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一部好的電影,很難達到像《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簡直令人無法挑剔的完美。應該這樣說,它的存在是電影的一種永恆。奧斯卡金像獎,只是作為它的一個褪色的陪襯。

一個男人推開了俱樂部的大門,俱樂部的侍者並不認識他,更不用說那些正在喝酒說笑的軍官。可沒過多久,男人很快拉攏了所有的軍官進入他的“談笑圈”,每一位軍官幾乎都成為了他的朋友,甚至為了與他表現得更親近點,一位胖軍官居然用身子直接擋住了夾在重點的情人。

這個男人是誰?為何所有的軍官都迫不及待地想與他搞好關係?是富可敵國,還是權力至上?都不是,他只是一位剛從家鄉(捷克)來到波蘭克拉科夫的德國小夥子奧斯卡·辛德勒。在他的兜裡,一個盧布都拿不出來。可是他卻在一週之內成為了德國黨搪瓷廠的廠長。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被美國《時代》週刊列為1993年全美十佳影片之首的鉅作,是由導演斯皮爾伯格耗資2300萬美元拍攝的長達3小時17分鐘的電影。電影再現了二戰期間滅絕人性的納粹德軍蹂躪、屠戮猶太人的野蠻暴行及捷克德籍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良知未泯竭力救助猶太難民的歷史傳奇故事。

該影片上映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榮獲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七項獎。就連一向對美國出品的東西都不予好評的德國《新聞週刊》亦承認此片的“偉大超過了所有的期望”、“它是一流的藝術”;而應該影評界則一致認為該片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也因而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成就“金獅獎”。

影片全部採用黑白膠片拍攝,一方面體現出對死難者的尊重,一方面這種視覺效果更接近於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真實記憶。主人公奧斯卡·辛德勒作為一名拯救了一千一百名猶太人的偉大“英雄”,心中人性與獸性的搏鬥也在影片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01 唯物質的商人辛德勒

辛德勒出生於一個天主教家庭,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然而辛德勒卻耽於酒色,揮霍無度,時常遇到若干女人保持關係,還有閒暇跟別的女人發展各式各樣的露水情緣,生活景象荒誕不羈。

在“雅利安花”政策實施後,波蘭所有猶太人的企業均以低價轉讓給德國人。辛德勒很快在克拉科夫得到了一家搪瓷廠的所有權,並在猶太秘書的建議下,開始僱傭成本低廉的猶太人從事生產。

此時的辛德勒內心充滿著對物質的無限渴望,他威逼困境中的猶太商人、利用廉價的猶太勞動力、賄賂納粹官員、在戰爭時期的混亂格局和腐敗體制中發戰爭財。他無視工廠裡猶太工人的悲慘境遇以及他們菲薄的工資。在辛德勒心目中,他來克拉科夫就是尋找他的發財夢,此時的他或許壓根就沒有想到日後竟會為了拯救猶太人而散盡自己賺來的萬貫錢財。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02 四次沉思背後的人性轉變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論,將人的不同需求劃分為五個等級,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歸屬與愛的需要就會突顯出來了。辛德勒在工廠盈利、情場得意、人生順暢的前提之下,他作為社會成員所具有的屬性便開始萌芽成長,開始追求更高級的人生需要。

當辛德勒目睹獨臂老人被殺、秘書史登被誤裝入火車時、尤其看到紅衣女孩屍體出現在焚屍場時,血淋淋的一記記重拳將他從巨大的喜悅中打回現實。他開始陷入了沉思,開始了自我的迴歸。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 第一次沉思:辛德勒用手捻車蓋上飄落的骨灰後。

從屋內出來的辛德勒,發現波蘭的天空此時正飄著飛絮。當他看到飛絮已經鋪滿了自己汽車的引擎蓋時,才發現這並不是雪。它們如同飛蛾的顏色,在路面同樣積了厚厚的一層,滿天滿地都是。這時,他才意識到,“那不是什麼雪,那是骨灰......”

陰鷙的氣氛讓稍有良知的辛德勒感到窒息,不得不思考其納粹行徑有多麼殘暴,而自己又該站在天平的哪一邊。

  • 第二次沉思:辛德勒和阿蒙站在高處俯視焚屍場,聽阿蒙說這裡所有的猶太人將被送去奧斯維辛後。

德軍下令將猶太人如同牲口一樣殺死、焚燒,焚燒屍體的工作像一個工業化的過程,傳送帶上不斷落下的屍體,燒焦的死屍堆得像小山一般,焚燒屍體的濃煙遮天蔽日......

一切的一切都超越了一個正常人所能理解的範圍,連從事這一工作的德國隊軍官也無法再承受這樣的工作。辛德勒在高處可以俯視一切,他看到的一定不是人間,這人為的瘋狂使生命變得如此脆弱和荒謬。這個時候,辛德勒的心理防線正在崩潰,這一切讓他不得不思考什麼才是正常和合理。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 第三次沉思:和秘書史登談話之後,凝視對方。

眼見工廠很難再經營下去,辛德勒打算回到家鄉,可史登說他不必這樣,當然得另僱新工人。辛德勒很感激他,他們彼此都明白了今後的命運,這是一場生離死別的開始,只好彼此沉默,辛德勒的心也猛然被什麼喚醒了。

一場最後的告別的,一個多麼深情的眼神,一雙“噙滿淚水”的眼,都表明了辛德勒內心已經從一名納粹成為了一個“人”,這也成為了他後面所有行動的基礎。

  • 第四次沉思:辛德勒看著成沓的鈔票凝望窗外時。

辛德勒已經把過去賺到的錢籌集了起來,看著成沓的鈔票,他們再次陷入沉思——是在自己過去的行為懺悔,為自己的決定而自豪,為自己可以拯救上千條生命而高興,為即將面臨的險惡處境而憂心,為可能有的困難未雨綢繆......

榮格說過,“人的本性並不像動物的本性那樣,令人滿意地適應環境,而是恰恰相反,一如在神話中被充分強調的那樣,有望基於巨大的瞭解慾望,發展出高級得多的意識。”

在正義感的驅使之下,辛德勒開始採取措施營救猶太人,其瘋狂程度幾乎與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程度不相上下。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03 從商人到善人,辛德勒成為了真正的英雄

一位辛德勒猶太人說過,“一個人不能以善良來對抗邪惡,要抗擊納粹,你必須要在只會上勝過它,要富有創造力,決不能循規蹈矩。”

到了戰爭後期,辛德勒的工作重心已經完全在於如何營救他的猶太工人而非經濟利益上,但在納粹官員面前,他仍能表現出他做的是合法的、符合第三帝國利益的生意。

當所有人都在考慮退路的時候,只有辛德勒,義無反顧地拿出所有的金錢,走向自己選擇的那條大道。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是貪財好色之人,他的光輝形象已經形成,並深深佔據了每一個人的心靈。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倖存的猶太人,終於迎來了屬於他們的勝利。當他們顫顫巍巍地拿出用金牙打造的戒指時,

“當你挽救了一條生命,你就等於挽救了全世界。”

一千一百人的生命,凝聚在這枚戒指上,是對人性最高的讚揚。是辛德勒,是他把人類最美好的品性——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善良與勇氣在與遠遠超過自己的對立力量的較量和對抗中得到了佐證和昇華,他的心路歷程充分展示了人性在物慾中迷失到復甦再到完全覺醒,並煥發出光彩的過程。

《辛德勒的名單》影片結束了,卻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是反思的開始,是贖罪的開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讓反思作為人們最好的動力;在人類的不斷進步中,每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都要做出自己的貢獻,讓揚善避惡作為人類虔誠的信條。

豆瓣9.5,《辛德勒的名單》中戰爭、生命與人性的碰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