊端,導致兵力兵器均不亞於德軍的多數蘇軍部隊一潰千里、成建制被合圍殲滅。筆者從以下幾點試著做出分析,供讀者參考斧正!

首先,蘇軍軍官團特別是中基層指揮員力量不足。由於30年代中後期的大清洗運動,蘇軍各級指揮體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損失了大量優秀指揮員。蘇德戰爭前蘇軍在芬蘭和外蒙古作戰中空有絕對優勢的兵力火力,卻因為戰術思想落後,指揮不靈便付出了巨大代價。統帥部意識到這一點,開始重整軍官團,遺憾的是沒趕上蘇德戰爭爆發。而納粹德國的百萬大軍經過西線戰役洗禮,閃電戰運用的爐火純青,在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上風雲席捲、長驅直入。

其次,蘇聯對德國發動戰爭估計不足。

蘇聯領導人也很清楚蘇德兩國因為民族、意識形態極為尖銳的矛盾和當下的國際形勢等因素遲早會兵戎相見。但卻沒想到納粹德國敢於置西面強大的美英於不顧就直接發動對蘇戰爭,重蹈30年前兩線作戰的覆轍,因為這不符合蘇德雙方的共同利益。基於這一思路,極大的麻痺了蘇聯軍民。以至於開戰前半個月,在獲悉了德軍發動進攻的具體時間後,斯大林依然認為是國內外陰謀家挑撥離間的行為,居然下令總參謀部停止戰爭動員工作。前線部隊多數指揮員更是把德軍部隊開進集結甚至越境偵查當作日常行為而不管不顧。等到戰爭爆發前幾個小時,意識到情況不妙的斯大林才下令前線部隊做好準備,但是臨開戰前一個小時指令還沒有傳達到一線部隊的軍、師一級。處於蘇德邊境線最前沿的蘇軍要塞——佈列斯特,當6月22日凌晨4時遭到德軍炮擊時,睡夢中被驚醒的蘇軍戰士還以為是破壞分子炸了軍火庫。

再次,蘇聯對戰爭形勢判斷失誤,大批部隊慘遭圍殲。

蘇軍的戰略戰術思想奉行的是“攻勢主義”,設想的是進攻敵國領土的作戰而不是防守己方領土的作戰。因此,戰爭爆發當天下午,蘇軍統帥部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向一線部隊下達了攻入敵方境內的命令。

而此時在邊境線的蘇軍已經在德軍的第一波打擊中眼冒金星,很多部隊在開進過程中遭到敵機轟炸,損失慘重,空軍1200架作戰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燬在機場上,指揮系統也多數被德軍特種兵切斷。而德軍部隊則有條不紊的穿越邊境線向蘇聯縱深推進!

在中部,蘇軍西方方面軍在接到反攻命令後,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指揮所屬3個集團軍向迎面殺來的德軍發起攻擊。不想德軍裝甲部隊從兩側迂迴,長驅150—200公里,直指其指揮部所在地明斯克。慌了神的巴甫洛夫急忙下令部隊後撤,由於通訊系統不暢,方面軍部隊行動極為混亂,在德軍空地協同打擊下損失慘重。即便如此,也沒能逃脫德軍的包圍,最後除指揮部及少數部隊突圍外,30萬大軍瞬間灰飛煙滅。德軍佔領明斯克又直搗斯摩稜斯克,倉促集結在這裡的蘇軍雖然有近百萬,也沒能擋住殺紅眼的德軍。持續抵抗兩個月後,蘇軍在付出近70萬人傷亡的代價後撤出斯摩稜斯克。

在南線,蘇軍西南方面軍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在燃料、火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執行反攻命令向德軍進攻。雖然以重大的代價曾一度擋住德軍攻勢,卻因為北面形勢惡化不得不撤退至基輔。由於西方方面軍一敗再敗,西南方面軍側翼暴露給了德軍。再加上斯大林嚴令堅守基輔,導致60—70萬人的蘇軍部隊慘遭圍殲!

在北線,蘇軍西北方面軍在德軍以絕對優勢兵力火力打擊下節節敗退,雖未遭受圍殲的命運卻在兩週內退卻了600公里,蘇聯第二大城市、布爾什維克的搖籃——列寧格勒陷入危局。

從戰爭開始到9月底一共3個月的時間裡,蘇軍犧牲超過42萬人,負傷超過100萬人,失蹤、被俘達170萬人,損失的又多是戰前訓練好的幹部戰士,新組建的部隊雖然人數不少但素質則大不如前,這就導致蘇軍在隨後的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前夕都招致了一系列慘痛的大潰敗!


大將軍威武K


蘇軍初期並不是整個戰場遭受巨大損失,而是整體敗退的基礎上又受到整個中央戰區部隊主力覆滅的極大影響,以致後來三個戰區的全線大潰敗。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點是蘇軍兵力部署錯誤。

1941年在明斯克地區被擊落的殲擊航空兵第160團的1架伊-153殲擊機


這種兵力部署上的錯誤首先表現在戰前部署上。蘇軍將邊境軍區部隊的47%部署於南方戰區,即蘇軍所認為的主戰區,而將53%的兵力部署於中央和北方這兩個次要戰區。換句話說,蘇軍的兵力部署是次要戰區總兵力多於主戰區,這種部署是很不合理的。顯然,蘇軍的目的是要三個戰區部隊可以同時反攻,同時獲勝,但卻因張得太大而分散了兵力,使得三個戰區的蘇軍都缺乏足夠的打擊力量。

蘇軍雖然戰前在南方戰區部署了80個師又3個旅的強大兵力,不過卻是分成前後兩批投入戰鬥。這種將部隊一批批投入戰鬥的做法使得南方戰區蘇軍在兵力上佔不到較大優勢,因而導致了該戰區蘇軍無力擋住和擊敗德軍的結果。在中央和北方戰區,蘇軍分別部署了44個師又4個旅和46個師又2個旅,兵力相差不大,裝甲兵力中央比北方多出1/3,總體而言無法顯示出次要戰區的主要防禦方向。

從蘇軍開戰前很久就從內地和遠東地區調兵的情況分析,蘇軍完全有時間將部署於邊境附近的第二梯隊調到邊境,同第一梯隊一起投入戰鬥。蘇軍只所以沒這樣做只能是其部署就是如此,而並非一些人說的第二梯隊來不及抵達邊境。蘇軍將部隊分成兩批部署的用意在於以第一梯隊抗擊德軍的進攻,待查明德軍突擊方向後,再投入第二梯隊以阻住德軍。這樣的部署在不清楚德軍突擊方向的情況下是正確的,遺憾的是蘇軍在第一和第二梯隊部署上問題多多。

Т-20“共青團員”履帶牽引車拖載1909-30型152毫米榴彈炮


根據最新的數據,6月22日,蘇軍在西部邊境地區共有170個師又2個獨立步兵旅以及12個空降旅,此外在這一區域還有內衛部隊的7個師2個旅11個團及49個邊防支隊。第一梯隊距離邊界50-100千米,部署有5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2個獨立步兵旅。第二梯隊距離邊界50-100千米或更遠地區,部署13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4個坦克師和12個摩托化師。預備隊距離邊界100-400千米,有62個師,在西德維納和第聶伯河之間還部署了13個師,以供西南方面軍和統帥部預備隊使用,正在開進的還有內地軍區的10個師。

從蘇軍上述部署可以看出,第一梯隊沒有裝甲兵力量,所有裝甲兵力量都集中在第二梯隊,但距離邊境距離較遠。由於第一梯隊缺乏裝甲兵力量,無法擋住德軍的裝甲部隊進攻,而在第二梯隊的裝甲兵力兩由於距離邊境地區路程問題,導致反突擊基本也是逐次進入戰場。即便進入戰場的部隊也因為長途行軍,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

蘇軍在兵力兵器的絕對數量上是佔有絕對優勢的,即使是每一個戰區的兵力兵器,甚至於投入戰鬥的每一批部隊。有些人可能覺得蘇軍兵力兵器數量確實具有無可非議的壓倒優勢,似乎分散兵力也無所謂。然而,實施遠非如此,它直接導致了蘇軍的優勢變劣勢,從宏觀的軍力雄厚變為局部的軍力缺乏。

30年代訓練的蘇軍


鏈接-蘇軍開戰時主要部隊裝甲兵編制

坦克師轄2個坦克團,每個坦克團轄4個營,1營是重型坦克營,每營31輛KB坦克;2-3營中型坦克營,每營52輛T-34坦克;4營輕型坦克營,每營10輛T-26坦克和27輛T-26噴火坦克,每個團坦克173輛(含團部1輛)。全師共63輛KB坦克、210輛T-34坦克、22輛T-26坦克、54輛T-26噴火坦克、19輛БТ-7坦克和7輛БТ-7指揮坦克。

摩托化師轄1個坦克團,共有4個坦克營,每營64輛БТ-7坦克;另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全師258輛БТ-7坦克和16輛T-37坦克

摩托化步兵師轄1個輕型坦克營,每營3個坦克連,每連3個排(每排5輛T-26坦克)及連部(2輛T-26坦克),全營51輛T-26坦克。師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

步兵師所屬偵察營坦克連-16輛T-37坦克

空降軍所屬獨立坦克營-50輛T-37坦克

1940年5月的KB坦克


蘇軍雖然裝備有大量坦克,但卻主要是以坦克團編制出現。單從編制上來說,蘇軍坦克師的坦克團與摩托化師的坦克團裝備的坦克數量不低於德軍的裝甲師。德軍當時的裝甲師分為2團制和3團制,分別裝備135輛和209輛坦克。然而,坦克師的坦克團裝備坦克類型過於複雜,這與蘇聯當時的大縱深戰役理論有關。蘇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認為突破敵軍1個步兵軍防禦陣地需要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3-4個輕型坦克營)、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群(1-2個輕型坦克營)和遠戰坦克(1-2箇中型與重型坦克營)。不過最終戰爭實踐證明,不斷增大的反坦克兵器密度不允許遠戰坦克群和遠距離支援步兵坦克群在敵人防禦縱深獨立行動,它們遭到了無謂的損失,無法完成自己的任務。因此,日後蘇軍在戰爭中只建立了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用以和步兵共同行動。同時,1個坦克團擁有重型、中型和輕型坦克,無法做到戰時整體出擊。而摩托化師的坦克團又是另外一個情況,雖說數量不少,但都是輕型坦克,戰鬥力有限。

反觀德軍,裝甲部隊以裝甲師、裝甲軍、裝甲集群(600-1000輛坦克)大編制單位出現,而且實力雄厚,佔據了相對的巨大優勢。最為重要的是,蘇軍沒有將各戰區坦克預先集中起來一次性投入作戰,而是分成許多單位逐步投入交戰。以南方戰區為例,蘇軍從戰爭爆發當天就開始不斷投入機械化軍等裝甲部隊對急進的德軍裝甲部隊實施反突擊,直到7月15日才完全停止,可見其裝甲兵力量之強大。不過儘管蘇軍擁有比德軍更多的兵力兵器,也儘管蘇軍在反擊中重創德軍第48裝甲軍,然而蘇軍大批部隊分批投入戰場的做法最終還是導致了因為兵力不足使得反突擊失敗。而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整個戰場都存在這種態勢的情況下,蘇軍統帥部又下令全面反擊,使得蘇軍裝甲兵部隊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喪盡元氣,不得不全線敗退。

蘇軍反擊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及時蘇軍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的缺點認識不足和集中使用的程度不夠。雖然蘇軍有為數眾多的坦克部隊,似乎可以在不斷的反擊中憑藉自己在坦克數量上的巨大優勢給德軍以巨大消耗,然而蘇軍實際裝備的坦克數量中絕大部分都是裝甲薄弱、火力有限、操縱系統較差的舊式輕型坦克,例如T-26型、БТ系列等。這些坦克本來就缺乏足夠的集中,又沒有很好的通訊設備,在作戰中很容易就會隊列分離,形成各自為戰的態勢,也難以發揮其數量優勢而被一一擊毀。況且,這些坦克很容易被德軍步兵普遍使用的37毫米反坦克炮所擊毀,因而蘇軍坦克損失慘重。反觀德軍裝甲部隊,不僅編制比較合理,利於發揮集群坦克的威力,而且大部分已經換裝為PzKpfw III型與PzKpfw IV型。由於德軍坦克配備了較好的通訊設備,能夠保持完整隊形,發揮了坦克集群攻擊的巨大威力,而這些坦克蘇軍裝備的45毫米反坦克炮也不是很容易擊毀。換言之,即蘇軍的大不跟坦克能為德軍坦克和反坦克炮輕易擊毀,而德軍的則不易被蘇軍擊毀。這樣一來,蘇軍裝甲部隊在編制數量上就處於更大的劣勢。如果要達到能和德軍裝甲是相匹敵的程度,蘇軍坦克的集中程度要大大高於德軍才有可能,但對於缺乏有效通訊設備和坦克型號眾多的蘇軍來說是無法做到的。

除了在舊式坦克上沒有大量集中使用之外,蘇軍在新式坦克以及其他新式武器上使用也犯了同樣的甚至更嚴重的錯誤。在德軍進攻之前,蘇軍已經裝備了T-34中型坦克和КВ重型坦克。T-34坦克雖然全重不到30噸,但火力猛、速度快,裝甲防護到位,幾乎無法被擊穿;而КВ型坦克雖然速度較慢,但重達43噸,裝甲較厚,與德軍坦克正面相撞時,往往將德軍坦克撞翻或撞破。這兩個型號的坦克質量之好,不僅遠遠超過了德軍的PzKpfwII型和PzKpfw III型,即便是當時德軍坦克的王牌PzKpfw IV型也無法與其匹敵。德軍對付這兩型坦克的唯一武器只有Flak-36型88毫米高射炮,這型火炮整個東線德軍也僅有數百門而已,而蘇軍邊境各軍區部隊的新式坦克有近1400輛,比德軍有效反坦克武器數量還要多。

1941年6月蘇軍在白俄羅斯戰鬥


儘管蘇軍新式坦克數量有限遠不足以裝備全部蘇軍,但由於其質量之好和這些數量,如果集中使用,打敗德軍也未必可知。可是,這些坦克卻分佈於各軍區 的機械化軍坦克師,也是分批進入戰鬥,使得德軍可以集中一切反坦克武器將其逐一摧毀。而且,蘇軍在使用新式坦克時,往往將舊式坦克佈於前陣,新式坦克殿後,這種力圖保存新式坦克的做法在德軍普通反坦克兵器也能摧毀己方新式坦克的時候,對於保存戰鬥力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德軍普通反坦克兵器只能摧毀蘇軍舊式坦克而不能擊毀新式坦克時,這種做法反而會加劇損失,動搖軍心。因為當大量舊式坦克化為烈焰時,許多缺乏經驗的新式坦克駕駛員會不由自主放慢坦克行進速度,甚至於撤退。這會使蘇軍裝甲部隊完全喪失了應有的威力而無法給予德軍重創。

至於蘇軍其他新式武器,例如威力強大的БМ-13火箭炮,由於裝備部隊數量較少,又出於保密原因,在南方戰區和中央戰區也只是偶有作為。又如新式飛機,邊境各軍區部隊擁有近1400架,數量上超過了東線的軍空軍戰鬥機數量,完全可以取得優勢而奪得制空權。不過蘇軍同樣也是分散到各軍區空軍的各航空兵師,實際出動基本都是以大隊分批投入作戰;再加上一些飛行員對於新式飛機駕駛缺乏經驗,結果空戰中屢屢失敗,失去了制空權。而德軍卻利用制空權優勢將蘇軍的部署、兵力集結等行動了解得一清二楚,從而可以及時通知地面部隊採取相應措施來打擊蘇軍。

因此,蘇軍在戰前對各戰區、各兵種從戰略到戰術上都嚴重分散兵力的錯誤部署是導致蘇軍初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1942年T-34坦克裝配線


倘若蘇軍在戰前兵力部署能夠做出如下改動:將幾乎所有新式武器,即近1400輛新式坦克、幾十門БМ-13火箭炮和近1400架新式飛機全部集中育蘇軍認為德軍可能的主攻方向南方戰區(筆者注:事實上,對於蘇軍來說,集中於任何一個戰區,蘇軍都完全可以擊敗當面德軍),同時輔以大量舊式坦克和飛機,並集中邊境地區部隊數量的60%,即約102個師的強大兵力在南方戰區,使該戰區蘇軍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具有壓倒性優勢。其餘的兵力兵器按照7:3原則部署於中央戰區和北方戰區,即中央戰區48個師,北方戰區20個師。這兩個戰區的蘇軍以大批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並配合築壘地域對德軍層層牽制和阻擊,而南方戰區蘇軍則可伺機做大規模反攻。這樣,南方戰區的蘇軍可以對只有42個(包括3個警衛師)德國師和其他一些戰鬥力較弱的羅馬尼亞等部隊產生足以使其崩潰的壓力。而且,南方戰區與中央戰區之間有一條東西長達數百千米的普里皮亞季沼澤,很不利於中央集團軍群南下支援南方集團軍群。

顯然,如果蘇軍這樣部署兵力,那麼殲滅或者是重創南方南方集團軍群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在給對手予眾創周,蘇軍可以北上對德軍另外2個集團軍群實施各個擊破,同時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佔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真是如此,恐怕德軍早已是呈現敗相。憑藉蘇軍的兵力,如果做集中部署的話,德軍對蘇軍的任何進攻都將被挫敗。即便德國將在西歐的全部兵力調至東線,恐怕也無濟於事。因此,蘇軍大潰敗的發生早在蘇軍做出分散兵力的部署後就已經埋下伏筆。綜上所述,蘇軍沒有將裝甲部隊進行戰術上的集中使用導致了蘇軍的全線敗退和反突擊的失敗,沒有在整體戰略部署上集中兵力(而德軍則在中央戰區集中了相對較多的裝甲兵力)造成了中央戰區蘇軍主力的覆滅,從而導致了蘇軍戰爭初期的大潰敗。

其次,蘇軍兵力部署上的錯誤還表現在發生大潰敗後沒有及時吸取教訓,反而將兵力更加分散,試圖處處防守,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損失。在初戰失利後,蘇軍許多部隊已經被打散或被圍殲,蘇軍統帥部下令反擊的許多部隊已經名存實亡,失敗已經形成,蘇軍處於一種混亂的局面。不過蘇軍總是在10多個師被殲後又投入10多個師,力圖堵塞防線漏洞與缺口,結果卻是被德軍各個擊破而且德軍突破的缺口越來越大。蘇軍中央戰區主力被殲後,蘇軍從南方戰區調來2個集團軍到中央戰區,但這於事無補。這些倉促調來的軍隊和收集到的一些殘餘部隊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築起一道鋼鐵長城擋住德軍。受命向德軍發起反突擊的許多部隊都是臨時湊集,缺乏組織,即便是蘇軍最高統帥部調集和組建的集團軍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整個戰場形勢對於蘇軍來說完全是一場曠世未有的大混亂,這大大動搖了蘇軍的士氣和整體戰鬥力。蘇軍的這一不利態勢為德軍創造了擴張戰果的極好機會,德軍乘機投入大批兵力亂而取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蘇軍的損失。

1939年進入白俄羅斯的坦克部隊


勝敗乃兵家常事,任何部隊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常勝,問題的關鍵是萬一遭到失敗,如何保存力量,如何減少損失,如何吸取教訓與奮起。如果在蘇軍在發生大潰敗以後,能夠做到及時吸取教訓,改變部署和策略,則不失為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蘇軍當時應該將剩下的新式坦克和新式飛機等儘可能調集到統一戰區,最好是德軍裝甲兵力和空軍力量都相對較弱的南方戰區與北方戰區,並配合大量的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在根據並立即結的雄厚成都決定是否需要將兵力兵器進一步集中到德軍某個防禦薄弱地段,伺機發起集中攻擊。用擊潰德軍1個戰區部隊或者殲滅德軍一部來達到遲滯德軍推進併為自身爭取時間調集更多的兵力兵力實施防禦或者反擊的戰略來制止繼續的潰敗。或者,蘇軍也可以放任中央戰區的德軍孤軍深入,而是憑藉自己兵力兵器上的數量優勢(筆者注:在整個蘇德戰爭中,蘇軍都因為補充有力而在兵力兵器期上對德軍佔有較大的數量優勢),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兩翼集結兵力,以拖住德軍,並大大拉長德軍戰線,消耗對方可以用於進攻的兵力,使其無力再進,而蘇軍則可適時轉入反攻(筆者注:之後的莫斯科反攻蘇軍就是運用這一策略)。這樣也可以做到制止潰敗的目的。

縱觀蘇軍的戰略戰術指揮,幾乎可以說從上到下、從戰初到戰中,無不充滿分散病例的錯誤,而蘇軍始終沒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可見其並沒有意識到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即在於此。儘管蘇軍在總兵力兵器以及各個戰區兵力兵器數量上都具有優勢,但使用不周也會致命。因為的歷史教訓是兵力越多的一方越容易忽視兵力分散所能帶來的不幸。在這樣的戰略戰術指揮下,不要說蘇軍為此損失了數百萬人和數以萬計的技術兵器,即便是損失上千萬人和無可計數的裝備,甚至國破家亡也是絲毫不足為奇的。

集中兵力打擊對方的最有力手段,也是最重要條件,在戰略上和戰術上同時集中兵力就能對敵軍構成戰略戰術打擊的雙重最佳效果。如果蘇軍在戰前和開戰後都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而做好集中兵力的部署,憑藉其強大的兵力兵器數量優勢以及一部分新式裝備的質量優勢,不但足以防止和制止大潰敗的發生、發展,而且對於及早西進、早日徹底打敗德軍恐怕也不是問題。

蘇聯雅克系列殲擊機宣傳畫


榮華之武器堂


二戰正式爆發後,希特勒在收拾法國之後,就積極準備對蘇聯的軍事進攻。那段時間裡,蘇聯正忙於對將領的“第二次大清洗”。

各種渠道的消息都表明戰爭一觸即發,但是斯大林始終認為不會這麼快,拒絕讓邊防部隊進入備戰狀態,怕引發希特勒的誤解。

不過,他還是部分採用蘇軍將領的備戰建議,諸如將50萬預備役編入現役,把4個集團軍調往西部。

希特勒的戰爭形態號稱“閃電戰”,尼瑪,就三個字來形容“快快快”,你有備戰還能應急,你沒備戰不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嗎?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動用390萬人、4389架飛機、4300輛坦克、46000門火炮,發動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入侵戰爭。


拿破崙在1812年進攻俄羅斯的時候,軍隊人數全部加起來也就60萬人,希特勒這次攻打蘇聯那是出了大血本的。

當日3:15芬,德國空軍的第一輪轟炸開始,雖然00:30的時候蘇軍總參謀部下達緊急命令要邊防軍做好戰爭準備,但是那時候的通訊技術完全不能實現短時間內的命令傳達。

大多數的蘇聯邊防軍還沒有接到命令,就被德軍的猛烈轟炸和炮火所驚醒,很多人在夢鄉里就被殺死了。

開戰的第一天,蘇軍的補給線、彈藥庫遭到嚴重破壞,部隊的通訊幾乎已經失效,大量的戰機被炸燬在機場。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天蘇聯的國防部、總參謀部完全是不清楚狀況,既不知道蘇軍的損失情況,又不知道德軍進攻的態勢,匆忙間下達了命令:蘇聯武裝力量發起全面反攻。

蘇聯的邊境地區,地上是德軍的鋼鐵洪流,天上是德軍掌握的制空權,蘇軍的基本盤是全線崩潰,反攻何談容易?

不過,還是有不少蘇軍部隊跟德軍拼命。如6月23日到30日,西南方面軍5個機械化軍在布羅迪地區發動反攻,蘇軍損失800輛坦克,但也讓德軍報廢了200輛坦克。

在蘇德戰爭的初期,蘇聯邊防軍雖然節節敗退,但是蘇聯的KV-2重型坦克卻讓德國人飽嘗苦頭。戰場上曾經出現這樣一個傳奇:1輛KV-2重型坦克奉命阻擊德國坦克,居然靠著這1輛坦克拖住德軍坦克師整整一天。

到了1941年末,德軍已經深入蘇聯國境1700公里,蘇軍損失人數高達430萬人,其中被俘的人員非常多。

面對希特勒的入侵,蘇聯的衛國戰爭歷時46個月,兵力損失在800萬至1000萬之間,而頭5個月的損失就佔了很大比例。

蘇聯的大意是造成戰爭初期巨損的主要原因,而希特勒要進攻蘇聯這是一個必定發生的事情,他曾經直言不諱的說:“如果我們要在歐洲獲得新的領土,那麼只有從俄國那裡才能大量得到。因此,新的帝國必須重走條頓騎士曾經走過的道路,要用德國的劍使德國的犁有土可耕,使我們民族有飯吃。”


子屠龍


二戰初期,蘇軍之所以遭遇潰敗,有兩方面原因。德國方面是相關的宣傳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成功的迷惑了蘇聯高層領導,並且德軍戰鬥經驗豐富,武器裝備相對先進。蘇聯方面則是因為領導層的誤判造成了被動,相應歷史問題帶來的隱患。

德軍方面

第一,德軍蓄謀已久,準備充足,兵力充足。巴巴羅薩計劃

德軍為了籌備巴巴羅薩計劃,從1940年6月法國戰役結束之後就開始了,直到1941年6月,足足準備了1年的時間。在蘇德戰爭爆發時,德國集結了550萬軍隊,近4000輛坦克,5000架飛機,這中間多半都是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以及最先進的武器,短時間內,對蘇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第二,德軍欺騙工作做的很好,完成了突然襲擊的計劃。

德軍在法國戰役結束後就開始準備入侵蘇聯,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德國通過不斷的製造假消息,各種煙霧彈迷惑的蘇聯高層暈頭轉向,分不清東南西北。

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

德軍故意透露消息給蘇聯,說自己向東部調兵是為了迷惑英國,並且不斷的把海獅計劃透露出去,在軍隊裡大量配置會說英語的士兵,一系列手段之後,大量的經驗豐富的老兵被輪換到東部地區,基本完成準備。

第三,開戰初期,德軍經驗豐富,戰術佔有優勢。

德軍在開戰之初,經驗相對豐富。德軍從入侵波蘭開始,到征服希臘,已經連續戰鬥了近兩年的時間,所向披靡的德軍不僅士氣高昂,經驗也更加豐富。相比只能自己軍事演習的蘇軍來說,德軍的優勢是很明顯的。機械化的德國軍隊

同時,德軍在戰術上也優勢明顯,閃電戰戰術給蘇聯的突然打擊,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蘇軍的飛機還沒有起飛就被炸燬在飛機跑道與機庫中,坦克甚至還沒來得及加油就被繳獲了。在短時間內混亂不堪,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反觀蘇聯方面

第一,蘇聯高層始終不肯相信德國會在結束英國戰役前攻擊蘇聯。

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高層認為德國人會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教訓,會避免兩線作戰,所以在英國被解決之前,不會主動向蘇聯發動進攻。一戰中德、奧的兩線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與奧匈帝國苦於兩線作戰,始終無法集中兵力打垮任何一邊,而海上又無法突破英國的封鎖,最終苦苦支撐了四年還是失敗告終。斯大林堅信德國不會重蹈覆轍,何況在二戰之初,德國和蘇聯的關係確實很好,德國對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支持。甚至把很多剛剛研發出來的最先進的技術提供給了蘇聯,蘇聯沒有理由不相信德國和蘇聯的友誼還會繼續維持下去。

蘇聯高層之所以堅信德國不會在解決英國之前主動進攻蘇聯,也是源於對蘇聯軍隊戰鬥力的過高估計。當然了,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確實很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斯大林也確實小看了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和希特勒的胃口。

東方戰線

加之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通過“東方戰線”,將國境線向西推進了300到400公里,並且在國境線附近修築了大量的堡壘與防禦工事。一系列的舉措,使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高層非常自信,只要蘇聯不主動挑釁德國,戰爭是不會爆發的。

其次,大清洗運動讓蘇聯喪失了大量的優秀指戰員。

開始於1934年的大清洗運動,不僅使蘇聯損失了大量的各行各業中的精英,更是損失了大量的優秀指戰員。同時,由於大清洗運動的影響,蘇聯軍隊的戰鬥力是否受到影響不評價太多,但是指揮官對上級的絕対服從是明顯增強了。大量的軍隊將領更多的執行命令,而不立足眼下冷靜的思考,致使德國即將進攻蘇聯之前,蘇軍幾乎沒有任何準備。佐爾格

蘇軍並非沒有獲取德國入侵蘇聯的情報,事實上,在開戰之前,蘇聯安插在日本的間諜佐爾格就獲取了德國即將入侵蘇聯的計劃,多次告知蘇聯軍方,要做好準備。但是斯大林始終不肯相信德軍會入侵蘇聯,下面的軍隊指揮官也基本上沒有備戰。

第三,開戰之後,斯大林的一些“錯誤”指揮,致使形勢更加惡化。

蘇德戰爭爆發後,面對著德軍的閃電襲擊,蘇聯前線的軍隊被大量分割包圍,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斯大林在連德軍具體方位和數字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嚴令軍隊反攻。大量的蘇軍在東南西北都找不到的情況下進行反攻,雖然一定程度上遲滯了德軍的進攻,給後方的防禦工事修建提供了寶貴的時間,但是也逼迫著大量的蘇軍自殺性的進攻,最後多數被殲滅或者俘虜。

莫斯科戰役勝利後,斯大林又一次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德國覆滅的時間已經到了,再次下令蘇軍反擊,結果使得戰場形勢又一次趨於惡化。德軍不僅消滅了大量反攻的蘇軍,更是在第二年夏天再次組織了大規模的進攻,發動了斯大林格勒會戰。

可以說,如果不是蘇聯人力資源豐富,這樣的損失或許是致命的。

最後,蘇聯東方戰線中佔領的土地沒有及時消化,建立起來的軍事據點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戰初期,蘇聯以西部國防安全為理由,陸續侵佔了芬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國家,羅馬尼亞,波蘭等國的大量土地,對蘇聯自身的國際形象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佔領了這些土地後,蘇聯並沒有及時的消化,安撫當地的百姓。修築的軍事據點也沒有好好加固,軍隊也缺少必要的訓練。“歡迎”德軍到來的蘇聯民眾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到來時,這些佔領區的一些民眾不僅不抵抗德軍,反而夾道歡迎德軍的到來,也使得蘇軍的損失無形中又加重了。

綜上所述,由於德國和蘇聯兩方面的原因,致使蘇軍在開戰之初,損失慘重。當然,德軍畢竟是侵略者,而蘇聯也確實太地大物博,人口充足,所以蘇德戰爭最終還是以蘇聯的勝利結束。


徽南城意



其一,主要是蘇聯統帥部過分相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導致對戰爭的危險性及嚴酷性估計不足,須知希特勒集團的法西斯特性根本毫無信義可言,直接撕毀條約使之成為一紙空文,這只是玩弄的外'交伎倆而已;其二,德寇利用"閃擊"戰術,以空中飛機和地面坦克的強大突擊力量,對蘇發動了大舉進攻 ,導致麻痺大意的蘇聯軍隊成建制的被消滅,很多軍事設施遭受重創,大片領土隨即佔領;例如:僅基輔一地就損失了七十餘萬蘇軍,數千架戰機尚未升空在地面被德空中力量摧毀,富庶的"天然糧倉"烏克蘭等地淪於敵手 ;



其三,德國一旦深入蘇聯遼闊的疆土,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越來越感受到來自被侵略國十足的戰爭後勁,加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多方支援和鼎力配合,而最終的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保衛戰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自此,德軍必敗,蘇軍必勝已成定局不可逆轉。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劉建兵145263287


 1941年,德軍開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可以說是敗的一塌糊塗,傷亡慘重。據戰後蘇軍統計,在戰爭初期2個月的時間裡。蘇軍共損失了各種火炮7500門、各類坦克5000輛、各種戰機4500架。

  德軍公佈的消息是:2個月的時間裡,德軍共俘虜了蘇軍250萬人、摧毀蘇軍各種火炮2.2萬門、坦克1.8萬輛、戰機1.4萬架。

  雖說,參戰雙方公佈的數據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但是,蘇軍慘敗是一個無法抹去的事實。那麼,擁有百萬雄兵的蘇軍,為什麼在戰爭初期損失會如此慘重呢?

  根據,戰後史學家的分析,蘇軍之所以會造成如此慘敗,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第一、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最高統帥部對德軍進攻的時間,還有進攻的規模做出了錯誤估計。蘇軍高層認為德軍進攻的時間至少也在1942年,並且進攻規模也非常小,只有當時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投入的兵力一半。還有人說蘇軍當時的通訊器材非常落後,不能快速命令各參戰部隊進入戰場。大量的事實證明,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錯誤估計了德軍進攻時間和進攻規模,是造成蘇軍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戰爭初期,蘇軍投入兵力非常少,而且武器裝備也非常落後。據悉,大部分戰機都是一些非常成舊戰機、火炮和坦克也是一些處於維修中武器。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彈藥儲備量嚴重不足。據說,戰爭初期蘇軍只准備了一個月彈藥,在這種情況下蘇軍豈有不敗之理

  第三,戰鬥經驗不足,德軍利用閃電戰已經橫掃了大半個歐洲,可以說在大規模集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這個時期的蘇軍,還不具備打集群坦克戰的能力,這也是蘇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戰略部署上的失誤,戰爭初期由於蘇軍錯誤的估計了戰爭發起地點。導致,蘇軍將48%的兵力部署到蘇軍認為德軍進攻的主要戰場上,而剩下58%的兵力被部署到了次要戰場上,這也是蘇軍慘敗主要原因之一


歷史救生圈


一、30年代大清洗造成的嚴重惡果。蘇聯紅軍在艱苦卓絕的國內革命戰爭中磨練成長出一大批優秀的指戰員,政治信仰堅定,軍事素質優良。斯大林上臺後,為加強個人權利,在30年代掀起大清洗運動。



在運動中,5名紅軍元帥被處決了3人、政治部主任被處決、基輔軍區和白俄羅斯軍區司令員被處決、空軍司令和裝甲兵司令也被處決,還有許多軍事幹部被殺。這使得蘇聯紅軍戰鬥力受到嚴重削弱,特別是戰略決策部門。1939年底爆發的蘇芬戰爭,蘇聯竟然打不下小小的芬蘭,惡果已經顯現,就更別說抵擋德軍了。



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消極作用。1939年8月,蘇德雙方出於各自利益在莫斯科簽訂此條約。條約簽訂後,蘇德雙方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但卻使蘇聯在德國肆意踐踏歐洲的時候沒有制約德國,最終讓德國做大,調轉槍口撕毀條約發起戰爭。


三、東方戰線的擴張,不得人心。面對德國對歐洲咄咄逼人的態勢,蘇聯決定向西擴張領土,以構建防止德國的戰略緩衝區。從瓜分波蘭開始,蘇聯先後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的漢科半島、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現在的摩爾多瓦),構建起東方戰線。蘇聯把國境線向西擴張了300-400公里,獲得人口2200多萬,增加領土46萬平方公里。



東方戰線看似為蘇聯提供了戰略緩衝區,但蘇聯在構建過程中明顯帶有帝國主義做派和侵略行為,使得當地人民對蘇聯並無好感。蘇德開戰後,當地人民基本倒向德國,使得蘇軍一路潰敗。

四、戰術的滯後。德國初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是極好的運用了閃電戰。就是通過空軍短時間內摧毀對手的通信網絡,癱瘓指揮,再利用機械化部隊迅速推進,對敵人進行分割包圍的戰術。



蘇聯紅軍被閃電戰打的措手不及,通信網絡迅速癱瘓,再加上軍官戰鬥經驗不足,臨場指揮頻現失誤。雖然紅軍人數佔優,但大多被分割包圍,損失慘重。


石頭說歷史


其實蘇德戰場並不是人們所想的那樣德軍在上千公里的戰線上全面擊敗蘇軍,對蘇軍全線展開追擊,蘇軍潰不成軍,一路潰逃,陷入崩潰。

真正的事態發展是,德軍三個集團軍群以各自的裝甲集群為矛頭,在蘇軍防線的一點突破並縱深挺進,摩托化步兵僅僅跟隨在裝甲集群的後方建立防線掩護其兩翼和維持補給線的暢通。在其之後是大量的步兵集團軍從突破地域挺入然後進行擴張,對陷入包圍的蘇軍進行兩翼合圍殲滅,以及對某些堅固的蘇軍要塞予以肅清,保證後方輔助單位的安全跟進。

也就是說蘇軍的防線並沒有發生崩潰,只有由於德軍裝甲部隊的快速深入突破,導致前線蘇軍的側翼和補給收到了嚴重威脅,最後不得不向後撤退,以免陷入德軍的合圍。至始至終,蘇軍的大部分都是保持的完整的建制和有序的撤退的,這也是為什麼蘇軍在每每跳出德軍的合圍圈後,仍能在新的防線上建立堅固的防禦。

假使真是如問題所說的在戰爭初期前線的蘇軍便已潰不成軍,陷入混亂,恐怕早已被德軍全面圍殲於第聶伯河以西了。正是由於蘇軍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之下,整體的部隊沒有發生崩潰,雖然有相當數量的蘇軍被德軍殲滅,但是大部分的蘇軍仍舊完整的撤退下來,在一個又一個的戰略要點上建立了新的防線,最終讓德軍精疲力盡,陷入失敗。



如果不是斯大林錯誤讓南翼的西方面軍死守基輔,導致整整一個方面軍近百萬人的全軍覆沒的話,德軍在戰爭初期取得的戰果遠遠沒有達到其最初計劃的那樣。當時德軍計劃在第聶伯河以西便可以基本殲滅蘇軍的武裝力量,但實際情況是遠沒有達到上述目的,致使德軍不得不越過第聶伯河,繼續發起進攻。

不得不承認蘇軍在某些地段上確實潰不成軍,損失慘重,但是其整體的防禦態勢依舊完整,只是在不斷的收縮中,並且防禦力一直在增強中。


戰略論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的“閃電戰”開始。開戰的第一天,蘇聯大批機場遭狂轟濫炸,損失飛機1200架,德國空軍掌握了制空權。經三個星期的殘酷戰鬥,蘇軍放棄了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蘇軍28個師被擊潰,70個師的人員裝備損失了一半。德軍向蘇聯腹地推進了300至600千米。蘇軍在戰爭初期為什麼遭受如此嚴重的失利,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戰爭是在大大有利於德國的情況下進行的,德國奪取了歐洲巨大的經濟和戰略資源,擁有精良的裝備和進行現代化戰爭的經驗,採用大兵團“閃電作戰”已運用的相當嫻熟。

第二,戰前蘇聯雖然加強了國防工業和戰備工作,同時調整了國家機構和工農業佈局,加快了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前進步伐,為保衛祖國打下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但是,由於缺乏早打的準備,這些戰備工作沒有來得及全部完成,特別是對德國發動突然襲擊缺乏充分的估計和必要的警惕。斯大林出於防止英法等國挑起蘇聯單獨對德作戰的陰謀,不給德國法西斯以破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口實,而在軍事上未作臨戰的準備,軍隊沒有充分的動員,對各方面提供的德軍要進攻蘇聯的準確情報,沒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戰爭一爆發又被德軍毀壞了大量的軍事裝備。

第三,從1934年開始的蘇聯肅反運動(也稱大清洗)使蘇聯的黨、政、軍、科學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尤其是對蘇聯軍隊的大清洗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30年代的5位蘇聯元帥中有三人被處決。16名集團軍司令、副司令中有15名被處決。67名軍長中60人被處決。199名師長被處決了133名,17名集團軍政委、25名軍政委無一倖免,全被執行死刑。無邊無際的審訊、槍決如脫韁野馬一般拖垮了整個紅軍的指揮體系。大清洗對蘇軍帶來的致命傷害很快就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體現出來了。90萬蘇聯紅軍花了4個月時間,以傷亡50萬人的代價才迫使300萬人口的芬蘭屈服停戰,它直接刺激了納粹德國的軍事冒險。到蘇德戰爭爆發時紅軍戰鬥力不高,成建制的蘇聯集團軍被德軍分割包圍殲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蘇聯西部邊境地區運輸能力和通訊能力的的低下等也是戰爭初期失利的因素之一。所以,如果沒有廣闊的國土縱深,沒有高達4000萬可服役後備兵源保障、沒有盟國的巨大物質援助,很難想象蘇聯能在接下來的衛國戰爭中拖垮德國法西斯。


淮上秋陽


二戰中蘇德戰爭開始的初期,西線百萬蘇軍被德軍閃電戰分割包圍,節節敗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軍事、外交、以及國內環境三個方面。這其中蘇聯自身的原因影響很大。

第一、從軍事方面看。蘇軍在西線蘇德邊境並非沒有準備。相反,蘇聯是預料到蘇德之間可能會有戰爭的,所以將大量主力部隊部署到蘇德邊境一線。而且蘇聯的坦克和飛機數量並不比德軍少,武器裝備也不差。



但是一戰後蘇聯的軍事思想停滯不前。對於坦克這種新式裝備,德國人早早的意識到裝甲集群的重要性。他們組建坦克裝甲集團,利用集群坦克的強大火力和高機動性,所向披靡。



德國虎式坦克

而蘇軍為了保護坦克,卻將坦克分散到步兵中,白白浪費了坦克的機動能力,無法將坦克的力量集中,形成強有力的拳頭。所以德軍發動坦克集團衝鋒時,蘇軍防線被輕易穿透。大批蘇軍精銳部隊被分割包圍,切斷補給,只能坐以待斃。直到後來蘇軍醒悟過來,組建裝甲集團,才有了後來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坦克會戰。



德國3號坦克

第二,是戰略外交的重大失誤。在德軍向西橫掃歐洲的時候,蘇聯採取綏靖政策,與希特勒簽訂了蘇德友好互不侵犯條約。輕易的相信了希特勒的承諾,一味的縱容並沒有換來和平。

希特勒佔領西歐後,迫於戰爭資源的壓力,終於還是急不可耐的向資源豐富的東歐亮出了屠刀。於1941年6月份,撕毀互不侵犯條約,集結190個師進攻蘇聯。一路長驅直入,深入蘇聯境內1000多公里,佔領大片領土並掠奪了大量的戰爭資源。



蘇聯T-34坦克

第三、蘇聯自身的國內問題。

1934年因為基洛夫遇刺身亡,蘇聯展開了長達四年的大肅反運動。在肅反運動中,大批蘇聯高級指揮官和具有豐富經驗的軍事人才遭到清洗。

不僅僅是作戰部隊,後勤與軍事科研系統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蘇聯5個元帥中3個被處決,15個集團軍司令13個被殺,4萬多名營級以上軍官遭到迫害。蘇軍上下人心惶惶,一片混亂。



蘇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

新任高中低級指揮員大部分沒有實戰經驗,嚴重缺乏軍事人才。以至於在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不得不緊急釋放監獄中倖存的軍事指揮人員,充實到紅軍,才扭轉了部隊的混亂局面。

隨後蘇聯重整旗鼓,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保衛戰頂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在寒冬天氣的幫助下扭轉戰局,進入反攻,並最終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蘇聯kv-1坦克

戰爭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的綜合體。蘇聯前期的戰略誤判,蘇軍軍事思想的僵化落後,以及大肅反運動造成的嚴重混亂,是導致蘇軍在前期節節敗退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