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新中國外語教育的發祥地之一。作為國家頂尖的外語類專業高校,上外的獨特魅力不僅僅在於其在外語教育領域的歷史地位,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亦為人稱道——一批真正的大師級人物曾在上外任教。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新中國德文學科的開拓者與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奠基人之一厲麟似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厲麟似是上海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民國時期曾與顧維鈞齊名的外交家,同時也是一位蜚聲海內外的教育家、語言學家和國學家。他曾擔任蔣介石的對德外交顧問,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對德外交關係的主要推進者之一,也是中國國聯外交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並曾參與創辦民國時期的聯合國中國分部。他還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是上海抗日救亡的思想領袖。他國學功底深厚,並精通德、日、英、法、俄等六國語言,引進並翻譯出版了大量西方的著作及影視作品,同時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介紹到了西方世界。官方曾評價厲麟似教授“是連接中歐文化的一座橋樑”,“在幫助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併為中國帶來了大量西方的進步思想”。“學問很好,有才幹”是蔣介石對他的評價。錢學森則稱其“學貫中西,融會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愛國知識分子”。更有教育機構和學者將其譽為“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之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厲麟似教授毅然決然留在大陸,為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上海俄文專修學校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學院”,增設德語專業。厲麟似教授就是在這時與上外結緣,受邀來到上外擔任德語教授,並負責籌備組建德語專業。

世代書香 家學淵源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青年時期的厲麟似教授)

厲麟似(原名厲家祥,字麟似)1896年2月18日出生於杭州的書香世家。據史料載,其先祖乃周朝傳奇名相姜尚(字子牙)。其高高祖厲鶚(字太鴻)是清代著名詩人和學者,此後數代皆為飽學鴻儒,以開館授課為業。他的祖父是清代舉人,而父親則是晚清著名金石學家、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厲良玉(字韞山)。厲麟似教授家族人才輩出,其兄弟當中就有近現代著名醫學家厲綏之和抗日愛國將領厲爾康,而親戚當中還有周恩來總理、“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民國開國名將施承志、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範長江、清末著名畫家任伯年、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等,可謂群星璀璨。世代書香的薰陶為厲麟似教授日後成長為一名傑出的文化學者打下了基礎。

海外求學 報效祖國

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飽受外國列強侵略和欺辱。厲麟似自少年時便立下了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而奮鬥的志向。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留德期間的厲麟似教授)

191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後,厲麟似先赴日本上智大學留學四年,學習教育。而當時德國是世界的一流強國,在教育、軍事、法學、哲學等諸多領域堪稱世界領先。於是厲麟似又回國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官費赴德留學生,在德國期間先後獲得了德國耶拿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與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德國求學達十年之久,除獲得法學與哲學學位外,還修習了政治學、教育學、軍事學及英文、法文和俄文等。

在德國求學期間,他積極向西方知識界人士介紹和傳播東方文化。他曾加入德國首個“中國學社”。該學社由德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創建,致力於幫助西方人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厲麟似曾協助學社創辦了數種漢學研究報刊,並積極參與主辦各類中國文化報告會和展覽會。

在留德的十年間,厲麟似接觸到了很多西方的進步思想,並結識了周恩來、朱德、林語堂、陳寅恪、朱家驊等一批留德學人,同時與漢學家衛禮賢結下了深厚的交誼。厲麟似在留德期間積累的人脈,為他日後從事對德外交與中歐交流工作奠定了基礎。

1930年,厲麟似結束了自己14年的海外求學歷程,懷著滿腹經綸與滿腔愛國熱忱返回祖國,志在用己所學救國家於水火。

經天緯地的事業

學成歸國的厲麟似通過蔣介石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自此開始了他在文教、外交舞臺上的職業生涯。出眾的學識與才幹讓厲麟似很快獲得了蔣介石等人的賞識,並被委以重任,擔任要職,成就了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1933年6月4日,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委員留影於世界社。後排左三為厲麟似教授,前排左二為蔡元培先生)

他分別與蔡元培、朱家驊、陶行知、陳立夫等人一同發起創立了國聯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中德文化協會、中意文化協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等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對外組織與文教組織。

作為教育部高級官員,他還代表中國政府出使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奧地利及蘇聯等歐洲八國,進行教育考察與合作,有力地加強了中歐文教合作的紐帶。回國後,他積極投身教育建設與中歐文教事業的交流與合作,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中歐文化交流。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德國軍事顧問團對中國抗日軍隊的建設作出了貢獻。厲麟似教授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厲麟似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對德外交關係的主要推進者之一,為中國抗日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溝通中國高層與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橋樑人物,厲麟似還促成了被世人尊稱為德國“國防軍之父”的塞克特將軍的來華,並同意擔任在華德國軍事總顧問。中德關係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外交關係由公使級升格為大使級。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由厲麟似教授譯註的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將軍的代表作《一個軍人之思想》。該書由蔣介石授命翻譯

厲麟似有效推進了中國與國聯的文化外交,並在國聯世界文化合作中國協會、中國國聯同志會等國聯中國分會的創建與運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主張中國積極參與到國聯的各項事務中,並努力擴大話語權,藉助國聯贏取更多國際輿論對中國人民抗日的同情與支持。他還身體力行,積極推進對歐宣傳,努力為中國人民抗戰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他曾為國民政府時期電影行業的最高行政官員,對中國電影行業進行了有益的改革。他首次提出了中國電影的分級制度,為國產影片制定標準,並積極推介《漁光曲》、《三個摩登女性》等優質國產影片參加國際電影節。他還與陳立夫等人一同編纂發行了中國第一部電影百科辭典——《中國電影年鑑(1934)》。

1937年七七事變後,厲麟似因與國民黨高層意見相左,而辭去國民政府職務,自此全身心投身高校教育事業。

中國的聖雄甘地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1937年,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部分同仁合影)

七七事變後不久,厲麟似與蔡元培、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作為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創始成員,厲麟似與蔡元培等聯合全國各大高校校長、教授聯合發表長篇聲明,揭露日軍蓄意毀滅中國教育機關的罪惡暴行,並組織救亡協會下設的國際宣傳委員會擴大對外宣傳,爭取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厲麟似也被吸納到被國民政府當局法定為全市抗日救亡團體的“最高組織”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中。該組織領導和協調上海各個社會組織和救亡團體,開展了大量的抗日後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滬會戰期間,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線作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上海抗日救國團體聯辦的《救亡情報》)

上海“孤島時期”,厲麟似應友人何炳松之邀,任教於暨南大學。期間,他毅然放棄了學術研究工作,將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養學生上,並鼓勵學生精忠報國,堅決抗日。“孤島時期”,厲麟似還曾以無私救助大量逃往上海的猶太難民而聞名上海。

1942年上海全面淪陷後,厲麟似仍留在上海,與侵略者進行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抗爭。因厲麟似是當時的社會名流,曾身居教育部要職,又曾留學日本,日本侵略者與日偽當局曾多次試圖拉攏他,並採用各種腐蝕誘惑的手段逼他出來為他們做事。日本人對厲麟似說,只要他合作,可以給他安排教育部部長或考試院院長的高位。面對威逼利誘,厲麟似不卑不亢,找出了各種理由推脫。他曾暗下決心,決不能為日本侵略者服務。他深信抗日戰爭終會勝利。厲麟似不卑不亢,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令日本人也無可奈何。他默默翻譯了很多日本和德國的軍事著作,並做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厲麟似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響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教育家錢均夫、歷史學家呂思勉、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等上海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響。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上海的抗日救亡運動)

厲麟似認為,非暴力並不意味著向侵略者屈服和妥協,真正的強大不是來源於暴力,而是來源於非暴力,來源於內心與思想。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源於甘地,而又有別於甘地。厲麟似認為,只有當不具備暴力抗爭的能力時,才應選擇非暴力抗爭。他並不反對以武力對抗侵略者,甚至認為武力在很多情況下是非常必要的,但他始終堅持認為,文化知識界人士不宜採取暴力抗爭的方式對抗日本侵略者,而是應該避實擊虛,以長擊短,發揮文化人的優勢,用非暴力的方式迂迴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抗爭。

厲麟似因堅決不與日本侵略者與日偽政府妥協,導致家中連基本的生活也難以維持,進而妻離子散。在這段艱難歲月裡,厲麟似並沒有被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統治和高壓政策所壓垮,他懷著一顆精忠報國的心,在一個個飢寒交迫的日子裡,默默地為國家燃燒著他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生命的微光。厲麟似所默默研究翻譯的多數日德軍事著作,他都沒有署名,因此他的名字在軍事教育領域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也沒有留下什麼署名的著作。

“厲麟似在民族存亡的危難關頭,顯示出國不可侮、民不可辱的錚錚傲骨,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寧可食不果腹,妻兒顛沛,也絕不與他們妥協合作,堪稱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官方如是評價道。

厲麟似認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不能孤軍奮戰,必須聯合蘇聯及英美等國的力量,若此,中國的最終勝利與日本的最終戰敗將是必然的。

結緣上外 開創基業

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記上海外國語大學奠基人厲麟似教授

(上海外國語學院)

1949年上海解放後,厲麟似又重新回到了畢生摯愛的文教崗位,繼續為國家作育英才(此前,厲麟似曾先後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大夏大學和暨南大學教授,教授德語、教育學、政治學、國際法及法理學)。作為具有較高聲望的民主人士,厲麟似建國後被邀請擔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從事國學與文史研究工作。他於1956年受邀來到尚處起步階段的上外,籌建德語專業,篳路藍縷,開創基業。自1956年結緣上外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逝世這十餘年間,厲麟似籌建了上外的德語專業,為新中國德文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外語人才。他於1970年10月在上海逝世,終年74歲。

縱觀其一生,厲麟似教授這位上外的奠基人物半生縱橫捭闔,成就卓著卻內斂低調。他家學淵源,志存高遠,成就偉業,急流勇退。他精忠報國,抗擊日寇,淡泊名利,育人無數。他用自己不凡的一生“寫就”了一部雋永深刻的偉大作品,其中蘊藏的人生哲理值得細細品悟。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他早年畢業於日本和德國頂級學府,精通多國語言,曾身為教育部高級官員與蔣介石的外交顧問,是見過大世面,經歷過大風浪的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橫跨教育、外交、電影、西學、國學、法學、軍事等諸多領域。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言:“世人多知麟似先生西學了得,殊不知其國學造詣亦堪稱道。”晚年來到上外,再開新中國德語教育之先河。他的一些外語教育理念對當下的外語教育仍具有重要啟示和指導意義。中國國民黨元老戴季陶曾用八個字來概括厲麟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絃歌不輟,薪火相傳。傳承老一輩上外人的風華與風骨,是我們的榮耀,也是我們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