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林採宜:做公益的你 為什麼有時很受傷?


林採宜:做公益的你 為什麼有時很受傷?

林採宜/文(林採宜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


前幾天聽到一個故事:一位義務為600名病患義務送藥的人,被舉報了。舉報理由是他“非法賣處方藥。”這個讓人傷心的故事透露出公益活動常有的現象,熱心奉獻的公益人被他所要幫助的受益者誤解、冤枉、甚至勒索,導致這些行善做公益的人很受傷、很委屈,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好人再多的善良和仗義,也填不滿壞人內心的黑洞和惡意。”一些媒體評論簡簡單單地就把熱心公益的人和誤解、冤枉他們的受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把前者捧為天使,後者打成惡魔。


其實,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矛盾、衝突和誤解,都發生在好人跟好人之間。從人性的角度看,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好人不是絕對的好,壞人極少數,而且也未必在所有事情上都那麼壞,關鍵看你激發了他的哪一面。


你在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還是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通常,從事公益慈善的人通常有三種心態:


第一種,渴望通過幫助別人得到認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解釋過這一種需求,人在獲得溫飽和安全感之後,希望得到周圍人以及社會的認可,這樣的人特別享受社會的讚譽和受助者的感激,來自他人的讚譽和感激會給他帶來強烈的心理滿足。甚至可以建立他的道德優越感,重新定義自己的人格。


有這種心理需求的人,一旦發現接受他捐贈和幫助的人沒有感恩之心,甚至有各種誤解、微辭,立馬就會感到特別委屈,甚至憤怒。


前段時間在網絡視頻中看到一位送藥的自願者跟記者說,有些收藥人以為他是快遞,要求他把藥送到樓下而不是小區門口,覺得心理很委屈:“我是自願者,又不是快遞。”


之所以有這種委屈,是因為他有除了“把藥送至患者手中”這個任務目標以外,潛意識裡還有一種訴求,就是得到患者的感激和認可。


但有些患者不瞭解他的背景,或者是處於病痛焦慮之中,關注焦點在於自己和家人的需求,對自願者的幫助沒有表達出充分的感恩之情。這種情況下,雖然藥是成功地送到了,但是得到患者的認可和感激這層內在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自願者會覺得委屈和失落。


第二種,通過幫助別人來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湖州一位83歲的拾荒老人,從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萬元捐獻給湖北疫區。他和老伴都是大學生,小時候家裡沒錢,捐贈是“報答當年被照顧讀書的恩情”。無獨有偶,杭州一位退休的環衛工人向武漢疫區捐出10萬元之後,自己的賬戶上只剩下13.78元……這些老人自己都很清貧,但內心卻有捐助他人的強烈願望。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手心向下,能夠幫助(恩惠)他人,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是“上等人”,他們是強者,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大部分時候是“給與”;用自己的能力工作掙錢,通過服務他人獲取酬勞,過上體面生活的是“中等人”,他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交易,不求人也不欠人;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大部分時候手心向上的受惠者,從費用減免、低保到各種捐助,長期的受惠者角色讓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如果有機會回饋社會,用自己的錢財或者其他能力幫助比自己更困窘的人,扮演一次施恩者(強者)的角色,會給他們帶來很強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是一輩子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擁有的。正如那位83歲的老人所言,小時候家裡沒錢,一直是受人恩惠,捐贈讓他們有了一次報答的機會,說得更直接一定,捐贈使得他們有了一次可以施恩於人的機會。在精神層面、心理層面當一回手心向下的”上等人“。


第三種,是真正通過公益活動幫那些有需要的人解決問題。大部分公益基金會的管理者和運營者大部分是這一類人。這類公益人不僅僅有悲憫的情懷,更多的是具有理性的頭腦,對人性的弱點有著深透的瞭解。傳說乾隆年間鬧饑荒,朝廷燒粥賑濟難民,和珅去施粥現場視察時,看到人們爭先恐後端著碗、盆排隊來喝粥,就當著所有災民的面,往粥裡倒了一盆沙土,同行的大臣不解。和珅說:“真的沒有飯吃飢腸轆轆的災民,不會在乎粥裡有沙土,而家裡有存糧,依然端著飯碗來蹭朝廷福利的,就不一定願意吃混著沙土的粥了,這樣,才能保證朝廷的救災糧食用在真正的窮人身上。”


往粥裡倒沙土的人,肯定不會得到災民的感激涕零,但他保證了救災糧食不會被有錢人鑽空子消費掉了。


第三種人從事公益活動,關注的是結果:是否確實幫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解決了困難,而不是對方是否對自己的公益行動感恩涕零。


所以,當熱心熱腸從事公益活動,幫助那些弱勢群體卻得不到感恩甚至理解的你感到特別委屈和傷心的拾荒,先問自己一句:“我在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還是在幫別人解決問題?”


如果是後者,那麼事情解決了,目標就實現了,沒什麼好遺憾的。這樣想,委屈、傷心就會少很多。


讓你受傷的不是你的善良 也許是你的自戀


新冠肺炎的流行造成全國性的口罩短缺。有一位自願者,為了給武漢的醫院捐贈口罩,找到了一位生產口罩的朋友,沒想到對方對他的公益熱情反應冷淡:“口罩目前是緊缺物資,不管誰來的訂單,都要排隊。”他很傷心。原以為自己無私的公益舉動會得到好朋友的大力支持,沒想到對方連優先供給口罩這點便利都不肯給她。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願望。尊重別人的合法權益和合理意願,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素養。你可以被自己的高尚感動得熱淚盈眶,但別人沒有義務為你的高尚添磚加瓦。即便是在做公益,也必須尊重他人合法地謀利。


但一些自願者忘記了這一點,他覺得自己在行善,全世界都要為他讓路。這種道德優越感衍生出來的自戀使其一廂情願地噴灑著“己所欲,施予人”的熱血激情,漠視他人的意願與合理權益。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句話:“要所有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麼樣?”依我看,即使你再“普通”,一樣會有很多時候不被理解。因為,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不同的人,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訴求。


你的願望是否超出了自己能力的邊界?


能夠致力於公益活動的人,幾乎每一位都有一付熱血沸騰的心腸。但這些熱心腸的後面,還有一顆清醒頭腦的卻並不多。


深圳有個著名的歌手叢飛,他生前捐助過183名貧困兒童,最後得了胃癌,因病而窮,沒錢繼續捐助那些孩子唸書,結果有不止一位家長打電話來,理直氣壯地跟他要錢,要求他兌現承諾的助養費。公益做到最後,自己變成了被勒索的對象。


那些勒索者的確無恥,但公益做得這個份上,叢飛自己也有處事方式的問題。


叢飛小時候家裡很窮,曾經為交不起2.5元的學費而上不起學。因此,他成為歌手之後有個善良的願望就是幫助所有上不起學的孩子。可是,他在承諾幫助貧困兒童就學的時候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能力邊界。懷著偉大的救世主心態,被自己道德的光芒所眩暈,以為有願望就必然有能力,結果在“拯救世界”的過程中遇到了自己的疾病,力不從心,無法兌現承諾。


此外,他對人性的弱點缺乏清醒的認知。本以為“能幫一個是一個”,最後反而滋養了一批貧困家庭對他的依賴性,以及“能要多少是多少”的貪婪之心,導致一個個家長上門來要錢而不可得時的抱怨和責備。


大多數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善良是人性的一部分。同時,大多數人也都有貪婪和自私的一面,貪婪、自私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慈善公益事業在弘揚人性之善的同時,如何避免誘惑人性之惡的滋長,是一個公益人必須有的清醒頭腦。


今年春天很流行一句話:“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這是呼籲大眾對為公眾謀福利者的珍惜。


而我更想說的是:“為眾抱薪者,請不要讓自己凍斃於風雪。”這是提醒公益人瞭解自己能力的邊界,量力而行。


做慈善,不僅要奉行人性之善,同時還要了解人性之惡


受傷的公益人,常有感慨:“做一個好人太難了”。“我就是太善良。”


其實,做好人沒有錯,善良也沒有錯。


公益人的“難”有時候是因為“自不量力”,不瞭解自己能力的邊界。也有的時候是因為對人情世故的無知。這世上,不是所有的善良都得到了眾口交贊,也有一些善良默默地被忽略了,甚至被辜負了,這是世道,是現實。


做慈善,不僅要奉行人性之善,同時還要了解人性之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